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同颜色的悲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若松英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若松英辅著的《不同颜色的悲伤》是一本记录了生活中物哀与侘寂的日本散文集。全书25篇文章,关照了人们遭遇降职、失恋、失去挚爱,以及寂寥的瞬间——睡不着的夜晚、填简历的时候。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悲伤寂寥,而是如何完成悲伤的仪式,如何尊重和安放人生中悲伤的瞬间。
作者简介
若松英辅(Wakamatsu Eisuke),1968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县,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评论家、作家。著有《不同颜色的悲伤》《泪水洗涤始盛开》《生存哲学》《灵性的哲学》等多部作品。
目录
序言
悲伤的秘义
不可见之物具备的确定性
低处的空气
深不可测的“无知
不眠之夜的对话
抵达彼方世界的歌声
何谓勇气
原民喜的小小札
记我的师父
觉悟的发现
并非别离
不可尽述的雕刻
人生于世
花之供养
信赖的目光
君更堪怜悯
无从摹写
捕获孤独
无法书写的履历表
一对一
诗是灵魂之歌
悲伤的花朵

无色之色
文学的经验
后记
序言
三十岁那年,时常感觉到自己的言不由衷。
当时就职的公司,对我而言既新鲜又陌生。每每被委
以重任,我就下意识地想逃避。
现在想起来,连自己都嫌弃自己。那时的我,每天满
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而几乎忘记思考有哪些
是自己必须完成的。心里充溢着个人的愿望,希望尽快完
成、希望一切顺遂的想法把内心填充得满满当当,无一丝
空隙。
事实上,那些乍看上去满怀希望的人,往往距离人生
的叩问相当遥远。倘若一个人没法安静地聆听来自内心深
处的声音,那么他人的声音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传递到他
耳边的。
祈祷与渴求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渴求,是对
着某人诉说自己的欲望;而祈祷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
恰如谛听某人内心的声音。
当时的我,既不心怀慈悲,对于他人的辛劳也不懂得
体恤,至于可称之为自信的东西,我更是丝毫感受不到。
别说信任他人了,我甚至连信任自己都做不到。一切匮乏
之中,我最欠缺的其实是祈祷,以至于渐渐没法再倾听来
自生命深处的声音。
所谓生存,不是让我们质问何为人生,而是以行动回
应人生的种种叩问——此话出自《夜与雾》的作者维克多
·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之口。人生
从未向我们索求任何答案,却始终寻求着我们直挚的回应

那些能写成文字的语言,往往不足以描述人生。于是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疑问,想要深入探寻时,必须解读一
切超越了文字、人生的言语,来唤醒沉睡在内心世界的诗
人。
我的心中住着一个诗人。
那个藏在我内心幽闭世界的诗人。
当我喋喋不休时,诗人沉默不语;
当我闭口不言时,诗人开始他安静的讲述。
诗人对言语不大信任。
深知唯有吟咏与叹息可以表达世间一切。
为此,他有时便会哭泣不止。
诗人对言语不大信任。
为此,除去默默祈祷,他有时什么也不做。
某个时刻,一些不能称之为诗歌的句子就藏在我们的
心底。试着把它们记录下来,会切实感到,自己听见了平
日里被遗忘的内心的声音。
或许当一个人意欲倾诉什么的时候,与其说是因为客
观上存在着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如说是他主观上感受到
,心口正涌动着某些言不尽意的念想。当全身充斥着无法
提炼为言语的倾诉欲,我们与言语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深
邃密切,不是吗?
本书收录的二十五篇散文,便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诞
生的。
导语
《不同颜色的悲伤》收录了日本高人气作家、书评人若松英辅的25篇散文。作者通过引用和解析那些对他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比如宫泽贤治、远藤周作、里尔克、柏拉图等,来讲述人类对悲伤的不同理解和更积极的应对方式。每一篇文章都隐含着疗愈心灵的钥匙,作者用如同诗歌一般的优美语言,从世界知名作家作品中有关“悲伤”的桥段开始,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阐释了这个亘古不变的只有人类拥有的情感。
后记
我想,大约每个人都经历过记忆深刻的人生刹那,它
们不同于任何冲击性的瞬间,除却“难忘”,找不到更为
准确的形容。发生在这一刹那的,也许不是什么特别的事
,可以说,是它们让直到昨日为止还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
,静静地拉开了幕布,让我们模糊地感知到此前从不了解
,亦不明白的人、事、物的轮廓。
透过某些莫名的物象,被某段经历引领至人生的基石
,诸如此类奇妙的境遇,你也曾体验过吧?
