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上海故事》是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影像工作室”制作的一档电视纪录片栏目,节目以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讲述对象,用生动的笔触来演绎“城市”的含义。节目从珍贵的影像资料出发,通过寻访过去历史时代的亲历者,将这些历史见证人的真实讲述与珍贵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关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发展、社会变革和民族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上海的历史人文精神。《上海故事》节目着力把上海的历史和当下链接起来,较全面、较系统、较深入地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特征。 《上海故事(一座城市温暖的记忆)》由上海音像资料馆编,书中所收录的故事,即精选和改编自《上海故事》栏目开播以来的300多期节目。 目录 告别“蜗居”年代 公交变奏曲 家有独生子女 记忆中的年味 浓油赤酱本帮菜 上海点心 西餐那些事 少年宫的记忆 弄堂里的童年游戏 动物园里趣事多 孵茶馆 我在人民公园 阿拉上海闲话 上海人讲普通话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手表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自行车 “屋里厢的三大件”之上海 缝纫机 海鸥相机的故事 记忆里的体育场馆 记忆中的动画片 记忆里的中国好声音 我爱星广会 名著人生 高考1977 情洒小三线 上海医生在非洲 照片美化大师的绝活 空嫂20年 上海裁缝
序言 呵护城市的集体记忆 塑造城市的集体人格 2011年元旦,上海音像资料馆立足于为上海这 座城市挖掘弥足珍贵的记忆,策划开办了电视周播 节目“上海故事”。节目开播以来,秉承“贴近百 姓、抚今追昔、继往开来”的原则,讲述上海故事 、传承上海文化、弘扬上海精神,唤醒了无数沉睡 于泛黄胶片中的声光色影,撰写了一部活色生香的 上海影像志。 上海音像资料馆作为上海唯一的专业音像档案 馆,收藏管理着超过100万小时的音像资料,其中包 括拍摄于1898年的外滩活动影像、大量20世纪二三 十年代以来有关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影像和上海广 播电视台全部广播电视音视频资料。这些宝贵的历 史人文遗产,犹如童话中的“睡美人”,等待着王 子将之唤醒。 而“上海故事”栏目的“王子之吻”,为“睡 美人”重拾了生命的体温。就如同家庭会通过影集 留住共同的生活记忆,“上海故事”通过回顾这座 城市的前世今生,化身承载“集体记忆”的“上海 城市影集”。例如:本书中收录的《我在人民公园 》《少年宫的记忆》和《记忆里的体育场馆》等一 系列既有丰富历史影像资料,又有丰富民间记忆的 文章,传播着可阅读的建筑,连接起了历史与现实 ;而《告别“蜗居”年代》《公交变奏曲》《记忆 中的年味》和《情洒小三线》等,则呈现着城市的 沧桑变迁,留住了上海人的乡愁记忆。 记得曾有人对“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 ,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上海故事” 正是通过讲述个人命运,以小见大、以水滴汇成洪 流,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节目通过历史见证人 的真实讲述和珍贵影像资料有机结合,寻找历史记 忆,挖掘精神宝藏,凸显价值导向,描摹出这座城 市最具人文关怀的“集体人格”。历史岁月在这里 成了将历史影像资料点石成金的“魔法棒”。 对于老年人来说,“上海故事”是真切的回忆 ;对于年轻人来说,“上海故事”是历史的传承; 正是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史话故事,“上海故事” 传承着上海的城市精神风貌,彰显着上海城市气质 特征。例如:以上海品牌和中华老字号为主题的《 屋里厢的三大件》系列、《海鸥照相机的故事》和 《我爱星广会》等,就蕴含了太多的上海城市精神 与城市荣耀。 从音像资料馆的专业角度来说,“上海故事” 电视节目的播出推动了音像资料的编研与开发,赋 予了历史影像二次生命。但我以为,唤起和守护人 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温暖的集体记忆,塑造起城市“ 集体人格”的文化意义更为重要。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 乐建强 2018年7月11日
