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瞰,深夜书房主人
讲故事的少女,眼毒心静,和世事皆有距离,心里包含着翻云覆雨的海
著有《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不告而别》《宁波有意思》等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居莫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蒋瞰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蒋瞰,深夜书房主人 讲故事的少女,眼毒心静,和世事皆有距离,心里包含着翻云覆雨的海 著有《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不告而别》《宁波有意思》等书 后记 2017年10月,我在给书做最后的梳理和校对, 看到文稿中引用了一句当年杨默涵说过的话,笑岔 了气,发到我和几个莫干山小伙伴组的“八卦小组 ”微信群里。 杨默涵说的是:“最近在做点儿不一样的事情 ,弄了个高级农家乐。” 我依稀记得那是2014年大乐之野刚开出一号楼 时的一个访问。杨默涵是水瓶座,外星人思维,善 于自嘲。名校出身又留过洋的学霸气息在他身上很 少,他的口头禅是“一塌糊涂”,人家巴不得当作 品供着的房子,他就以一个“高级农家乐”一笔带 过,还要自贬“一塌糊涂”。 发到群里后我就忘了这事,转身继续看书稿了 。过了很久,发现小伙伴都在群里问我,他们以为 句子里的那个“我”就是现在的我,以为我也要做 民宿。没等澄清,阿珊跳出来说:“那是杨师傅说 的(私下里我们这样称呼杨默涵),那时,一号楼 刚开门接客,要造二号楼,杨师傅找到了‘人在上 海却从没来过山里’的设计师马岛。马岛问他要做 什么,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真是历历在目。 其实,这样的时候常有,尤其阿珊离开莫干山 后,“八卦小组”成了催泪怀旧群。那天有人发了 一张蛋饼的图,阿珊立马复原当时的情景:“你穿 红色白点裙子,我们吃完了这个蛋饼去暴走,回来 热得像从水里捞起来一样。” 有人发了张在Lost cafe喝咖啡的照片,阿珊赶 紧关照:“那谁,一会儿要开车,别喝多了找不到 厕所。” 都是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给出一丝线索 ,阿珊就能还原整个场景,那时,她在场。而阿珊 不是一个个体,每一个到过山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 时候,他们在微博、朋友圈、备忘录、笔记本、相 册和脑海里记录过山里的日子。 山里的生活,是静态的,无非是冬天取暖,夏 日消暑,春天做青团,秋天采毛栗,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山里的生活,也是流动的,人来人往,眼看 着房东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张罗婚事,眼睛一眨,以 为遥遥无期的三十年房租就到期了。 最后一次看书稿,距离初写隔了近两年。明明 是急性子的我居然能够容忍如此长时间线的拖延, 或许心里早就认定,山居生活是写不完的,所以一 直在等,等新的人进来,新的故事发生。 第一稿尚未发表,第二稿就像在修订。原本以 为只是修修补补,查漏补缺,结果发现工程量比第 一稿还大。这两年,山里发生了巨变。本来,一个 人的故事讲完就讲完了,接下去就让主人公自行继 续,我要做的就是换个人讲一个另外的故事。但这 次,我得为这些提到过的人交代去向,他们中,有 些换了个山头待着,有些走出大山选择了城市,还 有些人,他们换了一种生活,山居成了一种思念。 从物理层面来看,城市的空间距离依然存在, 但时间距离却在飞速缩短,时空的转换,让山居和 城市所营造的双城生活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从心理距离来看,双城生活是对高房价枷锁的 一种反叛。与其被动地被沉重的贷款桎梏在某一座 乏味的城市,不如主动跳出,以更自由的方式收获 人生的完满。 陡然发现,晚了两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比起 一味地“晒太阳懒洋洋”,我的记录因为变化而呈 现出了厚度。人来人往本来就是生命的底色,山居 也不例外。 “山居”就是一个梦,有人来了,不走了;有 人来过,又离开;还有人,在山外,想进来。