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新诠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姜祖桐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姜祖桐著的《道德经新诠释》把现代物理学的“弦”概念和老子的“大道”理论联系起来,定义“大道”(夷弦)为宇宙本原,然后以道本原反演命题为纲领,推导出大道(夷弦)生成的各类事物道本原,介绍了五种虚空谷神“无”的结构和功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宇宙演化大样:一个混沌的宇宙演化为虚空“无”和实体“有”两个互补对称的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又通过相互作用,再产生出现实世界及其时空背景,由此引领读者进入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全新思想空间。 作者简介 姜祖桐,姜祖桐,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43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电介质、半导体、压敏、热敏、磁性、稀土镍氢等功能材料研究及其器件的设计制造工作,有多项获奖成果。1982年被遴选为企业负责人,开始进入管理心理学领域。在探索“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实践中,1986年发现人性动机“六维十二极”人格系统,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取得很好效果;当把该系统和《易经》对照时,又发现人性动机的表达方式和《易经》卦爻辞完全切合。他把中国古老易学作为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先验逻辑引入科学思维,在整合现代心理学和物理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已经出版《H管理理论》、《H自组织理论》、《周易与人格》、《易学人格学》等多部专著。姜先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创新意识,曾是中国电介质物理学会、中国电子元件学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成员,目前是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本著是在国际易学联合会两位前任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朱伯岜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董光璧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是对东西方哲学、现代科学、宗教文化知识“大统一”的尝试性探索。 目录 世界名人对《道德经》的评价 序 前言 道学诞生背景 上编 道经 第1章 玄妙的道体 第2章 永恒的平衡 第3章 无为治天下 第4章 虚空的功能 第5章 不若守于中 第6章 不死的谷神 第7章 无私成其私 第8章 不争无怨咎 第9章 天下之正道 第10章 修身与养性 第11章 虚空无为用 第12章 为腹不为目 第13章 贵大患若身 第14章 论宇宙本原 第15章 论物种创生 第16章 论万物运行 第17章 最佳治国策 第18章 玄德和智慧 第19章 价值观导向 第20章 大智贵食母 第21章 孔德育万物 第22章 诚全而归之 第23章 身教胜言教 第24章 自是者不彰 第25章 大道的属性 第26章 行不离辎重 第27章 圣人恒无弃 第28章 德足为官长 第29章 当神器之重 第30章 善战者果已 第31章 兵者恶之器 第32章 知止而不殆 第33章 自胜者坚强 第34章 不大成其大 第35章 贵在执大象 第36章 利器不示人 第37章 无为者自化 下编 德经 第38章 德性的类别 第39章 物得一以生 第40章 闻道者态度 第41章 道本原反演 第42章 万物生成律 第43章 无有入无间 第44章 多藏必厚亡 第45章 清静天下正第46章 咎懵于欲得 第47章 圣人知天道 第48章 为道者日损 第49章 圣人恒无心 第50章 摄生者德厚 第51章 尊道而贵德 第52章 始为天下母 第53章 盗竽非道也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 第55章 德厚者如婴 第56章 玄同天下贵 第57章 治国三要领 第58章 祸兮福所倚 第59章 积德无不克 第60章 以道莅天下 第61章 大邦者下流 第62章 道者物之奥 第63章 犹难终无难 第64章 千里始足下 第65章 玄德至大顺 第66章 天下莫能争 第67章 圣人有三宝 第68章 善战者不怒 第69章 相若哀者胜 第70章 被褐而怀玉 第71章 知不知尚矣 第72章 自爱不自贵 第73章 勇于慎则活 第74章 代斫者自伤 第75章 唯整饬吏治 第76章 柔弱者处上 第77章 人道从天道 第78章 受国垢者主 第79章 夫天道无亲 第80章 论至治之极 第81章 论为而弗争 结语 人文道德起源 附录1 乾坤大象人格 附录2 上帝的黑匣子 附录3 “德精气”广义力 参考文献 序言 姜祖桐先生把现代物理学的“弦”概念和中国老子的 “大道”联系在一起,定义“大道”(夷弦)为宇宙本原, 用平衡公理和守恒公理相结合的方法,以道本原反演命题 为纲领,推导出大道(夷弦)生成的各类事物道本原,介绍 了五种虚空谷神“无”的结构和功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 一个宇宙演化大样:一个混沌的宇宙演化为虚空“无”和 实体“有”两个互补对称的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又通过相 互作用,再产生出现实世界及其时空背景。 