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忧乐天下遗韵长--治家理国的范仲淹/乡贤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任崇岳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任崇岳著的《忧乐天下遗韵长——治家理国的范仲淹》主要内容有:名门之后,少年丧父;愤然离家,勤学苦读;应天书院读书,尝尽人间极寒;一朝中举,名扬天下;一生仕途,留下美名;督导学生苦读,资助贫寒学子;忧天下不平,施展个人抱负;创设义田,帮助族人;创设义庄规矩,善举感动天下;身后留名,感动收人。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目录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一、出身于簪缨世家 二、寄人篱下的日子 三、脱却蓝衫换紫袍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一、初入仕途,亢直敢言 二、在毫州节度推官任上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 四、执教杏坛 伏处怀庙堂,宦达忧江湖 一、第一次被贬 二、安抚江淮 三、第二次被贬 四、苏州治水兴学 五、第三次被贬 六、在润州和越州 胸中有甲兵,安边息烽烟 一、宋夏交恶 二、临危受命 三、庆州御敌 四、宋夏议和 五、知人善任 六、妙手填词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一、奉召回朝 二、庆历新政 三、邠州、邓州 四、最后的岁月 义田还恤族,此惠永难泯 一、修身齐家 二、赈恤家族 参考文献 序言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 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 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 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 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 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 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 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 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 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 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 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 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 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 ,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 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 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 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 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 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 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 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 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 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 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 《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 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 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 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 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 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 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 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 。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 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 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 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 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 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 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 ,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 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晒之该博,而能传 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 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 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 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 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 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 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 ,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 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 》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 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 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 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 史地位与作用。 乡贤对中国乡村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呢?乡贤 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热衷于 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而且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乡贤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乡里有知 识、有影响的人物,经济实力往往要比一般村民好 一些。