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且歌远行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源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孙源,生于1978年,浙江长兴人,毕业于浙江师范火学教育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于太湖之滨,然未尽染纤秀之气,少慕豪侠。及壮,忝以教书为业,为缧缧世务所羁。暇时,每做出尘骋心之想。十年来,以自驾游为乐,行迹所履,辄惊羡造化之幽微,古今之递嬗。复嗜辞章末技,是以不揣谫陋,成小文数十篇,飨诸同好。古之人当笑我拘泥矣,不足当方家一哂!
目录
苏南三章
秦淮印象
淮扬一掠
镇江三山
梦幻芜湖
鹏城过客
温州记忆
婺州漫笔
婺源行记
一路向北
古都的秋
红色延安
塞上江南
居庸关上方识儿
烟雨黄山
青岛印象
青岛的痛
青岛的人
青岛的酒
青岛的景
川行五记
成都的面具
走进青川
蜀道难
仙境九黄
灾区剪影
穿越广西的13天
岳阳楼记
产西的礴酒f
桂林的山水
绝处的龙脊
醉美阳朔
尴尬的南宁
边境的瀑布
北海,临时的终点
人在归途
暖冬齐鲁行
山东的底蕴
冬日的泰山
尴尬的济南
浮光掠影赏贵州
失落的贵州
跌落人间的星空——西江千户苗寨
寻找大山深处的绿宝石——小七孔
只为那一份震撼——黄果树
贵阳,最后的眷恋
挺进大别山
沉默的大别山
多云的天堂寨
六安的味道
行走在东海的边缘
舟山,从虚幻走来
东海,黑色的记忆
走在东海的边缘
朝圣普陀
东海的味道
不期而遇的河姆渡
江南小镇
西塘,抹不去的记忆
枕水而栖的乌镇
且听徽州遗音
绩溪,难以抹去的过往
泾县,遗忘的一角
衢州,隐身浙南的圣地
衢州城下
跌落在浙南的孔儒
碧玉药王山
跋山涉海闽地行
游离的东南
武夷三绝
漂泊的土楼
厦门,十年再重游
泉州,逝去的海港
坊巷里的福州
寻觅深山里的白水洋
霞浦,最后的终点
余音
精彩页
光华无限的金陵,成了水中月,隐约间似乎能捕捉到金陵繁盛的影子,一伸手,却凌乱了水波,影子也渐渐模糊起来。
进了南京城,心情不由自主地便沉重起来,脑海里满是被屠杀的30万同胞,是凋谢在总统府前的青天白日旗,是刀光剑影里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还有那座让人扼腕的中山陵。
沉重与肃穆终成南京历史文化的主基调,所有的繁华盛世都被掩盖在了沉重与肃穆之下。
南京成了戴着镣铐起舞的悲者,一边背负着历史追求现代文明,一边在现代文明中留恋历史,最终,落入茫然境地。南京,无奈地披上了沉重与肃穆的外衣。
偏偏南京城边流淌着一条秦淮河,承载着与城内截然不同的文化,浓郁的脂粉气与古城金陵格格不入,却又异常坚挺地出现在这最不该在此出现的历史城池中。曾经不知亡国恨的商女,曾经争首夺魁的歌女,曾经醉生梦死的妓女,便沿着秦淮一字排开。
曾有多少文人墨客驻足于此,曾有多少风流才子留恋于此,曾几何时,秦淮八艳的名声让沉重与肃穆远离金陵,取而代之的是一河的脂粉。那浓稠的河水沉积了千年的脂粉,泛出十里秦淮独有的韵味。
我们到秦淮时,天色尚早,除了建筑残留着古色古香,已寻不到几丝历史的痕迹。也许唯有秦淮河水仍一如既往地流逝着。然而,歌舞升平的画舫已不复存在,就连朱自清和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渐渐离我们而去,留下的唯有物是人非的一带碧水。
也许只有夜色中的秦淮,复古的红灯笼沿着河岸排开,颇有点“烟笼寒水月笼纱”的味道,才能依稀浮现秦淮人家曾经的繁华。
黑色能带来太多的遐想,在蔼蔼暮色中,历史与现实,喧嚣与静寂,高尚与庸俗,一切都画上了等号,思绪便在千年的时空中寻觅着结合点。只有此时的秦淮,才真切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轮回。
六朝古都,金陵盛地,只留下暮色中的秦淮得以凭吊先史。是喜,是悲,抑或是不可名状的历史情结?
