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胡斌著的《近现代江南昆曲教育》是浙江师范大学影视艺术书系中的一种。作者分别从昆剧传习所、学校和培训班、专业剧团三个方面对近现代昆曲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涉及历史背景、培养方式以及不同培养方式的特色,并用实例进行分析,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同时,作者对近现代昆曲教育的成败得失、内在规律、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回顾与思考,是较为系统和全面对近现代昆曲教育进行研究的专著。 作者简介 胡斌,男,1982年生,浙江缙云人。200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师从“长江学者”朱万曙教授,获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师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叶长海教授,获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兼任编剧、导演和表演指导,长期从事戏剧戏曲理论、剧本写作和表导演艺术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戏剧戏曲史与表导演艺术研究。创立艺术工作室“111戏剧工坊”,曾编剧、导演和主演多部话剧作品,代表作有话剧《赵氏孤儿》《金锁记》《流光》《情·杀》《二嫂》《新寡》《七个铜板》《又一部话剧的上演》《月圆花好》《你好,人间》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昆曲教育概述 第一节 概说昆曲教育 一、关于“正昆”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专业昆曲教育的研究 三、包含“持续性”教育的研究 第二节 古代的昆曲教育 一、曲家教习 二、职业昆班 三、宫廷戏班 四、文人家班 第三节 昆曲教育的内容 一、演员的培养 二、昆曲美学的继承 第二章 昆剧传习所的昆曲教育 第一节 传习所创办前的历史背景 一、昆曲的历史盛衰 二、南昆正宗“全福班”的败落 三、戏曲办学风潮的兴起 第二节 传习所的人才培养 一、生源 二、师资 三、课程设置 四、艺名与行当 五、从“桌台”到“踏戏” 第三节 演出实践与“持续性”教育 一、试演和首演 二、“帮演”与“补戏” 三、演艺生涯中的“持续性”教育 四、从全面实践走向四方散落 第三章 学校及培训班的昆曲教育 第一节 各地昆曲班教育情况概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昆曲班 二、新时期的昆曲班 三、学校昆曲班的教育特点 第二节 戏曲学校昆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大班”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生源与师资 二、基础训练 三、剧目教学 四、演出实践 第三节 新世纪学校昆曲教育的探索——以上海戏剧学院“昆五班”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招生 二、教学大纲 三、剧目教学 四、教学教材 五、实训大纲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昆曲班教育 一、苏州大学的昆曲班教育 二、全国昆曲演员培训班 第四章 专业剧团的昆曲教育 第一节 剧团昆曲教育情况概述 一、江浙地区 二、上海地区 三、北方地区 第二节 “以团带班”——以江苏省苏昆剧团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继字辈”的人才培养 二、“承字辈”等教育情况概述 第三节 “随团学艺”——以演员张继青为例的个案研究 一、学艺经历的概述 二、学艺经验的总结 第四节 “以戏育人”——青春版《牡丹亭》个案研究 一、“青春版”制作理念中的教育内涵 二、集训与“拜师” 三、演出实践中的教育价值 第五章 近现代江南昆曲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第一节 近现代江南昆曲教育的成败得失 一、传习所的历史价值 二、戏校模式与学馆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优秀昆曲演员成才的内在规律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三节 曲家、曲友、曲社等对昆曲教育的贡献 一、曲家、曲友对昆曲艺术的传承 二、曲社在昆曲教育中的意义 第四节 昆曲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昆曲传承的态度问题 二、昆曲教育的范本问题 三、“人才链”问题 四、昆曲教育的舞台实践问题 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结语 附录:近现代昆曲教育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