导语 上海音像资料馆编的《上海故事(一座城市温暖的记忆)》讲述上海人对城市变迁和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 .“屋里厢”的三大件来之不易 .少年宫的快乐记忆 .电影译制片里的“中国好声音” .西郊公园看动物 .独生子女时代的家庭巨变 .上海闲话和普通话如何共存上海滩 .有轨电车、巨龙车,挤公交那些事 .人民公园里谈朋友、学英语 .浓油赤酱、“四大金刚”海派西餐 。上海青年情洒小三线 .忆童年弄堂里的“九子游戏” 精彩页 告别“蜗居”年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住房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上海,一家数口挤在区区几平方米的阁楼里,床上、地上都睡满了人,这是大量上海城市居民住房情况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上海启动了旧区改造的民生工程,30多年来,旧区改造的持续推进使得成片的棚户区一片片消失,多位一体的住房保障政策让居民的住房条件今非昔比。如今,当原来住在棚户简屋里的居民回首这30多年来上海的住房变化时,个个感慨万千。 繁华商业街后的陋室生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居民住房条件十分恶劣,旧区改造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1984年,为了向中央汇报上海新一轮城市规划的思路和举措,上海城市规划局会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内参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该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市民居住条件的窘况,影片里可以看到:从一个大门进去,一幢石库门住宅就住有15户人家,一个狭小的走廊既是过道又是厨房。另一户人家,在一个4平方米后楼里,住着老两口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只好在房间里搭个小阁楼,谁能想到在上海最著辐、最繁华的南京路商业街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角落。 30多年过去了,当年出现在镜头里的这些居民搬迁到哪里去了?他们如今的居住条件又如何呢?“上海故事》的编导根据当年镜头中的画面,旧地重访。两位知情人把记者带到了南京东路旁的香粉弄,原来,如今春申江宾馆的位置就是当年镜头里的那栋危房,而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搬迁到了浦东的梅园新村。佘桂珍阿姨说,她有个小学同学柏龙应当年就曾经居住在这个房子里,于是,编导又专程前往梅园新村拜访,听明编导的来意后,柏龙应热心地帮助我们找到了30多年前一起搬来的老邻居,这部老影片勾起了他们共同的回忆。 梅园新村居民蔡月娥记得,当时她家的楼板缝隙之大,楼上人家的东西不小心会从地板的间隙掉到楼下,老人和小孩在上下阁楼时,也常会因为扶手的松动从陡峭的楼梯上摔下来。蔡月娥说:“(地板)是七高八低的,而且有的时候踏的不小心‘咯噔’一下会踏空的,会坏掉的,我们一拖地板,水就漏下去了,人家楼下在做饼什么的楼上的水就漏下去了。”当年影片中有一段旁白:“我们又访问了一个拥挤户,7个平方米,6口人,l老5少,4女2男。入夜,床上、地上睡满了人。”对此,蔡月娥有着真切的记忆,她记得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睡在床上,自己就睡在四把凳子拼成的“床”上,全家人挤在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和鸽子笼没什么两样,梅园新村的居民张建东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他回忆:“两个人睡床两个人睡地铺,(睡地铺的人)两只脚要放在桌子下面的。” 告别棚户区的早期动迁户 就在这部内部电影拍摄后没几年,南京东路旁的这个地块就开始动迁了。1985年,蔡月娥和她的一些邻居搬进了浦东梅园新村,新房子独门独户、煤卫独用,他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较早通过动迁解决住房困境的居民。 在那部纪录片中还提到,当时上海市区还有3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简屋,改造任务非常艰巨,而南市区的西凌家宅就是其中的一片。1984年,西凌家宅的居民终于住进了新公房,他们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再也不用在公共走道里烧饭。据当时的新闻资料显示,西凌家宅地区改造,涉及3000多户居民、54个企事业单位,建成后的西凌家宅住宅小区由15幢高层建筑和12幢多层建筑组成,这里已成为上海市区又一个新型居民住宅区。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