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脏病与维生素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作者 (英)希拉里·罗伯茨//史蒂夫·希基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尽管每年的研究经费高达数百万美元,心脏病仍然是西方国家一种主要的致死疾病——每10人中就有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动脉瘤。传统医学有关心脏病的主流观点往往是误导性的。例如,专家们将这种疾病归因于高胆固醇等“风险因子”,这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神话。
希拉里·罗伯茨、史蒂夫·希基、安德鲁·W·索尔著的《心脏病与维生素》这本书解释了心血管疾病真正的根本病因:动脉壁发生炎症和氧化。预防和治疗关乎的是传统药物和手术方案的安全选择。告诉你:通过简单的膳食改变(尤其是降低糖的摄入量)、合理补充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C和E)以及鱼油等膳食补充剂,就可以保持心脏健康。衰老并不一定就会有心脏病。要学会通过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管理自己的心脏健康。
目录
第1章 头号健康“杀手”
第2章 心脏与心血管系统
第3章 动脉粥样硬化
第4章 脂肪大骗局
第5章 甜蜜而致命的糖
第6章 风险因素与炎症
第7章 被忽视的证据
第8章 淬灭
第9章 一种感染性疾病?
第10章 莱纳斯·鲍林与维生素C
第11章 维生素E
第12章 不再恐惧
结语 保持健康
序言
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出医学建议,而是为
未来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一种语境。出于任何
目的使用本书所含的信息,包括自我用药或自我营
养治疗,本书作者均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无意推
销任何疗法,也无意鼓励个人利用本书信息去违背
其医生给出的建议。选择自我治疗的人,须风险自
担。当然,病人可以选择带上本书征询医生的意见
,以帮助自己获得适合的治疗方法。
本书是献给那些聪明但可能几乎没有生物学、
化学和医学知识的读者们的。这需要对相关知识进
行某种程度的简化,不过,我们已经尽量做到准确
。例如,我们并没有对风险因素与风险标记加以区
分;虽然两者的细微差异有所损失,但增强了本书
的可读性。缺乏正规科学教育的读者可予以忽略。
如果因为生化术语或行话而使文本变得艰涩难懂,
请继续阅读——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整体内容。我们
已经尽可能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导语
希拉里·罗伯茨、史蒂夫·希基、安德鲁·W·索尔著的《心脏病与维生素》系“维生素治疗法”系列书籍的第二本(套系主编为加拿大营养学界泰斗安德鲁·索尔,系列丛书涉及过敏症、心脏病、妇科病、眼科病……)。本书解答了心血管疾病真正的根本病因:动脉壁发生炎症和氧化。生活中,我们通过简单的膳食改变(尤其是降低糖的摄入量)、合理补充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C和E)以及鱼油等膳食补充剂,就可以保持心脏健康。衰老并不一定就会有心脏病。要学会通过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管理自己的心脏健康。
本书是献给那些聪明但可能几乎没有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知识的读者们的。
精彩页
活性斑块
维生素C是保持动脉强度和斑块完整性的必需物质,可以降低斑块破裂的可能性。斑块本身几乎不是问题所在——大多数损害都是由斑块破裂所产生的血凝块造成的。缺乏维生素C,斑块就会变得脆弱,因而易于受到机械损伤,增加血凝块形成的可能性。
基于这些发现,鲍林认为:斑块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变得不稳定的时候,动脉粥样硬化才会发生危险。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支持。有一种老鼠无法合成维生素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老鼠相比,其斑块含有的胶原蛋白较少、破裂的可能性更高。研究人员发现,补充维生素C,虽然没有改变这种老鼠生成的斑块数量,但使这些脆弱的斑块变得稳定。
