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后记 记得有位老师在讲课时曾引过一句话,“有欲 望才有得失,有得失才有吉凶”,以此诠释《易经 》卦辞中吉凶悔吝的真正意涵。这句话对当时的我 而言,犹如醍醐灌顶,彻底破解了我起初学习《易 经》时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忽然明白,这也许才是 自己从前多次学习而不得入门的真正原因。 你一定猜到了,说出如此警妙之句的前辈,正 是傅佩荣老师。 之后,我便找来傅老师的课程和作品,从《易 经》到先秦的儒家道家,再到西方哲学、宗教哲学 。虽然课是课、书是书,想要一一对应起来颇有些 难度,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学习热情。每天我在 上下班途中听课,记不清晰的地方,回到家里再找 到相关的书来落实。就这样,过了快两年,始终乐 此不疲。都说快乐转瞬即逝,但是,在傅老师的声 音和文字里,那些遥远的经典纷纷活了起来,其中 的圣哲先贤可以回答我的各种问题。这真是一种清 澈而悠远的快乐。 那个时候我就想,傅老师的书必须我来做。我 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想要把傅老师的学术思想 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虽然我只是出版行业中的晚 辈后生,但是受教于傅老师,自然知道“当仁,不 让于师”的道理。做书的人不就是应该把自己认为 最好的内容用最适合的方式呈献给读者吗?自己从 中受益颇深,便也希望让这样好的东西能够帮助到 更多的人,这也正是出版的意义。 很幸运,我那封小心翼翼的约稿邮件,很快得 到了傅老师助理的回复。他对我的支持和肯定给了 我莫大的鼓励。他在回复的信中说,如果能把自己 的学习心得形成产品跟天下同好分享,是令人向往 的美好。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最先想要做的,便是《先秦儒家哲学》和《 宗教哲学》。这是傅老师在台湾大学的两门公开课 ,也是我听得最酣畅的两门课。因为面向台大的学 生,所以傅老师在讲课时会流露出一种师长特有的 威严与关切(这在他其他面向社会人士的课程中是 比较少见的),反而让我这种习惯校园生活的人感 到非常受用。他会非常直接地指出必须记忆的重点 ,以及课后阅读相关原典的必要性。再加上大学课 时相对充分的时长,傅老师的学养风采可谓发挥得 淋漓尽致。 所以,这次我们决定以书为依托,做一个阅读 与听课无缝结合的尝试。也就是说,你拿到的这本 书,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个永远相伴的大学课堂 。想看书的时候,书中有清晰的目录和详尽的重点 ;不方便看时,扫描最后一页的二维码,听课就好 ,有些傅老师讲课时的神来之笔确实是文字没有办 法展现的。 这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眼和耳乃至六 根皆可获得新知与智慧,而不只是皓首穷经,顶着 越来越厚的眼镜片无可奈何;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 出版——内容是核心,纸书是作者思想气质具象的 呈现,同时它还可以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读者 拿到一本书,就等于拿到多样的选择,也仿佛感受 到了作者的气息。 感谢这个时代提供的这种可能。也感谢傅佩荣 老师及其团队的信任,感谢联合这个平台、领导马 春华女士的支持、同事们的配合,感谢设计师李响 先生一如既往的好创意。 记得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时” ,即“最合时宜”,是圣的最高境界,可谓“集大 成”。吾虽不能至,必心向往之。希望此书于你, 也是一个亲近经典的合宜选择。 黄昕
目录 【第一讲】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与经典 伟大哲学中的“应然” 伟大哲学中的“超越界” 定义真正的儒家 借鉴诠释学方法重读经典 儒家产生的背景 孔子的生命脉络 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后的发展 【第二讲】 《论语》解读:宰我问三年之丧 宰我是谁 何为三年之丧 守丧一年为何不够 “予之不仁也!” 孝顺是什么 爱有差等,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安养天下 【第三讲】 《论语》解读:吾道一以贯之 澄清“道”的概念 设定“善”的判准 构建“天”与人的系统 【第四讲】 《论语》解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讲】 《论语》解读:孔子的宗教信仰 子之所慎:疾 子之所慎:战 子之所慎:齐(斋) 鬼神、超越界、死亡 宗教语言与宗教情操 【第六讲】 《孟子》解读:浩然之气 道通 养勇 知言 省身 【第七讲】 《孟子》解读:人性理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第八讲】 《孟子》解读:尽心知性知天 尽心,存心 知性,养性 知天,事天 修身,立命 良知良能,存养充扩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第九讲】 《孟子》解读:人生境界 善 信 美 大 圣 神 【第十讲】 《荀子》解读:人性理论 儒家的外观与内涵 荀子掌握了儒家的外观 荀子的“礼” 荀子的“效益论” 荀子与儒家内核的分歧 《荀子·性恶》文本解读 【第十一讲】 《荀子》解读:天行有常 荀子的“自然之天” 天的五种功能 天功能的嬗变及儒道两家的破解之法 荀子“天论”的核心问题 《荀子·天论》文本解读 【第十二讲】 《易经》初探 《易经》的特点及组成 “易”的含义 《易经》中基本的概念 《易经》象数方面的应用 《易经》概念简释 《易经》溯源 【第十三讲】 《周易·文言》解读:以诚修身 乾卦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总结 【第十四讲】 《大学》解读: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全文 【第十五讲】 《中庸》解读:天命之谓性 修道之谓教 择善而固执 用其中于民 鬼神之为德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参赞天地 【第十六讲】 综合讨论 【编后记】
