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 战争的起因和1914年战争的爆发 对当今有关争论的审视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代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 2.损失清单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历史学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一战”的深层次原因 2.决策者们应承担的责任 3.1914年7月危机的糟糕管制和错误判断 第三章 “上层社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略、外交和目的 1.将军们 2.中立和结盟政策 3.经济界精英、战争目标和国内政治 第四章 “社会下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线和后方 1.普通民众与战争的爆发 2.前线战争的全面化 3.战争在后方的全面化 第五章 战败者与“战胜者 1.俄国的革命 2.中欧的革命 3.缔结和平
精彩页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代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 如果我们立足于当今时代,用21世纪的目光回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进程和结局,或许对1914年至1918年间发生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能够有更为充分、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样是这些历史事件,但对于生活在20世纪初的人们而言,这一切却显得是那样的令人费解。 那时在各种社会阶层中,都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一场自然灾害在欧洲肆虐。很多人相信,一场飓风横扫欧洲大陆,把许多地方都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月球般的图景。正如当年人们所说的那样,当枪炮终于沉寂下来后,自然又翩然而至了。陈尸百万骨枯的战场重又化归为绿色的田野。在法国北部和凡尔登地区广袤的田野上,红色的罂粟花在麦穗间随风起舞。在安魂日,英国人把罂粟花插在衣服的纽扣洞里以纪念那次“伟大的战争”。直到今天,很多英国人都还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作为一次伟大的战争。在泥泞战壕或弹坑中的阵亡者遗体,只要还能辨认,就不会被草草了事地被埋在荒凉的战场上,而是被安葬在绿色葱茏的“烈士陵园”——法国人称之为“葬礼的花园”。 很多作家在战后的小说或回忆录中把这场战争浪漫化了。这种浪漫化也必然会对战争的阐释产生影响。将“一战”描绘为一场自然灾难,这也正迎合了欧洲各国民众以及阵亡将士的遗属们要克服这些苦难岁月的心理需要。直到20年代后期——如下文所示——对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间的那些经历加以真实描写的书籍和电影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左翼人士从来就反对对“一战”的英雄化。 今天我们不再认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自然灾害的解释,而是把它看作一场人为引发、人为推动并且最后精疲力竭地走向终结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一战”的起因和过程时,便会对其惨烈性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启了一个暴力盛宴的漫长时代,欧洲和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血腥的暴力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多人失去了生命,并发生了对犹太人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大屠杀。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内战、各政敌间的相互暗杀都造成了难以数计的死亡人数。与此相联系,“一战”的惨烈与可怕就不再那样令人费解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机器终于停止了轰鸣。但杀戮并未停止,只不过换了地方而已。欧洲之外所谓的“第三世界”成了继续杀戮的场所。更不用说1945年后在“第二世界”建立的斯大林主义的独裁政体制造了数量多么庞大的牺牲者了。总体而言,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下半叶更多的人死于非命。按当今的估计,20世纪死于战争的人数大约为一亿八干七百万人,其中六千万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千万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我们造访法国北部“一战”阵亡将士公墓,目睹一望无尽的墓前十字架和墓碑,内心深处一定会深感震撼…… P1-3 导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在解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1914年7月危机后,从当时政治、军事和经济界精英阶层的视角分析了这场战争。作者弗尔克·贝克汉恩又在随后的章节中,从下层社会的视角描述了千千万万前线士兵以及留守在后方的妇女、儿童们的战争经历。作者还在最后阐释了1917年沙俄帝国的崩溃以及一年后中欧两大君主制政体的坍塌,从而结束了全书的内容。 序言 战争的起因和1914年战争的爆发:对当今有关 争论的审视 史学界早已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为20世纪各 种灾难的“元凶”。从1918年后数十年,到1989年 至1990年两年间东欧集团的分崩离析,这一“元凶 ”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甚至 到了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这一影响仍然清晰可见 。。当我们用一个非历史事实的思辨游戏来寻求下 列问题的答案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现代历史进程 中的决定性影响便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1914年8月列强们没有坠入导致两千万人丧生的 全面战争的深渊,我们的时代会是今天这样吗?1917 年俄罗斯会爆发两次革命吗?中欧、东欧和奥斯曼帝 国的君主政体会土崩瓦解吗?法西斯主义会产生吗? 斯大林主义会产生吗?人类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会发生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吗?会有冷战出现吗?吞噬 无数生命的解放战争可以终结殖民主义吗?以此类推 ,肇始于1918年的问题之链可以不断地延长下去。 与此相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 ,大量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再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不 足为奇了。此外,2014年世界各地举行的众多有关 “一战”的会议和学术研讨会,又进一步催生了更 多出版物的问世。仅在2013年至2014年两年间的大 量出版物,就已经使我们很难对当今的“一战”研 究获得一个清晰的图像。 1994年和2004年都是“一战”爆发的周年。如 果再把这两年的重要研究成果纳入视野,会使我们 更难把握当代“一战”研究的现状。。在2004年的 研究中,有学者大体上按历史编纂学的原则,把发 生的历史事件按“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角 度加以考察。读者可在本书39至92页读到这两种观 察视角。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引发对 1914至1918年的分析应该主要着眼于政冶、军事领 域还是社会经济一文化领域的原则性争论。 但是,当话题涉及1914年的7月危机的起因和过 程本身时,情况则截然不同。为了让读者较为容易 读懂后……布斯堡王朝,同时让俄国保持克制。但 这一策略一开始就包含着因失控而陷入战争的巨大 风险。果然,当俄国掺和进来并宣布不允许侮辱塞 尔维亚后,这一策略便宣告失败。。 这一策略失败的后果则是,1914年7月末柏林和 宣布了战争动员令的俄国一样陷入了别无选择的处 境。那些按精密制订的运输计划运行的列车已在7月 底把大量的士兵和军用物资运过莱茵河,送往比利 时边境。就算德皇想在8月1日缓和局势,这些列车 也无法再停下来了。德皇还天真地以为可以让这些 列车开往别处。正如纽恩啥德所指出的那样,德军 司令部已别无选择,只能8月1日在西线开战,从而 以攻为守,摆脱困境。德皇也仅知道这场战争不会 很快结束,或许在1914年圣诞节来临时德国能赢得 战争的胜利。 更为糟糕的是,毛奇自己也不知道这场战争的 最终结局是什么。对他而言,力量平衡的天平在 1915年和1916年间向不利于中欧列强的方向倾斜之 前,已别无他法,只有行动。贝特曼·霍尔维格制 定的是极具风险的危险控制策略,毛奇制定的策略 是先在西线取得胜利,然后再把兵力投入到东线以 击败想象中行动迟缓的俄军。但我们今天都应该知 道,他们二者都未能预料到,其未来的结局是多么 可怕。当我们今天回首当年,才真正理解到其结局 的严重性。此外,弗斯特的分析也应该引起我们的 重视。他认为,1914年8月1曰柏林自以为陷入绝境 而盲目做出的决定本身就含有一种不负责任的犯罪 性质。这样,无论是柏林、维也纳,还是圣彼得堡 的决策者们都成了他们自己建造的战略监狱里的囚 犯。
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简单明了、鲜明生动地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作者弗尔克·贝克汉恩在书中不仅诠释了这场战争的军事历史和政治历史,还解释了在这场战争期间,前线和后方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