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国学课(精)/人生金书
分类
作者 文章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北大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统。在过去的岁月中,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这本由文章编著的《北大国学课(精)/人生金书》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

本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涉及大量国学瑰宝知识,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经典中最精华的思想传递给读者。一书在手,就如走进北大国学课堂;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中。

目录

经部

第一章

易经——易学中的智慧“妙胜”

《易经》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易经》成书时间有何争论

“爻”是何概念?如何而来

何谓“八卦”和“六十四卦”

古人如何用易学预测吉凶

奇门遁甲中有哪四“盘”

乾坤两卦蕴含了什么文化内涵

第二章

诗经——中华诗歌的源头,华夏文章的根基

诗经成书过程有几种说法

何谓“风雅颂”?分别有何特点

何谓“赋比兴”?它们如何表现诗情

后世四言诗对《诗经》有何继承

《诗经》中涉及什么饮食文化

《诗经》中经典植物有何意象

如何品读《诗经》中的爱情诗

第三章

文字——解读字词句,字通、词通、句通、上下文通

训诂学有何发展历程?有何研究方法

音韵学如何划分语音发展时期?研究内容为何

双声与叠韵各指什么

汉字为何竖写?何时改为横写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什么时候

汉字有多少?收字多的字典有哪些

为什么越古老的姓越多“女”字旁

第四章

礼仪——礼节、仪式所代表的社会规范

“五礼”分别指什么

古人的“相见礼”如何行

“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分别指什么

“弱冠”和“及笄”分别是什么

古代婚姻仪式中的“六礼”指什么

古代婚礼有何细节事项

古人在饮食上有哪些礼仪

古人有什么尊称和谦称

第五章

伦理——寻求天伦人伦的道德标准

“谥号”“庙号”“年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底是何含义

什么是“三纲五常”

古人有哪些“名讳”

“男女授受不亲”是否被误解

“三从四德”有哪些压迫女性的层面

中国古代女性为什么要缠足

女性为什么不作揖

第六章

宗法——按血统嫡庶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如何看待古代的“嫡庶之别”

“父权”“夫权”到底有多大

何谓“大宗”“小宗”

“宗子”是什么?他的权力有多大

“家谱”都有哪些作用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族规”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宗族都有哪些活动

姓氏与宗族有何关系

第七章

衣饰——服饰着装也是一种制度

“钗”都有哪些形制特点

鞋都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戒指本义为何?为何在佩饰中略失华彩

皇帝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

凤冠霞帔本是贵族妇女的礼服吗

旗袍有何历史变化历程

唐装是唐代服装吗?它有何历史变化

唐女穿着真的都十分暴露吗

第八章

舞乐——歌舞乐律背后的文化启示

音律学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发展的

什么是“宫、商、角、徵、羽”

“八音”分别指的是什么

何谓“律吕”

学“三分损益法”有什么用

“剑器舞”就是“舞剑”吗

古代都有哪些乐器

箜篌产自何处

第九章

饮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国学智慧

“小食”与“点心”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有时候说“吃茶”而不是“喝茶”

何谓“粒食”和“粉食”

“五谷”是哪些粮食

烹调上为何要讲究“五味调和”

什么是“八珍”

古代的食器都有哪些用处

为什么古代称豪门为“钟鸣鼎食之家”

史部

第十章

历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为什么有些朝代会被分为“前后南北”

“三皇五帝”到底是指哪些人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24部史书

“三通四史”从何而来

何谓编年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传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纪事本末体?有何代表作

何谓国别体史书?有何代表作

何谓“正史”与“野史”

第十一章

节日——节日蕴含着天地人之道

元宵节有何来历?有何风俗

压岁钱是何时出现的

正月初九是什么日子

清明节有什么典故、风俗

端午节一开始是为了祛毒吗

七夕到底是什么节日

立秋都有哪些历史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旧风俗

腊八节有何民间故事和食俗

冬至有何由来和传说

第十二章

居所——家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家具都有哪些发展历程

“席”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凉席吗

“几”是古代的“茶几”吗

“阁”“厢”“殿”分别指什么

何谓“堂”

何谓“亭”

何谓“瓦”

何谓“版筑”

