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丝路云笺/丝路万里行之中东欧传奇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云儒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丝路云笺》中,肖云儒这位古稀老人,飞车八万里,行走三十二国,沿途逐日著文,翻开一部丝路大书。有奇见异闻,有如画江山,有悬疑探秘,有民俗风情之实地体验,有思接千载之历史追溯,有深虑穷究之文化叩问。 作者简介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宣部文艺评论中心组成员、文化部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评委、陕西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收编进大学教材和辅导资料,影响文坛半个多世纪。90年代关于中国西部文化的系列论著,被誉为西部文化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著作有19部。获得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等国家级奖项七次。获得“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文艺大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目录 和弦,丝路的引言 俄罗斯人的“生态瑜伽”和“心态瑜伽” 历史归于无名者 一部交响曲的命运 圣彼得堡,白夜中的温柔 塔林心音 里加有个黑猫的故事 立陶宛——力与美 我与华沙的四个缘分 刚强·美丽·智慧 疼痛的碎片 秋色布拉格 多彩多瑙河 亚洲大秦人来到了欧洲大秦岭 中国声音在意大利的夏夜回响 在意大利回望西安 两位“当代马可·波罗”的传奇 鸽群与弹孔 贝城追思和长夜行车 马其顿与亚历山大 不忘季米特洛夫 玫瑰暗香索非亚 又见玛丽娜 多瑙河之波 从两个国外老乡说到大中华文化圈 奔向布达佩斯 此生情未了 芬兰和圣诞老人 沿途风险迭出 航拍“事故” 温暖的Wi-Fi——“丝路万里行”途中微信摘选 世界格局的“中国读本” 代跋:向两的人生 序言 和弦,丝路的引言 第三次丝路万里行的车队已经出发20天了,当 战友们在丝路风尘中拼搏的时候,我却待在西安纹 丝未动…… 第三次丝路万里行的车队已经出发20天了,顺 利地通过了中国西部和哈萨克斯共和国两个最为辽 阔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面积加起来,接近半个中 国大小了。说“顺利”通过,其实只是大体而言, 车队才跑到新疆,我们的队医、曾留学日本的马师 洋大夫就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出发第9日,队伍 健康状况如下:上呼吸道感染15人(8人药物治疗) ,口腔疾患(溃疡、感染)5人,颈椎病4人,腹泻6 人,高血压5人,皮肤炎症1人。”我心里咯噔一下 ,征途一开始队伍的健康状况就如此严峻,艰苦程 度似乎超过了前两次!因而所谓“顺利”,不是没 有困难,而是大家用意志压倒了困难。 当战友们在丝路风尘中拼搏的时候,我却待在 西安纹丝未动。 非常遗憾,却无办法。原来定好的几个学术演 讲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评论组的工作,预约 在先,如果缺席,涉及面太大,实在推迟不得。在 万里行程开始的20天里,丝路战友们一路风尘,收 获着见闻和体验,勃发着意志和生命,我在“丝绸 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却收割了另一茬庄稼——非常 集中地欣赏到了这次丝路行要跑的许多中东欧国家 的文艺演出。战友们在丝路耕耘大地,我在舞台上 收获精品,二者都出产自同一块土地,也是够幸运 的了。短短的半个月里,我竞欣赏了俄罗斯、立陶 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格鲁吉亚 、保加利亚、匈牙利以及阿尔巴尼亚等10多个丝路 沿线国家的歌舞艺术! 从中东欧万里迢迢送到长安城来的丝路艺术, 组成一个美妙无比的和弦,构成了这次万里行的预 热和序幕。