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的深度发掘及其景观空间的保护成为当今中国乡村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揭示文化景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杨希著的《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以1690-1930年代的广惠交界地为例)》选取中国小农经济末期(1690~1930年代)华南沿海广惠交界地传统客家聚居区为例展开分析。 本书研究主体分为“历史土地制度研究”和“土地制度的景观空间驱动机制之推演”两个阶段。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2)土地制度是乡村文化景观构成与演变的本质性驱动因素;(3)土地制度因借其人地关系影响力驱动文化景观的形态演变;(4)地域性的土地赋税制度固化南粤民人的宗族意识;(5)开放性的地权配置原则支持联合利益集团的良性运作。 本书揭示了小农经济末期土地制度对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形态的驱动机制,探寻了乡村景观空间宏观结构动态过程的量化研究途径,并以结构性的思想模式解读了乡村文化景观的构造过程。 作者简介 杨希,1985年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 2005.09-2009.07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2009.05-2009.08于新加坡CPG公司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 2009.09-2012.07接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硕士生联合培养,获得两校工学(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导师:朱育帆,三谷彻) 2012.09至今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风景园林学博士学位(导师:朱育帆) 留日期间设计竞赛获奖经历 2011年度东京GSDy景观即日设计会第二名 2011年度日本造园学会学生景观设计竞赛佳作奖 译有《风景阅读之旅》(清华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解析 1.2 选题背景 1.3 问题的提出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案例的选取及其时空界定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文化景观相关经典理论 2.2 风景园林体系下的乡村文化景观本体研究 2.3 景观形态与土地制度之关系的研究进展 2.4 景观形态研究方法的进展 2.5 小结 第3章 同期转变的生存环境与土地赋役制度 3.1 “迁海—复界”事件影响下客家生存条件与观念的转变 3.2 土地赋役制度转变与新的社会结构 3.3 小结 第4章 宗族地权配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体系 4.1 广惠交界地宗族地权配置的新特点 4.2 新型地权配置原则下的“社会—经济”体系 4.3 小结 第5章 土地制度主导下的人地关系及其空间导向 5.1 “社会—经济”体系下人地关系的性质导向 5.2 人地关系性质导向下地域景观空间塑造之量化原则 5.3 小结 第6章 文化景观空间的动态组织 6.1 适应乡村空间的建模思想 6.2 模型基本设置 6.3 空间过程模拟 6.4 空间动力模型在广域空间内的适用性检测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重新发现历史 7.2 结论 7.3 创新点 第8章 余论 8.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与现代空间规划的逻辑冲突 8.2 乡村社会组织特征制约下的规划模式问题 8.3 宏观空间结构规划引导策略 8.4 小结 8.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深圳博物馆藏土地契约文书记录 附录B 元胞自动机模型核心代码节选
导语 杨希著的《乡村土地制度与文化景观(以1690-1930年代的广惠交界地为例)》首先,运用比较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分析地域性土地制度的架构特征,并论述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塑造作用。其次,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逐级解析制度导向下的人地关系性质和景观空间建构的量化原则,并结合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CA)思想框架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有效模拟真实景观空间的演变过程,完成空间建构量化原则与现实景观样态演变过程的有效联结,进而较为完整地推演出土地制度的空间驱动机制逻辑链。最后,基于“制度—形态”分析框架,提出一种尊重乡村“自组织”构形逻辑的宏观空间引导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