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阿里局:中供系英雄志》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阿里巴巴早期创业史。 作者和阳凭一人之力,前后采写了数十人,历经两年多的调研、访谈、资料收集,历时一年多的写作,全景式解开了奠定阿里巴巴帝国的基石——中供铁军的神秘面纱。写作初心是厘清“阿里灵魂”的四个内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协同术;价值观在一个创业公司的落地过程;人力与机器、时间的赛跑;B2B地推江湖沉浮录。 这本书包含了那些临危受命、挽救困局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与草根,描述了他们的理想与现实、荣光与失落、坚守与离别、情义与铁血、利他与利己……书中细腻的再现了“中供系”各路英豪如何随着公司的成长而蜕变、进化、裂变和重生的全过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骨子里有一种无法解释且隐约可见的阿里因子,这些构成了阿里的基因和血脉,蔓延至大半个互联网江湖,改变了一个大时代。 作者简介 和阳,1987年生,河北人。2010年进入《商务周刊》担任记者,其后历任《英才》记者、《创业家》副主编等。2015年创立科技媒体重读,专注于生产奢侈品级别的万字深度报道。2017年4月微信公号重读开始陆续发布深度长文。 目录 推荐序言 各界推荐 自序 引言 第一部分 破局——生死一线 第一章 局中人 短兵相接 李琪受命 菜鸟士兵 初战告负 第二章 术与道 猫王整合 关明生救场 猫王授业 李琪的铁腕 金银铜制度 第三章 公司魂 独孤九剑 百年大计 文化跟我有什么关系 早期销冠 干嘉伟升官 第四章 最初的分野 接近盈亏线 四驾马车 吴志祥离职 最low 的模仿 第五章 燃情岁月 苦日子 教学相长 兄弟情 革命圣地 第六章 巨星进场 理想主义者 成功学与激情 法官凶猛 反传统销售 百万俱乐部 第二部分 布局——赋能平台 第七章 超级巨星 高手受挫 最快进步奖 时势造英雄 以刚克柔 阿里的进击 英雄造时势 同程腾飞 第八章 左腰 全国制霸 马云的担忧 六脉神剑与16 字箴言 偶像跌落神坛 郁闷的王刚 陈国环继续辉煌 第九章 右腰 心累还是人累 一炮打响 王刚救火 俞朝翎反思 邓康明建政委 “小棉袄”平衡术 甘当二把手的一把手 第十章 新世界 大佬马云 中区和后台 爆发式增长结束 红旗插遍大江南北 淘宝如日中天 中供的模仿者 卫哲来了 一拆五 IPO 卫哲新政 第三部分 转局——不一样的基石 第十一章 此消彼长 “那个人” 变形 接班人走了 大忽悠,小忽悠 他们必须走 政委的三重境界 75 分 新续分开 “祸国殃民” 第十二章 批斗会 股东的表情 志存高远 PK2. 押注 庐山会议 的哥与老大 感谢金融危机 狂风行动 调兵遣将 成人之夜 第十三章 借假修真 一般好 存量思维 第四个层次 县长之道 只有这一条路 战争文化 第十四章 部分与整体 直销VS 渠道 失控,又不失控 要政策 封死对手 边缘化的老大哥 贺学友、罗建陆离职 王刚在支付宝
序言 我第一次知道“阿里的销售很牛”这个判断是 在2013年,那时我在《创业家》杂志做记者。一次 与编辑去采访58同城时,听时任58同城高级副总裁 陈小华聊到了中企动力、阿里巴巴等早期互联网地 推铁军的光辉历程。但聊过也就作罢,我并未把它 当作一个选题。 干嘉伟作为美团穿越千团大战的首功之臣声名 鹊起后,我才逐渐意识到,除了淘宝、支付宝,阿 里巴巴好像还存有另一股庞大的势力。但仅此而已 。这批人在哪里?都很牛吗?只有干嘉伟一个孤例 吗?追究他们的前世今生意义何在?纯粹为了缅怀 ?!我还是没把它当作一个选题。 中国的创投圈在2014年进入了O2O时代,随着千 团大战的结束,有所沉寂的阿里巴巴地推铁军的热 度重新燃起。因为阿里巴巴的这波销售员的能力模 型完美契合O2O,他们擅长带领线下团队打市场,而 O2O对创始团队要求最高的就是其线下的地推能力。 于是,他们受到了创投圈的追捧。在我眼里,这批 人的选题价值也逐渐大了起来。 可能是2015年年初的一天,《创业家》社长牛 文文兴冲冲地在选题会上对我们说起了“中供”这 个选题。牛文文声称,这波人改变了互联网行业的 格局,有极大的报道价值云云。