我欣赏着,体味着,同时也追寻着这些 节目背后,用艺术密码暗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民族 文化样态、生存样态、艺术样态,这不就已经开始 了我的第三次丝路万里行吗?这个开头,如此的别 致又这般的绚丽! 俄罗斯歌舞《丝路之夜》由高加索地区的索萨 克纳美斯歌舞团演出,主演的男演员们被誉为“舞 蹈运动员”,能够不穿芭蕾舞鞋用足尖立起来跳舞 ,足尖旋转的特殊力度和节奏被誉为世界之最。他 们是怎么样做到,又是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极致的呢 ?那块土地给予了他们哪些特殊的生命能力?世世 代代养成的文化人格又给予了他们哪些艺术气质呢 ? 立陶宛共和国的无伴奏合唱,对和声之美的偏 爱和发掘,对不同声部、不同音阶混响之美的理解 ,又为什么会如此深刻?他们的音乐会只有四个人 ,四个人一台戏,人人都是多面手,放下中提琴拿 起黑管,放下架子鼓拿起吉他,潇洒自如地展示着 原色的生命。充溢的生命感、艺术感,在他们的手 指间随心所欲地流淌,让你不能不拷问当下国内舞 台流行的以华贵作秀、以绚丽炫示,给真生命装饰 上厚厚的假羽毛以取悦大众的倾向,是一种什么追 求在作祟。这些外国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是那样朴 素——歌舞不过是生命自然的有意味的流淌,而很 少把艺术作为掩饰或拔高自己真情、真性和真相的 云霓。这样的追求和风气,是不是更接近艺术的本 源呢? 在克罗地亚共和国的爵士乐伦巴舞曲欢腾的节 奏和旋律中,我分明能听出亚得里亚海波涛的絮语 ,巴尔干山树林的呼吸,还有阳光在南欧原野上浪 漫的回旋。山、海与土地,是怎样浸人他们的骨髓 然后蜕变成歌舞,重又飞扬于山河大地的呢? 格鲁吉亚共和国祖格迪迪市歌舞团演出的《丰 收舞》,更让我回想起三年前丝路万里行团队去这 个国家的感受,那绝对是在高峻峰峦之间盘旋翱翔 的山鹰形象,肢体的语言和眼神的顾盼都体现着高 加索山脉永恒的高贵和傲岸。人、山、舞姿,就这 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套不可分离的语言 系统,就这样融为一体。 尤其是在看匈牙利共和国的“巴尔干热火音乐 会”时,突然听到了萨满教的曲目,我真不由得兀 自吃了一惊。难道这是历史根脉无意而有意的显示 吗?萨满教因阿尔泰语系中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 而得名,这个流传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东方宗教, 怎么会融入到中欧匈牙利的歌舞中去呢?难道意味 着这个民族古代迁徙的脚印,的确来自东方,来自 风雪弥漫的蒙古高原?今天的满族以及蒙古人、突 厥人、匈牙利人和日本人,都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 ,这些民族保留着许多相同的习俗,也有相似的信 仰和仪式。日本人的祖先是匈奴人,这一点东京国 立博物馆讲得毫不含糊。专家对蒙古国北部额金河 匈奴古墓的219具古尸做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检 测,发现其基因成分与现代蒙古人和日本人高度匹 配。 还有,在波兰共和国的古典音乐会上那种令人 难以忘怀的优雅,两个又长又沉的低音在交响旋律 之中不动声色地透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忧伤。那是 优雅的忧伤,也是忧伤构成的优雅…… 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密集的舞台欣赏中 ,我就是这样,常常从艺术中跳出来,不由得去追 寻艺术背后一个民族、一块土地那些特有的生存方 式和隐藏着的文化心理。有一种炽热的愿望被激发 出来,催动我尽快去和丝路上的战友们会合,赶紧 奔跑着扑向生长了那些艺术之果的土地,扑向那块 土地上的人民,好让我和战友们一道从那些艺术的 原生地中去破译他们的文化密码。 因为跳过了丝路万里行最开始这段艰苦的路程 ,我很是愧疚。我曾经跑过这条路近一半的路程, 在这段路上,不缺的是荒凉和孤独,富有的是卷地 狂风和飞沙走石。