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样的? 你是表现出了真实的自己,还是为了保护自己,习惯于隐藏并压抑自己,进而感到无力和憋屈? 在《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中,M.斯科特·派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个群体不能接纳彼此的差异和不同,不能聆听不一样的鼓声,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敢吐露心声,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在不真诚的关系中,社会犹如一个熔炉,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熬成一锅粥,每个人都失去了完整性、独特性和个性。而在真诚的关系中,人则可以像沙拉一样各自保持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关系中充盈着真心、真情和真诚。 不真诚的关系是心理疾病的温床,而真诚关系则具有强大的治愈力。 《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告诉我们:在恋爱关系中,夫妻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朋友和同事关系中,上下级关系中,不要害怕分歧、差异和争吵,唯有经过混乱的争吵,才能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与别人达成共识;唯有大家都讲赤裸裸的真话,才能彼此理解,化解猜疑,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著名作家玛丽琳·弗格森评论说:“斯科特·派克又一次做到了,像《心智成熟的旅程》激励个人心灵那样,《不一样的鼓声》发掘出了群体的新能量。” 作者简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他还曾接受派遣,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目录 第1章 真诚的关系 孤立与分裂 顽强与柔软 我们是不同的琴弦,却弹奏出同一首歌 跛脚的英雄 压进去是抑郁,哭出来是治愈 第2章 独立与依靠 人的独立性 独立的人,也需要依靠 你我都有问题,但这没关系 第3章 真诚共同体 包容、承诺和共识 现实性 沉思 安全之所 心理防线与心理实验室 冲突可以优雅地解决 权力去中心化 一种更高的精神 第4章 危机与真诚关系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精神危机 因为孤独,所以我们渴望真诚 真诚关系的原理 第5章 建立真诚关系的四个阶段 伪共同体 混沌 空灵 真诚共同体 第6章 建立真诚关系比治疗更重要 逃避真诚的四种方法 干预的时机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一样重要 快与慢并不是关键 承诺,我们没有逃跑路线 真诚关系的纽带:沉默、故事和梦境 第7章 进化的途径 真诚的关系,真心的欢笑 我们只是互相关照,并不是去治愈 人为塑造敌人,最具破坏力 第8章 人性的幻想 多元化的问题 我们是蛇,也是龙 转型的能力 现实、理想和浪漫 第9章 爱的人越多,喜欢的人越少 精神成长的阶段 成长就是超越 没有故乡的人 第10章 空灵的意义 让内心变得像一张白纸 沉默的价值 消极感受力 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 模棱两可的效力 第11章 不设防 没有受伤,何谈治愈 不设防的风险 融合性和完整性 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 第12章 不一样的鼓声 权力的傲慢 无知的山谷 信任与包容 接纳即治愈
序言 治疗“乌合之众”的一剂良药 大约6岁时,一天下午,我站在垃圾堆旁看别人 杀鸡,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会像这只 鸡一样死亡!” 意识到自己会死之后,我害怕得要命,仿佛魂魄 被吸走,一个人呆傻地坐在地上。 我想:“我死之后,我的一切都没有了,我见不 到爸爸,见不到姐姐,也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 想到这些,我陷入了更深的恐惧和无助,不吃不 喝,哭了很久,孤独之极。 现在想来,我害怕死亡,其实是害怕关系的消失 ,因为我死之后,我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了亲 人,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喜欢我的人,也没有了讨厌 我的人,我将独自沉入不可知的空洞和虚无。换言之 ,死亡,意味着我不存在了,我失去了与自己,与别 人,与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面对这样的空洞和虚无 ,有谁不恐惧和战栗呢! 人活着就是在建立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 家庭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上下级关 系……一旦你在某方面的关系坍塌了,说明你的那方 面已经死亡了。人生的饱满其实是关系的饱满,深入 的关系能给人带来坚实的存在。但是,随着将关系推 向深入,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 深刻含义。作家史铁生说:“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 。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 。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 是人的根本处境。” 深入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往往并不总是 温暖与幸福、快乐与喜悦,还伴随着分歧与冲突,挤 压与驱使。在人性的深处,每个人都是自恋的、固执 的,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别人。在看似彬彬有礼 的背后,深层的冲突和碰撞异常激烈,令人感到厌恶 、憋屈和窒息,也让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犹如一个熔 炉,试图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熬成一锅粥,让每个人 都失去完整性、独特性和个性。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 在深层关系中迷失,让我们变得极其平庸,极其愚蠢 ,沦为一群乌合之众。 然而,斯科特·派克这本《少有人走的路5:不 一样的鼓声》却醍醐灌顶,让我们猛然醒悟:在关系 的深处,我们其实不必成为一锅粥,每个人都可以像 沙拉一样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 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相互接纳、相互欣赏,让 关系充盈着真实、真诚、同情和善意。斯科特·派克 用毕生精力努力建立“真诚关系”,并把这样的群体 称为“真诚共同体”(Community)。 真诚关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聆听不一样的 鼓声,接纳个体的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欲望和 情感,不排斥,不强迫,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为真实 的自己。当一个人在如此真诚的深层关系中将自己的 生命慢慢展开,他也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真实与完整是相辅相成的。 真实造就完整,完整确保真实。 不真实,必然导致不完整。我认识一个女孩,人 很漂亮,工作也前程似锦,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奇怪的是,她自身条件这么好,却30岁了还没 谈过一次恋爱,而且一涉及这个话题就如临大敌。