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堀敏一是著名日本学者,长于魏晋隋唐史。本 书以曹操一生事迹为主线,依据《三国志》等史籍 的记载,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介 绍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看法。全书 线索清晰,深入浅出,通俗而又严肃,可供三国史 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 ——陈苏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 引领日本史学的东京学派,其代表性学术大家 堀敏一的晚年大作《曹操》,从古代小说的丑化和 现代人的失真赞扬中,根据史料和理性的历史分析 ,还原真实的曹操,把人物与时代的命运在互动中 深刻把握,洞察时势,闪烁真知灼见,令人长思不 已。 ——韩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曹操的形象呈 现出“层累构造”的色彩。本书以正史为中心,用 简洁明快的笔触勾画出曹操的生平与事功,同时也 向读者呈现了从汉末群雄逐鹿到魏晋士族社会形成 这一历史变局。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后记 2000年,我得了肺炎,4月人院,一个月后出院 ,10月之前药石未断。所患的间质性肺炎,对于老 年人来说相当危险,经验丰富的医生直言我能活着 回来就很不错了。 大病一场后,除需要恢复身体外,没有其他事 情可做。因无所事事,我就想着干些什么。对于完 全陌生的东西,我嫌麻烦。所幸我还有退休前整理 的关于曹操的笔记。虽然三国的故事对诸葛孔明有 很高的评价,但我对他那样的人物没有很大兴趣。 而曹操则是在乱世中奔走,带来一定的和平与统一 ,为下一个时代开创道路的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 ,我对他更感兴趣。而且他也是个复杂的人物,无 法简单地解读。这是我很早以前便关注曹操的主要 理由吧。 一开始,笔记给予我一定的预备知识,但如果 不直接阅读史料,对乱世错综复杂的事态的理解是 有缺陷的。作为传记,有很多地方需要对曹操的心 情、行动进行解读。这一点跟执笔人过往的研究以 及对人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对之前的曹操传记, 我有不认同的地方,因此我的曹操传当然会有不同 的内容出现。虽然曹操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个体,但 这种解读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曹操晚年以及他临死之际的心情,是能牵动我们情 感的吧。不管怎样,在短暂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 乐趣,也有事可做。 涉及曹操逐步确立地位、稳固权力的内容,与 中国皇权的建立有很多相关的点。我想,这些点就 带有我个人的叙述特色吧。首先是许劭的评价,历 来的解释主要将重点放在个人的生存方式及性格上 ,这突显了日本三国志迷们的缺陷。这样的关注可 以说是片面的,许劭的评价是与选举,也就是官僚 选拔问题密不可分的。此外,能谈及田畴集团的民 主建立过程,以及与曹操就任魏公相关的事项,令 我感到十分愉快。就如以上事情揭示的那样,中国 的专制权力是与民众和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关于 这一点,我的见解在全书各处都有表达。 魏晋南北朝是公认的贵族制时代。曹操的时代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的开始阶段。撰写曹操的传记, 就必须谈到曹操与贵族制的建立是否相关这一点吧 。然而关于这一点,从来就没有完善的意见出现过 ,在本书中,我略陈己见以回应历史研究者的议论 。 总而言之,在本书中,我将曹操的人物性格与 历史事实直接关联起来,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 并屡屡引用当时的文章和同时代史料,因此,叙述 烦杂、晦涩难懂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正史《三国志》中有南朝裴松之注,其中引用 了大量散佚书籍,起到了很大作用。今鹰氏等学者 翻译了包含裴松之注的整部《三国志》,真是劳苦 功高,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本书中的若干句译文, 就是直接引自此书。