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芙蓉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古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乡土浓厚的爱恋情怀。作者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在短短十五六万字的篇幅中,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年至1979年间四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

作者简介

古华,原名罗鸿玉,1942年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二象村一个旧职员家庭。童年丧父,青少年时期备受艰苦生活磨炼,三次求学三次失学。曾在湘南山区农场当农工十四年,坚持自学并业余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小说。“文革”之初曾为“黑鬼”,后获改正。1975年入郴州歌舞剧团任编剧。1980年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1982年入湖南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87年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交流学习。1988年2月受邀出席在加拿大卡枝里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艺术节作家周,后留居加国。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芙蓉镇》、《浮屠岭》、《贞女》、《儒林园》等十几部,中短篇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礼俗》、《古华中短篇小说集》、《姐姐寨》、《雾界山传奇》、《潜逃》、《色审》等十余种,散文集《在地球的那一边》、《鲜花之国纪行》、《我的联邦德国之行》、《泰山唱月》等十余种,诗集《望秦楼新乐府集》等。迄今,已发表、出版作品逾一千一百万字。部分作品已有英、法、德、俄、意、日、韩、西班牙、荷兰等十余种译本。《芙蓉镇》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木屋》曾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目录

第一章  山镇风俗画
 

一  一览风物
 

二  女经理
 

三  满庚哥和芙蓉女
 

四  吊脚楼主
 

五  “精神会餐”和《喜歌堂》
 

六  “秦癫子”
 

七  “北方大兵” 

第二章  山镇人啊
 

一  第四建筑
 

二  吊脚楼啊
 

三  女人的账
 

四  鸡和猴
 

五  满庚支书

......

序言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病中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
盾致信作协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
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
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
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
事业繁荣昌盛!”
   茅盾文学奖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一九
八二年起,基本为四年一届。获奖作品反映了一九七七年
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是卷帙浩繁
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之作,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
的、持续的影响。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于一九九八年起出版“茅盾文学奖
获奖书系”,先后收入本社出版的获奖作品。二〇〇四年
,在读者、作者、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的建议、推动与
大力支持下,我们编辑出版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并一直努力保持全集的完整性,使其成为读者心目中
“茅奖”获奖作品的权威版本。现在,我们又推出不同装
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以满足广大读者和图
书爱好者阅读、收藏的需求。
   获茅盾文学奖殊荣的长篇小说层出不穷,“茅盾文学
奖获奖作品全集”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感谢获奖作者、
作者亲属和有关出版社,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当代长篇小
说创作和出版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
秀作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导语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
   《芙蓉镇》不仅因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而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也因出色的艺术品格跻入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列。

后记

习作《芙蓉镇》在今年《当代》第一期发表后,承蒙
广大读者和首都文艺界师友们的热情关心,给了我许多鼓
励和鞭策。我在感激的同时,也觉得十分愧疚。盼着多出
现一些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作品,大约是促成许多省市的
读者给我来信的原因——殊不知我只是个文学战线的散兵
游勇而已。还有的读者来信祝作者幸福,仿佛在替我担忧
着某种隐患似的。真是些热心肠的同志哥、同志姐哟。
   农村的情况如何,八亿人口的生养栖息、衣食温饱,
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当前农村正经历着
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
地,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平原、高原、山地、丘
陵,水稻、旱粮、瓜果、森林植被,不再按一个模式搞生
产运动了,不再搞既违农时、又背地利的“规范化作业”
了,实在是我们社会的一个了不得的进步。在新的形势之
前,回顾一下过去的教训,展望一下业已来到的良辰,不
也是有益处的么?
   记得前些年,我自己就有一个颇为“规范化”的头脑
,处世待人,著文叙事,无不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惟恐
稍有疏漏触犯了多如牛毛的戒律,招来灾祸。是党的三中
全会的思想路线解放了我,给了我一些认识生活的能力,
剖析社会和人生的“胆识”。然而我的这点在“四个坚持
”原则指导下的“胆识”,比起同辈作家和广大读者来仍
然是有限得很。我是个南方的乡下人,身处江湖之远,既
有乡下人纯朴、勤奋的一面——恕我在这里自诩;也有乡
下人笨拙、迟钝的一面——恕我在这里妄言。去年,我有
幸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跟一群来自
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作家朝夕相处。学友才高,京华纸贵,
我看到了自己和这些优秀同窗之间的差距。我虽然于五十
年代末期即开始学习写作,一九六二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
,但起点很低,染有粉饰生活的文学苍白症。“四人帮”
倒台后,我们的党和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我
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翻开了崭新的篇页。发展之快,变
革之烈,已是恍若隔世。大批中青年作家继承老一辈作家
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直面复杂的社会和人生,写出了许
多光华耀目、感奋人心的好作品。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文
学要求。就我来说,面对着这种新的文学要求,既有重新
认识生活、剖析生活的问题,也有艺术素养、表现手段的
问题。于是我探索着,尝试着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
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一部作品里,寓政治
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
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来。这样,便产生了
《芙蓉镇》。
   有的朋友出于对我的爱护,指出我的习作写得过于真
实。文学的真实当然不是给生活拍摄原始图片,它是经作
者思想感情、艺术构思筛选、提炼出来的结晶体。当然,
有时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是会让人害羞和痛心
的。我觉得,在今天我们这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害羞是
一种颇为可贵的感情,是富有自尊心的表现。它可以成为
一种跟过去的过失诀别的心灵的感召力,从而记取那些令
人心悸的教训,卸却身上因袭的重负,为振兴中华、实现
“四化”奋斗不息。还有,就是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也可
起到一种引以为鉴的效益。
   《芙蓉镇》是我在创作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既是
尝试,则难免幼稚,会伴随些谬误。好在鲁迅先师有言:
惟其幼稚,正好寄希望于这一面。这是我的自慰,亦是我
的自勉。
   借着这次出版单行本的机会,我对曾经支持、关怀过
这部书稿写作、修订的前辈作家和编辑同志,对所有给我
以鞭策鼓励的读者,以及我家乡民歌的搜集整理者,表示
诚挚的谢意。但愿在春的盛会里,这部习作能如一支柔弱
的石楠竹,探身于群芳竞彩的文学花园的竹篱边,绽放出
有些羞涩然而却是深情的微笑。
   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于北京