一 切源于她青春期时的遭遇,因为暗恋男生的事被妈妈 发现了,妈妈勃然大怒:“小小年纪就想着勾引人, 不要脸!”妈妈的话在她的心里凿了一个“洞”,她 真实的需求从这个洞不断流走,导致她后来即使到了 可以谈恋爱的年纪,也觉得爱慕异性是件羞耻的事。 有同事曾经追求过她,她其实也对对方心存好感,但 为了掩饰真实的情感,故意表现得十分冷漠,最终错 失了这段姻缘。青春萌动是人性的自然,任何压制和 屏蔽,都会导致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而真实一旦 无法保证,完整性也必然遭到破坏。就像这位女孩, 当她作为女性的真实性遭到重创后,内心的洞难以修 复,完整性也就无法保全,以至于在生活中无法拥有 完整的人际能力,成了“恋爱无能”。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成为真实自 己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人如果充 分地实现了“个体化”,成为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 独特的、真实的,同时也是完整的,具有包容性的。 这意味着他能够接纳别人的不同和差异,倾听不一样 的鼓声。 我曾经对人性感到悲观,对乌合之众感到绝望。 但荣格的观点和派克的实践在这里天衣无缝地结合, 让我相信,人完全可以在真诚的关系中成为真实而完 整的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是每个人来到世 上的使命。 祝愿那些勇敢的人们,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 聆听着不一样的鼓声,不畏艰险,不惧风雨,一路前 行! 正清远流
导语 M.斯科特·派克著的《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告诉我们:在恋爱关系中,夫妻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朋友和同事关系中,上下级关系中,不要害怕分歧、差异和争吵,唯有经过混乱的争吵,才能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与别人达成共识;唯有大家都讲赤裸裸的真话,才能彼此理解,化解猜疑,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精彩页 第1章 真诚的关系 现在,我们如此孤独,如此焦虑,如此抑郁,很大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缺乏真诚的沟通,没有相互接纳和认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是一种利用关系,我们与别人相处就像是使用一把椅子或者铁锨,不会把对方视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生命体,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尊重对方的意愿,我们是高度自恋的,唯我独尊的,十分霸道和强悍的,而对方则是被压抑,被强迫,被塑造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大多数的关系都是如此,比如,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才能得到爱。”或者:“如果你违背我的意愿,就将受到惩罚。”在这种关系中,世界犹如一个熔炉,将里面的所有东西煮成一锅粥,每个人都失去了完整性、独特性和个性。 与之不同,在真诚的关系中,人们彼此之间像沙拉一样保持着各种完整的成分和丰富口感,都将对方视为尊贵的生命体,人们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关系中充盈着真实、真诚、同情和善意。在这种多元化的链接中,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各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差异,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因而不再压抑、孤独、焦虑和抑郁,生命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虽然这种真诚的关系十分稀少,却是弥足珍贵的,具有强大的治愈的力量。 孤立与分裂 几百年前,当一大批具备开拓精神的欧洲移民即将下船登上这片广袤的土地时,马萨诸塞湾第一任州长约翰·温斯罗普对他们致辞说:“我们必须为彼此感到高兴,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一同欢喜,一同悲悼,一同劳动和受苦,永远要看到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使命和团契,我们的团契就像一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两百年后,法国人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游历了我们年轻的国度,并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灵习性”。他一方面对顽强不息的个人奋斗精神大加赞赏,另一方面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警告:除非我们的个人主义持续且有效地被其他习性所平衡,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心的分裂和孤立。 最近,备受尊敬的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和他的同事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的个人主义并没有找到内在的平衡,德·托克维尔可怕的预言已经一语成谶,孤立和分裂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对这种孤立和分裂有切身的体会。从5岁起到23岁离开家,我一直和父母一起住在纽约市的一栋公寓楼里。每一层有两套公寓,中间隔着电梯和一个小小的门厅。这座11层的建筑内总共住着22户家庭,结构十分紧凑。我知道门厅对面那户人家的姓氏,但从来不知道他们孩子的名字。在这18年里,我只去过他们家一次。我知道大楼里另外两家人的姓,但对其余的18户一无所知。我知道大部分电梯操作员和门卫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姓氏。 更为微妙而具有毁灭性的是,这座建筑的小型社会中所产生的怪异的地理性的孤立和分裂,在我的家庭中以一种情感孤立和分裂的形式映射了出来。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感到幸福,既安定又舒适。我的父母给予了我充分的责任心和关怀,生活中充满了温暖、亲情、欢笑和喜悦。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某些做法令我无法接受。 我的父母很易怒。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我的母亲甚至会因为伤心而默默地、短暂地流泪——我一度以为这是女性特有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过,在我的成长岁月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从未听见父母提起过他们感到焦虑、担忧、恐惧或抑郁,哪怕仅仅一次。他们把内心的这些情绪掩盖起来,对外统统表现为愤怒。他们允许自己愤怒,却不允许自己有焦虑、担心、恐惧和抑郁,因为这些情绪是脆弱的表现,似乎他们可以永远凌驾于生活之上,纵览全局,掌控一切。他们是美国优秀的“顽强的个人主义者”。很显然,他们希望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但问题在于我并不喜欢那样,也做不到,我想要自由地做自己。尽管家是安全的,但那并不是一个能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顾忌地表达出焦虑、害怕、抑郁或是依赖情绪的地方。P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