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吉川氏的《三国志实录》,竹田、川合、石井 三氏的三种曹操传记,我都置于案头以便参照。此 外,也参考了渡边氏、井波氏的书。中文著作方面 ,早期徐德嶙氏的《三国史讲话》和近年出版的方 诗铭氏的两部书,见解颇为独到。张作耀氏的《曹 操传》是最新著作,因原稿完成后才人手而无法作 为参考,后出的渡边氏的《曹操政权的形成》也是 同样的情况。参考文献中,魏晋南北朝史的论著对 本书的叙述起到了帮助,对诸位学者致以深深的感 谢。在参考文献不列举诸葛孔明传记的情况下,而 将花田清辉《随笔三国志》列出,稍显未安。但因 为该书酣畅淋漓的文笔极具魅力,故将其列出。 一直以来都受到刀水书房社长桑原迪也氏的照 顾。本书此次由该社出版,又劳烦认真审阅原稿, 指摘谬误,不胜感激。 著者书 2001年7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曹操的家庭和成长经历 一、曹操的家世 宦官曹腾之家 养子曹嵩之家 清流和浊流 二、曹操宗族墓 曹氏宗族墓的发掘 砖上的文字 曹腾、曹嵩之墓 三、曹操的成长经历 少年放荡 放荡的背景 曹操的身高 第二章 曹操的仕宦经历——早期的官僚生活 一、接近名士 与桥玄、何颐的关系 许劭的评价 二、曹操的任官与行动 从孝廉到洛阳北部尉 议郎的上书 三、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与太平道的兴起 黄巾与曹操 四、曹操的隐居 作为济南相 隐居的原因 隐居时的生活 曹操的家庭 第三章 曹操的举兵——通往乱世英雄之路 一、东汉王朝末年的宫廷 西园的新军 一扫宦官 董卓占领洛阳 逃离国都 二、曹操的举兵——成为群雄之一 曹操举兵 群雄蜂起 “黑山贼”与东郡太守 青州黄巾与曹操的兵力构成 兖州周边的战斗与保卫兖州 曹操的机智与鬼谋 三、曹操奉戴大汉天子 毛玠的提议 董卓之死与汉廷动荡 曹操奉戴天子 群雄尝试奉戴天子 四、屯田制的实施 创设屯田的始末 屯田的经营 屯田客的负担 民屯田和军屯田 屯田制和兵户制的共同点 第四章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歼灭袁绍,称霸华北 曹操与袁绍的比较 官渡之战的前夜 官渡之战 战后的处理与事件 二、华北的统一与税制改革 华北中心的荒废 袁绍之死和冀州邺城的陷落 征服乌桓和与匈奴的接触 田畴集团的构造 土豪集团和曹操的亲兵 田租、户调制定的意义 三、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征服荆州 曹操征服江南的策略与孙权宫廷的议论 赤壁会战 第五章 魏公国、魏王国的建设——通向魏王朝之路 一、赤壁战后的处置 应对赤壁之战后危机的策略 求贤令 征服西方 二、魏公、魏王与伴随而来的恩典 推戴为魏公的始末与苟或之死 魏公国与九锡特权 就任魏公的仪式 魏公国、魏王国的官制与天子之礼 反对曹操的活动 三、曹操之死 与刘备、关羽的战斗 曹操的遗令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六章 曹操身边的人才 一、曹操求贤若渴 求贤诗 尊重才能 “有事赏功能”的必要 唯才是举 不仁不孝亦可 二、曹操政权与大姓、名士 从清流名士到贵族——曹操政权所处的位置 荀或与人才的推荐 任用名士的时期 平定南方与任用名士 门阀主义和人才主义 三、人才主义与名士社会 郭嘉与名士社会 曹操、袁绍比较论 孔融的浮华 四、寒门、单家的命运 寒门、单家出世的状况 六朝贵族社会的渊源——国家与地方社会 第七章 建安文学的诞生 一、曹操与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土壤 模仿民谣并超越民谣 二、建安文学的文学论 文章,经国之大业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隐居时的生活 曹操隐退时的宅邸,在前一章所引《水经注》中记载:“城东有曹太祖旧宅……”上面提到的令文中有:“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隐退得闲的曹操在思考什么,做什么事情呢?应该不是简单的读书、狩猎。这段叙述用的是类似对偶的句子。曹操隐退的直接原因是避免“家祸”,他想成为官僚,却因他的行事而无法实现,于是不得不隐退。他对汉王朝的现实应该是抱有深深绝望之情的。 曹操隐退之后,为何又再次想要出仕任官呢?可能是他隐退期间,思考天下形势,看出了变化的征兆吧。汉朝的宫廷政治世界早已穷途末路而无法寄予期望。此处能引起新形势的是什么呢?当时除了黄巾起义外也没有其他值得考虑的了。但问题是,从黄巾起义的角度来看,这世道已经天下大乱了。