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凤凰城居民总是想小住大。他们感觉与邻里和社区相关联,但驱车上班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他们受到地区性热岛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怀俄明州的积雪水。在大凤凰城,帕特里夏·格贝尔面对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发展的迅速性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多样性,努力探索建立一座沙漠城。 大凤凰城记录了沙漠社区的膨胀,其中包括在艰苦的地理环境中大胆创建一座360万人口的城市。格贝尔从史前的霍可可文明讲到19世纪的欧裔美国农民,霍可可人修建了1000英里长的灌溉运河,欧裔美国农民将旱地山谷转变成农业天堂。格贝尔再次强调开始和重建的意义深深烙印于一代又一代的移民潮中。20世纪初,所谓的健康追寻者们——哮喘病、关节炎和结核病患者们——怀揣希望来到这里,渴望在这片温暖的沙漠中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战后又吸引了老兵及其家人到这里,从业于兴起的电子和国防工业。近年来新一代老人寻求“积极的退休生活”,也定居于城区边缘的退休小区。 大凤凰城也关注城市的未来。最近的运输举措努力创造生物技术孵化器,宣传水源储存和集资办学,将凤凰城置于一个十字路口,迫使市民思考社会平等、环境质量和经济安全等问题。《凤凰城——沙漠中的地域构建与社区建设》作者帕特里夏·格贝尔认为凤凰城基于人口急剧增长、变换空间巨大等特点,可成为21世纪城市化的模板:与沙漠环境再关联,建立多维度的身份并涉及整个都市小区。 作者简介 帕特里夏·格贝尔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地理学教授,也是沙漠城决策中心的主任。 目录 前言 朱迪思·A·马丁 第1章 沙漠城市化 第2章 打造沙漠城 第3章 不断变化的社会动态 第4章 在沙尘中安然无恙 第5章 不做洛杉矶的翻版 第6章 市区再开发:双城记 第7章 往小处想,往大处住 注释 致谢 译后记
导语 《凤凰城——沙漠中的地域构建与社区建设》讲述了凤凰城如何走向成熟,40年中如何进行戏剧性的转型,穿越太阳谷向四面八方扩建。城市接纳了来自美国其他地区和墨西哥的移民100多万,还有成千上万的雪季“候鸟”,这些雪季“候鸟”一直呜叫“我们不是洛杉矶人”。凤凰城靠棉花地交换高技术产品。凤凰城一直积极致力于解决间歇性的山洪暴发,开发印第安湾水域和沿运河地区的娱乐性活动场所。来到这里的人们惊讶地发现“新”凤凰城人口密集,远超过他们家乡草地上建造的单体式家庭小区,沙漠风景随处可见。凤凰城遇到了与其他城市一样的挑战,即如何保持市中心的活力。帕特里夏·格贝尔重点关注了凤凰城选择传统体育馆中心进行改革的途径,并与坦佩谷选定的居民娱乐途径做了比较。她带领读者走进斯科茨代尔、钱德勒、吉尔伯特、梅萨等地区,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沙漠风景。 最后,作者对凤凰城的未来进行了思考,即如何在如此干旱且脆弱的生态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本书构建了公共讨论的基本框架,无疑是凤凰城新居民的必备读物。作者在“在沙尘中安然无恙”这一章中,讨论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让所有人免受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