有风雪在千秋万代中塑成的大地 雕塑——亚丹地貌,也有千里阴云板着可怖的脸, 然后无情地捶击、洗涮车队的炸雷和暴雨……我知 道,在中国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漫漫长路上,在每 天六七百公里的奔驰中,我的战友们经了多少艰险 ,吃了多少苦头,还为屏媒、纸媒、网媒做了那么 多好节目,写出了那么多好文章。我相信什么困难 都折不倒他们。我好几次想起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车 队的出发式上,代表大家说的几句话:我们都是普 通不过的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有软弱和怯惧 ,但只要一踏上征途,一走向世界,我们便有了一 个共同的姓名:中国人!记得当时全场掌声爆响, 这是战友们的认同和誓言。而这让我更为不安,因 了我此刻不能和大家在一起。我一连发了好几个微 信向战友们致敬,自嘲说“各位很辛苦,老汉很惭 愧”。 但转念一想,当我意识到参与“丝绸之路国际 艺术节”的评论其实就已经走在丝路上了时,内心 也便有了充实。我的心,我的感觉,已经由丝路各 国的舞台节目,飞到了那条思念已久的路上,那些 令人向往的情景中。我的艺术联想和生命联想甚至 于比战友们走得更远——我不是已经在这次万里行 的终点,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艺术中开始驰骋自己 的想象了吗。艺术让我足无羁束,也计我心无挂碍 啊! 我也曾有过另一种愧疚,就是对于“丝绸之路 国际艺术节”评论组的同道们心有不安。所有的评 论家都写出了非常好的评论文章,唯独我由于时间 实在太紧交卷较少。不过后来也蹦出了新的想法: 可不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子、用另外一种方式对这些 节目作审美把握呢?能不能将艺术和土地、历史、 生命熔冶于一炉,去把玩、去品味、去重铸,在此 后的路途中,乃至在再度回到西安之后,从这一新 的角度去写文章呢?而且,可不可以变一下艺术评 论的格式,探索一种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自由出入行 走的散文式、感悟式的文体呢?这种方式也许不是 最好的,但是它的确是“另一种”方式,这“另一 种”,使我萌生了创作的激情。我将这个想法告诉 了艺术节评论的组织者,立即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 赞赏:“这太有新意了!” 从舞台进入,以艺术引路,去到产生艺术的土 壤中追寻更深层的答案。从作品出发去追寻大地, 从艺术出发去追寻生活吧!只有真正上溯到了源头 ,才可能对丝路各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有更深刻的理 解,也才不辜负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创 造。 哥们姐们,开路,走起了! 导语 《丝路云笺》是“丝路万里行之中东欧传奇之旅”的首发之作,是作者肖云儒亲历万里丝路,一部紧贴着丝路大地的散文新作。 作者以半个世纪的阅历,体味并见证着丝绸之路的文化积淀;他以智者才思,广博阅历,回溯历史,放眼世界,以自身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为人们讲述着万里丝路上的故事,传播“丝路精神”。 后记 代跋:向西的人生 戊戌年春节前后是我们家大忙的季节。先生云 儒一天三晌趴在电脑上“汗流浃背”地写着他的第 三次丝路万里行书稿。两个小孙女安安静静地各自 读书、做作业,说话、走路都悄悄的。家里成了一 个忙碌而无声的“车间”。他出产品,我搞质检与 后勤。每“生产”出一篇文章,我这个“第一读者 ”便要读,要谈第一感受,担起质量检验员的职责 ,查证资料、勘误文字。 读着一篇篇刚出炉、热乎乎的文字,我的思绪 又回到了四个多月前“2017丝绸之路万里行”的50 多个日日夜夜。家有亲人在外,我当是丝丝缕缕的 牵挂萦怀,自然成了丝路微信群里最忠实也最缄默 的阅读者。我的心伴着比亚迪的车轮滚动驰骋。我 向往于莫斯科红场和无名烈士墓的神圣,陶醉于圣 彼得堡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优美动人和涅瓦河畔 的极夜漫游,欣喜于爱沙尼亚老人邂逅中国丝友即 兴演唱中国歌曲《大海啊,故乡》《茉莉花》的欢 悦。