历史,在南京,被埋在了地下,蒸发在了空中,丝丝缕缕的历史痕迹已凑不齐历史名城的拼图。对南京,或许更多的是失望与遗憾。
离开南京的时候,天色并不太好,苍白的空中,激不起一点历史的回忆。下一站扬州,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昨日,我们迎着霞光奔向金陵,今天,又踩着最后一丝残阳驶进扬州。
同是历史名城,如血的残阳为扬州平添了几丝沧桑。六朝古都留给我如此多的遗憾,论历史、论地位都逊于南京的扬州;让我更不敢抱什么希望。
扬州的历史远没有南京悠长、厚实。而且扬州名气最大的两类人——美女和盐商,前者来自江南各地,只是在扬州最后决定集散;后者的成员竟然是徽商发家后入扬州定居发展而生的巨贾,着实让扬州的名字大打了折扣。
但是,细细想来,从行事怪异、特立独行的扬州八怪到大方阔绰、富甲一方的遍地盐商,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风流潇洒到“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惆怅孤寂,扬州的历史呈现出了特有的多面性。
这是一个别样的扬州,与南京城于拥挤中苦苦追寻现代文明不同,扬州显得从容而大气,随处可见的古迹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城中。而算不上古迹的建筑也巧妙地顶上了古典风味的屋梁,出没于扬州的古文化中。扬州的古迹文明,就这样活在扬州人的生活里,带给扬州恬静和悠闲。
在这充满历史余韵的古城里,你不会担心一脚踩碎了汉时砖唐时瓦,却会不由自主地放慢步伐去融入扬州,倾听扬州。
走在扬州街上,你感觉游弋在历史画卷中,但是却又找不到准确的历史定位。她没有南京的悲凄,没有北京的雄阔,没有杭州的秀丽,也没有洛阳曾经无尽的繁华。
扬州是才子佳人的扬州。扬州美女甲天下,却很少能捕捉到名妓的身影;扬州才子多如毛,你却只能听到扬州八怪的名声,细细品味,郑燮、石涛之类却又难以承继文化的主脉。
可是又不尽然,当年鉴真大师东渡日本,起点便是扬州,一次次失败后再起航,也让扬州多了一份坚毅。
行色匆匆,只能浮光掠影,而不能静下心来品味流淌在扬州的历史长河。
在扬州一驻三天,却是足不入景,每次清晨驶过静谧的扬州,晚上披星戴月回到扬州,都会涌起一阵遗憾:可惜不能尽览扬州。离别之际,终于走进了瘦西湖。P2-4
导语
《且歌远行处》是一本游记,从跟团到自由行,从飞机到高铁到自驾,作者孙源尝试着不同的行走方式,自驾5000公里去广西,自驾环福建3000公里,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个家庭的旅行,不断追逐身心的自由,陪伴着家庭的成长;这也是一本不断寻找失去的家园的书,是作者不断调整自己审视世界的角度,不断挖掘精彩纷呈的表象下历史脉络的或悲或喜,抚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自身心路也不断成熟的过程。
序言
孔子日:“四十而小惑。”
我恰好就站在四十的门槛上,然而离不惑依然
很遥远。
一路走来,我已从牙牙学语的儿童变作两鬓微
霜的中年。匆匆前行里,舍不得停下脚步欣赏路边
的风景。二十岁前,懵懂的我苦读圣贤书,一心只
想着寒窗十年杀出一条过独木桥的血路;二十岁后
,踯躅在社会这片茫茫大海里,躲藏在风雨飘摇的
象牙塔中,埋头工作,颠簸前行,偶尔一抬头,便
是一阵浪急风高,以致猝然呛水。
恍惚之间,便到了四十。不再有“为赋新词强
说愁”的青葱,也失去了“踏破贺兰山缺”的豪情
,更没有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轻狂,曾经分明
的棱角在社会的熔炉里渐渐失去了锋芒,时间也如
淙淙流水般洗去青春年华,中年的痕迹悄无声息便
爬上了发际眉间。偶尔“聊发少年狂”“昨夜一晌
酒酣”后换得上吐下泻,头昏脑涨,“沉醉不知归
路”。一通“红颜易老,韶华易逝”的感慨换不回
逝去的岁月。
人生的路上,并不只有阳光与鲜花,风和日丽
、欢声笑语固然为世人所爱,然而正如东坡所说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泥泞的小路,
陡峭的山峰,阴沉的天空,寂寞的黑夜,却也常常
伴随左右。
困苦常常令人迷失前行的方向,平淡的生活也
会侵蚀人的信念,突如其来的灾难更会消沉人的意
志。芸芸众生,都会捡拾起自己的盾牌或消极或积
极地应对。有的呼朋引伴醉生梦死,有的聚徒相悦
通宵达旦,有的长吁短叹悲天悯人,也有人或心安
神宁坦然处之,或豪气冲霄一笑了之,或意高境远
无形化之。
而我,选择读书。求学的年代,看书更多是为
求知,为打开一扇扇神秘的门扉。如今,看书更多
是在喧嚣的尘世里寻找一份宁静,让为烦事冗务所
困顿的心灵摆脱桎梏,在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的浮躁
人海里放慢自己的脚步,在空虚茫然的时候寻找精
神的家园。
(一)
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当然不敢自比
。但是书,却让我静下来的心灵开始思考人生的意
义。
我无数次质问自己: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是处心
积虑地追逐功名,是贪得无厌地掠夺财富,是潇洒
放手不理人间俗事,还是看透世态炎凉封闭自己的
内心?
