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潘军小说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军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潘军,男,1957年11月2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影视导演,闲时习画,现居北京。
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日晕》、《风》、《独白与手势》(《白》《蓝》《红》三部曲)、《死刑报告》以及《潘军小说文本》(六卷)、《潘军作品》(三卷)、《潘军文集》(十卷)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译介为多种文字。
话剧作品有:《地下》、《合同婚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哈尔滨话剧院、美国华盛顿特区黄河话剧团复演,并被翻译成意大利文于米兰国际戏剧节公演)、《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多部作品先后赴日本、韩国、俄罗斯、埃及、以色列等国演出,多次获得奖项。
自编自导的长篇电视剧存《五号特工组》《海狼行动》《惊天阴谋》《粉墨》《虎口拔牙》等。
目录
新版自序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二部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三部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尾声)
附录一 想象与形式
附录二 《风》:穿行于写实和虚构之间
精彩页
长水故道边上有个地方名字极古怪,叫罐子窑。何时有了这地方,县志无有记载。显然它是以制作陶器而得其名的,几乎户户都出操这门手艺的人。其实也并非只做罐子,碗、钵、油坛、夜壶都有。所以为何偏偏要称为罐子窑,至今无法查考。
制陶是极有趣味的活儿。从坡上挖取黏土,倒入池里化浆;滤浆沉淀的即为细泥。手艺人把泥搬回作坊里堆着,用时抠下一团,置于形同肉案的泥凳上揉,像揉面一样,不粘手为熟。再把熟泥团安放车上——车也是用泥拍打成的,模样、大小和倒扣过来的澡盆差不多,中心有轴。车面上还有一只由碎碗底嵌进去的“脐”。做活时,手艺人用搅车棍插入这脐,朝顺时针方向猛力搅动,车便飞快旋转起来。于是手艺人凭借这惯性,双手从泥团中拉拽出一件件的陶器。成型后,还要用油亮的枣木板周身“熨”一遍,再拿棉线锯其根部,就可以取下送到外面去晾。待八成干逐一上釉,之后便可码到窑里起火烧冶。行话称进窑的叫坯,出窑的叫货。
这种窑,不同于一般的砖瓦窑或炭窑。它是长形的,有七八丈长,卧龙似的倚坡匍匐着。高的一端是窑头,低的则为窑尾。窑膛内设有七级台阶,叫“七档”(坯就码在这些档上)。窑的两侧相对开着五十四只“眼”和十个小窑门,供塞柴、蹲窑用(烧时,窑门须用泥堵死)。然而这么一条窑,仅三个人伺候。在窑尾烧的叫烧小火的。烧左侧的叫烧大眼的,烧右侧的称作烧小眼。其实“眼”无所谓大小,之所以要这么称呼旨在突出大师傅的权威性。他主宰着窑的命运。窑是一档一档地由尾往头烧。一窑的货色如何,全仰仗大师傅的本事。大师傅并不是用手烧窑,而是用眼——看火。这看火的名堂是极为玄乎的,你无法说清楚。
县城与罐子窑距离三十六华里,但不通车。那年的秋天,我为民间的一个浪漫的传说所诱惑,第一次来到这地方。我记得我是下午动身的,骑着一辆很旧很脏的单车。其时秋已深了,太阳非常软,落叶纷飞。路很不好走。前一天的雨把路面泡得稀烂,再让太阳一晒,就全是疙疙瘩瘩的。我好像是骑在一匹没有备鞍的马上。不久我看到了一棵大枫树,它的寿命至少有一百年,依旧根深叶茂——那叶子完全红了,像凝固了的血一样有厚度有分量。接着我产生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幻觉:我仿佛看见了许多串刚被剁下来的手掌挂在一只青筋暴跳汗毛林立的大胳膊上。我下了车。这儿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大枫树下面摆着一个简陋的茶摊。茶具一律是陶的,又一律上着酱油似的釉子。我心里琢磨着,这些东西全是罐子窑出品的。罐子窑不远了。那天只有一个茶客,是位须髯飞霜的老者,看上去已逾古稀之外,却天生一副仙风道骨。他用一把精巧的小茶壶喝茶。在他的身边,斜靠着一根用斑竹做的钓竿。我移到树下的时候,那把壶在他手里仿佛一片羽毛,茶所剩无几。他的喉咙像车水一样响,以致两只正欲斗架的公鸡同时蹿开。这情景让我差一点儿笑出了声。我在老人对面的条凳上坐下来。自然我是打算同他搭讪的。可他的眼皮始终低垂着,好像我不过是树上飘落下来的一片叶子。这时候茶家也不知上哪儿去了,我便很有些尴尬,就拿出香烟,先敬他一支。他毫不推辞地接过烟,仍然是一语不发。他把过滤嘴拽掉:“烟也带屁股,又不是堂客!”
