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英)拉纳·达斯古普塔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世纪之交,拉纳·达斯古普塔来到印度德里,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开放市场以来,德里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改革中,从印度北部一个饱受历史创伤的文化古城变身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都市。新兴中产阶级的巧取豪夺造就大量贫困人口和犯罪,而医疗、教育、贪腐和印巴分治以来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等,也使得居民面临严峻的挑战。无论富人、中产阶级、拾荒者,还是罪犯,无人能置外于这场毁坏与创造的矛盾。作为一个从印度移往英国的二代移民,在《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中,拉纳·达斯古普塔以一种既亲切又好奇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先祖的土地上,以小说家的生花妙笔将德里的历史与当下和他的亲身经历交织成篇,为城市发展大潮下的疏离与残酷留下客观的纪录——在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德里的经历也是许多城市共同的过去或未来。 目录 作者说明 风景画 一 “从围城到世界之城” 二 1991——拥抱自由开放 三 印度式全球主义 四 离乡背井的波西米亚 五 时髦的私立医院 六 婚姻的分崩离析 七 男性的焦虑和女性的挣扎 八 1857——消逝的沙贾汉纳巴德 九 1911——英国人的新德里 十 1947——迈向独立 十一 旁遮普的商业帝国 十二 巴尔斯瓦的垃圾山 十三 经济难民的痛苦深渊 缩影 十四 1984——甘地之死 十五 印度精英的新帝国主义 十六 上师与富人 十七 中产阶级的焦虑 抽象画 致谢 注释 许可声明 索引 序言 本书得以写成,完全有赖于几位德里(Delhi) 居民愿意大方地和我谈他们的生活、想法和经历。 由于我们讨论的内容往往非常私密,所以除了公众 人物以外,所有人的名字都做了更改,好几处细节 也有变更,避免他们被认出来。我希望大家尊重他 们的坦诚,不要尝试寻找他们的身份。如果有知情 人士,请不要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因为有时他们 和我谈话是冒着风险的。 德里是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很大程度上根据一 个人掌握英语的水平来判别他的智力。我选择让这 本书里所有的人物都讲一样的“标准”英语,这样 他们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就不至于成为问题。现实 中,英语是很多人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而且他们 的英语并不标准。还有一些人根本不会说英语,我 们的采访都是在翻译的协助下以印地语进行的。 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大额货币以lakhs(10万) 和crores(1000万)计量。一个lakh是10万卢比 (Rupee),约2000美元。一个crore是一百个 lakhs,或者1000万卢比,约20万美元。我保留了这 些用语,以便保存印度人谈钱时候的那种独特味道 。 在世界上的有些地方,“小屋”(buungalow) 就是一栋普通甚至很小的平房。但在曾经的英殖民 地印度,英国人用这个词来指殖民地官员的独栋别 墅,所以多数情况下,这些房子反而又大又宽敞。 这种用法在现代德里很盛行,这个过去英国统治的 中心到处是这样的房子。本书也遵循了这样的用法 。 《资本之都》讲的是印度城市人口中正在崛起 的富人,他们把自己视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 益者。现在这些人通常被叫作“印度新中产阶级” ,我也会用这个词。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已 经很接近欧美的“中产阶级”,但这个词用在印度 的国情下却有点别扭。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年收入超过50万卢 比(大约是1万美元)的家庭占总人口还不到10%, 这意味着在印度,所谓“中产”无论在物质还是理 念层面,其实指的都是精英群体。