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人传(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名人传(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书中的三位传主一个是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成就杰出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有良知的作家托尔斯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都展现了非比寻常的坚强斗志。他们不畏惧命运的挑战,勇敢追求理想,坚定高尚信仰,他们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天分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理路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20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欧洲的良心”。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作品有《名人传》《母与子》《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目录
贝多芬传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序篇
上篇斗争
下篇舍弃
结束语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第十一版)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附录
《名人传》不同译著版本人名、作品名、地名对照表
序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
现实主义作家。他是法国外省一小市镇的公证人的儿子,
童年是在外省度过的。1881年,全家迁居巴黎。罗曼·罗
兰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当时是以思想矛盾冲
突激烈著称的法国文化中心之一。
少年时代的罗曼·罗兰以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
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与他所反对的种种唯心主义潮流相
抗衡。
自青年时代起,他便非常喜爱莎士比亚、雨果和歌德
等作家的作品,并在许多地方模仿过雨果的创作手法。但
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列夫·托尔斯泰对他有
着极大的影响。当他还在大学求学期间,他就给其作品在
法国广为流传的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写信,向托尔斯泰
提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且很遵从托尔斯泰对他的劝告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罗曼·罗兰选择了音乐
史作为自己的专业。1912年前,他一直作为音乐史教师在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任教。
19世纪90年代下半期,法国第三共和国与进步力量之
间的社会冲突激烈。罗曼·罗兰与著名作家左拉、法朗士
等一样,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他参加了为德雷福斯
案件辩护的斗争,他宣称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当然,他当
时所说的社会主义还带有朦胧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罗曼·罗兰在瑞士居住,
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政论文章,呼吁交战各国的知识
分子团结起来,积极反对战争。其文章明显的反战热情在
民族主义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瑞士,他接触了一些
俄国侨民,了解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自1917年起
,他同高尔基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联系。到大战后期,他对
群众的革命力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在《先声》集中收入
他的1916年的文章中,他直接向交战各国的人民——而不
像一开始时那样,只向其知识分子们——呼吁,期望他们
能够采取坚决果断的反战行动。
罗曼·罗兰从苏联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它的朋友,
不过,他对苏联的国内政策也存有某种戒心。20世纪20年
代,他徒劳地试图以甘地和托尔斯泰的道德观与世界革命
的原则相抗衡。20世纪30年代,他成了一名积极的社会活
动家,是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领导人之~,参加了国际反
战和反法西斯大会。他与高尔基、巴比塞、法共领导人多
列士的友好关系在加强,其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法国和维希政权
的建立对罗曼·罗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年迈多病的
他在敌占区法西斯政权的监视下,基本上只是做一些多年
贝多芬研究的收尾工作及写点传记、回忆录等。
罗曼·罗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于1944年12月
逝世,未能活到彻底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的那一天,但活到
了法国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出来的日子。《欢迎多列士回
国》是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1944年11月,他
参加了苏联驻巴黎大使馆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二十七
周年的纪念活动。
罗曼·罗兰是作为剧作家登上文坛的,他的早期作品
有悲剧《圣路易》,是收入其戏剧集《信仰悲剧》的卷首
篇。收入该集的还有《阿埃尔》和《时间会到来》。但从
1898年到1938年,他几乎花了毕生的心血创作《革命戏剧
集》,其中包括《群狼》《理性的胜利》《丹东》《七月
十四日》等。
罗曼·罗兰在中国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因是
他的那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早就在中国被翻
译出版,且颇受读者青睐。罗曼·罗兰的现实主义才华通
过该小说的篇章强有力地显示了出来。无论是半封建的德
国及其小市民的因循守旧习气,还是资产阶级的法国,都
成了罗曼·罗兰激烈抨击的对象。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
罗曼·罗兰的功绩在于他不仅以来自人民和接近人民的知
识分子的可爱形象与这一切相抗衡,而且还表现了这些普
通人身上所体现的真正的民族精神。这些普通人包括克利
斯朵夫的朋友、诗人奥利维,他的姐姐、女家庭教师安多
娜特,工人埃玛努尔,女仆茜多妮,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
人。
《七月十四日》完成之后,罗曼·罗兰开始写传记体
裁的作品。后来,他把不同时期写的三个传记——《贝多
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汇集成一
册,题为《英雄传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人传
》。
罗曼·罗兰打算通过这些传记来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
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的性格。该书描
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
量和心灵之美。罗曼·罗兰认为他们不单单是天资聪颖的
个人,而且是一些和自己的时代紧密相连并且用自己的艺
术作品体现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的人。这一点特别清楚地表
现在《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对自己所
处的时代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为法国革命的英雄壮举而欢
欣鼓舞。罗曼-罗兰写道:“革命吸引着全世界和贝多芬。
”所以,尽管贝多芬经受了许多的痛苦:爱情希望的破灭
、贫困。以及最后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最致命的打击——
耳聋,但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
乐的凯歌声中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乐章。
关于中译本的译名,似应题为《三大师传》更为贴切
,题为《名人传》有些欠妥。首先,罗曼·罗兰在将三位
大师的传记汇集成一册时,只是称作《英雄传记》,也没
有说是《名人传记》。“名人”一词含义比较宽泛,即所
谓“著名人物”的意思。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出了名
的人”。而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除了是“著名
人物”外,他们更是在各自的专业方面独树一帜的大师:
一位是音乐奇才,一位是在雕塑绘画方面首屈一指的人物
,一位是文学巨匠。所以题名为《三大师传》更贴切,读
者一看书名即可知晓是三位大师级人物的传记。但鉴于《
名人传》已通用,改了反而不利,所以仍用了这个译名。
陈筱卿
导语
《名人传(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的伟大人物,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通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惑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精彩页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
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
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册)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垂垂老矣之时脸色才变得蜡黄和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被困于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隆起且宽大,头发乌黑,极为浓密,乱蓬蓬地竖着,似乎从未能梳理过,颇像“墨杜萨①头上的蛇发”。他的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们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的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的,其实不是黑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睛兴奋或激愤时会突然变大,眼珠在眼眶里转动,反映出它们夹带着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来。它们常常朝上空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趋向于超出上唇。牙床可怕至极,好像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巴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使脸显得极其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容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年,莱尔斯塔勃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眼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碰到他时,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记录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可能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在街上,那表情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此时的贝多芬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旧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系一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苦难的童年,缺少像莫扎特那样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温情。自一开始,人生就向他显示出他未来的命运似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把他炫耀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繁重的作业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以至于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儿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烦。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上了管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敬爱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母亲’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有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因为他常常觉得不适,再加上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进行教育的责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因为他已无力掌管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他,免得他父亲乱花。这些伤心事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痕。所幸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两人之间产生过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的恬静友情一直都保持着,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可以为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之时,他们的友情更加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都有一种温馨、凄凉的回忆。即使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在大都市维也纳及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被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的确,莱茵河是那么活跃,几乎赋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和力量都汇入其中。在贝多芬眼中,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人生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形成了少年心灵之梦。那一片片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垂柳以及果树,它们的根浸在平静而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都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泛蓝的七峰山在苍穹里绘出昏暗的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