精彩页

第一章 山镇风俗画(一九六三年)

  

一 一览风物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古来为商旅歇宿、豪杰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有一溪一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流过,流出镇口里把路远就汇合了,因而三面环水,是个狭长半岛似的地形。从镇里出发,往南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不晓得是哪朝哪代,镇守这里的山官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说是附庸风雅图个县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绿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溜花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又派民夫把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开掘成方方湖塘,遍种水芙蓉,养鱼,采莲,产藕,作为山官衙门的“官产”。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木芙蓉根、茎、花、皮,均可入药。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青蛙翘首,露珠儿滴溜;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河、小溪、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芙蓉镇”。

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铺子和铺子是那样的挤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以至谁家娃儿跌跤碰脱牙、打了碗,街坊邻里心中都有数;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话,年轻夫妇的打情骂俏,都常常被隔壁邻居听了去,传为一镇的秘闻趣事、笑料谈资。偶尔某户人家弟兄内讧,夫妻斗殴,整条街道便会骚动起来,人们往来奔走,相告相劝,如同一河受惊的鸭群,半天不得平息。不是逢圩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山风吹过,但见通街上空“万国旗”纷纷扬扬,红红绿绿,五花八门。再加上悬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红辣椒,束束金黄色的苞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形成两条颜色富丽的夹街彩带……人在下边过,鸡在下边啼,猫狗在下边梭窜,别有一种风情,另成一番景象。

一年四时八节,镇上居民讲人缘,有互赠吃食的习惯。农历三月三做清明花粑子,四月八蒸莳田米粉肉,五月端午包糯米粽子、喝雄黄艾叶酒,六月六谁家院里的梨瓜、菜瓜熟得早,七月七早禾尝新,八月中秋家做土月饼,九月重阳柿果下树,金秋十月娶亲嫁女,腊月初八制“腊八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构成家家户户吃食果品的原料虽然大同小异,但一经巧媳妇们配上各种作料做将出来,样式家家不同,味道各各有别,最乐意街坊邻居品尝之后夸赞几句,就像在暗中做着民间副食品展览、色香味品比一般。便是平常日子,谁家吃个有眼珠子、脚爪子的荤腥,也一定不忘夹给隔壁娃儿三块两块,由着娃儿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向父母亲炫耀自己碗里的收获。饭后,做娘的必得牵了娃儿过来坐坐,嘴里尽管拉扯说笑些旁的事,那神色却是完完全全的道谢。

芙蓉镇街面虽小,居民不多,可是一到逢圩日子就是个万人集市。集市的主要场所不在青石板街,而在街后临河那块二、三十亩见方的土坪,旧社会留下了两溜石柱撑梁、青瓦盖顶、四向皆空的长亭。长亭对面,立着个油彩斑驳的古老戏台。解放初时圩期循旧例,逢三、六、九,一句三圩,一月九集。三省十八县,汉家客商,瑶家猎户、药匠,壮家小贩,都在这里云集贸易。猪行牛市,蔬菜果品,香菇木耳,懒蛇活猴,海参洋布,日用百货,饮食小摊……满圩满街人成河,嗡嗡嘤嘤,万头攒动。若是站在后山坡上看下去,晴天是一片头巾、花帕、草帽,雨天是一片斗篷、纸伞、布伞。人们不像是在地上行走,倒像汇流浮游在一座湖泊上。从卖凉水到做牙行掮客,不少人靠了这圩场营生。据说镇上有户穷汉,竟靠专捡猪行牛市上的粪肥发了家呢……到了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因天底下的人都要去炼钢煮铁,去发射各种名扬世界的高产卫星,加上区、县政府行文限制农村集市贸易,批判城乡资本主义势力,芙蓉镇由三天一圩变成了星期圩,变成了十天圩,最后成了半月圩。逐渐过渡,达到市场消灭,就是社会主义完成,进入共产主义仙境。可是据说由于老天爷不作美,田、土、山场不景气,加上帝修反捣蛋,共产主义天堂的门坎太高,没跃进去不打紧,还一跤子从半天云里跌下来,结结实实落到了贫瘠穷困的人间土地上,过上了公共食堂大锅青菜汤的苦日子,半月圩上卖的净是糠粑、苦珠、蕨粉、葛根、土茯苓。马瘦毛长,人瘦面黄。国家和百姓都得了水肿病。客商绝迹,圩场不成圩场,而明赌暗娼,神拳点打,摸扒拐骗却风行一时……直到前年——公元一九六一年的下半年,县政府才又行下公文,改半月圩为五天圩,首先从圩期上放宽了尺度,便利物资交流。因元气大伤,芙蓉镇再没有恢复成为三省十八县客商云集的万人集市。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