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016年7—8月,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晶报社联合承办了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的“大家”对话。活动邀请了众多名家分享其美学观点,尝试以美学的态度呈现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王鲁湘、叶放主编的《庄严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精)》为这场对话的精选文集,最终所选的二十一位艺术家、生活家、学者、文人、媒体人,分别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通过梳理他们的关注重点、生活态度、审美异同,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他们对于审美理想的思考,日常生活中美学体验的践行感悟,以及不同年代人的生活美学。 目录 序 庄严的生活 记忆正在进行 第一辑——风·园艺与茶道 三十年代 园梦 四十年代 从茶天地到人文道场 家事三则 第二辑——雅·花语与香事 五十年代 岌岌可危的美 器理新象 六十年代 用镜头留住老房子 生活与美学 香事妙境 自由茶杯 寻真之路 第三辑——颂·琴心与乐活 七十年代 诗意栖居 青花瓷的远行 这儿的空间 大美无疆 新空城计下的琴境 八十年代 设计,基于生活而创造理想 平凡的追求 九十年代 用心抵达 无趣的日常即有趣 后记 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的“大家”对话
序言 庄严的生活 王鲁湘 湘军大帅左宗棠给友人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 一室庄严妻子佛”,下联是“四时经济米盐花”。说 的是一个中国家庭的普通居家生活,或者说,作为那 个时代的中国家庭,最不可缺的六元素组合。 细究起来蛮有味。在这位权倾朝野、举国倚重的 封疆大吏看来,一个男人人生中最重要的,甚至终生 为之奋斗的东西,到底有几样是到头来守之不去的呢? 就六样:妻、子、佛;米、盐、花。 一个家庭,有妻有子有佛,可称庄严。 一年到头的工作,有米有盐有花,能谓经济。 一个男人,能养前三,能供后三,应该算称职。 米和盐,是供养妻和子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欧 洲很多民族,都拿面包和盐作为隆重的待客礼物,大 概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有了米和盐,生命就能存活 ,其他就是富余的了。 而花,这个在常人看来远不能排进基本生活必需 品的东西,居然在左宗棠眼里,超越茶酒鱼肉酱醋等 等,紧随米盐之后位居第三,着实出人意料。 显然,不是因为花,而是因为佛。 一个男人,同妻的关系是人伦,同子的关系是天 伦,这是五伦中最重要最基本最长久的两伦,但即使 是五伦全备,也只是使这身体有了托付,灵魂仍无处 安息,于是还要有神伦。左宗棠所处的年代,很多中 国人信佛,而花,就是这神伦的物证。一个男人的“ 四时经济”,除了米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还必须有 供佛的花。安顿灵魂的精神消费,也是每日生活之必 需。 左宗棠的对联告诉我们,人的生活,总是由物质 和精神两部分组成,家中无佛,其室不庄严;经济无 花,其生业也太俗气。 盐田紫禁书院接连做了四场“物质生活与美学理 想”的对话,从酒、茶、香、花四件物事入手,意在 雅化我们业已粗陋、粗鄙、粗痞的家居生活。这样的 活动还会继续。在谈到此类活动的意义时,我想起了 左宗棠的这幅对联。它会提醒我们,什么才是人的生 活。 紫禁书院的朋友们说,我们在物质生活中间加一 点美学理想,略似于大厨做菜时撒一撮盐,既提味, 也给身体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说得真好。
导语 王鲁湘、叶放主编的《庄严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精)》分为三辑,为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生人的美学思考与感悟。通过“大家”对话,尝试以美学的态度呈现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作者旨在借着这本书推动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文化传承,也关注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后记 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的“大家”对话 在物质生活膨胀的当下,当美学成为生活的需求 ,是将落入百般矫饰、渐成俗流的况下?或是依然能 够实现真韵、真才、真性情的传递?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明的交织,创意设计与器物之美的碰撞,传统手作 与当代艺术的创新……是否就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书房 陈设、茶茗品赏、香薰禅意? 把古代传统文化之美、器物之美转化成当代的日 常生活审美,这是当代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 课题。如何把我们传统的对器物的注重,把物质生活 变成日常的生活美学,这是很多艺术家也在以自身的 艺术创作探索尝试展现或解决的问题。本书开篇以中 国传统的香、茶、花为主要艺术语言,进而延伸到建 筑、设计以及当代美学。这些充满寓意的叙述,是对 礼乐品德在当下境遇的反思,也是对考工手艺在现世 升华的策略。行知结合,以当代的艺术角度与生活方 式,表现既保护又拓展的理想,寻求传统文化在全球 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扬。这是文人的道场,以物质言 精神。 2016年7—8月,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深 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晶报社联合承办了 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的“大家”对话。