他的声音很低沉,甚至带有一点浑浊。说实话,我当时对他产生了亲近感。这是个有魅力的老人。而且从那一刻起,我就推断他年轻时,必然是非常讨女人喜欢的。
“老人家,去罐子窑怎么走?”我问道。
“跟我走。”他放下那把大茶壶,立起来。
那一次我很累。我随着他走。他走的是一条很奇怪的路,从一大片芦苇丛里穿过去,又拐到一片干涸的河床上。“没有水了。”他说。他一路上总是重复着这句话。
现在我知道,他是沿着长水的故道走的。我仔细对照了这个县过去的地图,他没有错。从前的长水流经这里形成了西去的态势,很有点山不转水转的味道。民国三十七年之前,罐子窑还是个规模可观的商埠。长水通江,且水面宽阔,可泊驳船。
P4-6
导语
潘军为皖籍当代作家、剧作家、影视导演,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与创新求变的写作一直为文坛瞩目,在中国新潮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此次收入的作品,皆是潘军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精选之作。
书画一直是潘军先生的热爱,近年来更是将颇多精力投入其中,并颇有所获。此次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潘军小说典藏》系列中每卷均有潘军先生的绘画作品作为插图,精心呈现书画版典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该系列之一的《风》是潘军小说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文体方式和成功的艺术探索在崛起的新潮长篇小说中占一席之地。
序言
秋天里回合肥,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安徽文艺
出版社社长朱寒冬先生建议我,将过去的小说重新
整理结集,放进“作家典藏”系列。作为一个安徽
本土作家,在家乡出书,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况
且他们出版的“作家典藏”系列,从已经出版的几
套看,反响很好,看上去是那样的精致美观。我欣
然答应。这也是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书,
有种迟来的荣誉感。寒冬是我的校友,社里很多风
华正茂的编辑与我女儿潘萌也是朋友,大家一起欢
悦地谈着这套书的策划,感觉就是一次惬意的秋日
下午茶。这套书,计划收入长篇小说《风》,《独
白与手势》之《白》《蓝》《红》三部曲和《死刑
报告》;另外,再编入两册中短篇小说集,共七卷
。这当然不是我小说的全部,却是我主要的小说作
品。像长篇小说处女作《日晕》以及若干中短篇,
这次都没有选入。向读者展现自己还算满意的小说
,是这套自选集的编辑思路。
每一次结集,如同穿越时光隧道,重返当年的
写作现场——过去艰辛写作的情景宛若目下,五味
杂陈。从1982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起,三十多年
过去了!那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光,作为一个写作人
,让我感到最大不安的,是自觉没有写出十分满意
的作品。然而重新翻检这些文字,又让我获得了一
份意外的满足——毕竟,我在字里行间遇见了曾经
年轻的自己。
不同版本的当代文学史,习惯将我划归为“先
锋派”作家。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沿用了这一说
法。2008年3月,我在北京接待因“中国当代文学研
究计划”采访我的日本中央大学饭冢容教授,他向
我提问:作为一个“先锋派”作家,如何看待“先
锋派”?我如是回答:“先锋派”这一称谓,是批
评家们做学问的一种归纳,针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
中期中国文坛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在小说形式上的
探索与创新,尽管这些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
某些流派作家的影响,但“先锋派”的出现,在某
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的范式。这些小说在当时
也被称作“新潮小说”。批评家唐先田认为,1987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白色沙龙》,是我小说创作的
分水岭,由此“跳出了前辈作家和当代作家的圈子
”而出现了“新的转机,透出了令人欣喜的神韵和
灵气”。这一观点后来被普遍引用。像《南方的情
