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死于昨日世界(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李静睿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死于昨日世界(精)》是李静睿继《愿你的道路漫长》之后推出的第二本非虚构作品,记录了自己近些年的阅读心得和思想历程,共计三十余篇,议题广涉罪与罚、爱情与婚姻、自由与奴役、个人与集体等议题。各篇折射出作者的阅读趣味和思想脉络,读者亦可根据每篇文章后的参考书单按图索骥。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沈从文、茨威格、米沃什、加缪、马内阿、肖斯塔科维奇……李静睿关注那些摇摆于平静和尊严之间的人,关注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知道别的人在相似境遇中如何做出选择,知道这些选择哪些通往尊严,哪些徒留悔恨”。正如作者所说:“不是一本书评集,起码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评价什么,这是一个曾经懵懂的年轻人,在阅读他人的生活时,既有赞许又有警惕,她带着这种警惕前行,就像暗夜中的一个小小手电,照不到多远,但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光,让她避开泥潭,逃脱陷阱。”
作者简介
李静睿,出生于四川自贡,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做八年法律记者,现专业写作。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北方大道》《小城:十二种人生》,随笔集《愿你的道路漫长》,长篇小说《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
目录
也许死去,也许不醒
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通往革命之路
爱情博物馆
爱:不懂地理,不识边界
质数的无休止纵欲
真理金字塔与小城人生
繁花开尽愁满天涯
人生是一栋闹鬼的房子
哈利·波特:旅程结束了
为塞林格: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
野草仍在歌唱
两个女孩,两种自由
英雄是那些注定失败的人
格格不入与最后的天空
从水晶宫到地下室
死于昨日世界
一九二九,或者其他年份
加缪属于夏天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个守法者
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
凯尔泰斯和我们的无命运人生
摇摆的记忆
你今天吃了“穆尔提—丙”药丸吗?
诺曼·马内阿:每个阵营的局外人
恐惧是灯笼里的一个屁
萨义德:格格不入与最后的天空
最好的结局是契诃夫式的结局
总而言之不醒
罪,却不一定罚
笑一笑吧不用带着泪
谁会杀死那个孩子
沈从文的后半生:总而言之不醒
小波和王二: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阴阳两界
春天十个海子没有复活
何伟之后
不重要的叙述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使女的故事和不仅如此
肖斯塔科维奇:见证与噪音
代后记 读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序言
也许死去,也许不醒
这本书断续写了五六年,出版前有两个待选书
名,一个是《死于昨日世界》,一个是《总而言之
不醒》,都是书中篇目的名字,分别写茨威格和沈
从文。茨威格远离欧洲,“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
”,他和妻子紧握双手,服用镇静剂自杀身亡,在
他留下的诸多著作中,有一本不那么起眼,叫《异
端的权利》。沈从文则混混沌沌活到八十六岁,差
一点获得诺贝尔奖,在经历了难以定义的动荡一生
后,沈从文死时拥有一些本就拥有而被粗暴夺走的
东西,财产,声名,尊重……诸如此类,勉强说起
来,他也算死得平静。
两人的命运显而易见不同,却又有一种奇异映
照,他们分别展示了两种通往尊严的路径,你也很
难说哪一条更为容易。我也是在修订书稿时才发现
,这十几万字中涉及的人,大都摇摆于平静和尊严
之间,沈从文,茨威格,哈吉穆拉特,米沃什,加
缪,马内阿,肖斯塔科维奇……我。这不是一本书
评集,起码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评价什么,这是一
个曾经懵懂的年轻人,在阅读他人的生活时,既有
赞许又有警惕,她带着这种警惕前行,就像暗夜中
的一个小小手电,照不到多远,但也许就是那么一
