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家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亚光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老家记忆》一书是冯亚光的散文集。作者由写报告文学崭露头角,然其散文亦有力量,虽质朴却饱含希望。散文集按其各篇文章内容,分为五类,第一类:“此情可待成追忆”,作者缅怀了生命中的至亲和朋友;第二类:“闲上山来看野水”,记录了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时的所见所感;第三类:“雄关漫道真如铁”,作者以散文的笔法叙述了红军西路军历史;第四类:“闲坐思量茆屋下”,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杂感;第五类:附录。
作者简介
冯亚光,原籍陕西省耀县,1947年生于陕北延川,1977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分配到甘肃日报社任记者,现在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稿件、学术论文等数十万字,出版《西路军·河西浴血》《西路军·生死档案》《西路军·天山风云》《永远的足迹》等。
目录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
老家记忆
谁言寸草心
带着文学梦走进大学门
“料得年年断肠处”
黄河之滨的缅怀
我们走过30年
二、闲上山来看野水
两山深处绿意浓
百媚桃花如欲语
风情线 边塞诗
九寨山水天下奇
三上莲花山“花儿”会
瀚海明珠
扎尕那石城
龟城
拜诣刘勰故居
新圣母雕塑艺术园
三、雄关漫道真如铁
父亲参加了两打榆林
老红军·小故事
追寻中央红军从甘肃到陕北的足迹
西征到会师
老区巴中的三个最大
红军的剑门关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的纪念碑
真诚面对历史
此刻,最值得讨论的话题是红军精神
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
生命铸就
鄂豫皖走来的小红军
四、闲坐思量茆屋下
小叶杨的歌
围棋与文学
一缕春阳 一股暖风
读路遥
春天召唤回来的大雁
再见,十字路口
五、附录
报告文学的美感共鸣
生活美丑与艺术美丑
导语
在《老家记忆》这本散文集中,作者冯亚光以真实自然的随笔,写到了自己记忆深处浓浓的乡愁,写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经历,写到了自己游历祖国各处山水的所见所感,等等。作者文笔朴实细腻,他描写的乡愁总能让人生发同感,找到儿时心灵深处的那份欢乐和宁静;作者诉说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经历,读者也能轻易地从最平实的语言中汲取最丰富的营养,催人向上。
精彩页
老家记忆
我对老家的记忆和婆紧紧联系在一起。婆,就是奶奶,是老家的称呼。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耀县(现为铜川市耀州区)冯家桥村。由西安坐火车向北,经咸阳、富平、三原,就到了耀县,在耀县县城下车或在黄堡镇下车。从县城下车往前走15里,从黄堡镇下车往回走15里。因姑家在黄堡的吕家崖村,故我常常在黄堡下车,在黄堡住几天再回桥上。冯家桥在官路畔,老家人称公路为官路,官路西侧的黄土坡上就是冯家桥。