我和丝友们一道眺望阿尔卑斯山的白雪和多瑙 河的碧波,一道感受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旋律和布达 佩斯英雄广场欢迎仪式的隆重,也一道为马其顿山 区乔瓦尼老人一家对“一带一路”的热切期盼而感 动。我赞赏“丝绸之路万里行”团队全体丝友初心 不改、同甘共苦、勇敢担当的铁哥范儿。我也冲冠 眦裂地愤恨纳粹法西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滔天罪 恶,痛彻肺腑地缅怀一百多万无辜生灵的惨遭涂炭 …… 丝路是一本好大好大的书,终其一生也未必能 够读完。走进西部,西部向西,再走进丝路、走向 世界,是我们不懈的人生追求,也给予我们不息的 生命动力。 也许是命运使然,我的一生皆与西部和西部之 西结缘,与西迁、西进结缘,与向西的丝绸之路结 缘。我的籍贯本是山东济南,一百多年前,举家、 举族西迁,和同时西迁过来的几十万山东移民落户 陕西,从此关中平原上便有了星罗棋布的“山东庄 子”。“山东庄子”里的乡亲至今依然说山东话, 行山东风俗,吃山东煎饼,时不时回山东探亲访友 、寻根问祖。近年生活富裕了,更是续族谱、写回 忆、编文集、拍电视电影再现这次向西大迁徙—— 要知道,“天下无人不识君”的著名导演吴天明、 著名主持陈爱美可都是从我们“山东庄子”走出来 的啊。爱美每次见我,一开口就是山东话“姐姐” ,而不是她播音时那标准的普通话。那真个是乡音 亲亲、乡情悠悠、故土难离、根祖不断呀。但“山 东庄子”的人也很快融入了西部生活和西部文化。 我的父兄在这块沃土上年复一年地耕耘、播种、收 获,爱山东柳琴戏的我们,也爱上了秦腔和眉户, 爱煎饼大葱的我们,也爱上了肉夹馍羊肉泡馍。我 们走向了西部,而后扎根于西部。 这么多山东人为什么会西迁陕西呢?有一种说 法是,为了填补140多年前由关中平原集体西迁到中 亚的回族兄弟们所造成的空缺。当时有几万回族同 胞沿着丝路方向,过关陇,走河西,穿行新疆,翻 越天山,在中亚楚河两岸安下了家。经过100多年的 休养生息、繁衍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分布在哈萨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一个独 特民族——东干族。他们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融 入了所在围的生活和文化,但也执着地保存了中国 的、老陕的语言和习俗。云儒几次跑丝路,到过这 三国好几个东干族陕西村,还写过几篇关于陕西村 的文字,有一篇文章《丝路“桥墩”》,说他们是 为丝路打前站的人,是亚欧大陆桥的“桥墩”。当 云儒给我讲他们在当地陕西村里参加有中国古风的 婚礼,吃西安坊上的饭菜,用陕西话聊大天时,我 蓦地想到了自己家族的西迁,想到了“山东庄子” 里中国东西部文化的交汇和保存。山东人人陕的西 迁和东干族跨国的西迁在我们身上,在同一块土地 上衔接起来了。国内西迁之路与国际丝绸之路竟然 在我的人生中接轨,让我生出一份长久的自豪和感 动。缘分呀! 我1966年高中毕业,正好赶上“文革”。我们 到农村,进工厂,大学梦几乎破灭。整整12年之后 ,命运却突然眷顾我们这批“老三届”。已经结婚 生子的我竟然有幸赶上了恢复高考,竟然有幸考上 了西安交通大学!我的大学和我的家族,命运何其 相似乃尔——她也是西迁来的!我和我的学校都是 由东部(山东、上海)西迁西部,我和我的学校都 是在西部扎下了自己的根系。在这所令我自豪的西 迁之校,我由学生到老师,由上学到留校,最后到 退休,待了大半辈子还没待够。30多年在交大的学 习工作生涯,铸就了我的学养追求、致思方式和价 值取向。我满腔热忱地拥抱着交大,也在交大温润 的怀抱里成熟。 2017年末,我们西安交通大学的15位退休老教 师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和交大西迁60多年的发展情况。习主席很快回信, 对交大西迁加以肯定,后来他在“2018年元旦献词 ”和好几个场合数度提到“西迁精神”,向交大人 致意。15位老教授中好几位我都很熟悉,卢烈英老 师当年就是我们的授课老师。我知道许许多多师生 放弃上海优越的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 精彩页 这个爱大自然爱得入迷,爱树爱花爱土地爱得入迷的民族,将绿色生存环境和大自然的品格,融入了自己的性格心理,聚合为民族的文化人格。