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仰不愧天(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白先勇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生于广西桂林,童年时代随父母辗转各地;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迁居台湾。1956年建国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在大学期间,与同学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李欧梵、刘绍铭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196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白先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并有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及舞台剧。

内容简介

   《仰不愧天》为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新书。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父亲的足迹”收录白先勇研究、追忆其父亲白崇禧事迹的文章,较为全面地再现了一代名将白崇禧的戎马生涯,其中多有白先勇作为儿子对父亲内心世界的剖析和作为亲历者对历史细节的描述;第二部分“历史与文化”收录白先勇自述文学因缘的重要文章,如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对昆曲复兴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与夏志清、何华、林青霞等等师友的交游,勾勒出白先勇独特的文学文化之路。

目录

自序:八千里路云和月
——追寻父亲的足迹
第一辑 父亲的足迹
父亲与民国
广西精神
——白崇禧的“新斯巴达
白崇禧将军与八年抗战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先父白崇禧将军参加是役之经过始末
关键十六天
——父亲与二二八
台湾岁月
父亲归真
新桂系信史
——黄旭初回忆录的重要性
第二辑 历史与文化
一幅苦难深重的流离图
——《抗战中的中国人民》
海外孤臣竟不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的昆曲之旅
文学因缘
——感念夏志清先生
多才多艺卓以玉
谪仙记
——写给林青霞
吹皱一池春水
——何华《老春水》的巧思妙笔
编后记:文武父子
——白崇禧与白先勇

精彩书摘

父亲自崇禧将军于公元1893年出生在桂林六塘山尾村一个回民家庭。祖父志书公早逝,家道中落,父亲幼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勤学,努力向上,很小年纪,便展露了他过人的毅力与机智。1907年,父亲考入桂林陆军小学,这是他一生事业奠基的起点。父亲生长在一个革命思潮高涨的狂飙时代,大清帝国全面崩溃的前夕。桂林陆军小学正是革命志士集结的中心。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次年便派黄兴至桂林发展革命组织,陆小总办蔡锷等人鼓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父亲深受影响,与同学们纷纷剪去长辫,表示支持。
   公元191l辛亥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的成员发出了第一枪,武昌起义,展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枪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历史,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了。武昌起义那一枪也改变了父亲一生的命运。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广西人士反应热烈,组军北上支持。父亲参加了陆军小学同学组织的“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共一百二十人随军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亲参加敢死队的消息,便命父亲的两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门去守候,预备拦截父亲,强制其回家。谁知父亲暗暗将武器装备托付同学,自己轻装从西门溜了出去,翻山越岭与大队会合。那年父亲十八岁,踏出桂林西门,走出了广西,投身于洪流滚滚的中华民国历史长河中。
   学生军敢死队水陆兼程经湖南北上,父亲肩上荷“七九”步枪一支,腰间绑着一百五十发子弹的弹带,背着羊毡、水壶、饭盒、杂囊,身负重载,长途行军,抵达汉阳时,父亲与许多敢死队同学脚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虱子,痒不可当。时清军据守汉口、汉阳,与武昌方面的革命军隔江对峙,广西北伐军和学生敢死队,奉命在汉阳蔡甸到梅花山一带,配合南军作战,威胁敌方侧后。一夜,父亲被派担任步,时适大雪纷飞,顷刻间父亲变成了一个雪人。那是父亲第一次上前线,而且参加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行动,内心热情,刺骨寒风竟浑然不觉。那是父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亲身参加武昌起义,对父亲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他见证了中华民国的诞生,由此,对民国始终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后,父亲考入保定军校三期,接受完整的军事教育。父亲在保定前后期的同学,日后在军中皆任要职。保定毕业,父亲与二十多位同学,自愿分发到新疆屯边,效法张骞、班超,立功异域。他曾经下功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绩,中国边防一直是他战略思想的要点之一。治疆的抱负后因俄国革命交通阻断,未能实现。民国六年(1917年),父亲返回广西,结识李宗仁、黄绍姚,共同从事统一广西的大业,三人时称“广西三杰”。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兴,总司令蒋中正力邀父亲出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这是父亲军事事业第一个要职。当时北洋军阀各据一方,中国四分五裂,其中以孙传芳、吴佩孚势力最大。中国人民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革命新思潮高涨,对国民革命军有高度期望,革命军遂能以少击众,从广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关。那是国民革命军士气最旺盛的时刻。北伐是民国史上头一等大事。
   北伐时期,父亲立下大功,重要战役,几乎无役不与,充分展示他战略指挥的军事才能,尤其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龙潭战役”,关系北伐成败。时因“宁汉分裂”,蒋中正下野,国民革命军内部动荡不稳,孙传芳大军反扑,威胁南京,形势险峻。父亲临危受命,指挥蒋中正嫡系第一军,与孙传芳部决战于南京城郊龙潭,经过六昼夜激战,不眠不休,终于将孙军彻底击溃。行政院长谭延闽在南京设宴招待龙潭战役有功将领,特书一联赠予父亲:
   指挥能事回天地;
   学语小儿知姓名。
   北伐后期,父亲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四集团军,挥戈北上。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1日,父亲领军长驱直人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欢迎,成为历史上由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报》主笔、名记者张季鸾在6月14日发表社论:“广西军队之打到北京,乃中国历史上破天荒之事。”想当年,太平天国的两广军队只进到天津。父亲时年三十五岁,雄姿英发,登上他戎马生涯的第一座高峰。
   父亲继续率部至滦河,收拾张宗昌、褚玉璞残部,东北张学良易帜.最后完成北伐。P1-3

