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十人的四十年--中国农民工口述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卫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改革开放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的人口流动,也造就了与传统农民形象迥异的改革一代的
农民。今天,哪怕是在再偏僻的村庄,随意拉上一个五六
十岁的农民聊聊天,你就马上会意识到像“安土重迁”“
孤陋寡闻”“行为保守”这些通常被加在农民身上的标签
是多么地不合时宜了。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老汉,可能在
新疆摘过棉花,在北京修过地铁,去广州收过废品;一个
在田间劳作的中年人,可能下过矿,进过厂,干过装修。
是的,这是足迹遍及(汗水洒遍)大江南北的一代农民,
是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一代农民。然而,这些与改革开放
同行,为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农民(工),却经
常成为一个抽象层面被肯定、具体层面被忽略的群体。在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这样宏大的历史叙事中,难以听到他
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面容。
《四十人的四十年——中国农民工口述故事》记录了
40个普通农民(工)的经历、感受和观点。这些以实际行
动书写历史的人,他们自身的经历应该被书写,他们的声
音应该被听到。这些普通人的“微观历史”,为我们认识
和思考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角度。
本书收录的40个人的访谈,是从过去一年我们在中国
东中西部三个村庄完成的120多个农民访谈中筛选出来的。
在进行这些访谈之前,我们已经在这三个村庄开展了三年
的田野调查。
2014年底,国务院参事室委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
课题组,开展“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跟踪研究”的长期计划
。课题设立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三个中国农村社区变迁
历史的记录,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二
是近距离观察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变化,及时捕捉农村的
新问题和新动向,为国家出台农村政策提供建立在第一手
材料上的咨询意见。
课题选取了浙江永嘉县的珠岙村、安徽凤台县的店集
村和宁夏固原市的河东村作为固定调查点,跟踪观察农村
社会的变化。2015年以来的每个寒暑假,我们都组织以社
会学研究生为骨干的调研队伍,在老师带领下分赴这三个
村开展调查。最初的两年,我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撰写村
史上。通过访谈村民,结合档案材料,我们搜集了反映这
三个村历史和现状的丰富资料,最终完成了这三个村的村
史,现已结集并以《三个村的四十年》为名出版。之后的
2017年,我们在这三个村完成了“农村养老调查”和“农
村基督教调查”等专题研究。
三年来,我们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参与观察法
。调研团队在村庄吃住,在走街串户中观察和体验村民的
日常生活,列席旁听村民的会议,跟大妈学跳广场舞,在
婚宴上讨酒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还在三个村庄
开展了一些社会服务,譬如与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分享学
习的经验和体会。这种研究方法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农
民生活和农村社会,更重要的,也让我们与这三个村的村
民建立了友谊和信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得以顺利
在2018年开展生活史访谈。
这些访谈主要完成于2018年寒假和暑假两个假期。一
年来,先后有近70名师生参与访谈工作,其中有与这三个
村保持稳定联系、与村民彼此熟悉的老师和研究生,也有
第一次加入的新鲜面孔。在村庄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新鲜
面孔迅速被村民以“北大学生”这个群体身份而接纳。在
访谈中,我们更是体会到这种信任关系的巨大回报。生活
史访谈经常碰到两个困难:一是被访人在事实层面对自己
经历的夸大、掩饰,甚至虚构;二是被访人即便做到了提
供基本事实,但是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感受和
观点。
在我们完成的120多个访谈中,被访人村庄生活的经历
,外出打工的经历,彼此之间有很多交集。我们发现,除
了一些细节因记忆不一致而呈现差别之外,更多的是基本
事实层面的相互印证和相互支持。研究团队在村庄的长期
存在,不断的回访,信任关系,使得被访人“说瞎话”的
情况几乎不存在。
当然,任何人对自己经历的讲述都不仅是提供简单的
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一种建构,涉及到当事人所理
解和看重的意义和价值。是否有机会触及这个层面,既取
决于我们能否获得基本事实,更取决于我们能否接触到当
事人的感受和观点。我在研究生时期的一个老师,法国学
者麦港,为参与调研的同学们做过多次培训,他反复强调