我在选题会上听得 很懵:“中共”?!我们作为商业媒体,要去写关 于执政党的选题?!我们不是政经杂志啊。阿里的 销售很牛,干嘉伟很牛,他们与“中共”又是什么 关系? 牛文文告诉我们的话,大部分都是同程CEO吴志 祥在一次活动上跟他说的。但牛文文没有更详细的 信息。比如这批人既然是销售员,那么卖的产品是 什么?牛文文说他也不知道,好像是叫“中共”。 这批人都很牛,那除了干嘉伟之外,还有谁也很牛 ,如何证明这一点?牛文文让我们多加研究这个选 题线索,争取把它做出来。 但我粗略地搜索后便放弃了这个选题。因为我 得不到多少关于干嘉伟这种人的信息。那时市面上 关于阿里巴巴的书,一般而言的结构都是这样:开 头写马云早年间的疯狂岁月,然后语焉不详的写写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后面的章节几乎全是关于淘宝 、支付宝的内容。我甚至能感受到大多数作者在写 B2B业务时的微妙心理:这部分好像挺重要但又不精 彩,现在它又凉了,我还是快点略过它,赶紧写激 动人心的淘宝吧! 唯一给B2B带来关注度的人是该业务的前CEO卫 哲。但遗憾的是,那些内容更多是关于卫哲本人及 公司整体的,也没有多少关于阿里“中共”人的信 息。所以我当时对这个选题的判断是其突破难度过 大。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接这个选题。 离职后,我创立了重读,然后开始操作阿里巴 巴地推铁军这个选题。我去找时任赶集网COO的陈国 环,通过美团公关总监刘艳峰和时任美团市场公关 副总裁的吴茂林找到了干嘉伟,又通过前同事韦龑 、不凡商业创始人李黎和联合创始人李晶找到了因 投资滴滴打车而骤得大名的王刚……最终,我通过 各路朋友找到了李旭晖、俞朝翎、贺学友、吕广渝 、吴志祥、卫哲、王永森、李立恒、张强、祝孝平 、唐万里、王正洪等数十号“中供系”成员。 聊完一圈,我才知道,原来不是“中共”是“ 中供”。原来初中时背过的政治课本上的亚洲金融 危机、WTO、世界工厂与阿里巴巴还有着因果联系。 原来他们推销的是网站会员。原来这批人的出身大 都苦大仇深,却没有在金钱的诱惑下如同中企动力 等销售导向型公司那样成批地倒下,的的确确是因 为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的存在。普遍被外人认为虚头 巴脑的阿里巴巴价值观一方面与这些简单、正直的 销售员发生了内在的共鸣,一方面化为繁多的高压 线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原来“百度的技术、阿里的 运营、腾讯的产品”这个对BAT各擅胜场的通俗描述 里,阿里的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中供系”对 于销售管理的精通。 但随着采访量的飞速膨胀,我渐渐陷入了写作 的困局。很长时间内,我都以为这是一篇文章而不 是一本书。随着篇幅的膨胀,我产生了一种写不到 头的绝望感。它应该是一本书,但该怎么写书呢? 我此前只是个商业杂志的封面专稿写手,并没有写 书的经验,也没想过在可见的未来要去写一本书。 我判断不清楚这篇越来越长的文章的主线应该 在哪里。写时间跨度不到20年的企业,通常会有一 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作为主角,但“中供系”并不存 在这样一个人。其直接缔造者李琪直管这批人的时 间只有四五年,二号人物李旭晖只是重度参与了“ 中供系”的前期,名声在外的卫哲只参与了“中供 系”的中期演变。 至于马云,他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和CEO, 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图腾,但离这支部队太远。阿 里巴巴集团的联合创始人——所谓十八罗汉——中 确有不少人参与了“中供系”的演变,但相对而言 的存在感确实不高。所以,谁应为主角贯穿始终? 困局的另一个体现是,我不清楚“中供系”、 阿里巴巴在当下中国的准确位置,进而无法下判断 ,迟迟不能提笔。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批销售大师 ,这角度不是不行,但窄了。