点点光,让她避开泥潭,逃脱陷阱。人生常常太长
了,长到会被际遇不断地鞭打人性,我经得起种种
考验吗?未必。但我毕竟读过这些书,又留下了这
些阅读的印记,知道别的人在相似境遇中如何做出
选择,知道这些选择哪些通往尊严,哪些徒留悔恨

我不那么年轻了,三十六岁,住在一套舒适的
房子里,有丈夫、女儿和一只橘猫。橘猫太胖了,
总跳不上露台上的书柜,它不停尝试,又不停失败
,每次失败后都有点不好意思,若无其事东张西望
,希望我们并没有看见。我们就总装作没有看见,
私下里却暗暗笑它,有时候笑到打嗝,它如果发现
了,就会愤怒地钻进床底。我总是这样,沉迷于这
些不值一提的生活碎屑,卤上一个牛腱子就能高兴
许久,有时候小猫心情好,愿意凑过来亲我的脸,
那一刻就永远闪闪发光,黑暗中也像月亮照进水里
。以前我还总说自己穷,这两年也渐渐不好意思说
了。因为丈夫的支持,我在成为母亲后不到一个月
就恢复写作,每天下午,我依然有四个小时完完全
全属于自己。家里的露台阳光充足,种了春羽和天
堂鸟,它们都长得很好,寒冬也有绿意,就像我的
生活。如果生活仅仅意味着眼前这个封闭露台,可
能我会感觉宁静,但更可能的是,我会在这种宁静
中萎去。
反正生活不是这样的。生活里有小猫的亲吻,
也有狠狠的耳光,有时候我们甚至说不清楚耳光来
自哪里,只知道皮肤火辣,内心焦灼。生活也不在
这本书里,它只是埋下线索,提供暗示,谁也不知
道这些线索将会指向何种境地,就像哈利·波特的
三强争霸赛,有些人走向了火焰杯,有些人走向了
死亡,但我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人会看到,死亡从来
不是最坏的结局。
我在一个午后写作这篇序言,这是最后的夏日
,窗外温榆河上闪动被风打碎的金色幻影,河边有
一个长长绿道,伴随着大树、野花和蓬蓬野草。怀
孕的时候我喜欢每天去那里散步,我甚至专门为那
里写了一篇小说,关于小猫、复仇和爱情,那条路
真长啊,好像一直往下走就是未来。上一次去的时
候是六月,路旁开满杂色菊花,桃树上结出硬硬的
小桃子。天太热了,小朋友满身是汗,紧紧攥住一
朵黄色雏菊,我们互相说,天凉一点再来吧,那时
候桃子就熟了。但几天前我们再去,一时间不知道
眼前是哪里,绿道上堆满砍掉的树,半人高的野草
被连根拔起,就那么枯萎在原地,桃子经过几次大
雨,再也没有剩下几个,剩下的那些也大都烂在树
上,倒是还有一些开到尽头的野花,让这一切更显
凄凉。路过的人告诉我们,这里要修路了,那就是
说,连眼前残余的这些,也都将会很快逝去。
这里的生活就是这样,好像什么都会瞬间逝去
,写作这本书让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点,变动是
一种必然,有些来自外力,有些来自内心。六年前
,我写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关于王小波的阴阳
两界,到现在我还很喜欢小波在《绿毛水怪》中说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
月亮”。我也不知道未知的变动到底对我意味着什
么,也许是死去,也许是不醒,到那个时候,我会
想象自己只是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
一个月亮。
李静睿
2018年8月21日
导语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得主李静睿,继处女作《愿你的道路漫长》之后,推出第二部思想随笔集《死于昨日世界》,书写六年间的“阅读印记”,思考他人如何成为他人,回顾自己如何“慢慢变成了自己”。
这是一本严肃的“阅读笔记”,又是一本坦诚的“成长之书”——从阅读他人的故事,到活出自己的生活;从反思深幽纠结的人性、错综复杂的社会议题,到面对日常中的“烦恼、爱情、事业”;李静睿在《死于昨日世界》中展示了如何与书中的心灵对话,让自己的心智从懵懂走向清明,心志从摇摆走向坚定。
《死于昨日世界(精)》是作者李静睿近年所写书评的结集,收录了作者阅读沈从文、海子、契诃夫、加缪、帕慕克、萨义德、托尔斯泰、托尼·朱特、奥兹等作家作品所写的读书随笔。通过这些随笔,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作家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不再是孤立地阅读文本,而是在文学史的脉络里去理解这些作品讨论的主题和它们引发的讨论、产生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的理解。
后记
读书: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有一年的世界读书日,编辑问我能不能写一点
什么,但我不喜欢这个概念,所有万众一心同仇敌
忾的事情总是让我害怕,不管是万众一心闹革命,
还是万众一心读经典。当然这是我想多了,读书这
件事就算写进刑法,如果起刑不是十年以上,大概
也做不到那样万众一心。几年前我读奥兹的《故事
开始了》(The Story Begins),结尾是:“我的