“聆听权”这个概念。如果不能与被访人建立关系,不能
建立信任的基础,那么即便被访人配合完成了访谈,也不
过是一种“霸王硬上弓”,又能够谈得上多少了解和理解
呢?。本书中收录的访谈,有一些是我自己带着学生完成
的,与邱小芬的谈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谈到她的婚
姻,谈到她婚后生活与公婆和丈夫的矛盾,谈到她的屈辱
;谈话中,她的丈夫不时进出,当时我很受震撼,甚至有
一点尴尬,但她不以为意,当着丈夫的面继续这个话题,
还半开玩笑地说丈夫现在变好了。如果不了解邱小芬这段
婚姻生活的感受,很难理解她后来的艰苦打拼,更难以理
解她为儿子建立一个幸福家庭而付出的代价。邱
目录
一个平凡女子的“浪漫”人生
一辆小轿车的人生证明
打工十八年
嫣嫣
人生没有如果
可怜天下父母心
打工一家人
出人头地
漂在城市
永远在路上
跟着时代向前奔
顺着春风的方向
为了祖国的花朵
村子里也可以大有作为
打工逸事
村口的烧饼摊
一个女孩的打工梦
没什么能让他停下脚步
用自己的苦成全家里的甜
兄弟一家亲
成长的代价
世间无废人
开“蹦蹦车”的人
哪有过不去的坎儿
绽放生命的花蕊
少年郑虎的漂流
还是要出去做
生性爱折腾
从木匠到老板
生意的滋味
不幸之幸
收废品的学问
做不一样的老板
撑起一大家子的打工妹
从打工仔到老板
人生向上
种菜工人
打工买房的学问
村里的美容院
挣的每一分钱都很辛苦
后记
精彩页
苏为昌和第二位定亲的女子并不相识,并无感情,他的内心依然怀着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在老家的这段日子里,他和本庄一个女子产生了感情。女子是苏为昌嫂嫂的堂妹,两人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女子一直对苏为昌有好感;但碍于他初中就订了婚约,没有机会表达心意。这次苏为昌从江华回来,原来的婚约已经不在,两人很快谈起了恋爱。但这事遭到女孩父母的反对。当时的店集,婚姻自由风气渐开,女孩便和苏为昌说:“我们私奔吧。”年轻气傲的苏为昌认为得不到女孩父母的认可,自己强行出走太没骨气,反对私奔。两个年轻人为此争吵不休。苏家人也强烈反对:“你可不能走啊,两家本来就是亲戚,你这一走,她的父母来我们家闹可咋办?”不能出走,又不能继续,这一段持续了一年多的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1989年阴历四月二十六日,感情生活一直波澜起伏的苏为昌终于安定下来,和第二位定亲的女子成了婚,组建了家庭。婚事办得比较简单,买了几件新衣和一台缝纫机,加上办酒席,一共花了不到2000元。妻子用彩礼钱购置了一台17英寸的电视机,他们家因此成了村里少有的拥有电视机的人家。
当年,收过小麦后,已经两年没有外出的苏为昌带着新婚妻子到浙江衢州打工。但是没有外出过的妻子不适应,加上怀了孕,因此没干几个月,在春节前,两人便回到了家中。
1990年3月,女儿出生。秋收后,苏为昌便与父母分了家,分得5亩多的田地。父母搬到庄外一处新建的房子里,把三间老房子留给了苏为昌。结婚时欠的债骤然压在了苏为昌的身上,苏为昌感觉到了养家的压力。分家后的第一个春节,人不敷出的苏为昌向本村朋友借了50块钱才勉强过了年。这么多年过去,苏为昌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朋友没有要利息,而这笔账最后还是老丈人帮忙还清的。
1991年,儿子出生,家里的花销更大了,一直在家的苏为昌必须重新外出。1992年收过庄稼后,苏为昌到宁波的桩机工程里打桩干活儿。因为家里需要钱,那年春节他也一直留在工地上值班。在桩地上,一天能够挣个二三十块钱。和年轻的时候不同,这时的苏为昌省吃俭用,每一分钱都攒下来寄回家里。
春节值班期间,苏为昌喜欢看《青年文摘》打发时间。他注意到杂志上有个读者投稿的栏目,一时兴起,有感而发地写了两个故事邮寄投稿。一篇名为《迟到的信》,另一篇名为《迷茫的人生》。前者讲述他在衡阳发生的那一段阴差阳错未能结果的感情,后者则是表达刚刚成家的他对于人生的迷茫和感慨。他对不能给自己的婚姻做主感到非常遗憾,一次次错过的缘分像是命运的捉弄,让他对人生产生迷茫。
1993年秋天回家收了庄稼后,苏为昌又到上海打工,以前和哥哥学过的木工技术发挥了作用。但是木工也没干多久,春节前便回家了。适逢村里重新调整承包地,苏为昌一家一共分得了11亩地。土地数量翻了番,单靠妻子一人难以顾全,因此,苏为昌从这时开始就不怎么外出了。
一直到现在,苏为昌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开始当生产队长的日子:1996年7月15日。一开始,苏为昌并不想当队长,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干了一辈子的村干部,家里境况并没有多好,所以他觉得当队长“没有什么出路,打算有机会再外出,后来考虑到家里仅靠妻子一人支撑确实困难,而且自己如果不在,儿子和女儿的培养基本也就荒废了。权衡利弊,苏为昌最终选择留了下来。自此之后,也就不再外出。
当生产队长每年有不到2000元的补贴,靠着家里的十几亩地和养的牲畜,勉强可以维持一家的温饱和生计。虽然日子并不宽裕,但是一家四口至少聚在一起,一切的困难在“家”的面前都显得渺小了。和结婚前相比,此时的苏为昌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家”的分量和责任,他是一家之主,要守护这个家,守护他的儿子和女儿。
当被问到这大半辈子来最令自己骄傲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苏为昌毫不犹豫地说,是两个孩子在2010年同时考上了大学。他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和自豪。
而今,女儿和儿子都已各自成家,孙子已经将近一岁,小外孙也即将出生,忙碌奔波了大半辈子的苏为昌终于可以考虑慢慢停下脚步,好好享受这天伦之乐。
P37-38
导语