然后,你怀着类似惊异的心情,希望向谁倾诉,绞尽
脑汁地组织语言,试图表达内心的悸动。可就在你打算絮
絮讲述之际,原本在闪闪发光的事物与现象,竟不知不觉
变得黯淡。内心深处几近神圣的种种事件,在你即将开口
的瞬间忽然失去了光彩。
回想起来,这样的意外简直层出不穷。你认为,自己
的人生仿佛正对自己说,那些恰是不可倾诉的事件或经历
呢。于是心灵激荡不已,你甚至开始相信,从前被我们赋
予深邃意义的事物,或许根本只是一种错觉。在某个时期
,我也有过此番经历,并且一次次重蹈覆辙。
然而,某些时候,我的脑海里也会闪过一个念头,说
不定在我身上发生的意外事件,其实是在提醒我,经历之
后需要的不是倾诉,而是书写。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与其说书写的一刻记录的并不是
心中的念想,不如说,我们正通过书写,厘清究竟何为自
己心中的念想。所谓书写,与其说是单纯以文字替换内心
所感,不如说是去邂逅那些不记录下来就无法参透的人生
意义。
“在我体验过的悲伤中,亦曾满满地点缀着欢喜。”
你或许觉得它语义矛盾,毫无意义,可世间的确存在这种
情感,不这么说就无法被领悟。
比如,当我们从悲伤中寻到那些已然逝去,连身影也
不复记认的故人时,心底涌现的往往是这种情感。
身影不得见,身形不可触,彼此亦无法交换只言片语
。然而,他们确然就在那里。在悲伤的中央伫立。当我如
实写下类似的体会,就能知道,欢喜与悲伤共生在同一种
心情中,是一体两面般的感念,而相守和追思,亦是永不
消失的同一种情感,不过拥有两个不同的名字罢了。
……
另外,散文连载期间,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信中
承载了许多感想,真挚而中肯,有的读者甚至每周都亲自
手写感言给我寄来。在这些词句的指引下,我得以走向一
个个陌生读者的内心,如同面对面直白地倾诉,写下文字
,持续不断地鼓舞自己。我想借此机会,对读者诸君表达
诚挚的谢意。
成书之际,我亦得到诸多优秀专业人士的协助。在这
里,我要感谢担任NANARoKu社社长及总编辑的村井光男氏
、为本书提供插画作品的Higashi Chika小姐、担任书稿
校对工作的牟田都子小姐、负责书稿装帧工作的名久井直
子小姐,以及在幕后强有力地支持着本书出版的NANAROKU
社的各位工作人员,并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本小书为我
们带来的喜悦。
另外,我还想再次深深感谢在公司与我一道工作的同
伴们。对我来说,与他们和她们共度的时光,早已成为无
可取代的文学灵感源泉。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谁,都拥有一种本能,凭借
这种本能,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记录下内心真正期许
的字句词章。
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诸君,不仅能透过书页看到组成
一篇篇散文的辞藻,还能在今后,借由亲身书写,邂逅本
应同自己相遇的文字。若这本小书有幸成为此种经历之契
机,作为笔者将感到不胜荣幸。
精彩页
低处的空气
“读”这个行为,并不仅限于读文字。比如,我们还会读“人心”,读“气氛”。在日语里,“读”和“咏”读发音相同,咏诗、咏歌,也是“读”。“咏”有时候还会写作“眺”。在《新古今和歌集》的时代,提到“眺”,不仅仅是“看向远方”的意思,还可以指观察另一个世界。
读一本书时,我们读的不是字,读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隐藏了某些深意。所谓阅读,其实正是寻找字里行间隐藏意味的行为吧。“读”,是一种努力感知对方世界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我们集中心绪、奋力阅读文字时,反而会觉得更加难“读懂”了。翻开一本书,为了不错漏任何一处事实,但凡不懂之处,我们都会搜索不懂的地方,可依旧晦涩而深奥,内心应该是觉得受到了隐隐的压制。
没准能有什么重大发现呢?阅读时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意识里已经不自觉地设定了“重大事件”。这么一来,很容易忽略与预期不符的信息。这种对未来的预判,某种程度上干扰了自己接受远超乎想象的未知事物。
人们时常迷茫,不明白自己真正要找的是什么,也不懂得哪些事物对自己来说是真正必要的,更不知道这些必要的事物是什么模样。我们期待着的东西,并不见得会以预料中的姿态出现。世界充满机遇,每个机遇都包含着意义。是一段又一段的邂逅创造了我们的人生,也许妨碍这些邂逅的,正是我们预设的种种意图和计划。
日本批评家越知保夫(1911—1961),曾以小林秀雄的作品为起点,举凡日本古典作品到近代法国哲学著作均有涉猎,其后凭借他那独特的文风登上文坛。可惜他身体抱恙,四十九岁离世时,连一本著作都没有。围绕阅读,或者说我们认识事物时的盲区,他曾这样写道:
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心理学角度,凡是俯瞰芸芸众生的人,全都忘了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从他所处的位置,也许的确可以更清楚地看清事物,但是,太清晰了也不是好事。帕斯卡尔(Bloise Poscal)的著作《思想录》(The Pensees),引导我们去的地方,完全不是这样高高在上的地方。相反,帕斯卡尔带我们前往的是更低的地方,那里的空气更充足。
(《小林秀雄论》)
现代人每天忙于汲取各种信息,却忘记去读那些“无形之物”,只是一味贪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如此看来,所谓“读”,绝非单纯地追逐文字。更准确的说法是,赶赴越知所说的“空气充足的低处”,去发现那些藏在言语深处的奥秘。
肉眼无法看见空气,然而身体却能感知它存在。“读”的时候也一样。凭借眼睛和大脑是读不明白的,必须打开全部身心,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
阅读是不输于写作的创造性活动。写出作品靠作者,真正的“完成”却要靠读者。
有时,作品会不再属于作者。书写完成的那一刻,它便脱离作者之手,渐行渐远。仅仅是写完,并不代表完成。文字需要借助“被阅读”,才得以真正开花结果。唯有透过被他人阅读这一方式,言语自身才会化作描述灵魂的无形词章,在人世闪闪发光。作为读者,将会站在与作者全然不同的视角阅读作品,也是一种创作。作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也不知道作品的全貌。真正了解这些果实的,始终是读者。
P19-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2: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