桥玄、何颐等人早就预见了这点。听从他们意见的曹操应该对此是有所期待的吧。隐居生活之后登场的,就是世之所称的“乱世之英雄”了。 笔者推测,曹操的著作《兵书接要》与《孙子注》,至少其中一部是在隐居期间完成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如果要曹操在未满二十岁的青少年时代就全部完成这些作品,任务太繁重了;而曹操戎马倥偬、东奔西走的一生中,只有这段闲暇时光,可以想象,这不仅是读书,也是撰写著作的最佳时期。 还有一则传闻在这隐居时期发生,那就是冀州刺史王芬等人欲拉曹操入伙参与其阴谋的事件。这阴谋便是王芬、许攸、周旌等串通一气,企图趁灵帝巡幸北方的时候废黜他,另立合肥候。碰巧北方出现赤色之气,太史(天文官)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此事遂以失败告终。 曹操拒绝参加他们的行动,《魏书》明确记载了他拒绝王芬的言辞,曹操看透其必然失败,但用来拒绝的借口也是很冠冕堂皇的。正在隐居中思考天下形势的曹操,怎么会轻率地行动呢? 曹操的家庭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曹操在其宅邸过着读书、狩猎的生活,此外,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于中平四年(187)在这里出生。曹丕和之后出生的曹植的生母都是卞氏,曹操成为魏王之后,她被册立为王后。 曹操之前以丁氏为正室,刘氏为侧室,刘氏生有二子,曹昂、曹铄。刘氏早亡,丁氏便抚养她的儿子们。丁氏没有子嗣,她大概是想用曹昂、曹铄对曹操增加一份羁绊吧。然而曹铄早天,曹昂随父征战,战死沙场,丁氏怨恨曹操而回到娘家。曹操探望的时候,她正在织布,在织机下坐着没有相迎,也没有一声招呼。曹操无奈之下返回家中,与丁氏离婚,之后让卞氏成为继室。丁氏是沛国谯县的豪族,与曹氏有着世代通婚的关系,石井仁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卞氏是从山东琅琊来到谯县的倡家(歌女),初为曹操之妾,因丁氏被废而成为正室。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她还做妾的时候,董卓占据洛阳,曹操出逃,袁术误传曹操已死,曹操的部下们因此准备散伙回乡,她说:“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这话有效地劝止住了大家。除了曹丕等亲生儿子,曹操诸子中失去母亲的,都由她养育。 卞氏的亲生儿子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或称曹豹)四人。曹丕具备冷静的政治判断,曹植被后世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才华横溢,独具真情。他们两人因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而对立的事件之后会叙述。曹彰勇武非凡,在与乌桓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而将功绩让与麾下的将军们,曹操很喜欢曹彰的武人性格。但实际上,曹丕、曹植智慧超群,而曹彰勇武固执,无心诗文,在那个时代是难以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的。曹操临终时,将幼子曹豹托付给他的兄长们,而他也有曹熊的名字流传下来,不清楚到底应该是哪个。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还有环夫人所生的曹冲。孙权送来一头大象,正当群臣对大象的重量议论纷纷时,幼年的曹冲提出了称重方案:“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这件轶事流传下来。他是一个既讲理也念情的人,处理罪状时,为曹冲所救而免于刑戮的人有很多。曹操对曹冲的未来抱有很大期待,但他十三岁便病死了。 曹操共有子嗣二十五人,他们的名字及头衔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而他们的传记分载于卷十九和卷二十。通过这些列传及后妃传,可以大致了解曹操的家庭情况。 P36-40 导语 堀敏一是著名日本学者,长于魏晋隋唐史。《曹操》一书以曹操一生事迹为主线,依据《三国志》等史籍的记载,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介绍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看法。