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接受李登科老师布置的这项任务,我的心里是 忐忑的。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承载 着水天同先生的遗愿。内容的学术性强加上文本的 久远使得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李登科老师的语气 神态仍如二十年前在课堂上那样平静而不容置疑: “第一,要认真地做好!第二,我会帮助你的!” 一年的跌跌撞撞终于让这本书与大家见面了。 首先要感谢水天同先生。对于兰州大学外语系的学 生来说,水先生是神一样的存在,尽管他是那么低 调。学生期间,翻译实践课最重要的作业就是翻译 《培根论说文集》,最重要的参考答案就是水先生 的译本。其翻译之精良、文笔之传神让我深信其中 的每一句译文都是经过水先生仔细推敲的。今年是 水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祝先生在天堂平安喜乐! 其次,要感谢我的导师李登科教授。尽管毕业 已近二十年,对李老师的敬畏却有增无减。那时若 翻译作业有一丝敷衍,等待我们的必然是他凌厉的 眼神。年过七十的老师风骨依旧,目光却变得柔和 而慈祥了,不过那丝敬畏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头 ,让我们时时小心、不敢敷衍懈怠自己的工作。老 师清高、较真,除了课业似乎不和我们聊什么,以 至于当了他的学生许久之后才知道他就是“蒲隆” ,是三十多本经典名著的翻译者。本书的翻译出版 是李老师不断坚持的结果,从修改润色到亲自操刀 ,从头至尾他倾注了许多心血,可以说没有他的努 力和坚持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还要感谢中央党校文史部的肖宏宇教授。作为 中央党校科研创新项目“国外政治文化研究”的首 席专家,她认识到本书在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 值,在立项、定稿、出版等各个环节给予了极大的 重视和无私的帮助,使该书获得中央党校创新项目 基金的资助,得以顺利出版。本书的翻译出版,得 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王晓卿编辑和 郭红婷编辑为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
目录 小引 主要日期 莎士比亚与阿登族系表 一 莎士比亚的出身 二 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界同人 三 剧本及其出版 四 剧本的真伪和年表 五 十四行诗 译者后记 校后记 索引
精彩页 威廉·莎士比亚出身于市民家庭。这种市民跟《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里的市民没有什么不同。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是一个外省集镇,与仅次于考文垂市阿登的亨利镇和沃里克自治市同属沃里克郡的商业中心。该镇位于埃文河北岸,一条古罗马小道曾在那里的浅水处穿河而过。中世纪时期,那条河上曾建有一座木桥,15世纪末被一座石桥取而代之,这座石桥至今犹存。西大路沿着通往什鲁斯伯里和切斯特的沃特林古道,穿过考文垂去往北方。然而,从伦敦来的两条小道却在斯特拉特福桥会合。一条经牛津,从克茨沃尔兹山下过来;另一条经由班伯里和埃奇希尔而来。过桥后,条条道路穿过斯特拉特福镇,向四面八方辐射,分别通向沃里克、伯明翰、奥尔斯特和伊夫舍姆。卡姆登在《不列颠志》(Britannia,1586)中把这个地方描述成“相当不错的集镇”。约1540年到过该镇的利兰记载,该镇房屋是“木头建造的,质量相当好,除了小巷,还有两三条大街”。地志学家把埃文河北岸的沃里克郡命名为“阿登”,并把它作为“林地”与埃文河南面费尔顿河一带的耕地区分开来。不过,在埃文河北岸,有开阔的农田,还有许多圈起来的牧场,而且,星罗棋布的小村显示了阿登林地边缘早期开垦的情况。13世纪,该地的领主在斯特拉特福镇拥有自己的“丛林”,后来变成林苑。然而,利兰说,在他那个时代,那里已看不到什么林地了。 斯特拉特福镇仅占同名大教区的一小部分。1546年,该镇方圆10英里内接受圣餐的教友有1500人。麦西亚王给予伍斯特大主教的封赏优厚,主教们不受郡守制约,在帕思罗和斯特拉特福镇的吉尔普茨设立道旁法庭,对帕思罗特区“百户”拥有独立审判权。还为主教及其家室提供了一所修道院,以后才撤销支配权。主教的很多权限甚至是撒克逊时代的特权,通过转让和其他方式移交给豪绅。16世纪,在这个教区里有几处采邑。克罗普顿村就由同姓家族占有;勒丁顿村由阿罗的康韦家族拥有;德雷顿村由切斯特顿的皮托家族所有;毕晓普斯顿村原属拉普沃思的凯茨比家族,后来又转入坦沃思的阿切尔家族手中;肖特利村的部分地区是伍顿韦温的史密斯家族的地盘。然而,直到1549年大采邑仍归主教所有。市镇就坐落在大采邑里,这就是“老城”。“老城”与南郊的圣三一教区教堂分开。