与他们同时期的销售 导向型公司,早已淹没在这短短的商业史里。 不把它们放入外贸B2B行业里来写的原因也是如 此——窄了。他们的竞争对手在中国互联网的存在 感太低,如今提起来甚至有几分以强击弱、胜之不 武的滑稽感。若把他们与门户网站和百度、腾讯对 比着写,会给这部书提供相当的外部视角,但这是 个弱相关的对比,比较牵强。因为无论是门户网站 还是百度、腾讯,都没怎么染指过外贸B2B行业。 我也不理解马云。在我2010年入行做记者的时 候,马云已经不是“疯子”而是互联网“大佬”了 。但包裹他的负面色彩同样浓厚,邪教、洗脑、宫 廷斗争、假货、VIE事件……与腾讯和百度的负面色 彩比起来,更难甄别其是非对错。 马云无疑是个强人,但值得长期的尊敬吗?他 曾对媒体表达过这种种非议皆因自己身处“8000米 ”而社会上的同等级者太少的观点,也就是说,马 云高处不胜寒。那这个“8000米”,具体可化作哪 些判断指标? 站在今天回看阿里,你很难不被马云的布局之 深远所俘获。阿里巴巴从一家外贸行业的B2B互联网 公司,发展出了C2C、B2C、蚂蚁金服(支付宝)、 菜鸟、阿里云……它们此起彼伏,如同履带一样推 动着阿里碾过了不同的领域。这个看上去在交易领 域里几乎包罗万象的生态系统,简直像是马云闲庭 信步般以终为始的布局所得。 那我能够理解“8000米”的马云吗?经过两年 多的采访、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自认为渐渐明白 了阿里和马云在中国的位置。阿里从0到1、从1到 100的过程是各种踉踉跄跄、犹犹豫豫。 只不过在马云看来,布局就应该是个说到做到 的自证预言:“……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 它,说到做到,坚守承诺。”顺便一提,单从数量 上来看,马云在业务上预测失准的次数大于准确的 次数。 马云确实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的人。如果说阿里巴巴(B2B业务)是中国制造业出 口海外的时代注脚,马云便是中国正在崛起的致力 于基业长青的世界级企业家之一。 而“中供系”的这批销售员,就是阿里和马云 的奠基者。中供这头“奶牛”让阿里和马云在业务 、人事的布局上有了很大的试错空间,让阿里早期 的踉踉跄跄没有失控到会危及阿里的生存。用阿里 巴巴B2B公司前CEO卫哲的话来说:“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阿里的‘一’是中供。” 如果马云预测过奠基者的离去方式的话,“中 供系”因黑名单事件而开始解体应该是一个出乎他 意料的结局。黑名单事件的处理措施可轻可重,马 云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重手。坊间认为这场分崩离 析看上去有些“飞鸟尽,良弓藏”的色彩。结合马 云一贯的言行,我认为这个色彩即便有,也很淡。 但这次下手确实严厉,而且牵连面甚广。这让中供 系感到寒心,也让他们走向了解体。 我认为,如果你不了解“中供系”的人事物及 其缘起缘灭,不了解他们曾是阿里价值观的主要应 用场景的主角,你就无法全面并且到位的认识阿里 的崛起。 这部书取名为《阿里局》,不是因为“局”这 个字在当下语境中含有的偏负面的巧诈色彩,而是 试图中性地理解阿里和马云。在马云的带领下,阿 里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布局决定终局的外貌。 能下判断后,我又借鉴了《水浒传》《摩根财 团》《蓝血十杰》等书,决定把“中供系”最有代 表性的几位元老作为核心人物,放入“中供系”的 嬗变这个逻辑中去。 他们的嬗变包含很多个维度。单就现状而言, “中供系”即可分成COO、创业者、投资人、退休这 几类人。每一类人都可分为不同的维度,这些演化 又牵扯出更多的支线。所以,为了全景式的展示这 种层次感,这部书的出场人物着实不少。其出场逻 辑是,必须能代表观点、细节、行为、事件、维度 等书的构成要素。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维度是时间。在这部书里, 我几乎透视了阿里B2B业务的每一年。我发现拉长视 角看一家公司,确实会发现几个较为明显的里程碑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里程碑才值得关注。