精彩页 谈起儒家,每个人都好像懂一些,但若深究起来,对其根本思想又不太清楚。这门课的目的,便是要让大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看,儒家究竟在说什么。 所谓哲学的角度,根据我学习西方哲学的经验,可归纳为三点特色: 第一,澄清概念。任何人都有责任澄清自己所说的话,每个字都要有清楚的定义,如果有一个字定义不清楚,那就不要用,这是哲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社会上与别人沟通,其实很多误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把话说清楚。 第二,设定判准。也就是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譬如,大家都听说过“择善固执”,那么要怎么择善?以谁的标准呢?标准怎么定的?理由何在?这些都要清楚说明。 第三,建构系统。好的哲学必定有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要能阐释人类以及自然界。这当然很难,科学家也承认:目前未知的部分,远远超过已知。比如,宇宙还有很多黑暗物质是人类所无法解释的,因此焦点必须回到人类自身。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很微妙,每个人都了解一些,又无法完全了解。所以,哲学家的“建构系统”,重点放在根本的问题上:人类与自然界到底有没有来源,有没有归宿? 中国人以“宇宙”二字代表自然界,上下四方称为“宇”,往古来今称为“宙”,这两个字就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整体。但是请问,宇宙有来源吗?有归宿吗?简单说,宇宙有一个开始,科学家解释为大爆炸、大霹雳或黑洞,它自然也有一个结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处于太阳系之中,而太阳系的寿命,大概是80亿年。这个数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不过,宇宙只要有开始和结束,人类就可以运用理性去思考。重点并不是探讨宇宙演变的过程,而是去追问,人类活在宇宙之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俗话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所忧的是几十亿年啊。如果不能解释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就无法回答人应该如何生活。 伟大哲学中的“应然” 谈论中国哲学时,我尽量不借用西方的术语,但有时候绕不开,因为西方有些术语确实非常精准,比如“实然”和“应然”。宇宙万物就是“实然”,即实在的样子。我们所见的现实就是实然—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人类的身体属于自然界,当然也是实然,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累了就要睡,否则无法继续生存。但是,人类除了实然之外,还有“应然”,即应该怎么做。对于人类而言,如果只看实然,无非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与其他动物相比也没有特别之处。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身为人类,就必须追问:我应该怎么做?这是很深刻的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呢?行为有没有限制?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吗?目的达到了,结局是你想要的吗?会不会到那时才发现原来搞错了? 英国有位作家以讽刺的口吻,讲得非常深刻。他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是得到我所要的。第一种悲剧很容易理解,求不得,苦也!第二种悲剧该怎么理解呢?得到之后才发现搞错了,原来这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看到别人这么追求,就误以为自己也应该追求。 多少人追求富贵荣华,但也有人弃之如敝屣。想想释迦牟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一出生就享尽富贵荣华,他却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出家修行。有人说,那是宗教家的精神,所以很特别。但信仰宗教的人,是不是更有智慧去选择人类应该走的路?佛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所有伟大的世界性宗教,都在提醒我们:人最后都要离开世界,离开之前都应该修养自己的心灵。这是很简单的描述,所以我们还是要追问:为什么要修养?难道现实的快乐,不是可以立刻掌握的吗?别忘了,现实的快乐也会带来现实的烦恼,快乐之后的无聊、痛苦,恐怕让人更无法忍受。 人的生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复杂难解的奥秘。张三觉得这样做很好,李四受不了;李四觉得很好,王五又不能接受。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判断。生病的时候,觉得健康最好;健康的时候,觉得赚钱最好;赚钱之后,觉得家庭更重要;有家庭之后,又有更多麻烦……这不就是人生吗? 学习一套哲学,要看它如何界定“应然”。从哲学的角度建构一个系统,让我们知道,人的应然(应该怎么做)并不是来自人间相对的考虑。如果是的话,不是早就有答案了吗?就像孔子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每个人都喜欢富贵,释迦牟尼也不是天生就摒弃富贵,而是在二十九岁第一次出城时,发现生老病死的痛苦,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他才放弃人间的富贵。