邮箱里每天都塞满了请我出席各种会议和座谈会的
邀请函,请我在会上讲‘阿以冲突在文学中的形象
’或‘民族在小说里的反映’或者‘文学作为反映
社会的镜子’之类的题目。但是,你如果想要的只
是照照镜子,那干吗还要读书呢?”我一个人在空
荡荡房间里笑出声,然后放下书,去照了照镜子。
镜子里的人读了二十几年书,能背不少唐诗宋词、
保罗·策兰、茨维塔耶娃,诸如此类的东西,因为
老熬夜看言情小说,黑眼圈很重。
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我过得不好,总是通宵
睡不着觉,那时我是个法律记者,在似睡非睡中挣
扎一晚后,早上七点就要起床去法院听庭审,我每
天都在楼下711便利店买好叉烧包和豆浆,然后坐在
公交车最后一排,拿出一本书,沿途一个小时,经
过那些渐次开门的小店,公交站台上满脸倦意的人
,清洁女工拿着一把巨大的扫把走过广州街头,好
像随时随地准备坐上去打一场魁地奇世界杯。我偶
尔抬头看看他们,更多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
并无关系,所以又低下头去。那条路总是太短,当
我被迫要合上书本,走进现实世界的任何一个局部
,唯一的感觉只是惶恐压抑。我不喜欢我自己,但
我还是喜欢读书,这件事在黑暗中紧紧拉住了我,
让我没有坠入到更黑暗无边的地方去。几年后我读
到那本夏尔·丹齐格(Charles Dantzig)的《为什
么读书: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书写得一般
,只是封面上那句“书是一棵钻出坟墓的大树”突
然把我击倒。是的,当生活宛如坟墓之时,还是有
这么一棵大树,夏日开白花,秋天结青果,在一切
都冷冰冰的漫长冬天,它留着枝桠,等待来年。
后来我到了北京,从坟墓里渐渐走出来,发现
马路中间的隔离带上开满粉红粉黄的蔷薇花,地铁
口的铁板鱿鱼可以加大量蒜蓉辣酱,通州家乐福里
能买到新鲜兔子肉,读书不再像过去几年那样,承
担我整个生命的重负。我还是需要早起工作,八通
线和1号线上永远没有座位,如果早早占据了车厢交
界处那个位置,我就可以拿出一本书。坐地铁难免
有边上的人刚吃了韭菜盒子而且大声打嗝或者在四
惠东站被人一脚踹进1号线的时刻,往返一趟三个小
时自然让人感觉劫后余生,但大多数时候,我依然
喜欢北京地铁,站在哐当哐当的车厢交界处读书,
边上有人扯着嗓子打电话,报站广播拨开重重噪音
尖利地提醒你Yong He Gong Lama Temple Station
(雍和宫站)到了,我喜欢这个世界真吵,也喜欢
我的世界真静。
我还是孤独,一个人住在通州一个荒凉的小产
权房里,房租每个月七百五(一年后买房的直接原
因是房东悍然涨到九百),房间不通燃气,一周有
三天都在吃电饭煲做的香肠煲仔饭,吃完之后站在
阳台上大声唱歌给自己听,保留曲目是《北京的冬
天》以及《想把我唱给你听》,唱完之后吃一个大
果粒酸奶,我总把盖上的那一点也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春天真的来了,我就去楼下散散步,在垃圾桶
和垃圾桶之间盘旋,在苍蝇和苍蝇之间沉思,对着
小区里仅有的几棵草做出伤春状,好像死不承认春
天是如此美丽。
当孤独变得不可承受的时候,我就转两次公交
车去蓝旗营的万圣书园,买几本完全可以在网上买
到的书回家。731一直走三环,然后转846,公交车
上我不再一直低着头,窗外烤串摊子上孜然粉和辣
椒面的味道传那么远,我一路回头,想看清楚烤炉
上有没有羊腰子。以前我拿着一本书站在世界的对
面,我们中间隔着长河,我时刻小心,不要掉下去
被孤独淹死;现在我还是拿着一本书,但是我和这
个世界坐在同一边,我们心平气和,一起看眼前时
光不停,河水汤汤。后来我读哈罗德·布鲁姆的《
如何读,为什么读》(How to Read and Why),
黄灿然的译本,谈到为什么读书时,哈罗德·布鲁
姆说,是因为“孤独和自我”,“除非你变成自己
,否则你又怎会有益于别人呢?”我不住点头,原
来我是慢慢变成了自己,在时间和书本的长河里,
河边空无一人。
再后来,我在这个城市里渐渐有了新的朋友,
我结了婚,每晚睡前我们各自拿住一本书靠在床头
,再谈及孤独好像是一件害羞矫情的事情,但读书
和孤独永远相关,以前我读书逃离孤独,现在我读
书进入孤独。2012年的夏天,为了去布鲁克林文学
节见到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我把他那本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重读了一遍,书留在了国内,我读的是
网上下载的盗版电子书:“孤独,但不是指孤身一
人那种状况,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
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祷获救时
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
精彩页
通往革命之路