这是一个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中 提出的“在”和“在者”完全相通的自然哲学体系,但姜 先生的着眼点却不在哲学,而是意在为科学的未来发展开 辟道路。他试图为解决当代科学中实验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期望用中国形象思维对心理学和 物理学进行整合。 尽管这是一个潜心研究二十多年、目标明确的得意之 作,但姜先生也深知自己是一位业余科学家,愿意将其作 为一个“能做梦的人”的“梦”献给走向新千年的人类。 透过姜先生的著作,任何读者都会感受到他对于科学的执 着和至诚,虽然不同的人对其理论的评价可能会见仁见智 ,但对作为科学史研究者的我来说,下述三点令我兴奋并 让我产生共鸣: 首先,是姜先生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科学革命的认识 。在姜先生看来,在科学中一直起重要作用的形式逻辑有 其局限性,需待辩证思维作为一种逻辑上的补充,以形成 两者互补的一种新逻辑体系。科学界乃至哲学界都很少有 人怀疑形式逻辑对于科学理论的局限性,有关科学合理性 的讨论一直都着重在实证标准方面。如果从科学方法论的 视角评价,姜先生对于科学逻辑体系不完备的这种论断, 实质上把科学合理性研究的“热点”从“实证标准”转到 了“逻辑论证”,并从而为科学方法论研究提示了一个新 方向。以此推论,我们所面临的新科学革命很可能是一场 以科学方法论变革为先导的革命。 其次,是姜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价值的一种直 觉,他从中国古老的先秦“三易”和《道德经》中领悟到 建:新科学逻辑体系的某种线索。认为辩证思维是一种能 够描述质变运动的先验逻辑,并把易道学说中的阴阳观念 提升到基于平衡公理的逻辑地位。 第三,是姜先生构造他的理论的方式,它不是单一的 形式逻辑守恒公理论,而是把辩证逻辑的平衡公理作为处 于“立法”地位的模型论,借助于易卦生成模型推演出他 的理论及其诸多结论。守恒公理和平衡公理是构造理论的 两种方式,前者的源头是古希腊科学,而后者的先驱在古 代中国的科学中。现代科学家们一直把形式逻辑作为建构 理论的理想途径,以致在哥德尔定理已揭示出守恒公理不 可能是逻辑完备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自觉到形了逻辑的局 限性。 平衡公理的公认优势在于,与经验同构的模型可以包 含同非实在因素对应的结构。而姜先生的尝试似乎表明, 它的最大优点可能在于它能够容纳形式逻辑与辩证思维互 补的逻辑体系。理论仅仅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来反映客观对象,利用同构模型推论得到的经验结构,究竟是可经验 检验的猜测,还是无法反驳的奇想,要由实证标准和逻辑 论证来评判。作为科学世界图象的一种逻辑扩张,必须与 公认的理论体系相衔接。 当代众多思想者无不感受到现代技术的反传统性,也 认识到现代科学理性的不完备性;人们试图通过观念重建 来调整文化。观念系统包括信仰、理性和价值三大要素, 其进化经历了信仰主导、理性主导,目前已步入价值主导 阶段。“价值”已成为当代观念重建的焦点。人类在克服 文化异化过程中,一些思想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 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被关注。“天人 合一”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 ”,而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 道德经》论述的主题,就是“天人合一”的价值关系;这 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中 国易道学说也许就是揭示这一价值体系的重要思维工具。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过渡的划时 代的转折时期,世界科学也处在一个从现代科学向后现代 科学过渡的历史性的转变关头,这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 代为一切勇于应战者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会。中国的现代 科学事业已经走过了它的创业时期,正在开创一个使五千 年文明古国重获新生的创新时代。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于 所有人的科学创造性的发挥,而哲学思想的大样正是我们 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最大型的艺术,它可以把知识的眼光 换成创造的睿智。历史上启蒙哲学之与法国科学和辩证法 之与德国科学提供了科学受惠于哲学的典范, 然而我们也必须对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保持一种冷静的 态度。哲学的智慧不在于给出理想而在于诱惑,虽然哲学 终极观和整体感的诱惑激励着科学家们追求知识的统一, 但哲学终不能替代科学,只有观察和实验才能鉴别逻辑推 论内容的真伪。 董光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二任会长 2018年9月21日 导语 姜祖桐1943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电介质、半导体、压敏、热敏、磁性、稀土镍氢等功能材料研究及其器件的设计制造工作,有多项获奖成果。 