印度的经济结构 调整以这个新兴阶层的购买力为中心,这种调整引 起了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而受害者多为农村地区 的穷人,这些人的数量大大超过中产阶级,其中很 多人的年收入不过500美元左右。所以我们需要有个 很重要的意识,即印度中产的利益并不是低调或无 害的。“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才能更精确地 描述他们的状况,而实际上我有时也使用这些词。 与此同时,许多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产阶级”, 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词带着“努力工作”、“对社 会有建设性”的意味,也因为他们希望把自己与另 外一个更小的精英团体区别开来,那个团体远比他 们更富有、更有权力。中产阶级认为这些政要和商 界大亨自私、鲁莽,并且从根本上对社会是有破坏 性的。这两种团体间的区别也很大,所以我基本上 以常用的“中产阶级”和“精英”来指称他们,即 使这些“中产阶级”根本不是真正处于社会的“中 层”。 导语 作者拉纳·达斯古普塔透过一系列采访和个人的探索观察,描绘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呈现出一幅与资本主义相遇的德里城市肖像。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精)》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过去的历史创伤如同幽灵般飘荡在贪婪、野心、欲望、剥削之间,陷入经济深渊的穷人生活再无保障,中产阶级也感到焦虑疲惫,金钱成为德里人生活的目标,也成为宰制生活的枷锁。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正崛起于印度城市中的富人,他们搭乘全球化的列车,在被资本主义彻底改造的德里获取财富、地位与权力。这群新兴中产阶级通过无限商机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城市注入活力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为崛起的印度带来生机和希望。同时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对金钱的渴望,严重剥削了农民和穷人,改变了政治、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面向的运作规则,令德里被笼罩在资本主义的阴影中。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充满了启发性的细节和生动的印象,涵 盖从商业到娱乐,从性到婚姻等各方面,展现德里 如何成为一个从居民背上建造起来的机会之地。达 斯古普塔的庞大叙事活跃地捕捉了当代人的喧嚣, 他们将德里引向全球经济的未来。这既是一封写给 转型中城市的情书,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警示。 ——《出版人周刊》 一个在德里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国印度小说家对 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所做的深入、令人不安的探索 ……面对印度经历的社会和文化上痛苦的转变,这 是次真诚又令人担忧的审视。 ——《科克斯书评》 拉纳·达斯古普塔凭着洞察力、人道关怀以及 精妙优美的文笔,剥去德里层层的否认掩饰。他成 功地以引人入胜而非令人排斥的方式掀开早已溃烂 的伤口……他带来充满同情和理解的洞见,也深入 到政治和金钱的关系网络……他惊人的结论是,这 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作为新世界秩序引擎的城市 ,并非因它的不成熟而有趣,而是因为它的成熟看 起来与我们所期望的完全不同……看着当代德里就 如同看着全球21世纪最耀眼、最前卫的样貌。 ——《时代周刊》 一幅精美写就的城市肖像,这座城市腐败、暴 力、满是伤痕,且发展快速得连其居民都几乎认不 出来了。这是一位大作家创作鼎盛时令人惊叹的杰 作。 ——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精灵之城:德里一年》作者 精彩页 我到德里的时候,这里已经历了十年由1991年“自由化”带来的变化。也就是说,自印度独立起,打破封闭的措施和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改革打开了印度的国门,把这个国家开放给全世界的产品、媒体和资本。 我来之前的十年,这个城市的生活里发生的主要是所谓“软件”的变化,而它的“硬件”相对来说变化不大。中产阶级的房子里回响着新的广告和外国电视节目,陌生的梦想在白色的房间里展开,但原来的建筑——分别为夏天和冬天修建的背阴房间和阳台——仍然原封不动。