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徐勇,1955年生,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首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政治学会会长、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政治学与城乡治理研究。2006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会上,就“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作专题讲解。 主要学术著作:《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合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包产到户沉浮录》《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合著)、《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同家、乡土社会与制度构建》《农民改变中国》等。 目录 自序 上篇 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 第一章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 一 对“传统”“东方”的再认识 二 两种东方传统:村社制与家户制 三 家户经营传统与农业经营组织 四 农工商结合传统与农工商互补经济 五 家户互助合作传统与农村合作道路 六 家国共治传统与农村治理体系 第二章 历史制度底色下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 一 土地改革及农村社会组织制度 二 东亚土地改革及其家户制底色 三 俄国土地改革及其村社制底色 四 拉美与南非土地改革及其庄园制底色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的根基与机理 一 问题的追问及区域社会视角 二 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区域社会根基 三 集体化与个体化的区域社会机理 四 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结果的区域差异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不同产业绩效及动因 一 集体经济+国家计划:农业领域的低效益 二 集体经济+国内市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三 集体经济+世界市场:乡村工业的全球化 第五章 农村基本组织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一 “有效率缺公平”的家户制 二 “强公平弱效率”的公社制 三 “强效率弱公平”的家庭承包制 四 “提效率增公平”的现代家户制 第六章 阶级、集体、社区:国家对乡村的社会整合 一 “阶级化”:家族社会到阶级社会 二 “集体化”:个体社会到集体社会 三 “社区化”:家庭社会到社区社会 第七章 农民与现代化: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 一 农民与现代化:分析视角 二 农民与现代化:国际比较 三 农民与现代化:中国进程 中篇 乡村治理的中国变迁 第八章 “根”与“飘”:城乡中国的失衡与均衡 一 城镇化:将乡土社会“连根拔起” 二 城乡中国的失衡与人的“飘浮” 三 在城乡一体中获得历史的均衡 第九章 深化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 一 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定位 二 农村城镇化的路径方式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机制 一 历史困境: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 二 上下求索: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 三 深化链接: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 第十一章 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 一 从“文化重建”到乡村文化振兴 二 以文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第十二章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 一 以城镇为中心的乡村治理 二 以社区为单元的乡村治理 三 增强服务能力的乡村治理 四 激发自治活力的乡村治理 五 创造性利用传统的乡村治理 第十三章 对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一 集体经济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形式 二 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三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条件与基础 四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价值 第十四章 与市场相接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一 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与相融 二 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成与发展 三 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接中的转型与挑战 第十五章 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一 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 二 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的三个波段及特点 三 建构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 第十六章 重达自治:连结传统的尝试与困境 一 发现传统的背景与基础 二 重达自治的尝试 三 重达自治的困境 四 地方尝试与普遍价值 第十七章 厘清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 一 “政社合一”下的基层组织划分标准 二 政社分开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划分标准 三 行政村之下基层组织划分标准 四 对农村基层组织划分标准的检视 第十八章 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 一 民主: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 二 治理:村民自治的深化探索 下篇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 第十九章 范式转换:村民自治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 村民自治制度化:价值一制度范式 二 村民自治制度落地:形式一条件范式 三 对村民自治研究范式创设与转换的评价 第二十章 质性调查与农村区域性村庄分类 一 “因地”与“分类”:质性研究方法 二 “分”与“合”:维度与条件 三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 四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村庄 五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性村庄分类 第二十一章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的认识 一 20世纪农村研究主题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认识 二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认识的维度 第二十二章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调查回眸与走向 一 历史断裂边缘的20世纪中国农村调查 二 历史延续和文明再生中的21世纪中国农村调查
内容推荐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传统乡土中国发生了重大转变,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重大曲折,期间也伴随着众多学术探索和争论。在《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与变迁》中,作者徐勇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寻找乡村社会的根基,作者提出了中国乡村的根基在家户制的观点,这在农村基础理论方面是一个突破;其次,作者描述、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更迭,从区域社会底色的角度探索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根基和发生机理;第三,现代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使得当下乡村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必然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作者以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