其实公司 的每一年都有值得一提的主题。里程碑的树立和坍 塌,其实是一个较为平滑的曲线。 本书不提供中供铁军的速成心法。带着这个目 的来看书的人会失望的。以全球商业史视角观之, 阿里“中供系”的炼成确实罕见,但也不是唯一。 阿里“中供系”也并没折射出多少新鲜的管理学思 想。我觉得它基本上处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解释 范围内。 当初让我惊讶的是中国竟然也有这样的案例。 但其实也不用惊讶。考虑到中国的体量和长期上升 的趋势,考虑到中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如果中 国没诞生出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以及世界级 的商业故事,那才让人惊讶。 这是一部讲故事的书,但它也不仅仅是故事。 用著名投资人王刚话来说,“除了故事性,还有干 货,比如销售和领导力。”我已经将故事和阿里铁 军的干货都融在了书中各章节文字中。看书的过程 中,如果你带着案例化的视角,其实想看的方法论 都能看到。 对于希望更直观阅读干货的读者而言,或许仍 会觉得不便。对此,我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去更 为清晰地体现这部书的案例性和阿里铁军的运维干 货。
导语 划时代的商业著作!一个创业团队的史诗,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作者和阳孤军深入,亲访中供系各路英豪几十人,历时18个月打磨出来的阿里铁军进化史! 财经作家吴晓波、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序言推荐! 大半个互联网江湖的大咖联袂推荐!(美团前COO干嘉伟、赶集网前COO陈国环、阿里B2B前CEO卫哲、阿里B2B前COO李旭辉、阿里B2B前直销总经理俞朝翎、同城网CEO吴志祥、阿里影业COO邓康明、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 未售先火,出版前在企业家、创始人、销售经理圈中广为流传! 《阿里局:中供系英雄志》全景式解开了奠定阿里巴巴帝国的基石——中供铁军的神秘面纱,细腻地再现了“中供系”各路英豪如何随着公司的成长而蜕变、进化、裂变和重生的全过程。 书评(媒体评论) 描写阿里巴巴的书可谓汗牛充栋,聚焦到阿里 巴巴创业阶段的内容也不少。但和阳的这本书真正 抓住了一段被忽略多年、湮没在主流视角之外的创 业史。它体现了和阳独到的判断力。 《阿里局》以阿里巴巴初创阶段的核心业务为 主轴,以“中供系”这么一群销售员为主角, 尽力客观的向我们描述了被推上神坛之前的阿 里巴巴和马云。对创业者来说,这段历史更具有借 鉴价值。 ——财经作家 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吴晓波 阿里巴巴如何进行团队建设、锻炼销售技巧, 如何创建一套符合自身的文化与价值观,也许可以 从本书对于阿里“中供系”十数年来成长的还原中 ,找到答案。这本书值得所有对搭建团队、创建自 身文化有追求的创业者看。 ——创业黑马创始人、董事长 牛文文 没有和阳的深入挖掘和细腻写作,中供这拨人 只能留下一些碎片,然后就淹没在历史里了。但中 供很重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阿里巴巴 的“一”就是“中供”。所以,我们感谢和阳。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卫哲 对那个时代和中供那群人,和阳写得很饱满、 翔实,立场很客观、中立。我很欣赏他用考据的方 式去记录和呈现,以及由此展现出的真实商业思考 和人性反思。蕞近三年,我跟和阳数度深聊,他是 个能帮我加深自我认识的访谈者。 ——高瓴资本运营合伙人 美团点评“互联网+ 大学”校长 干嘉伟 看着和阳的文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浮现 在眼前。