以前只有那些有海外关系的人才能买到的进口牛仔裤现在在商店里随处可见,但这些牛仔裤仍然要么放在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老旧狭窄的屋子里(那是英殖民时期的商业街),要么放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已经摇摇欲坠的本地集市中。一场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运动还未发生,它即将主宰我熟悉的德里,以追求全球主义之名,大肆拆除这个城市的硬件设施。一家主流报刊给这场运动起了个口号——“从围城到世界之城”。 那场拆迁将使很多已经在德里沉淀下来的东西消失殆尽。几十万穷人被迫搬家,空出来的地方则用于建造商厦和公寓——大量财富和资源从城市最贫困的人那里转移到最富有的市民手里,很多穷人在自己的城市里成了难民,工薪阶层的生活总体上更边缘化和动荡。21世纪初,以美化市容之名,很多小本生意被毁掉了。比如那些非正规的茶摊儿,在那儿你能花2卢比点一杯甜甜的热茶,坐在一把塑料椅子上,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人和车流神秘地隔绝开来。拆除的大潮中,大量富人房主的房子也被拆掉了。他们的情况是,在那十年的房地产繁荣期里,他们拆掉自己原来的房子,建造公寓出售,从中套现获利。这些新公寓为了获得最大的建筑面积并提升售价,不像以前的建筑那样会建阳台。住客的生活退回到有空调的室内,从前各家在午后的阳台上聊着家长里短的场景不再有了。 但在2000年,这些都还没发生。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人们继续生活在一种老式的时光里。分治难民从自己的家乡小镇把这种无精打采的状态带到这里,坚持在自己多年前建立起来的生活氛围里度日。我发现,那年冬天自己占据的这间小小公寓位于一个原本分配给这些难民的街区。从公寓望出去,我能看见他们—现在都是老人了,裹在披肩里,坐在室外,在屋顶上、阳台上,一动不动。印度北部的冬天很冷,为夏天设计的屋子有石头台阶,却没有暖气,屋里的温度和外面一样。所以我的邻居们和他们农村里的祖辈一样,同样珍惜冬天的慰藉品—手里冒着热气的姜茶,还有下午照在脸上的浅黄色阳光。他们的子女们外出工作,孙子辈在学校上学,这些散发着庄重气质的邻居给我周围带来了另一个时代的宁静:收购废纸和玻璃的人骑着自行车,不紧不慢地穿梭在房子之间;卖蔬菜的小贩推着推车在阳光斑驳的街道上叫卖,耐心而平静。有时候,一个老年妇女会叫住他,要一点菜,谈一个价钱。她会把钱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自家楼顶放下去,小贩拿了钱,把菜放进篮子里,她再慢慢把篮子拉上去。 过去的德里休息得也很早。现在已经难以记起那时的情况,因为来这里之后的几年里,我的记忆里都是这座城市各种灯光闪耀的咖啡店、餐馆、酒吧和俱乐部。现在周末的晚上,城里街上挤满了泡吧的人,寸步难行。但2000年的时候,这些都还不存在。那时候,以往的保守氛围统治了这个城市的夜晚。很多地方的商店9点左右就关门了,之后街上空空荡荡。我的邻居们绝对是相信家庭美德和早起早睡的人,晚上几乎不会出去干什么。分治带来的恐怖和损失深刻地塑造了德里这一代的中产阶级,他们生活节约,对外出疑心重重,觉得在餐馆吃陌生人做的菜是一种诅咒。这就是我到达时候的德里,一个和我刚刚离开的纽约非常不同的城市—这座城市很少企图引诱或娱乐你,每天一结束就送你回家。 即使是现在我身边的这些波西米亚分子,那时候的夜生活就是待在家里,和过去几十年没什么两样。我们晚上不出去,因为没有地方可去。大家在各种公寓里聚会,这些公寓又小又简陋,而且很便宜。房间里因为抽烟而烟雾腾腾,我们垫着垫子坐在地板上,围着一堆朗姆或者威士忌酒瓶谈话。 所有的谈话都被其所在的时刻充满。正是通过那些聊天的夜晚,我意识到自己在一个非凡的时期来到了一个非凡的地方。 我发现自己身处德里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之中,他们说话的那种感觉我之前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碰到过。实际上,在那之后,就算在同一个地方,那种感觉也再没出现过。当然,他们是一群才华和创意都无与伦比的人,但他们谈话中那种热烈的能量也来自外面的这座城市。旧的正在死去,新的正在酝酿,我们生活在这之间,没有什么已然决断,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都试着吸收、想象这座城市会变成什么样,自己会变成什么样。他们饿着肚子,用书本和谈话果腹——因为当所有边界和约束都不复存在时,那些来自稳定时代、被看作正式而遥远的思想形式会变得切题而有必要。 人们需要哲学,因为他们迷失,不知道如何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