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识别与机制研究
分类
作者 陈杰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杰著的《中国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识别与机制研究》将从中国农村出发,对农村居民父代、子代收入之间的关系做全面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研究内容一: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估计农村居民总样本的代际收入弹性,以了解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89—2011年,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总体较高,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较低。尽管如此,低收入居民的子代仍然有机会脱离低收入阶层,而高收入居民的子代若过度依赖父代,则完全有可能跌出高收入阶层:第二,从代际收入弹性20多年的变化趋势看,1997年达到峰值后,代际收入弹性保持下降,然而在2011年时,代际收入弹性有所反弹。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层次逐步形成,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开始增强。
内容二: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估计农村居民不同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以了解父代收入对不同群体子代收入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男性样本代际收入弹性总体高于女性,但东部地区、世代1(1956~1965年)的女性样本代际收入弹性显著高于男性。分位数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世代1(1956一1965年)女性样本在中低收入分位的代际收入弹性较高,表明此部分女性受父代影响较大;第二,东部地区代际收入弹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代际收入弹性相差不大;第三,世代1(1956—1965年)男性的代际收入弹性远低于女性,世代2(1966—1975年)、世代3(1976—1985年)男性样本代际收入弹性较高,世代4(1985年后)样本代际收入弹性均较高,而这种结果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各世代样本的代际收入弹性均较低。
研究内容三: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视角探讨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以了解父代收入通过何种途径传递给子代。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以子代教育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确是解释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在8.13%一13.36%之间,而以子代职业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则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贡献率达到16.1%一22.02%。第二,1989—2011年,子代教育与子代职业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累积贡献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其中,累积贡献率在2004年达到峰值,超过了50%。子代教育总体上也表现出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并在2004—2006年达到峰值。子代职业的贡献率虽然有起伏,但总体来说子代职业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贡献率更高。第三,除了父代收入外,父代教育、职业也会对子代教育、职业产生影响。具体而言,父代受教育程度越高,子代受教育程度可能也会越高,从而带来子代教育的边际作用更大。父代职业的分值越高,子代受教育程度可能也会越高,从而带来子代教育的边际作用更大。父代受教育程度越高,子代职业的分值可能也会越高,从而带来子代职业的边际作用更大。
研究内容四: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对农村不同群体的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展开讨论。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第一,对于不同性别的子代而言,子代教育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贡献率对男性而言远低于子代职业,而对女性而言两者相差无几;第二,东部地区子代教育与子代职业贡献率没有太大的差距,子代教育的贡献率在中部、西部地区均低于子代职业,且在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于中部地区;第三,对世代3(1976—1985年)而言,父代收入通过子代教育及子代职业进行代际收入传递的程度达到最大。与理论预期一致,父代教育、职业也会通过影响子代教育、职业,进而对子代收入产生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方式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内容五:本部分的研究目标是考察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并探讨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989—2011年,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一直较大,父代收入与职业因素对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一直高居前两位。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尽管父代收入对农村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在2009年前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2009年后其贡献率却迅速上升,表明近年来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所扩大。从不同世代角度看,父代收入对世代1(1956—1965年)、世代2(1966—1975年)、世代3(1976一1985年)子代的贡献率较为平稳,但对世代4(1985年后)的贡献率却迅速提高,表明“85后”子代的机会不平等情况更为严重。从不同地区的角度看,父代收入因素的贡献率在东部地区远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表明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地区机会不平等情况反而更严重。此外,年龄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形成有较高的贡献。由于年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经验的高低,因而年龄因素的结果代表着经验对收入差距具有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另一代表,教育因素对农村子代收入差距的影响总体上较小。职业因素的贡献率一直较高,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比较明显。地区因素的贡献率保持稳步上升,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绩效的巨
作者简介
陈杰(1986一),江苏高邮人,管理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近年来,主要研究农村收入分配、代际收入流动、社会分层,农村贫困等方向的相关理论及应用。迄今为止,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目录
第1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数据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第3章 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
3.1 数据
3.2 代际收人流动性估计方法
3.3 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
3.4 不同收入阶层代际收人流动性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不同群体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
4.1 不同地区一不同性别样本的比较分析
4.2 不同世代一不同性别样本的比较分析
4.3 不同地区一不同世代样本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析
5.1 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理论分析
5.2 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实证分析
5.3 代际收入传递机制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不同群体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析
6.1 不同性别代际收入传递机制
6.2 不同地区代际收入传递机制
6.3 不同世代代际收入传递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收入差距的代际传递效应分析
7.1 父代收入与子代收入差距——时间序列角度
7.2 父代收入与子代收入差距——世代角度
7.3 不同地区父代收入与子代收入差距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代际传递分析
8.1 分析框架
8.2 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趋势
8.3 农村社会阶层收入的变化趋势
8.4 农村社会阶层的代内流动性
8.5 农村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性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一
附表2 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二
附表3 不同地区~不同性别样本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附表4 不同世代一不同性别样本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附表5 不同地区一不同世代样本代际收入弹性估计结果
附表6 不同年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landen
分解法)
附表7 不同年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owles和
Gintis分解读)
附表8 不同性别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landen
分解法)
附表9 不同性别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owles和
Gintis分解法)
附表10不同地区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landen
分解法)
附表11 不同地区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owles和
Gintis分解法)
附表12不同世代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landen
分解法)
附表13 不同世代代际收入传递机制分解结果(Bowles和
Gintis分解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