多年 后人会发现,年轻时候以山为邻的这些情节,就像 庄生梦蝶,醒来不知魏晋。 如今,山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周末喧哗一点儿 ,平时寂寥一点儿,夏天热闹一点儿,冬天孤单一 点儿,时日交换,季节更替,人和事都原汁原味, 仿佛保留百年遗韵,等待被人寻味。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贩卖外国生活方式 两百年后,这里还是时尚之地 相与出尘和柴米油盐 从译制片里钻出来的真实城堡 第二章 我的乡村如此多情 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文艺的人和现实的人打交道 山中一年都没做成安静的美男子 老板为员工打工 我们直接把大乐之野从碧坞搬到了木竹坞 第三章 城市,暂时回不去了 好青年小毛 从雪山到莫干山,人比命精彩 我来自港都钢筋水泥 除了隐世,还要有一副好皮囊 第四章 归田踏歌,原乡声色 吃笋 农园上有一支魔力歌 山里的手艺人 第五章 莫干山有个小江湖 开始乡建的时候,并不知道继承了先人遗愿 再造小镇 自然志 艺文志 第六章 山里出现了新工种 “阿姨”不再是一个称谓 永远缺货的“管家” 来来往往的记录者 第七章 他在山居 夏雨清和他的山中邻居 山里的媒体人 “逍遥派”:我不经营民宿,我经营生活 第八章 他们带来了城里人的东西 50块一杯的咖啡喝不喝 西式大餐还是农家土菜 摆盘、套餐和街边小吃 第九章 他们来过山里又离开了 “道士下山” 重返都市 从一个乡村到另一个乡村 后记 致谢 精彩页 两百年后,这里还是时尚之地 五月的莫干山,暑气还没有来得及蒸腾,仙人坑茶山上的一万两干多株玫瑰在山坡次第开放,这让刚刚经过一轮明前茶和雨前茶采摘的茶山显得热闹。 法国人司徒夫(Christophe Peres)好像洞悉这一夜之间的变化,清晨六点,他从房间走出,采下几枝尚带露水的玫瑰花,插在Armand David西餐厅的餐桌上。管家会意,问他是不是要给每张桌子都点缀一下。 司徒夫应了一声,便下楼去大堂隔壁的活动室里取车——一辆配置很高的山地自行车,开始清晨的骑行。 八年前,32岁的他专挑了最艰难的偏远路线骑行中国11266千米,为患有心脏病的中国孤儿募集善款,并出版《裸奔》一书。骑车于他,就像一种精神助力,幸好工具轻便,操作简单,无论在哪儿都可以实现自我激励。这间活动室内,除了一整排自行车,还有乒乓球台、室内攀岩设施、标靶、皮划艇。 莫干山属于早起的人,疏林简净,山风凉润。这里有最棒的自行车道、数不清的徒步线路、品种繁多的鸟类和植物,以及在晨曦中精彩绝伦的层叠山景。下山的路很陡,骑惯了后,转弯都不舍得减速。清脆的鸟叫萦绕耳边,骑行,是比开车和步行更接近自然的方式。因为频繁穿梭在曲径通幽处,司徒夫设计出了毫不重复的骑行、徒步线路。也因为骑行,他不断出现在当地人的视线里,那还是2006年,人们好奇于这个蓝眼睛、魁梧身材又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 骑完车,回到法国山居,Tiger和Bianbian两条狗已经醒来,它们分秒不差地关注着,一听到男主人脚步声,一听到盘碟刀叉摆放声,立即拼命地奔过庭院,在司徒夫脚边转来转去。再一听到不熟悉的脚步声,又会转向新人,并领着客人上车徒步或骑行,天晚了再领客人回来。 精心准备的西式早餐和中式早餐二选一是给客人的,司徒夫这个时候只要一杯咖啡,一个可颂(牛角面包),它们就像泡饭和腐乳,是属于人基因里的东西,和口味喜好关系不大。 和往日没什么两样,司徒夫要和经理碰头,中途肯定还有不少电话要接,不过这都没什么,当天是周五,妻子李雪琳会带着孩子们到这里来过周末。山上有镆铘干将,山下有司徒夫和李雪琳。每到周末,两人就带着孩子从上海进山,有时候司徒夫会早来几天。在李雪琳这位出生在英国的香港人看来,上海只有平地,没有大自然。而孩子,要给他们机会去接触小狗小鸡。这样的家庭生活也是驻颜有术的良方。很难说他俩是否能完全放松地过上周末,因为司徒夫总有事情要做,外来的住店客人也会比往常多,法国山居将要开启热闹的双休日。 相比“入住率”这些作为酒店必须要考核的生硬数字,司徒夫看似更关心他自制的梨酒。取材于身后有机茶园中种植的莫干山梨,制作的过程不添加任何其他成分,使这款果子酒散发出一种特殊而厚重的芬芳。他将梨酒起名为Poire Pauline,藏在地下酒窖中,Pauine是妻子李雪琳的法文名。 晚上六点半,Armand David西餐厅允许进场,七点开餐,你最好穿正装,不要带手机,甚至12周岁以下的孩子也被建议去池畔餐厅,司徒夫自己也严格遵守。因为晚餐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场仪式。