序言

父亲白崇禧将军半生戎马,十八岁恰逢1911年辛亥革
命,参加“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北上武汉声援武昌起义,
三十五岁率领第四集团军,一马当先,直驱北京城,推倒
北洋政府,最后完成北伐。全面抗战八年,父亲出任副参
谋总长,重要战争,无役不与:台儿庄大捷、昆仑关大捷
、武汉保卫战、桂柳会战。为国为民,父亲奉献了他的一
生。然而父亲的历史,长年来在两岸一直未获公平的论述
与评价,甚至还时常遭到污蔑、扭曲。自从1994年退休以
来,我便着手搜集资料,访问有关人士,预备替父亲写传
,呈现父亲真实的一生,于是便有2012年《父亲与民国》
以及2014年《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两部传
记的出版。这两部书都由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三家出
版社同步发行。《父亲与民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抢
先于2012年3月出版。这部书在大陆立刻引起相当大的关注
,尤其是其中有关北伐、抗战、国共内战的数百幅照片,
在大陆首次露面,使新闻界十分好奇。两年间,我受到各
地的邀请,展开了我八干里路巡回演讲,追寻父亲足迹的
旅程。2012年我的行程:北京一南京一武汉一桂林一重庆
一广州一上海一杭州。翌年2013年,我去了西安。隔一年
,更去了东北,沈阳一四平一长春,最后返回北京。这两
年,由北到南,由西到东,跑遍了中国大陆几个重要大城
,而这几个城市跟父亲的戎马生涯息息相关。我马不停蹄
穿梭于这些城市,向热切的听众讲解父亲的生平历史,同
时也追踪父亲当年在各个城市留下的身影及事迹。  2012
年4月21日,我终于在北京举办了《父亲与民国》的新书发
表会。这部书能够在大陆出版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其间曾
经过一年多干山万水的波折,幸而到岸。一开始,发表会
地点也颇难找,很多合适的地方不愿意接。后来终于找到
政协礼堂附设华宝斋书院,这是一间布置古雅的所在,有
书香气息。发表会下午两点钟开始,会场早坐满了各种媒
体记者,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大概有三十多家,
一些老朋友也到了场,作家章诒和、社科院文学所黎湘萍
教授,还有北大、北师大一些文史教授。会上我讲述了《
父亲与民国》成书的来龙去脉,更放映了一段父亲追悼会
的纪录片,其中有蒋介石赴殡仪馆行礼献花的镜头,父亲
的丧礼按陆军一级上将“国葬”的仪式,文武百官都到齐
了,相当隆重,这是大陆媒体记者最感兴趣的影视资料。
等到会后记者群访,他们抢着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岸一
直传闻白崇禧是蒋介石令特务毒死的,是否真实?我借着这
个机会把一直以来流传着的这个谣言严正澄清。缘由是一
名被国民党情治机关开除的特务谷正文捏造故事:蒋介石
派特务酒中下毒,杀害父亲,并且派遣护士间谍下手云云
。情节至为荒谬。第二天好几家大报的标题竟是:“白崇
禧不是被蒋介石毒死的”。
   我的一番澄清,引来大陆媒体强烈反应,后来台湾的
媒体也有了同样的回响。出版社计算了一下,登载有关《
父亲与民国》的报道的媒体,在大陆超过一百家。于是自
新书发表会开始,《父亲与民国》这部书的影响力,从北
京开始巨『曼辐射出去。
   父亲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几段特殊因缘。1928年6月8日,父亲以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名义,率领国民革命军第