王卫民主编的这本《四十人的四十年--中国农民工口述故事》系国务院参事室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点课题,采访记录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记录对象为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40位农民工。记录者深入各地,耗时4年,完成上百篇采访,精选40篇汇编成本书。这些来自底层的口述展示了不同的个体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复杂生活和奋斗轨迹。他们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同时也是默默的推动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构成改革开放最坚实的力量。
序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数以亿计的劳
动力大流动。
贫穷使农民毅然决然离开家园和土地,到城市打工讨
生活。他们凭一把力气、一身汗水,包揽了城里最脏、最
累的活,支撑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创造出数量
最多的廉价商品供全世界的人享用。
世界上没有哪个群体像中国农民工那样,每天干十几
个小时的活,拿最微薄的报酬,住最简陋的工棚,从来没
有节假日,不讲任何待遇和条件。
到国外就会发现,欧美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短,强度
越来越低,收入增长很慢,但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其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支撑了他们的消费。世界
为中国农民工提供了出卖力气的机会,中国农民工为世界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真存在美国人所谓的“便车
”,那拉车的一定是中国的农民工。
中国崛起的奥秘并不复杂,就是我们在全球合作竞争
中的低成本优势。这个低成本主要是农民工的低收入和低
福利。在我们付出的发展代价中,农民工付出的最多。他
们常年不能见着妻儿,不能照料老人,像浮萍一样在城市
间飘荡。
中国的崛起印证了那句老话:有付出就有收获。
中国农民工雄辩地说明:劳动创造财富。
四十年中,我见过最温馨的画面,是掌灯时分,农民
工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后,孩子的欢笑,妻子的娇羞。
四十年中,最使我欣慰的事情,是春节之后,工厂的
大轿车在乡间迎请工人。而很长时期,出门找工作是需要
到处求人的。
四十年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有一天下班后,一群
疲惫至极的农民工,躺在大门外的草丛中,嚼着干冷的馒
头,之后,他们还要奔往附近的工地。
中国为什么快速发展,看看农民工就知道了。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一个人只有生活在自己熟悉
的社会里,才有意义。
农民工在城市几十年、几代人,从来就没有生活在自
己熟悉的社会。他们永远都是外地来的“乡下人”。蒙尘
的脸庞、疲惫的身影、脏兮兮的编织袋是他们的标配。艰
苦尚可忍受,但公交车、地铁上一些人的白眼最令他们难
过。
每年春节,几乎半个中国的人都在回家的途中。这其
中的农民工最为执着。他们在火车站日夜排队买车票,在
广场上的寒风中等候回家的钟声。最为壮观的,是风雪中
的摩托车队,他们载着妻儿,载着给亲戚朋友的礼物,千
里迢迢奔向回家的路。
千辛万苦回家,是为了家乡,为了亲情,但更重要的
,是要回到他们熟悉的社会,感受生活的意义。每到春节
,他们挥霍着汗水跌八瓣挣来的钱,穿着崭新的衣服,提
着年货东家进西家出,抽着与他们身份很不匹配的高档香
烟。这一切,都是为了意义,为了尊严。而还有什么,能
比生活的意义和尊严更重要的呢?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个人都怀了自己的心思,怀
了意义和尊严。每个人都有值得书写和品读的心路,即使
卑微如农民工。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们编写这本书,是想向这
个两亿七千万的人群致敬。
是想提醒大家,在欢庆四十年伟大成就的时候,不要
忘记他们。
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为中国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群
,还有很多困难,很多诉求。四十年后再出发,我们要共
同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
是想请大家读读农民工的故事,这是四十年来,人间
最丰富、最真实、最悲壮的故事。
是想请所有的城里人、中国人,善待他们!
2018年12月8日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值得书写和品读的心路,即使卑微如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王卫民主编了这本《四十人的四十年--中国农民工口述故事》,是想向这个两亿七千万的人群致敬。是想提醒大家,在欢庆四十年伟大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他们。是想告诉大家,这个为中国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群,还有很多困难,很多诉求。四十年后再出发,我们要共同努力,解决他们的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是想请大家读读农民工的故事,这是四十年、最悲壮的故事。是想请所有的城里人、中国人,善待他们!
本书主要记录了40个普通农民(工)的经历、感受和观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