保持斑块稳定、预防心脏病发作,这并不是新的观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帕特森就发现,中风源于动脉斑块生成的血凝块。通过显微镜观察,帕特森发现,血凝块是因为斑块毛细血管受损而生成的。血凝块一旦剥落,就会卡在脑血管里,从而引发中风。基于这些发现,帕特森指出,高血压会给血管造成压力,损伤毛细血管。由此,他描述了高血压引起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作用机制。由于毛细血管脆弱化是坏血病的一个症状,因此,帕特森有理由相信,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可能是由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如果维生素C缺乏会引起心脏病发作,那坏血病患者就非常
危险。另一位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克雷布斯爵士(SirHans Krebs)在英国谢菲尔德通过一项“不光彩的”坏血病研究,对这一假说进行了试验。该研究是在“二战”期间进行的,试验对象均为“有良知的拒服兵役者”:他们出于道义反对战争,主动申请成为实验志愿者,以代替兵役。由于疑似造成一名试验对象死亡,该实验于1996年“纽伦堡医生审判”中被复核。不过,最终该实验被认定为符合伦理道德。
在克雷布斯的实验中,10名志愿者被禁止摄入维生素C,虽然在临床试验期间没有发生死亡,但都患上了坏血病。2名试验对象(20%)表现出心脏病发作症状,服用维生素C后,症状减轻。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临床证据,确认了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心脏病发作与坏血病具有关联性。当时,该研究被认为有违伦理道德;现在,故意让人患上坏血病这样的实验,是不太可能再做的。我们已得到警告:坏血病可能引起心脏病发作;这样的试验是危险的。然而,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项小型试验的结果——坏血病引起心脏病发作。
关于维生素C的后续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C.G.威利斯博士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产生了兴趣。在帕特森的引领下,威利斯猜测:如果动物被禁止摄入维生素C,那它们就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现在回顾起来,鉴于帕特森的研究结果以及在谢菲尔德所做的那项实验引起的心脏病发作,这似乎是一项显而易见的实验。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大多数动物都可以自己生产维生素C,不需要从饮食中摄取,因此,威利斯转向了经典的实验动物——豚鼠。自17世纪以来,豚鼠一直被用于科学实验。同人类一样,豚鼠也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C,因而适合于基础实验研究。20世纪初期,它们对维生素C和坏血病的实验研究特别有用。豚鼠的养殖成本较低,而且生理机能——尤其是需要补充维生素C——与人类相似,因此,豚鼠成为很受欢迎的实验动物。事实上,豚鼠适合于早期的感染性疾病研究,可能就是因为它们需要补充膳食维生素C:没有高水平的维生素C,豚鼠的免疫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针对肺结核病因的早期医学研究,豚鼠对感染的敏感性发挥了重要作用。1882年,“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博士(Robert Koch)利用豚鼠做研究,结果表明: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如果使用其他小动物,该实验不可能获得成功;好在科赫意识到,豚鼠具有感染易感性,特别适合于实验。
20世纪30年代维生素C这种物质被成功分离以来,相关的研究论文显示:人体健康所需的摄入量一直引起争议。有人发现,在豚鼠身上,较低的摄入量可以预防坏血病,虽然更高的剂量明显是非常安全的。早期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坏血病,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最低摄入量——预防坏血病急性症状所需的量——足以让人保持健康。然而,即使是在早期研究阶段,也有实验表明:动物的维生素C摄入量低或不足,更容易感染疾病。相当奇怪的是,人类被认为只需摄入预防急性坏血病所需的最低量,然而,为了确保动物园动物和宠物的良好健康,给它们补充的维生素C量却远高于人类!
豚鼠的维生素C标准推荐量,从成鼠每日6毫克到怀孕雌鼠每日20毫克不等。这相当于体重70公斤(150磅)的成人每日1.4克、孕妇每日4.6克。换言之,豚鼠的推荐量远高于人每日100毫克的官方推荐摄取量(RDA)。豚鼠的推荐量,与莱纳斯·鲍林建议的摄入量克数范围相一致;他最初建议每日摄入1克,后来又不断提高推荐量,他去世前每天服用18克维生素C。为了试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坏血病”这个观点,威利斯给145只豚鼠喂食高胆固醇饮食,同时补充数量不等的维生素C。
一般而言,豚鼠都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