大采邑上还有老斯特拉特福、韦尔科姆村和肖特利村管区的一大片农田。在斯特拉特福镇的东方,主教还有“主教的汉普顿”这样一个特设城镇。河南岸的格洛斯特郡有夏尔科特村的露西采邑、米尔科特村的格雷维尔采邑和克利福德钱伯斯村的雷恩斯福德采邑。桥对面的布利奇敦村一部分归斯特拉特福镇管辖,一部分归阿尔维斯顿所有。斯特拉特福镇的东北和西北是斯尼特菲尔德和阿斯顿康特罗两个村庄。这两个村庄曾经是“沃里克领地”,即比彻姆和奈维尔两大世家的领地,已经收归王室所有。对于这些地方来说,斯特拉特福镇是天然的城市中心。 这个自治城镇是在约翰·德·库唐斯主教任职期间(1195~1198)形成的。这位主教把他的一部分领地划分成许多大小1/4英亩的正方形地块。这些地块作为租地被人占有。实际上,每块地交过1先令基本地租后就可以自由支配,有权划分、出售或按遗嘱转让给他人。主教的总管另外主持一个采邑法庭,不过市民们可以自行选举镇长和副镇长作为行政官员。采邑法庭一年开庭两次,配合复活节和米迦勒节前的“民事法庭”或“法律日”。在这种场合委任官员、记录土地保有权的转让、听取关于债务之类的琐碎民事诉讼,制定维持良好秩序的细则,惩罚违反上述规定、饮食“法定标准”和其他货物质量标准的行为。“圣十字公会”这个组织是跟采邑法权一道形成的,它以各种方式主管城镇的福利。这个组织创建于13世纪。在15世纪,该组织合并了一些较小的行会,此后,兄弟、姊妹入会,悼念死者的花销之类的记录就从未中断。死者的弥撒是由小教堂的教士们做的,这些记录都保存下来了。会员之间必须建立兄弟般的友爱关系,并且必须戴奥古斯丁头巾参加会员的葬礼。定期的联谊宴会促进了更加世俗的交往。在斯特拉特福和斯特拉特福附近,公会从供品和遗赠中积累了大量财产,它帮助贫穷的会员,并开办了一所贫民院。早在1295年就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一所学校也是公会的建树之一。托马斯·乔利夫对这所学校有过一项捐赠,就是聘请一位教士教授文法。公会大楼就建在城区内,最后是由伦敦市长休·克罗普顿爵士于1492年修建完整的。他也建造了斯特拉特福镇的那座石桥。15世纪中叶,公会处于鼎盛时期,吸引了斯特拉特福镇外的名流入会。后来它逐渐衰微,部分原因是商会兴起,镇上的工匠出于商业目的不得不同商会挂钩。也许在该镇的宗教生活中,公会的小教堂比较远的一所大教堂还要重要。这个较远的教堂属于教区委员管辖下的一所教士学院,它不但拥有不少地产,还征收了大教区大量的什-税。 P3-6 导语 查尔斯·威廉斯著的《莎士比亚小传》是为阅读莎剧和渴望知道有关这位斯特拉福的剧作家情况的读者写的。本书分别论证和辨析了莎士比亚在出身小镇的轶事,以一伊丽莎白女王末年为背景,论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生涯,辨析了莎士比亚剧本的真伪及其出版情况,最后论述了莎士比亚创作十四行诗的渊源背景,等等。 序言 莎士比亚是世界闻名的诗人和戏剧作家,虽曾 在舞台上演过戏,但他主要是一位剧作家。他所写 的剧本,据当代学者们的研究,共有39种(其中有 两三种是与人合作的)。关于他的生平,英、美传 记作者也有不少著作。仅据1974年美国出版的 Riverside Shakespeare(一卷本,全集),未列 举的莎氏传记就有22种之多。这些书不但我未能尽 读,就是比我高明多少倍的饱学之士也不见得能彻 底读遍。不过,像我这样年纪的人们,大概都还能 记得艾德蒙·钱伯斯(Edmond Kerchever Chambers,1866-1953)的两卷本《威廉·莎士比亚 :事实与问题研究》(William Shakespeare: A Study of Facts and Problems,1930年出版发行 )。当初见到此书时,我正在美国奥伯林大学当本 科生,在图书馆里偶一翻阅,觉得鸿篇巨制,卷帙 浩繁,非我之力所能胜任,然而数十年未能忘怀。 幸而在1933年出现了查尔斯·威廉斯(Charles Williams)的缩编本。此书编得不错,是可以嘉惠 后学,给他们以必要的知识,这是明眼人都能见到 的。我虽已至垂暮之年,还是愿意竭我余勇,努力 读此类“莎学必读书”,以求不荒废有限的岁月。 为什么说这些话呢?我的用意是奉劝有志于学的青 年们,爱惜光阴,耕耘宜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水天同 1985年11月于兰大
内容推荐 艾德蒙·钱伯斯爵士1930年出版的两卷本《威廉·莎士比亚:事实与问题研究》是全球莎士比亚研究中的经典巨作。《莎士比亚小传》则是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查尔斯·威廉斯为该书所写的节本,包含了原著全部有关的文件和轶事,唯一的删节是连篇累牍的法律术语。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泰斗、已故水天同先生权力推荐为“莎学必读书”。兰州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翻译家蒲隆先生亲自操刀校译,弥补了该经典著作一直未有中译本之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