第十三章

职官——朝堂为官的等级典制

何谓“花翎”?它和官秩有何关系

“卿大夫”这个官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储君皇太子”在帝王制度下是怎样的角色

“三公九卿”是怎样一种官制

“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俸禄制度有何演变

谏官有何职责

第十四章

科举——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制

科举制度都是怎么演变的

“正科”“恩科”都是怎么开的

科举是否更具有公务员性质

何谓两榜?何谓放榜

曲江宴会、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科举制中的“科名”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有何典故

为何对官宦子弟有科举限制

第十五章

称谓——称呼中的文化背景

孟姜女姓孟还是姓姜

中国古代“万岁”一词含义的演变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陛下”本义是“台阶之下”,怎么又成皇帝的尊称

“公子”之“公”表现了什么含义

古人对家里人和别人都有何称呼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

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

第十六章

传说——故事背后传承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夸蛾氏”是什么神仙

“太岁”是指什么

“仙人”等于“真人”吗

“王母”和“玉帝”是否是夫妻

“三星高照”指的是哪三个神灵

财神到底是什么人

龙之九子,分别是哪九子

第十七章

星命——仰观天象,能知“天命”

“天干地支”涉及怎样的命理学

什么是“七政四余”

“二十八宿”是哪些星宿?起源何时

什么是“节气”

候与日、节气、季度、年是什么关系

霜降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漏刻”是什么?如何计量时间

子部

第十八章

儒家——入世的思想,实用主义的哲学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是什么

“温、良、恭、俭、让”是怎样的修养

何谓“中庸之道”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何谓“天人感应”之说

“刑不上大夫”如何解读

“存天理,灭人欲”应该如何理解

孔子对“礼治”“法治”有何态度

何谓心之四端与人性本善论

“天人相分”有何思想进步性

第十九章

道家——“天人合一”的大气象

道教有何文化内涵及思想渊源

何谓“黄老之学”

道教教理教义为什么是“自然无为”

“无为而治”有哪些代表人物

何谓“八疵四患”

何谓“三玄”

庄子学说有何哲理之美

道家养生为什么讲究“天人合一”

道教都有哪些修炼法门

葛洪到底是什么人

第二十章

法家——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秦是否亡于法家

“法家”与“法制”有何不同

法家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管子》中有何“人君之术”

什么是“五听”断案法

“五刑”是什么

“监狱”制度是怎样完善起来的

《商君书》是怎样一本书

第二十一章

兵家——“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大谋略

《孙子兵法》有怎样的思想精髓

古代军人都是什么“利益观”

姜太公为什么被称为“兵家始祖”

《司马法》是何书?有何价值

齐桓公与管仲在军事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假途灭虢”是怎么回事

“曹刿论战”是怎么回事

何谓“合纵连横”?有哪些人和国家参与其中

“杯酒释兵权”隐藏了怎样的政治形势

第二十二章

农工——农家流的“劝耕桑,以足衣食”

“神农”对农业文明的贡献

《管子》中对农业生产有哪些独特认知

汉初贾谊的民本重农思想

《齐民要术》有何与时俱进的精神

《农书》有何贡献?王祯有何民本思想

《农政全书》为何十分重要

“耒耜”到底是什么器械

土地崇拜有何文化影响

第二十三章

医家——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中医是怎样诊病的

什么是“七损”“八益”

中药的“四气五味”

什么是“正气”“邪气”

中医中所说的“气血”都是什么

什么是“阳气”

什么是“经络”

《黄帝内经》所讲为何

《伤寒杂病论》有何养生学思想

《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医学巨著

第二十四章

蒙学——幼儿教育阐述了基本的伦理规范

什么是蒙学

朱子对蒙学教育做了哪些规范

蒙学读本有哪些

古代女子都受哪些教育

古代男子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

《三字经》里面都讲了什么

《百家姓》次序暗喻姓氏等级吗

《增广》《幼学》各是什么书

第二十五章

书画——水墨间透析“古意”传统

中国书法有何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如何追求古法与古意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气”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甲骨文是怎样的艺术

中国画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中如何表现山势与龙脉

什么是汉墓壁画

印章起源于何时?与书画有何渊源

书画上都有哪些“用印”技法

集部

第二十六章

诗学——诗歌里的美学和艺术高度

“平仄”是什么?怎么使用

“江左三大家”都有谁

“永嘉四灵”指的是什么

“建安风骨”是什么意思

“诗仙”“诗圣”“诗佛”“诗鬼”分别指哪几位诗人

诗中亦有养生道吗

如何解析项羽《垓下歌》

如何品读《红楼梦》的《好了歌》

第二十七章

词学——词中韵律美的要义

词有几种主要题材

什么是“慢”和“令”

