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主体功能区研究核心基础理论
第一节 认识历程:地理学研究核心的系统历程和个体历程
第二节 基本逻辑I: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世界图景
第三节 基本逻辑Ⅱ: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认识环节
第四节 基本逻辑Ⅲ: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系统位置
第五节 基本逻辑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
第六节 基本逻辑V: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第七节 基本逻辑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涵义及其规定
第八节 基本逻辑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公理与法则
第九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体系框架
第二章 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 云南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位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的有关指标体系
第一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有关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第三节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的逻辑思路
第四节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的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主体功能区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资源环境基础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 现有开发强度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 发展潜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功能区发展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区划部分数据的计算
第五章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客观基础
第一节 客观基础I: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A)的县域差距
第二节 客观基础Ⅱ:现有开发强度指数(B)的县域差距
第三节 客观基础Ⅲ:发展潜力指数(C)的县域差距
第四节 客观基础Ⅳ:功能区发展能力指数(D)的县域差距
第六章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区划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功能区发展能力指数(D)的区域差距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数(A)的区域差距
第四节 现有开发强度指数(B)的区域差距
第五节 发展潜力指数(C)的区域差距
第七章 昆玉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昆玉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昆玉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八章 保普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保普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保普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九章 麒蒙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麒蒙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麒蒙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章 宣富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宣富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宣富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一章 勐广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勐广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勐广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二章 楚大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楚大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楚大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三章 昭通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昭通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昭通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四章 迪怒主体功能区基本特征
第一节 迪怒主体功能区的概况
第二节 迪怒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差异
第十五章 各市州的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 昆明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二节 曲靖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三节 玉溪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四节 保山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五节 昭通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六节 丽江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七节 普洱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八节 临沧市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九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一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二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三节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四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五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第十六节 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主体功能区的构成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附录2 云南省资源环境载荷类型评价
附录3 云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类型评价
附录4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民族数据
附录5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状态
附录6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自然地理背景
附录7 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