孔子的意思是说,在一般的状况之下,人们都喜欢富贵。到达宗教境界,本来就不需要考虑一般的情况。别忘了,孔子后面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宁可不要。此外,他还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立场很清楚。 P3-6 导语 傅佩荣著的《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遵循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融合了教材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自然和社会现象凸显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练习环节全面,形式多样,保证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力稳中求升。本书遵循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到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 序言 “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战国时代, 诸子争鸣、百家竞起,知识分子都在想办法化解时 代危机。到了西汉初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述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已显示了只有六家思想可 以传诸后世。这六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名家、阴阳家”。不过,从今日研究哲学的角度 看来,只有儒家与道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及永恒哲 学的条件。 这个条件包括三点,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 准、建构系统”。其中最难的是“建构系统”,因 为它涉及一个“二加一”的结构。“二”是我们已 知的自然界与人类;“一”是那作为自然界与人类 的“来源及归宿”者。这个“一”不能被证明,但 必须被设定。简单说来,就是儒家的“天”与道家 的“道”。道家比较直接,以道为万物(含人在内 )的来源与归宿。儒家尊重传统,因而稍嫌复杂。 儒家的“天”有两个“不是”:一、不是自然 界,不然孔子如何会说“知天命”与“畏天命”? 二、不是人,因为人间只有天子。这个天只能是也 必须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对于这样的天,人 有可知之天,它展示于个人对使命的自觉;人也有 不可知的天,它体现于世局的变化,个人只能“知 其不可而为之”。相信“天”同时具有“可知与不 可知”两面,正是世间一流哲学与正派宗教的共识 。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探索生命意义时的焦 虑状态。人生问题莫大于此。 认清问题所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儒家哲 学既能认清问题又能解决问题。但新的难题是:儒 家的真正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这两点形成一 条直线。以这条直线为立场,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 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谓名副其实。依 此为准,则有三点反省: 首先,荀子并非儒家。荀子的年代大约晚孟子 五十年,他对人性与对天的看法,完全偏离了孔孟 思想。孟子倡言“性善”,荀子特别写一篇《性恶 》,其中四次点名孟子加以批判。他是历史上第一 位把孟子的“性善”故意简化并曲解为“性本善” 的学者。孔子与孟子的“天”概念,来自《诗经》 《书经》的传统信念,并与个人使命息息相关;荀 子特别写一篇《天论》,把天当作自然界及其客观 规律。在这两个观念上针锋相对,真是夫复何言? 其次,《易传》《大学》《中庸》是孔孟思想 的“接着讲”,分别将其应用于:一、打通天地之 道与人之道;二、培养合乎儒家理想的统治者;三 、由安顿人类推而至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儒家哲学 至此粲然完备。 再次,我们阅读儒家经典,不可能不参考历代 学者的注解,但须慎思明辨。理由很简单:自秦始 皇以来,历代皆为帝王专制,学者不敢奢想以自由 客观的心灵探求真理。此所以谭嗣同所说,“二千 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确有所 见。 今日研究儒家,没有任何外在的约束。这时需 要的是一句话:以理性探讨真理。理性尊重一切“ 有根据的、合逻辑的、可理解的”观点;探讨依据 诠释学的进路,辨明“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 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真理展现于开放的心 灵,既能“以经解经”,又能“以经验印证经典” 。 我于2014年在台大哲学系讲述“先秦儒家哲学 ”的课程,之后把讲稿整理修订,编成本书。本书 依序介绍及评论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 易经》《大学》《中庸》,同时也指出《荀子》的 歧出之处。至于个人学习儒家的心得,则见于再三 解说“人性向善论”的详细内容。言者谆谆,三致 意焉,知我罪我,但求无愧于心。能使孔孟之道昌 明于世,实深感荣幸。 傅佩荣
内容推荐 《先秦儒家哲学(傅佩荣的哲学课)(精)》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这本书将让你发现,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