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师全解版)/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美国)海伦·凯勒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师全解版)》作者海伦·凯勒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看让她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第三天想探索与研究。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艺术世界。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坎比亚; 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失去视力和听力; 7岁,开始跟随安妮·莎莉文老师学习; 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更是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目录 名师导航 第1章 重拾童年的记忆 第2章 生命的再塑 第3章 感悟生活之美 第4章 学会说话 第5章 《霜王》事件 第6章 坎坷求学路 第7章 我的大学生活 第8章 那些给我帮助的书和人 第9章 那些美好的回忆 第10章 鼓足勇气,迎接挑战 第11章 那些难以忘却的 第12章 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13章 悲伤与喜悦 第14章 走出黑暗与寂静 第15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和名著的故事 名著过关 序言 作者小传 海伦·亚当斯·凯勒(1880—968),一个生活了88 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声、无光的孤独岁月的坚强女子,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使者,以她的勇 敢震撼了全世界。 不幸的开始 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被猩红热夺 去视力和听力,从此便生活在暗无天日、寂静无声的世界 里。 身残志坚的女性 在黑暗而又寂静的世界里,海伦-凯 勒并没有被厄运击倒,她自强不息,在安妮·莎莉文老师 的帮助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带来的不便,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 不仅如此,她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 语言。 用爱回报社会 海伦·凯勒用爱心去拥抱世界、回报 社会,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一家家慈善 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 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作品介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代表作,是一 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海伦·凯勒19个月大时,因为一 次高烧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从此便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 界里。海伦·凯勒7岁那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这位教师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在莎莉文老师 的辛勤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手语,后来又学会了说 话。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失明与失聪 的障碍,最终完成大学学业。这些鲜活的生命记忆最终成 为海伦·凯勒创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素材来源和情 感基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 、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她接受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 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人生的 光明,并把温暖的双手伸向全世界。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 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诚身体健全的人们要珍视生命,珍惜 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困难的 能力,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以勉励后 人。 艺术特色 丰富的想象 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全凭 触觉来感知世界,对有形世界可谓了解甚少,但她却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如果没有 丰富的想象,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海伦是写不出这样感人 的作品的。 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书不像其他著作那样运用多种 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描写自 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却具有感染、 鼓舞人心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海伦的经 历以及她发自内心的呼唤,已经足以震撼世人。从审美角 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导语 一个又聋又盲的人,居然能读能拼能写能说,并且还能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国语言,她就是海伦·凯勒。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凯勒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而马克·吐温曾这样说:“整个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师全解版)》叙述了海伦·凯勒失去视觉和听觉后自强不息、积极生活的故事。海伦小时候被高烧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虽然受到种种磨难的考验,但是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考入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精彩页 那时的我又盲又聋,忍受着双重折磨,当然无法领略那些亲热的语言、怜爱的行为,以及姐妹之间的亲情。等我渐渐懂事后,我开始慢慢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幸福。我和妹妹也变得形影不离。我们常常手拉着手到处游逛,尽管她不明白我手语的意思,我也听不见她在说些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愈加强烈,那几个简单的手势已经无法让我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得更清楚。当别人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时,我就会大发雷霆,仿佛有很多无形的魔爪伸过来紧紧地抓住我。我越是拼命想挣脱它们,它们就抓得越紧,烈火在胸中燃烧,却无法冲破阻碍,我只好大喊大叫、哭闹、在地上翻滚,直到筋疲力尽。 如果母亲在身边,我就会忘记发脾气,一头扑到她怀里,任凭泪水肆虐,生怕母亲不知道我有多痛苦。日子变得越来越难熬,无法表达愿望的痛苦时时折磨着我,发脾气竟然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有时甚至每隔一小时就闹一次。 看到我这样痛苦,父母忧心如焚,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把我送到聋哑学校,或者给我找个家庭教师?要知道当时塔斯甘比亚镇附近根本没有聋哑学校,也没有人愿意到如此偏僻的地方来教我这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大家也不相信,有人能教得了我这个“小暴君”。 但母亲并没有放弃希望,她在阅读狄更斯的《美国札记》时看到了一线希望。在《美国札记》一书中,狄更斯提到一个叫萝拉的又盲又聋又哑的女孩。这个女孩很幸运,她遇到了郝博士,并在郝博士的教导下学有所成。于是母亲四处打听这个发明了教育盲聋儿童方法的郝博士,却没想到郝博士已经逝世多年。一切又变得茫然了——他的方法被人记录下来了吗?他是否有传人?即使有,他们是否愿意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教我? 父母继续给我寻找医生和老师。我6岁时,父亲听说巴尔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叫齐夏姆,他治好了好几个盲人,便决定带我前往那里治疗眼睛。 我们是坐火车去的,在火车上我交了很多朋友。一位是列车员,他很温和,每次来查票或检票时,我都会拉他的衣角,但他一点儿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还让我玩他检票的剪子。还有一位妇女送给我一盒贝壳,父亲将这些贝壳一一打上孔,让我用线穿起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贝壳带给我无限的快乐和满足。这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姑妈也陪我们去了。她怕我无聊,就用毛巾给我做了个娃娃,只是这个娃娃没有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我无法想象它的脸会是什么样子。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它没有眼睛,这对我来说简直无法容忍。我坚持让大家想办法给这个毛巾娃娃加上眼睛,但在火车上实在找不到可以做眼睛的材料,我灵机一动,摸索着从姑妈的披肩上扯下两颗大珠子,让姑妈缝在娃娃的脸上。姑妈并没有因为我扯下珠子而生气,而是耐心地给娃娃缝上眼睛,缝好后拉着我的手去摸娃娃的眼睛。娃娃终于有眼睛了,这让我兴奋不已,但我很快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让大家很惊奇的是,整个旅途中,我一次也没有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在火车上总有很多新奇的事情,让我无暇发火吧。 医生对我进行了一番检查后,表示无能为力。不过他很热情,不断鼓励我们,说我可以接受教育,还告诉我们华盛顿有一位叫亚历山大·贝尔的博士,建议父亲带我去找他,说他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关于聋哑儿童学校以及老师的资料。 第一次接触到贝尔博士,我就感受到了他的温厚、平易近人和热情,甚至觉得自己很早就认识他,而且贝尔博士能懂得我的手势,这让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他把我抱在膝上,让我去摸他的手表,并让手表响起来,让我去感觉表的振动。 贝尔博士建议父亲给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校长安纳诺斯先生写封信,请求他帮我物色一位合适的老师。人生总有很多巧合,贝尔博士建议我父亲找的那位安纳诺斯先生所在的柏金斯学校,正是《美国札记》中郝博士工作的地方。这所学校在波士顿。 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