从东京到日光需要两个小时,我们在最后一分钟赶上火车,等到收拾妥当,已经出了市区。季节很尴尬,红叶几乎掉光了,却没有开始下雪,以盖住那些颓唐枯黄的田野。列车疾速经过一切,间或有房子前堆满木材,再问或出现一条并不宽阔的河。就是这样,比中国的乡村干净很多,但也就是这样。旅程枯燥,又正在训练自己少用手机,把kindle里的书浏览一遍后,我选了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没什么特别原因。我记得它不是很长。
和大家一样,几年前我先看了电影,再读了书。那时候我还没有结婚,这件事根本没有一点影子,我一个人住在自己的郊区房子里,坐漫长地铁进城,应付繁重工作,拿一份不怎么满意却也不能说太差的薪水,偶尔约会——和那些对我表达好感,但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好感的人。约会大都无聊,六点开始的晚饭,要点过量的菜才能撑到八点,如果饭后去吃甜品,能再撑半个小时。无论如何,九点总要回家了,坐地铁或者公交。为了不让约会显得更糟,我总选地铁或者公交站附近的餐馆。
有一次约会对象不知道怎么回事,给我买了一束花,一束那种在路边花店胡乱搭起来的花,几朵百合、几朵玫瑰、几朵康乃馨、几枝满天星和情人草,紫色撒银粉的包装纸,我突然——鬼知道我又是怎么回事——发了火,实实在在发火,理由是拿着这束花,我必须得打车回家,而我根本不想打车。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理由,就像《革命之路》里有个疯子,一语戳破弗兰克为什么不再想去巴黎:钱总是可以解释所有的问题,但不是真正的原因,从来不是。
那个无辜的人,一个我从来没有搞清楚做什么的理科男,站在路边忍受我发完火后,替我招手打到了出租车。后来我们断了联系,又过了几年,他忽然在微信里冒出来。他结了婚,当然。生了孩子,当然。我们心平气和地聊天,他换了工作(再一次地,我没有搞清楚),问我为什么没有生孩子。我熟练地躲过这个话题,但我也不觉烦躁,六七年过去,我不再挥霍他人的善意和热情,因为我手里余留的已经很少。我想过为那次荒谬的发火道歉,但道歉似乎只会让这件事更加荒谬,我渐渐明白,当时的怒意在于他戳破了我想盖住的东西,我用诸多无聊空虚的举动——比如那场约会,比如所有约会——去掩饰生活本身的无聊空虚,但那束乱糟糟的花太庞大了,我不可能抱着它走进地铁,然后假装这让我感到幸福。就是这样。后来我花更多时间待在家里,因为我出去过,知道那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就是这样”。
大概就在那段时间里,我看了《革命之路》。开始并没什么感到意外的情节,弗兰克和爱波先相爱,后结婚(恋爱起初是愉快的,一半原因是它像婚姻;婚姻起初是愉快的,一半原因是它像偷情),爱波意外怀孕,就此开始,弗兰克的生活由一连串他不想做的事情组成:无聊至极的工作,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市区公寓,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的生活;第二个孩子,为了证明第一个不是个错误;郊区房子,因为一般人的生活轨迹下一步都这么做。像一条河被限定了流向,生活一路流动,抵达枯燥、乏味和难以忍受,他们确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同,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不同,在一次激烈争吵后,爱波说:我们应该去巴黎。
正读到这里,火车到了日光站,我们在一家小店里吃了鳗鱼饭,坐在户外等待宾馆的接驳车,我们不怎么说话,却也觉得旅行开心。第一次看完《革命之路》后不久,在某次难得的社交中,我认识了一个人,我们结了婚,一切都发生得非常迅速。婚姻生活和我的想象不一样——比想象要好很多,为了逃避失望,我习惯于凡事都想得很糟。我卖掉自己的房子,住进他的。因为卖房子的钱,我突然可以辞掉工作,做以前我认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写作。我们二十四小时加二十四小时在一起,大部分时候各自对着电脑或书,睡前讨论那些完全无用的事情,文学,历史,法学,思想。我以前不泡论坛,很少有真正因志趣相识的朋友,我的朋友大都因袭于某种关系,同学,同事,来北京后有一个和这些关系无关的好友,最早还是因为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婚姻像你交了一个事事交流的挚友,又恰好解决了爱情问题——爱情当然是个问题,从来都是,而我们都不想再为这件事投注心力,婚姻必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在当下,它摁住了名为爱情这个。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9: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