“词”和“诗”有何关系

“千古词帝”李后主有何妙词

柳永词的魅力何在

苏轼诗词有何创作风格

婉约词人李清照有何创作历程

纳兰词为什么这么受后人喜爱

第二十八章

文章学——“文”是思想精华的浓缩

汉朝的“赋”为什么这么有气势

“句读”是什么

“骈体文”是什么结构

“序”“跋”“赠序”分别写什么

何谓“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

庄子“寓言”有什么特点

《文心雕龙》是本怎样的书

第二十九章

小说——小说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小说都是如何发展的

什么是志怪小说?它在文学上有何地位

什么是志人小说?它在文学上有何地位

《琵琶记》如何体现当时的价值观

《水浒传》是一人所写,还是多人所著

《西游记》中有何现实影射

《金瓶梅》如何阐述“欲”

《聊斋志异》女性为何带有一些“青楼”悲情色彩

如何理解《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第三十章

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词

“戏曲”应该如何理解

什么是“生、旦、净、末、丑”

何谓“杂剧”“散曲”

南戏和北杂剧形成于何时

“元曲四大家”是谁?因什么而出名

清代戏曲“双璧”:南洪北孔

《赵氏孤儿》阐述了怎样的故事

如何品读《西厢记》中的“红娘”一角

《墙头马上》是何故事?表现何种思想

如何品读马致远与汤式的元曲愁思

序言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问题
着实难倒了一批国人。有人可能会说,国学就是以
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也有人会说,国学就是以
《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学,这些内容都没错,
但是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学,它们只能作为国学的一
个部分,而不能代表全部。

那么,究竟何谓国学?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传
统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涉及
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
、建筑等诸多方面。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国学是一种虚空久远的学
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毫无建树。事实上,国学是
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
和改造,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诸种思维
方式都可以在国学中找到依据。只是,国学研究的
现状并不乐观。尽管“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带来一
时的国学热潮,但这种“热而不火”的短暂潮流并
不能促使大众进行深入的国学学习和长期的自觉传
承。而现今教育和媒体对如何更大范围地推广传播
国学思想也没有提出更为完善的模式。其实,国学
的热衷者并不少,但是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的老祖
宗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无论从传播还是传承来
说都颇为有限。

为什么国学会陷入这种尴尬的情形中?原因很复
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对国学的认
知有偏差。每当提到国学,很多人认为那是一种高
屋建瓴的知识,“实际的利用价值”不大,与其学
习这种虚无缥缈的文史类知识,还不如学些更“实
际”的、更有“经济价值”的学问。比如,理科、
工科等专业就很受青睐。  

也许,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的物质时代,国学
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
不合时宜”集中体现了国学的珍贵。首先,国学经
典中汇集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摸索
总结出的思想精粹和生活智慧。其次,国学经典中
蕴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闪光的道德传
统,其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发扬。最后
,国学经典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与
众不同又不可或缺的独立个体。因此,国学中蕴含
的厚重深广的人生智慧足以贯穿我们的生命,能够
对每个人的一生进行一种长期的、宏观的、形而上
式的指导。  

对于国学的传播和传承,受众是没有限制的,
但是,从传播者来说,需要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北
京大学作为我国文学类科研成果最为显著的学府,
在国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和贡献能力有目共睹。北大
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近代第一个以“大学
”身份建立的学校,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
学府的学统,保持了一种文化传统的正统风范,也
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在过去的岁月中,
蔡元培、胡适、章士钊、马叙伦、冯友兰、朱自清
、顾颉刚等知名学者为北大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各自
卓越的贡献,已逝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更是
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可以说,民国以来,中
国国学的研究和传承集中体现在许多学者和大师身
上,他们对国学的反思、研究、继承和推广又对当
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学者和大师中
很大一部分又和北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北大国学课堂中的知识
精华是真正值得认真学习和用心领会的。但是,如
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
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书从北大国学课中选取
最精华的部分,让你即使不进北大,也一样可以聆
听到大师们的谆谆教诲。这是一本轻松、好玩、全
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将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
人中国文化的深处,领略她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
;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人北大
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书中按照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分类,将内
容分为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涵
盖经学、史学、诸子学说、古典文学、历代科学与
艺术、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单是收罗了
大量国学瑰宝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国学研究和学习
的必要性,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
观点佐证。在书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学的重
要内容,比如,道家、儒家、释家到底讲了什么,
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精髓何在。这些对诸
子百家学问的探讨,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学的
博大精深