四集团军长驱直入北京城,6月4曰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撤
出北京,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京政府群龙无首
,国民革命军进城,北京人民夹道欢迎。经过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阶层,渴望一个现代
国家的诞生,北洋政府的腐败作风,不符合人民的要求,
当时北京人民对充满朝气理想的国民革命军是抱有很大期
望的。至于父亲领军进北京,则是他戎马生涯中第一座高
峰,也可能是最高的一座,完成北伐时,父亲才三十五岁
,正是意气风发的一位青年将领,6月11日记者访问:
   “广西军队进北京,乃历史上向所未有之事,公意如
何?”
   白君满面笑容,状至愉快,日“太平天国时,两广军
尝一度进抵天津,至于进北京,诚哉其为破天荒也”。
   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北京,2014年6月18日,在单向
街书店做了一次讲座,之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也举行过一次
公开演讲。
   自从2012年在北京举行《父亲与民国》新书发布会,
启动我八千里路巡回演讲,两年间,从华北到华南,从西
北到东北,乘飞机、坐火车,一连走过十二个城市,向千
万个听众(多为一些热切的青年学子),叙说、讲解民国那
一段被淹没、被掩盖的历史,有时讲到激昂处,往往忘我
,为了追求历史真相,忘掉了顾忌,忘掉了身在何处,该
讲的都讲了。
   当年父亲戎马生涯,在这十二座城市,都曾留下他的
身影、事迹,特别是北京、武汉、长春,在历史兴衰的关
键时刻,父亲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追随父亲的足
迹,经过这些史迹斑斑的古城,遥想父亲当年,为了保卫
民国,东征西讨、铁马冰河的辛苦生涯,不禁肃然起敬,
为他感到无限骄傲。
   《父亲与民国》的出版,的确卷起了不小的浪涛,余
波荡漾,从台湾传到大陆,然后到达北美。那两年,北美
各大城市的华人团体,也纷纷邀请我去演讲,讲父亲,讲
民国,从西岸一直讲到东岸,一共去了十个城市,展开我
在北美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圣
芭芭拉、洛杉矶、圣地亚哥、休斯敦、奥斯汀、纽约、波
士顿。
   这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要为父亲——一位
为国为民身经百战,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军——的历史作
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父亲与民国》的出版,总算是尽
了我为人子的一份心意。
   1950年12月,台南郑成功祠原址重修天坛,父亲在匾
额上题下“仰不愧天”,这四个字用在父亲身上,也十分
允当。
   2017年3月8日完稿

导语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生于广西桂林,童年时代随父母辗转各地;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迁居台湾。白先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并有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及舞台剧。
   《仰不愧天》为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新书。