从开胃面包、番茄奶油浓汤,到鹅肝、三文鱼、烤羊排,以及最后一道共享的法式甜品,国王饼,谁吃到饼里的豆子,谁就是当晚的国王。 炉边沙龙是为晚餐过后还意犹未尽的人准备的,陷在火炉边做旧的牛皮沙发读书,或是喝一杯餐后小酒。这时,你多半会撞见司徒夫,除了梨酒,还有他甄选的来自法国小酒庄的葡萄佳酿。 这就是山里人家的法式庄园生活,司徒夫向中国人售卖他想提供的生活方式。那是外人看来纸醉金迷却不糜烂的“时尚生活”.一个乡下社区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度假胜地,它们由一个欧洲人打造,装备尽可能还原,比如工序繁复、濒临失传的水泥花砖,厚重的原木地板,尺度极大的房间里木质白漆百叶窗、形态万千的复古铆钉皮质沙发,橡木家具、真皮沙发、藤编椅子、手工刺绣地毯、猫脚浴缸、黄铜支架……它们和“实惠”没什么关系,却是主人乡村生活的基本配置。假如还有多的空地,就盖个高尔夫球场,或者室外游泳池,后者如今已经实现。 “我对来钱快的东西已经兴趣不大。我急切地渴望一种新生活,一种不被金钱控制的新生活。”司徒夫说。他的精神主旨和两个世纪前的莫干山居生活遥遥呼应。 P5-7 导语 蒋瞰著的《山居莫干》记录山中造梦者、享乐者、记录者真实的山居生活状态,讲述法国山居、裸心谷、颐园、西坡、大乐之野等十余家莫干山标杆式民宿的光阴故事,再现山间人与人真正的交往。 借宿CEO、莫干山民宿先行者夏雨清作序推荐。 附赠精美山居植物手账,收录十余种山间植物手绘。 序言 莫干山,很早就不只是一座山的名字了。 民宿、咖啡、星空、造梦、山居、乌托邦…… 大概,要把所有的标签放在一起,才能将莫干山代 表的山居生活解释清楚。 这种感觉,就像,你根本记不得什么时候、是 谁、在什么地方,告诉过你,这世上有一个普罗旺 斯,你都还没去过,却充满了向往。 这也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原因,莫干山,就是你 身边的普罗旺斯。 英国人马克把山上的老房子改成威尔士咖啡馆 的样子,起名The Lodge,在壁炉旁写完了《中国杜 鹃》;媒体人夏雨清把山上的百年别墅改造成自己 的“颐园”,在书房里写《颐园读书笔记》;法国 人司徒夫买下一块山地,造了个法国山居,直到我 去年在南法度假,终于理解了他真的是把家乡搬了 过来;同济大学毕业的同班同学吉晓祥和杨默涵以 上海为圆心,车程三小时以内为半径,画了个圈, 锁定莫干山碧坞,造了一片水草丰美的大乐之野; 香港人何佩珊大学毕业就冲进山里做管家,在这之 前,她“从没听说过莫干山”;在喧嚣城市里起早 摸黑的互联网从业者Ada来到莫干山双桥,从一块砖 开始,营建了一个自己的乌托邦…… 你不认识他们,却被他们打动,所谓“打动” ,就是现在就想起身冲进山里。这座山,无关经纬 度和海拔,它代表了普罗大众本能想要得到的生活 ——相与出尘,又红尘做伴。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冒出来一个普罗旺 斯,它是你最后冲刺的动力,是你回归现实后的希 望,是你一生的归隐心愿。 莫干山的好,在于它的宽容和多样。撇开仙气 儿的自然环境不说,在那里,不用自己买房装修, 就能实现归隐,一天、一年,或者,只是一个下午 ,到山顶喝一泡茶,看一轮月,这种无关时间的生 活,正是我想告诉你的,就算来不了,但聪明的你 ,一定感受得到。 山居生活其实是一种归而不隐的生活方式,离 星星近一点儿,离wifi远一点儿;离缓慢近一点儿 ,离快捷远一点儿;离梦想近一点儿,离庸常远一 点儿;离自己近一点儿,离热闹远一点儿。到山里 来,不再只是选择“别人选择的东西”,而是建立 与人真正的交往。 你可以是热烈的,也可以是孤独的。想和人说 话时,走出门,大伙儿都在,喝酒,看星星,手机 落房间里;不想跟人打交道时,就在房间露台上坐 着,你会觉得,你的边界就是这片天空,无限广阔 。 也许,还没看完书你就想奔赴莫干山,也许你 身边正好也有一座山,都好。 内容推荐 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境内的一片山峦,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安于山里的一蔬一饭,改造房屋、经营餐厅、研究植物……在未老之前,变成一个深入山林的“无业青年”,用诗意的世界包装自己的理想,再造内心的大乐之野。蒋瞰著的《山居莫干》除了恰如其分地描绘出离的生活外,更多的是接地气的山居生活状态的展示,那些游客们表面看不到的趣味和无奈。它们是有矛盾、烦恼、争执的,也是回归传统的、睦邻友好的、自给自足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