编者力图用最简洁的文字将国学中最精华的思
想传递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
和最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比起学术研究层面的知
识来说,书中的内容更显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
丰富的内容、简明的体例,让你一书在手,就如走
进北大国学课堂;一卷在握,就将传统智慧收入囊
中。

导语

文章编著的《北大国学课(精)/人生金书》为国学类图书,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按照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分类,将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不单是收罗了大量国学瑰宝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国学研究和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还有北大学者的各种研究成果和观点佐证。虽然,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教诲,但是却可以通过本书感受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伟大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

精彩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在其《中国古代文学史漫谈》中说到,孔子对《诗经》非常推崇。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一个人不学《诗经》是没法说话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兴”“观”“群”“怨”。  

《诗经》“兴”“观”“群”“怨”的特点就展现其强大的表现性和感染力,同时,更加强了读者对当时历史文化、人物形象塑造等的再还原和再认知。而诗经在历史之中,对于各种文学形式的影响,以及各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吸取,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诗经》以另一种形式在文化历史中延续着。可以这样说,《诗经》已然成为我们审美、情感、文化的一种灵魂基因。而我们如今回顾这种基因,是为了更好地成就自己对美、情、文化的认知。

诗经成书过程有几种说法
   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历史上众说纷纭,到今天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献诗说”。也就是当时的天子,为了能够考察民间风俗的好恶,提出要三公九卿进献诗歌。通过一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气象的诗歌,来进行更好的文化考察,同时,也加强自己对各诸侯地俗情风尚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做出更符合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事情。而这种情况在《国语·周语》中有所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意思就是天子闻听政事,让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各级官员等不同的人都进献诗,乐官太师要献上乐曲,史官要献上史籍,少师喻讲箴言,盲人乐官负责吟咏诗篇和诵读讽谏,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上谏,老百姓则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上报,近臣在君王有误时尽力规劝,王之宗师在君主有过失的时候弥补其过错并进行监督,乐师和史官以进献的乐、史籍对君王进行教诲。所以,献诗说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君王清明、上下一心的国家风气。

第二种说法是编订说。这种说法是朱自清先生提出的。他指出,春秋时期有乐师,等级比较高的叫作“太师”(也就是我们“献诗说”中的“瞽”,所以,这个观点本身和“献诗说”也有类似之处)。各国使臣为了进行国家交流会有相互来往,这个时候就会举行宴会,而宴会上就需要奏乐唱歌。为了满足宴会的奏乐需求,乐师们就会搜集本国和他国的乐歌。而除了这些民间诗歌,乐师们还会保存贵族们特定场合的一些诗乐,比如祭祀、狩猎之类。同时,还有一些上谏给君王以正视听的献诗。之后,乐师们保留的诗乐也就越来越多。当然,这里还有_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各国都会有乐师,各国的乐师也为《诗经》的积累和编订做出了贡献,但是要说到最后进行统筹编订的,那就是周王朝的乐师了。《国语.鲁语下》中就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同时,从《诗经》中统一的语言、韵律格式来说,《诗经》最后有非常大的可能是进行过统一编排。

第三种说法是“采诗说”。这种观点认为周朝朝廷有统一的采诗机构,其中有专门的使臣会对各国各地进行诗歌的采集,之后汇集到史官那里进行润色加工,最后才呈现给天子看。如《汉书·食货志》中所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日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此处的“行人”,就是采集诗乐的官员。

相对于“献诗说”这种由下自上(有下面的各级官吏进献)的模式,“采诗说”这种由上自下(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机关到各处进行作品搜集)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规划性。同时,和“编订说”相比,“采诗说”的终极目的和最终统发者是不一样的,前者的目的是宴饮乐曲,统发者是乐师;后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正君王视听,统发者是周王朝朝廷。明显后者的政治性和正规性更大一些。P13-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