活动邀请了众 多名家分享其美学观点,尝试以美学的态度呈现对当 下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书为这场对话的精选文集,最终所选的二十一 位艺术家、生活家、学者、文人、媒体人,分别出生 在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通过梳理他们的关注重点 、生活态度、审美异同,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传统生活 方式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他们对于审美理想的思考, 日常生活中美学体验的践行感悟,以及不同年代人的 生活美学。本书分为三辑,分别为风·园艺与茶道、 雅·花语与香事、颂·琴心与乐活,为20世纪30年代 到90年代生人的美学思考与感悟。通过“大家”对话 ,尝试以美学的态度呈现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我们希望借着这本书推动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关注文化传承,也关注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假使它能激发读者们的一些思考,也就达到了我们出 版此书的目的。 编者 2017.12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男人的“四时经济”,除了米盐之类的生活 必需品,还必须有供佛的花。安顿灵魂的精神消费, 也是每日生活之必需。 ——王鲁湘 众所周知,生活方式是时代的缩影与象征,历史 的见证与写照。朝花夕拾,正是在生活方式的辞旧迎 新中我们得以继往开来。所谓知今而温古,就是穿越 时代长河检索历史文明的积淀。 ——叶放 在今天,真正的美也是如此,美不单纯是花前月 下,不限于赏风吟月,而是敏感觉察自己所嵌陷的状 态,是一场漫长的打捞与拯救。不过在打捞和拯救之 前,美是我们的自我救赎之道。 ——王绍培
精彩页 从茶天地到人文道场 周渝 十八世纪一位英国作家曾深切感到饮一杯来自大自然的好茶对灵感的催生作用,不禁说出:“茶是灵魂的饮料!”而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在认知的深处认为“天人同构”的汉民族,干余年来,多少文人、艺术家、修道人、和尚与广大民众,早就体会“从一口茶品山川风光与大自然精神”!我们可以说,一片在水中展开的茶叶,就在茶水世界中展开了一个小小的“自然道场”;而当饮茶人能放开自我,让精神与茶水相融时,“无限”即为他开放。有人在茶中找到大自在,有人在茶中展开了灵感与创造力,有人在茶中进入“初禅”(“茶即禅心…‘茶禅一味”);也有人在茶道场中找到了对社会与历史的批判的新的立场与敏感;有人利用对“茶气”的体会考察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而当这种考察往深处去……透过身体内在的体会,却发现自己心灵与人格的状态与历史的痕迹。更不要忘记,茶曾在人类历史中引发过革命与独立战争。 这二十余年来,在拓展紫藤庐人文艺术与茶文化的轨迹中,我确实曾看到有些逐步深入茶的爱茶人,气质上产生的变化,他们面容与动作中透出更多的灵气,同时,他们家中的布置也发生了变化:更尊重自然,引进更多的自然事物,在他们平日家居生活中与茶、花、木、石、土、陶的细腻对话,赋予自然事物更多的人情味,也在自己的人文世界中含融了更多的自然气质(而紫藤庐的内部气氛,除传统因素外,一大部分也是循此途径形成)。 但在这类人的身上,我有时也看到他们对现代社会与文明产生的鸿沟: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固然十分舒适,但走进社会大环境中却常感到不安与内心深处的不知所措(虽然有时能掩饰得外人不易看出)!我认为,这类小“真人”身上的不安与不知所措,真正深切地反映出东方百余年来跨越数个世代的“大问题”:就是在东亚土地上长期以来已发展出丰富独特历史文化体质与基因的汉民族,在回应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过程中,至今尚未找到及发展出能延续与创造自我价值归宿与世界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 当汉民族藉着气功、中医所呈现的宇宙体系向世界渗透,也在其中找回更多自信时,对近世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与科技文明,政治经济秩序的思考、消化与反省,大概也才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吧!当具有启发力的茶世界浸透着这个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许多沉默却深沉的反省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说不定已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生,另一场将历经百年的革命或许已在开始…… 人原本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干百年来早已走上一条自主思考与独立行动的极富辩证性的历史道路。人类在摸索与创造科技、制度与社会体系中塑造了自己。在这条自我塑造的不归路上,我们不能不警觉,世界可能已踏入了极大的误区!我们似乎急需重新寻找批判、反省与创造的起点,除了美国、西欧以外,各民族文化都应有发言权吧!自然的疾病虽然可怕,而人类历史与文化出现的大病才是更致命的。 一片茶叶在水中可展开一个小小的“自然道场”,一间茶馆或家居茶空间可开展出一角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道场。“人文道场”不同于“宗教道场”,它没有绝对教义与绝对权威,它是一个开放的人性场、开放的美学场、开放的语言场与开放的批判与创造场,它是全面的、可深入历史反思的,不像“宗教”(东亚以佛教为主)的“非历史性”,要命地回避了对形成人类性格与命运、社会文明体制的基础的历史透视与反省,自然也无从建立对个人真切的理解与解决人类最真实的现世问题。 P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