姜祖桐著的《道德经新诠释》是在国际易学联合会两位前任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朱伯岜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董光璧研究员指导下完成,是对东西方哲学、现代科学、宗教文化知识“大统一”的尝试性探索。 精彩页 在本章中,老子重点论述如何把人性中侧隐心、是非心对价值关系判断的潜能发挥出来,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有智慧的人,必须把慈爱品德作为立身处世第一原则,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幸福美好。老子这一论点来自《周易》,孔子虽然和老子有交集,但对老子的思想没有吃透,在诠释《周易》时出现了许多错误。以后的国学家受儒学影响,诠释《道德经》时也就无法深入,把一部逻辑性很强的泛神论圣学文献当作普通认识论对待。因此,在诠释本章之前,有必要把《周易》的人格理论向读者做简要介绍。 《周易》是一部举世无双的灵魂心理学专著,文王从平衡公理出发,对六十四种人格心理做了深刻揭示。人格是人性动机表达方式,有五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互为平衡的潜意识本能。自然属性本能就是康德道德哲学所说的“自然性”,由逸豫心、平安心、尊严心、关爱心、爱美心五种子属性组成,其开闭运动接受感性灵魂指令。社会属性本能就是康德道德哲学所说的“自由性”,由恻隐心、是非心、进取心、羞恶心、辞让心五种子属性组成,其开闭运动接受知性和理性灵魂指令。两者形成恻隐心与逸豫心、进取心与平安心、羞恶心与尊严心、辞让心与关爱心、是非心与爱美心五对阴阳平衡的互补对待要素。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于恻隐心是知性灵魂的同情心,必须依托于信实精神才真实。因此,对孟子关于“是非心”的解释需要做一些补充,应当改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信之本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五种社会属性本能的表达方式做出判断:恻隐心、是非心对价值关系的表达方式就是老子特别重视的仁信之德;羞恶心表达方式就是老子列为第二重要的义德;辞让心的表达方式就是老子列为最末的礼德。仁、信、义、礼四种德性的综合,体现知性灵魂的先验道德。余下的两种社会属性本能分别用欲望和智慧进行表达,进取心的表达方式就是欲望,体现知性灵魂的求成动机;是非心对事实关系的表达方式就是智慧,体现理性灵魂的求知动机。 在人性灵魂的先验属性中,道德是至高无上的决定性要素,《周易》把它放在复卦上爻位置。佛家《唯识宗》把它列为最高的第八阿赖耶识,意思是能藏,即人生的本际和涅檠。由此可见,佛家《唯识宗》、文王《周易》、老子《道德经》三种理论,其思维逻辑一脉相承,都和中国先秦易学相关。 这里特别提示一下,老子在本章崇尚仁德,似乎和他在《德经》开篇第38章把仁德当作下德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本章的仁德是先验的无为属性,为执行灵魂谷神绝对命令而表达,没有任何额外的功利需求。而《德经》开篇第38章是贤人的有为属性,施行仁德是为达成某种功利性目的。 本章的论点和康德道德哲学十分雷同。康德认为,自然发生的道德行为不受功利性目的支配,作为义务的道德,表达时的基本原则是执行绝对命令(有的译著翻译成“定言命令”),绝对命令是不允许额外附加任何条件的,只要不额外附加条件,这种行为就是至善的。 读者要注意的是,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立法”是指人性灵魂天然本性对自然属性动机的立法,天然本性是属于自然的,人在表达自然属性动机时,不能违背人人皆有的天然本性,违背了就是不道德行为。这个观点和海德格尔“自然为人立法”是一致的。有些学者把康德“人为自然立法”解读为人的自由意志高于自然意志,这是不对的。 老子崇尚仁德的观点被孔子继承了下来。孔子以“仁”为核心创立儒学,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其缺点是没有把老子的本体论、方法论继承下来。老子告诉人们,作为有智慧的人,必须以仁德来平衡自己的求生需求。其原理是恻隐心、是非心为平衡智慧人的自私心而添加在人性中的潜意识本能。如果人的灵魂丢弃了恻隐心、是非心,那就失去了仁德;失去了仁德,身心就会失去自我平衡;没有了自我平衡,待人处事就会得意忘形,很容易做出违背谷神天然本性的事情,命运就会凶险,事业就会骞滞。 民谚“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原理也是因为水分子的灵魂原子只有感性意识,没有知性和理性意识,总是顺着地心引力向低处流动,使自己获得最安全的平衡。而人的灵魂原子量子阶梯很高,集合在一起时,可以自组织成有情感和灵性的心理、心灵器官,除了有感性意识外,还有知性和理性意识,总是向更美好的高处走。 人的灵魂在向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时,如果没有仁信道德支撑,就会因和同类竞争而失去平衡,搞不好就会从高处摔下来。老子将造化水的灵魂谷神和造化人的灵魂谷神做比较,警告人们,灵魂谷神在造化人时,已经特意在人性中注入了恻隐心、是非心,如果废弃不用,那就不是人。失去人性的人,就是高智慧动物,必定会被有人性的同类抛弃。所以,老子最后得出结论:“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着在理解“不争”这个词义时要注意,老子所说的不争是“为而不争”,意思是努力做事,但不争名夺利,因为“无为”的本义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