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一起热血,一起流泪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阿里中供改变了一个 年轻人人的命运,互联网给了一个年轻人的新的世 界,使命、愿景、价值观,铸造了今天同程的魂。 ——同程旅游联合创始人 同程旅游集团董事长 吴志祥 作者以别样的视角探索如今被推上“神坛”的 阿里巴巴的“凡身”初世,对如今真正创业的CEO们 学习思考如何从0到1、从1到10更有裨益。这是和阳 的纪实版“武侠小说”。 ——赶集网前COO 瓜子二手车COO 天使投资人 陈国环 我跟和阳讲的这些事情,其实很多是实实在在 的。和阳以独特的视角用文字陈述了这个事实,一 些事情的描述没有让人看着看着会笑,这是定位的 问题。 ——创业酵母创始人 俞朝翎 这本书是我读过那么多写阿里中供铁军作品中 蕞具内容价值、蕞有深度且蕞有独立见解的作品。 在书中,和阳老师把每个人和相关事件的本质都深 刻地体现了出来,敢写,会写,并且原汁原味,值 得大家去重读。 ——驿知行铁军商学院创始人 贺学友 这本书除了故事性,还有干货,比如销售和领 导力。在亲历真实的创业历史的同时,大家读完应 该会有收获。 ——满帮集团董事长兼CEO 著名投资人 王刚 阿里的组织发展,文化,人才体系都藏在这一 个个蕞早期的成长故事里,里面有情有义,有取舍 ,有信仰,有法理情,是一部难得的解读阿里的纪 实作品,值得一读。 ——闪电购创始人 王永森 阿里铁军是阿里文化价值观的源头,也是曾经 阿里的“奶牛”部门。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和独特的 视野还原了直销铁军的燃情岁月,读者从本书中可 以学到阿里巴巴在销售管理,组织文化,政委体系 ,团队建设等等方面的实践。经历者,可追忆;开 卷者,必有益。 ——快乐沃克CEO 欧德张(张卫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阿里局》,就是“鲜活 ”,和阳的阐述让人仿佛时空穿越,过往历历在目 。 ——满帮联席总裁 运满满创始人兼CEO 张晖 “聚焦高效+自我进化+文化价值观”,这是互 联网时代的写照。作者通过阿里“中供系”的兴衰 ,诠释了“人性团队+文化价值观”对于初创公司的 内在驱动。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互 联网时代的残酷和精彩。 ——运满满COO 王正洪 认识和阳很偶然,现在看是必然。文中很多字 节写出了徘徊在我心中又无法抒出的情感,让多年 积蓄的梦想、情义和大爱形成了蕞难忘的片段。 ——团车网CSO 王明 这本书详实的记录了阿里中供铁军有弱小到强 大蕞终到影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点点滴滴。无数个 平凡的人成就非凡的事无论对于中国现在众多的创 业型中小企业还是处于转型期间的中大型企业都有 特别好的借鉴和帮助。 ——易到用车前COO 新奥e城e家COO 冯全林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蕞能还原真实的著作。作为 一名在阿里待了十多年的亲历者,我知道这还原起 来有多困难。中供铁军是阿里文化的摇篮,中供这 些人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的阿里人,他们离开阿里后 以强烈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又影响了更多的人和组织 。和阳这本书的文笔流畅、细腻,观点不偏不倚, 是蕞能了解中供铁军真相的好书。如果你想打造企 业文化,想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完善销售制度, 强烈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特拼网络科技CEO 前美味不用等COO 夏小 虎 中供是一段记忆、一段故事。作者深度挖掘, 用心解构,还原真实!但故事没有结束,只是徐徐 展开 精彩页 猫王授业 要这批“菜鸟”扎下去,也不容易。客户对于阿里巴巴、中供和互联网的理解仍然颇为初级。而且不仅是销售技巧,阿里巴巴的销售员对外贸和客户所属行业的精深程度也远逊于环球资源。由于前者任务是覆盖区域内的所有企业,而后者是按行业给该城市的销售员分工,这使得两者的差距还可能加大。 