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造福桑梓,所以常常在 乡村建设上主动作为,只要是力所能及,他们一般 不会推辞。在乡村治理方面,乡贤往往身兼管理者 、参与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必要的时候,他们 也可以发挥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的作用,成为联系 乡亲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调解邻里冲突和乡人 矛盾上,他们不会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注重 多方协调和沟通,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在乡 村治理方面,乡贤是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教育方面,乡贤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乡贤大多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深知文化知识对于 人们的生存、生活、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他 们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 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里 子弟的重任,有不少人开私塾,并兼任私塾先生。 虽然有的人也接受一些“束脩”,但总体来说,义 务教书的情况较为常见。他们是乡村的“先生”, 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人,是教人向善的人。在善行义 举方面,乡贤更是乐善好施的代名词。他们愿意帮 助别人,勇于助困济人,乐于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 。如东汉末年颍川郡著名乡贤陈寔,道德高尚,知 书达理,处事公正,待人公平,为乡里所推重。乡 里发生了纠纷,人们不去求官府,而是去找陈塞, 请求他明断是非。只要是陈寔评的理、判的是非曲 直,人们都欣然接受,没有什么怨言,以至于乡人 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陈寔还 乐善好施,遇上灾年的时候,乡亲们缺吃少穿,他 就接济他们。大灾之年,陈寔的善举不仅挽救了那 些一时糊涂的人,而且教化了乡党,纯洁了世风。 当然,更多的乡贤是靠他们的智慧和财富造福乡里 ,为乡亲做好事,譬如常见的修桥铺路、接济穷困 等助人为乐之事。在乡村治理结构尚不完备的中国 传统社会,乡贤在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等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中 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构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发展 的动力。 对于乡贤,我们应该历史地来看,既要看到他 们在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 构的固化作用。乡村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 政权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不下郡 县,县级政权成为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令或县 长通常都是七品官甚至是从七品官,县丞、县尉的 级别就更低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到县级,县以下 是乡和里。乡和里的治理则借重民间力量,乡长和 里长大多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望族的族长担 任,他们没有官位,不吃皇粮,不领俸禄,只是负 责维持当地的秩序,帮助地方政府做一些诸如征收 税赋、摊派徭役、管理户籍、教化民众之类的事情 。但在乡村治理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乡长、里长则 常常要借重乡贤的力量,因为乡贤有文化、有见识 、有影响力,甚至还有财力。当乡贤与乡里管理者 相向而行、勠力同心的时候,乡里就会稳定,乡村 治理就比较顺畅。这个时候,乡贤的作用就得到了 充分发挥。乡贤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村治理的标杆 ,成为乡人敬仰和追慕的对象。但是,由于乡贤所 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也各有差 异,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 污,更看不惯权豪势要欺辱压榨百姓,往往是特立 独行者和孤独求道者,但他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 式服务乡里,造福百姓。如许劭主持汝南“月旦评 ”,大力奖掖和提携汝南才俊,评点天下名士,成 为汉末继郭泰之后的清议领袖。他不应朝廷征辟, 谢绝高官厚禄,以“局外人”的身份品评人物,客 观公正,令人信服。又如吃尽文盲苦头的武训,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乞办学,创办崇贤义塾 ,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进学堂读书,更让人肃然 起敬。再如晚清职业慈善家余治,一生清贫,却四 处呐喊,奔走于大江南北,劝人行善,宣传忠孝节 义,成立各种慈善机构,移风易俗,救济孤贫,而 且创立戏班,编写剧本,以戏曲劝善,被人誉为“ 江南大善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感染着世人,固 化着中国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乡村这个自秦 汉以来政府行政权力鞭长莫及之地,成为乡绅乡贤 的表演舞台。在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 原》中,从白嘉轩、鹿子霖和冷先生等人物身上, 读者依稀看到了久违的乡贤形象,所以有评论者指 出,《白鹿原》就是在寻找失去的乡贤。这样的评 论虽然不无偏颇,却也道出了小说的文化追求。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从他们身 上,人们可以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乡村 治理、文化教育、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从中国古代一直到近现代,许多乡村都建 有乡贤祠,用以供奉和祭奠那些为乡村建设作出贡 献的乡贤们,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其乡人共同创造的,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 形态,对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对家国文化的认同 ,对乡村社会的维系,对农业文明的传承,对宗族 文化的延续,对乡村文明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创 新乡贤文化,就应在进一步明确乡贤文化的历史文 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乡贤文化的 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发掘 乡贤文化对家国认同、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 建设、乡村文明传承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通过 一个个乡贤人物,阐释乡贤文化的重要价值,梳理 乡贤文化的积极意义,探索乡贤文化的传承创新路 径。譬如家国认同,首先是基于对家族和家乡的认 同。乡贤作为当地的贤者,不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而且还常常让乡党引以为豪,人们不论处于多么 遥远的地方,只要说起共有的乡贤,就会立即引起 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 离,从而形成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 说,乡贤是家乡认同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促进家国 认同的情感纽带。 