绪》《蓝堡》《流动的沙滩》等小说,都是这一特
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这些小说在形式上的探索是显
而易见的,带有实验性质,而长篇小说《风》,则
是我第一次把中短篇小说园地里的实验,带进了长
篇小说领域。它的叙事由三个层面组成,即“历史
回忆”“作家想象”和“作家手记”。回忆是断简
残篇,想象是主观缝缀,手记是弦外之音。批评家
吴义勤有文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潘军在中国新
潮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而长篇小
说《风》更以其独特的文体方式和成功的艺术探索
在崛起的新潮长篇小说中占一席之地。”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小说的创作就是对形式的
发现和确定。如果说小说家的任务是讲一个好故事
,那么,好的小说家的使命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写什么”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怎么写”。这一
立场至今没有任何改变。在我看来,小说在成为一
门艺术之后,小说家和艺术家的职责以及为履行这
份职责所面临的困难也完全一致,这便是表达的艰
难。他们都需要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特殊的形式,
作为表达的手段,并以这种合适的形式与读者建立
联系。对于小说家,小说的叙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某种意义上,叙事是判断一部小说、一个小说家
真伪优劣的尺度。一个小说家的叙事能力决定着一
部作品的品质。
……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的兴趣自然又一次发生了
转移——专事书画。写作、编导、书画,是我的人
生三部曲。近两年我主要就是自娱自乐地写写画画
。其实,在我成为一个作家之前,就是学画的,完
全自学,但自觉不俗。我曾经说过,六十岁之前舞
文,之后弄墨。今天是我的生日,眼看着就奔六了
,我得“hold(稳)住”。书画最大的快乐是拥有
完全的独立性,不需要合作,不需要审查,更不需
要看谁的脸色。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书画至今发达
,究其原因,这是根本。因此,这次朱寒冬社长提
议,在每卷作品里用我自己的绘画作为插图。其实
,在严格意义上,这算不上插图,倒更像是一种装
饰。但做这项工作时,我意外发现,过去的有些画
之于这套书,好像还真是有一些关联。比如在《风
》中插入《桃李春风一杯酒》《高山流水》《人面
桃花》以及戏曲人物画《三岔口》,会让人想到小
说中叶家兄弟之间那种特殊的复杂性;在《死刑报
告》里插入《苏三起解》《乌盆记》《野猪林》等
戏曲人物画以及萧瑟的秋景,或许是暗示着这个民
族亘古不变的刑罚观念与死刑的冷酷;在《重瞳》
之后插入戏曲人物画《霸王别姬》和《至今思项羽
》,无疑是对西楚霸王的一次深切缅怀。如此这些
都是巧合,或者说是一种潜在的缘分,这些画给这
套书增加了色彩,值得纪念。
书画最大限度地支持着我的自由散漫,供我把
闲云野鹤的日子继续过下去。在某种意义上,书画
是我最后的精神家园。今年夏天,我在故乡安庆购
置了一处房产,位于长江北岸,我开始向往叶落归
根了。我想象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天在这里读书
写作,又时常在这里和朋友喝茶、聊天、打麻将。
我可以尽情地写字作画,偶尔去露台上活动一下身
体,吹吹风,眺望江上过往帆樯,那是多么的心旷
神怡!然而自古就是安身容易立命艰难。我相信,
那一刻我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电脑里尚有几部没
有写完的小说,以及计划中要拍的电影,也不免会
一声叹息。我在等待,还是期待?不知道。
是为序。
潘军
2016年11月28日于北京寓所
内容推荐
潘军著的《风》是一部当代原创长篇小说,主要写作家“我”小时候经常听家里长辈谈起传说中智勇双全的郑海,长大后决定写一本关于郑海的长篇小说。
“我”到郑海的老家罐子窑实地考察,走访了传说中与郑海有关的叶家后人,随着对罐子窑所有与郑海有关的人的追踪了解,才渐渐了解郑海的原型是罐子窑一个与叶家二少爷有过两面之缘的船员,因大风救过叶家两位少爷的命。他成了叶家的英雄,也成了罐子窑的英雄,之后郑海就离开了罐子窑,后来关于他的许多传说都是基于大家的美好想象,因为谁也没有再见过他,他也没有再回来过,像风一样来了又走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