如果专业度的满分为10分的话,一位阿里巴巴的早期销售员认为环球资源销售员的专业度可打8分,他们只有2分,“我们都是一帮不懂的人在做销售。环球资源的人既会销售又很专业。他们对买家的行为分析真的是厉害。”而且,积累多年的环球资源的买家质量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高于中供,主要体现在欧美买家较多。 李旭晖有对应之策。他尽力向销售员传授销售话术,比如“环球资源就像老城区,是很热闹,但地段很贵,进驻也很困难。阿里巴巴就像一个新城区,将来的机会不可限量,地价还便宜。(在阿里巴巴)先占一席之地,未来的升值空间就大了……” 阿里巴巴英文站这个产品能撑住这样的话术。常州亚飞电缆厂购买中供后,将账号交与吴志祥运营。结果让吴志祥很吃惊:“真的有老外询盘。我帮他弄弄,真的有单了。半年下来,真的做成了生意。虽然没把买中供的本钱挣回来,但确实挣到钱了。” 吴志祥在此前的建站生涯中只确认了互联网的确是可以全球互联互通,但若要做生意,大概还得靠忽悠。现在他向自己的大学老师王专(同程旅游联合创始人)感慨,自己一步步确认了在这个新世界中确实可以做生意,“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做生意的方式,还是挺神奇的,挺有意思。” 相比而言,李旭晖的另一举措意义更为深远。他鼓励销售员将遇到的问题带回公司,大家群策群力,解决内心的困惑,“自己对中国供应商有什么怀疑?讲。你不讲,客户就会讲出来。你讲出来,然后整个团队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会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呈现事实,不去骗人。(要)真实地说中国供应商有哪些卖点,竞争对手有什么问题。” 每次开会不用设置很多话题,一天解决一个反对问题足矣,但李旭晖坚持已解决的问题要录入题库。“完全靠他们自己解决了问题,大家的能力就会提升,会有自信。下一次他见到客户,会巴不得客户提出反对意见。”李将这种群体讨论视作一次培训。 一旦有人签单,李旭晖便要群发“×××今天签了一家中国供应商……过程是……×××,你太棒了”之类的战报短信和邮件,并且发动身边的人跟帖。与战报文化类似的标语、口号、队呼也被李旭晖一并引入。 在他看来,此举可让所有销售员都能为签单的人感到高兴并激励团队士气。他相信,一个人要取得进步,最便捷的路径莫过于待在一个协作氛围浓厚的团队中。至于那些对签单者“羡慕嫉妒恨”的少数人,李旭晖认为他们不会有什么前途:“别人签单了,你为什么要不开心?落后就应去努力。当多数人都是比较正向的想法时,那些少数负面思考的人很快就没法生存。” 接受完大家的祝贺,业绩最好的销售员会被要求分享经验。从马云到一线销售员,大家都对此疑窦丛生:谁愿意把自己的赚钱招数分享给潜在的竞争对手?李旭晖一面与愿意分享的销售员提前通气,请他们上台分享以营造氛围,一面强调己身经验对此的证明。“成长的意思,不是说别人不好,你好。而是大家都好,大家互相刺激,互相进步,你才会好。做分享的那些销售员,后来的业绩越来越好。不分享的人很容易落后于团队。我证明过。” 这个台湾人的变革引起的不仅仅是疑惑。曾有老销售员当面告诉李旭晖自己对战报这种形式的厌恶,“这东西都淹没了我们正常的邮件……我看着都不想出去拜访客户。”李旭晖会处理强硬分子,同时也对情绪性的抵触表示理解。 当然,抗议的人终究是少数。“刚开始人少,反对的人也少。要是(团队)很具规模了,神仙来都难。原有的多数销售员的心态还是比较正。”不过,李旭晖决心控制住团队成长的方向。这个切入口是招聘。 很长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每开拓一个新区域,李旭晖都得花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招人。他面试每一个销售员,标准并不明确,他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挑选喜欢正向思考的人。他认为这形成了一种连续性,“我们招的是这样的人,(以后)他们再去招人也是招类似的。” P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