乡贤文化对传承发展乡村文明,对当代乡村文 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在 大力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挖掘 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 发掘乡贤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创新乡贤文化,建 设新乡贤文化,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在要求,是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 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 求。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 ,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 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 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 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 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 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 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 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 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 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 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朴 2018年5月20日 导语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崇岳著的《忧乐天下遗韵长——治家理国的范仲淹》为“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之一种,重点叙述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生。 精彩页 二、寄人篱下的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范墉突然撒手尘寰,卒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任上,那时范仲淹刚刚两岁,还在襁褓之中。范墉官职低微,本非素封之家,一旦弃世,孤儿寡母马上陷入了衣食不继的窘境。 范墉先后娶了两个妻子,前妻陈氏生有四子:仲温、 ,另外两子早年天亡,没有名字。继娶谢氏,即范仲淹的生母。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范仲淹之母谢氏只得含泪扶柩把范墉安葬于苏州吴县。范墉自随钱傲归朝的10余年间先后在河北、四川、江苏徐州做官,从未回过家乡,和族人已经生疏;范墉归朝11年之后才生仲淹,可知谢氏是北方人,如是南方人,断无结缡10余年才生子之理。又,范墉官职低微,俸入微薄,似不可能同时有妻妾并存,谢氏当是原配陈氏死后的续弦。 范仲淹裔孙、清朝人范能濬写的《宋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文正公传》说:“周国公(即范墉)卒时,时中舍(即范仲温)最长,方六岁。次镃,亦不过四五龄。考宋官制,掌书记秩列三班之末。周国从钱氏归朝,十余年间,自冀而蜀而徐,匍匐以就微禄。一旦捐馆(死亡),去乡千里,三稚幼弱,此太夫人所以贫而无依也。厥后中舍二兄归吴,而文正未离襁褓,遂随育于朱氏。”这段话印证了以上的分析:范墉在朝任职10余年,未回过家乡,他所任的掌书记是最低级的官员,俸禄甚少,但为养家糊口,也只得就职,因此说“匍匐以就微禄”。范墉去世时,长子范仲温6岁,次子范铉四五岁,三子范仲淹2岁。原配陈氏已辞世,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全由继室谢氏鞠育。 范墉去世,谢氏母子四人失去了生活来源,而徐州离苏州有千里之遥,因此说“去乡千里,三稚幼弱,此太夫人所以贫而无依也”。谢氏母子均是第一次回到苏州家乡,人地生疏,就算有范氏家族的扶持,但是他们都不富裕,要养活四口人,似乎力不从心。茕茕孑立,炊烟不举,就成了谢氏母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抚孤成立,无奈,谢氏只有别抱琵琶,另嫁他人了。好在当时妇女再嫁并不受人歧视,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程颢、程颐兄弟还未降生。谢氏为夫服丧期满后,经人说合,便嫁给了已经丧偶、时任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推官的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人朱文翰。推官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及州、府的属官,官阶不高,俸入微薄,骤然接纳谢氏母子四人,经济上未免捉襟见肘。同时朱文翰前妻生有两个儿子,如果再加上谢氏带来的三个儿子,朱文翰更是无力负担,谢氏只得把范仲温、范镃寄养在苏州,带着只有4岁的范仲淹改嫁给朱文翰。 范仲淹既然有了继父,自然要随改姓朱,朱文翰为他取名朱说(yue)。说者悦也,寓意是范仲淹高高兴兴地来到朱家。朱文翰不愧是进士出身,为孩子起名也诙谐有趣,寓意深长。谢氏既嫁朱文翰,便结束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她与朱文翰琴瑟和谐,这给范仲淹带来了安定的生活环境。朱文翰对他也视如己出,与亲生子一视同仁,这种襟抱对范仲淹的成才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东邹平县《长山朱氏族谱》在记载朱文翰的履历时说:“端拱二年(989年)进士,江南平江府推官,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真宗即位,拜户部郎中,景德初出为淄州长史。”细数朱文翰所任的推官、秘阁校理、户部郎中、长史,均非显赫官职。推官是幕僚;秘阁校理是管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珍本书籍及书画的机构,官阶是正八品;郎中虽然名义上是尚书省及所属各部的高级官员,但官阶只是从六品;长史是宋代州、府的属官,也称上佐官,没有实际职掌,有时以犯有过失的官员充任,是个聊胜于无的官职,品阶不高,俸禄自然低微。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范仲淹在读书期间受了那么多苦,并非受了朱家的歧视与虐待,而是朱文翰囊中羞涩,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供他读书,如此而已。 朱文翰从平江府推官任上到京城任职,无论是秘阁校理,或是户部郎中,但京城米珠薪桂,他带不起家眷,只能孑然一人,独居京城,而家中还有年迈的高堂需要侍奉,谢氏只能带着范仲淹来到长山与公婆一起度日,自然还得照拂朱文翰前妻所生之子。夫妻两人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直到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这才一家重新团聚。 宋朝人楼钥写的《范文正公年谱》是研究范仲淹生平的重要资料,但范仲淹21岁前的历史却未著一字,个中原因可能是未搜集到有关资料。楼钥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距范仲淹逝世的皇祐四年(1052年)只有80余年。他于孝宗隆兴年间考中进士,是个博学淹通之人,他为范仲淹作年谱留下的这一段空白,给了后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便有了范仲淹跟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安乡)和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读书的传说。 P6-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