我曾经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曾两耳不闻窗外
事,埋头苦干唯命是从;也曾心灰意冷、愤世嫉俗
,大叹时不利我。
铅华洗尽,棱角渐圆,蓦然低首,发现这都不
是我想追求的自我。我做不到陶渊明的飘然世外,
不问世事却食不果腹;也做不到如嵇康般冷眼看人
间,放浪任为终身首异处;更没有杜子美身居茅屋
仍心系苍生的胸怀。
中国的儒家自古以来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这是儒者至高的大道。我知道自己的斤两,
“治国平天下”过于遥远,但是“修身齐家”却是
我能达到,也应该达到的境界。
于是,我从对外界的关注与追求回归自我的沉
淀与审视,我从对工作的狂热回归对家人温情的陪
伴,也从觥筹交错里解脱出来,换得片刻的心宁。
这份沉淀与审视,这份陪伴与心宁,便来自于书籍
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情的咀
嚼,我也不再只是一味地汲取书本中的知识与论调
,而是学会了常常反思,时时求证,换位思考,依
理求情;也懂得了看待人或事或物,总要放进沧海
横流的历史中,设身处地地想想,曾经不知所以的
人生百态似乎也就豁然而解了。
书似乎给了我答案,然而仅仅靠书依然不能满
足我的精神世界。静止的文字固然能够跨越时空的
阻隔,先贤的光辉依然能够渗入今人的内心,然而
很多时候,失去了薄纸背后滋长文字的沃土的支撑
,便很难感受文字的本义。张志和笔下的“斜风细
雨不须归”曾让我赞叹不已,为诗人的悠然世外乐
而忘返所吸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路过一座村庄
,村中树木枝繁叶茂,突遇绵绵细雨,只听得沙沙
的雨声打在枝头,身上却点滴未湿,幡然有悟:即
便是山野农夫,在如此斜风细雨里也不需要匆匆而
归,张志和的诗纯属写实,无关浪漫,单一的文字
,有时候会误导读者的感受。
我曾感慨一代先哲王阳明的人生,尤其是透过
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和领悟,我终于在早过而立
的年龄接触到了这位圣人,这位早已名彻海外数百
年的大儒在漫长的岁月里却被人为制造的厚厚尘埃
所遮掩,不啻是种遗憾。我也对圣人悟道的龙场充
满好奇,当我踏入贵州,抵达龙场,我便完全理解
为什么是龙场打开了圣人哲学的顿悟之门。
幸好我有记录的习惯,2007年伊始,断断续续
坚持了下来,这些文字里面,也便保留了我身心的
痕迹。
人的心理路程,似乎殊途同归,难以避开宿命
的规律。涉世未深的学子踏入社会,总是豪情万丈
,想看看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努力主宰这个变化
万千的社会,考虑着“我要去哪里”;当在这个世
界上摸爬滚打许久,身心疲敝时,棱角的锋芒早已
被俗世打磨得或血迹斑斑,或圆滑和润,却都思考
着“我从哪里来”,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平和,寻
求家人的陪伴;等到能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
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时,或许
又会思考“我要去哪里”。
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人生心路内外的转换。不
过,这绝不是如钱锺书先生《围城》里的“城里的
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一般做简单的平行的
轮换。而是历经世间沉浮后人生的积淀,是哲学“
否定之否定”规律里否定的升华与提炼,是“腹有
人生气自华”的最好诠释。
以此为序,纪念人生的第一本书。
内容推荐
《且歌远行处》中作者孙源以自己十年行走国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记录旅行的足迹,触发人生的感悟,审视和思考中华的历史和文明。作者从最初单纯对风光景致的欣赏,到逐渐关注一城一地的文化传承,风景背后的人文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