后记

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中,有一对父子声名显
赫,那就是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和他的五公子著
名作家E先勇。这对父子以自己的“武功”和“文治”,分
别在20世纭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白崇禧以自己的“武功”,书写了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
的重要篇章;白先舅则以自己的“文治”,为20世纪中国
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白崇禧和白先
勇这对父子虽然一“武”一“文”,他们活跃的身影,也
分属不同的时代社会,但他们父子在精神上,却有着内在
的联系和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守信念,勇于担当。
   白崇禧:中山信徒·北伐名将·抗日战神·台湾福星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1893年(清光绪十九
年)3月8日出生在桂林南乡六塘山尾村一个回族家庭。1907
年,十四岁的白崇禧考入广西陆军小学(桂林),后因病辍
学,1909年复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桂林)。1911年辛亥
革命在武昌爆发,广西响应,出兵北伐,广西陆军小学学
生为此组织“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原本已离开军校的白
崇禧重新“归队”,报名参加,从此走上了投身辛亥革命
,  “书写”民国历史的道路。
   白崇禧参与武昌起义,见证民国缔造,使他“对民国
始终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①。1915年6月,
白崇禧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保定军校”)第三期
。军校毕业,他原本想去新疆建功立业,屯田戍边,不料
入疆交通阻断,未能成行,于是回到广西,加入“广西陆
军模范营”,开始了他在广西起步的军人生涯。
   青年军官白崇禧满怀革命理想,不满广西陆荣廷、沈
鸿英等旧军阀糜烂乡梓、争权夺地的不断混战,起而响应
孙中山倡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与同为青年军官的李
宗仁、黄绍竣一起,决定参加以三民主义建国为号召的广
东革命政府。1923年3月,白崇禧在广州见到了他所敬仰的
孙中山先生,“表达广西请求加入革命行列,广西统一对
革命的重要性”②,孙中山听了白崇禧的建议和要求,非
常高兴,当即任命白崇禧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参谋长”
。其时孙中山自称“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
,而白崇禧则答以“广西统一不须要孙公之物质支援,所
须者仅是革命之主义信仰而已”①。这次见面,白崇禧对
孙中山推崇备至,也从此奠定了他追随中山先生、终身成
为坚定的中山信徒的思想基础。
   在与李宗仁、黄绍嬷等人一起剪灭了陆荣廷、沈鸿英
势力,统一广西之后,白崇禧等人随即率领八桂子弟参加
北伐。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白崇禧被任命
为行营参谋长代行总参谋长职权。1927年1月,他又被任命
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挥师淞沪。1927年5月,白崇禧任第
二路军代理总指挥(总指挥为蒋介石),8月南京龙潭一战,
他临危不惧,大败孙传芳,赢得了北伐战争的关键一役,
从此底定江南,也声名远扬,“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
儿知姓名”(谭延阎撰联称颂),“小诸葛”之名从此不胫
而走。
   在随后的北伐岁月里,白崇禧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
挥、代理总司令,率军北上,灭孙传芳,克直鲁军,下京津,战滦河,从长江流域一直打到接近山海关,最终完成
北伐。
   北伐完成,国民党内部纷争遂起。因遭蒋介石迫害,
白崇禧只身从唐山逃离,历经艰险回到广西,与李宗仁、
黄旭初一起经营广西,其时李宗仁长驻广州,广西事务实
际由白崇禧主持,他以自创的“三自”(自卫、自治、自给
)、“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为核心
,探索三民主义“广西化”的道路。
   正是这样的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对历史的担当,成就
了白崇禧,使他成为一个在历史面前,对得起自己的信仰
,对得起自己的人格,承当起应有的历史担当,“仰不愧
天”的人。
   同样的,对于白先勇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耗费十余年
,花费巨大精力,  “跨界”去制作青春版《牡丹亭》  (
后来还有《玉簪记》),许多人也觉得难以理解,认为白先
勇不值得,如他将这些时间、精力用于自己的创作,岂不
是比“累人”的昆曲制作,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如果
了解到、意识到白先勇对人、对人类、对传统文化的那份
“慈悲心怀”,那么就能理解白先勇为什么会在自己的作
品中对人类中的弱势群体(失败者、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
)给予那么多的关注,对人类的共同命运寄予那么强烈的同
情与悲悯,对传统文化的振兴和未来投入如此巨大的心力
,因为在白先勇看来,通过文学作品写出人类心灵中无言
的痛楚,是他应有的责任,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复
兴传统文化(昆曲)并将之推向世界,更是他该有的担当。
如果说用一支笔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个人化行为),还是
“小乘”,那么投身制作昆曲大戏,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和走向世界(社会化行为),则是“大乘”。
   正是这种为了中华文化的崛起、复兴的愿望和理想,
正是这种自认对中华文化的崛起、复兴有一份责任的担当
,使白先勇从“小乘”走向“大乘”,从书斋走向舞台,
以十年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