通向老家的小路是抵达记忆的通道。有两条小路可以进村,一条在村北,一条在村南。村北坡上的小路经过一个门洞,类似城门洞,但小得多。村子被一条沟隔开,由一条土梁连接,人们称这条土梁为桥,又因全村人都姓冯,所以叫冯家桥。桥不宽,能并排走三四人,也没有特别的打造,就是原先的土被人的双脚踩得瓷硬,凹凸不平。经过村门洞,再经过桥,就可到婆住的窑洞。南边还有一条小路从官路通到村里,不经过桥,路两边的地里种着麦子或苞谷。暑假回老家,小麦已经收割,麦茬又密又硬,苞谷身材伟岸、颗粒饱满,棉花枝高叶大、结满棉桃。耀县跨八百里秦川的边,还算富裕。老家流传着这样的老话:“五月初八滴一点,耀州城里买大碗。”滴一点,是说只要五月初下一场雨,就会丰收;买大碗,是说耀县出瓷器、陶器,而且很有名。老家人说谁笨,会说“耀州瓷壶”。
婆一个人住在土窑里,围着一个小院。为了安全,在邻居的围墙上开了个口,走邻居家的门。邻居当然姓冯,是本家,有一个男孩,和我同辈,小我一岁,叫解放。老家1948年解放,他是那年生的。他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
那时,我在西安上小学。记得一次从西安回到老家,婆的窑洞门上挂着锁。解放的姐告诉我,婆去庙上烧香,就住在庙里。解放的姐领着我去找婆,走了十里地,一座孤立的小庙出现在官路畔。庙小得像城里人家的小院,可打扫得极干净,一尘不染。婆和几位老太太坐在麦秸编的蒲团上,坐在背太阳的阴凉处,正说着话。看见我,婆满是皱纹的脸上堆起笑,拄着拐棍站起来。我们穿过田野,沿着小路回家。太阳当头,阡陌金黄。两边的庄稼地,充溢着庄稼和泥土特有的清香。路边草丛中,红色的山丹丹花、黄色的野菊花,还有不知名的各种颜色的小花,迎风摇摆,鲜艳诱人,让人对乡村生出一种特有的情感。婆的黑头发中闪烁着根根白发,顶着烈日,拄着拐棍,迈着小脚,一颠一颠和我们一路回家。
婆信佛。我记得,婆在西安住过一段时间,曾去都城隍庙烧香,磕头。据老家的人说,婆年轻时生疮,向佛许愿,好了,从此信佛。婆忌口,不吃荤,不吃葱花。婆活到84岁,又有父亲这样一个当过红军的儿子,人们说是她信佛的好报。
爷(ye,老家发音)时家里穷,因为没有地。那时,土地多为耀县几家大地主和香山寺占有,仅香山寺的寺产就达十几万亩。地是农民的港湾,没有地就得出去扛活。父亲给地主放羊放牛,农忙时下地干活。活重,东家给吃得好,白面馍,四个小碟子,凉调萝卜、醋淹蒜薹之类,一定有一盘醋拌辣面。长工们蹲在地上,手拿着馍,围着四个小碟。老家是产粮区,农民很少吃菜。人们把当兵叫吃粮,把当兵的叫粮子。父亲一生不爱吃菜,孩子们给他碗里夹菜,他说“行了”。父亲很小就会抽烟,抽旱烟,农民自家种的,用烟锅。父亲用的是羊拐骨,羊拐骨不用花钱买。坐在地头吧嗒吧嗒抽烟,可以休息一会儿,不抽烟坐着有偷懒之嫌。那时许多人去当红军。耀县的照金,是陕甘红军最早的根据地,是桥山山脉南端的一个突出地带,丛林密布,重峦叠嶂,沟壑纵横。
我没有见过爷,爷去世早。据老人说,当年父亲跟着红军走了,婆不吃不喝在炕上躺着。爷去追父亲,死在路上了。听父亲说过,曾设法打听爷的消息,寻找爷的尸骨,可到哪里找呢?爷去世后,婆人生辛酸,一度改嫁。十多年后,父亲随解放大军回来。父亲是婆含辛茹苦拉扯大的,是婆的依靠和慰藉,婆因受歧视和虐待又回到冯家桥。父亲花钱为婆卷了土墼窑,一般人家的窑洞没有卷土墼。卷土墼不卷砖,原本是为了省钱,结果是婆的土墼窑比砖窑都贵。
父亲作为军队干部在西北局党校学习,接婆到西安住过一段时间。可是,婆因忌口和对城里生活的种种不习惯,又回到冯家桥,一个人住着土窑,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婆的姓名极少有人知道,村里人称婆为“窑里婆”。父亲从党校毕业后到甘肃工作,我一个人留在西安上学,直到五年级时才回到父母身边。我上的学校是部队子弟学校,名叫“八一完小”,后改名叫“南郊小学”,当时是寄宿学校。寄宿,当然是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部队驻地分散的实际情况。学校放寒暑假,我有时在学校有时回到老家,住在婆的土窑里。
老家的窑洞有独特的天然魅力,一年四季,不潮不燥、冬暖夏凉。窑洞正面墙上开门、开窗,还在墙的最上方正中开一个口,长方形,约两尺高、一尺多宽。可以透风,可以见亮。每年都有“年年春天来这里”的燕子,从这个口飞进,回到窑洞隔墙上的老窝。夜幕降临,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