有多少《春天花园里花儿真美丽》这样陶醉于自然的歌曲在全民中流行,有多少列维坦这样的风景油画家受到全民的崇敬,又有多少《湖畔》这样的影片在俄罗斯人心头反复地映现?影片《湖畔》主人公在林间湖畔那种《瓦尔登湖》式的自然生存,又让多少人痴迷?当然更不要说世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了。在他故乡乌拉尔的家中,窗外就是湖泊,常常会传来令人心碎的渔歌,这歌声揉进了在湖上辛勤劳作的农奴内心的痛苦,也揉进了浩渺湖水和浓密森林中积淀的忧郁。这成为他日后在《天鹅湖》中以鸟寓人、以自然寓社会来创作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契机。《天鹅湖》沿着王子与天鹅(公主)、人与鸟之间美好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直至最后毁灭的脉络,以《四小天鹅》《天鹅之死》等许多经典性舞蹈,出色地完成了作品的艺术演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给予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和作曲家心理的重要作用——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由环境客体转化为生命主体和艺术主体了。 文学、艺术不消说了,就连文艺理论这种稍显枯燥的文本,俄罗斯的评论家也喜欢以美文描述大自然的方式来完成。帕乌斯托夫斯基谈创作原理的《金蔷薇》就是这方面的名著。记得他说作家要有超人的观察力时,举的例子就是对深秋林边草地上一只小甲虫的细致观察。为了温暖,这只小甲虫跟着“日脚”——太阳的脚步移动,走走停停,终于缓缓爬出林子,爬向草坪,然后停在了潋滟的波光中。 从上面这些叙述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俄罗斯人的一个生存过程——从陶醉自然之美出发,逐渐向陶醉文化之美过渡;开始在大自然中做身体的、生态的“瑜伽”,进而在文化生命中给自己做精神的、心态的“瑜伽”。 俄罗斯人最为重视、最为普遍的一种“心态瑜伽”是什么?无疑是阅读。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路边和广场的座椅上,公园、商场、饭店,还有银行、地铁车站,等等,到处都能看到展卷阅读的人。他们见缝插针、不挥霍点滴时间,公园就是露天图书馆,地铁正好作流动书房,人在哪里,哪里就有“阅览室”。阅读,构成了俄罗斯的独特风景。他们的人均读书时间在好多年中领先于全球。在俄罗斯甚至还流行一种说法:读书能让女性提升气质,变得美丽。所以全国女性阅读者比男性阅读者多了1000万,而女性的平均寿命也比男性长了13年。他们把读书当作人生气质的“瑜伽”。它可以去掉娇气、俗气、暮气,养成秀气、才气、朝气,美化你的生命。俄罗斯女性之美,看重的是容貌和气质的同步展示。 这种绿色的生态和心态环境,构成了俄罗斯人的心灵家园,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我有位中学时的俄文老师,曾组织我们几位老学生去北京搞了一次聚会,是去和他当年的俄罗斯老友见面。中俄两位老师都90多岁了。苏联解体后,这位俄罗斯老头侨居美国多年。席问大家随口哼起熟悉的一首老歌,柴可夫斯基的《春天》:“草儿已发青,太阳放光明,燕子带来春天,飞进院庭,有了它,太阳更美,春天更可亲。小小燕子叫几声,欢迎,欢迎!”刚唱前两句,我便预感到将会发生什么。果然,一段没唱完,这俄罗斯老头就涕泪纵横。他说他在国外一座大城市生活,山和湖有吗?没有。草原和森林有吗?没有。哪怕一个小小的覆盖着草坪的小院子,也没有,没有!“你们告诉我,俄国人到哪里去找家,找乐?”他这一问,席间所有的人都默下了声。远离了甚至没有了大自然,俄罗斯人便无家可归,精神怎能不孤独! 是的,俄罗斯人不但深爱大自然,而且极其醉心于表现大自然的艺术之美。他们将大自然的品格融汇为自己的性格,融汇为一种有浓郁俄罗斯风味的生存方式、致思特点和心理状态,大自然的真善美沉淀为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沉淀为整个民族文化人格的基因。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