全书线索清晰,深入浅出,通俗而又严肃,可供三国史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 序言 中国三国时代的历史,一直作为与《三国演义 》(亦称《三国志演义》)相关联的话题而被提及 。因此,比起本书所写的曹操,诸葛孑L明才是人气 最高的人物。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虽说是根 据正史《三国志》而作的,但是两者的巨大区别在 于将魏、蜀、吴三国中的哪一国视作正统的王朝。 正史《三国志》将魏王朝作为正统王朝,开篇列太 祖武帝(曹操)及以下魏国诸帝本纪,此外众人, 包括吴、蜀之孙权、刘备等皆编入列传。而《演义 》则将汉朝皇族后裔刘备所建立的蜀国看作是继承 大汉正统的国家。全书是由以刘备主仆和蜀国为中 心的故事构成的。如果说起汉的后继者,曹操拥立 东汉最后的皇帝献帝来号令天下,魏王朝由献帝让 位而来,因此,将魏作为正统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正史《三国志》采用的正是这个立场。由于编纂《 三国志》的是作为晋臣的陈寿,晋承替于魏,而魏 又承替于汉,故他将魏作为正统也是理所当然的。 哪一方为正统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被称作正闰 论),是在中国专制时代的思想——皇帝(天子) 以一人统治天下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时的历史事 实则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 程看,古代中国的文明中心在中国北方,三国以前 的秦、汉王朝都是以中国北方为基础进行统治的。 三国时期,产生了吴、蜀这样的国家,这是历代对 这些地方持续开发的结果,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 。三国时代的人们称为“中国”的地域,是曹操和 魏统治下的中国北方。 例如,诸葛孔明曾对意欲北归的孟公威说:“ 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孔明的意思是 ,中国(曹操的领土)名士众多,归于此处,发挥 才能的机会就很少了吧。这颇有意味的话道出了孔 明自身的心境,于是他选择了能自由实现自我理想 的刘备。由此便产生了是否能够对抗拥有众多人才 的曹魏的风险,实际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此外 ,吴之重臣周瑜也将曹操的领土称为“中国”。以 上众人都将中国北方视为传统的中心地区,而自认 蜀、吴处于边境之地。他们在这些边境国家赌上了 未来,然而时机并未成熟。 …… 另一方面,高门大姓、清流名士与曹操政权之 间也存在着对立。与东汉末年宦官势力进行激烈斗 争的名士们,虽然无法立即迎合曹操,但终究无可 奈何。例如孔融就一直对曹操恶言相向,并因此被 杀。但随着曹操政权的统一和强权政治的开展,名 士内部也有了变化,逐渐产生了名士迎合曹操要求 而成为政权官僚的趋势。这是魏晋南北朝王朝贵族 形成的第一步。 关于税制,曹操创立了田租户调制度,这是其 后王朝税制的雏形。但是曹操最为重视的人才选拔 ,却没有定下来新的选举制度。曹操的理想与名士 社会的现实相差甚远。曹操死后,文帝曹丕登基, 开始实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度)。这是王朝 与名士、贵族的连接点,继承了曹操时代的成果。 这一制度使名士社会成为王朝的基础,对后来魏晋 南北朝门阀贵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这与 曹操以人才主义为基础的用人策略渐行渐远。 如上所述,曹操是过渡期的人物。在汉到魏晋 南北朝转换的过渡期中,他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 。在东汉末年前途未明的混乱中,他应对当时变幻 莫测的形势,一步步地开拓道路,差一点儿就恢复 了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如果没有曹操,就无法开启 魏晋南北朝时代。谈及这点,不禁想到如果曹操能 完成统一,那历史将会如何书写?然而在其短暂的 一生中,能够迎难而上并成就功业,这已经是极限 了。曹操取得的成就,三国时代没有人能与之匹敌 。 本书拒绝延用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判 ,而会根据史实进行传记的撰写。过去也存在怀着 这样目的而书写的传记,但当涉及史实的解释与曹 操的内心时,笔者有很多无法赞同的地方。这些地 方在文中都有叙述,其中的是非曲直就仰仗读者的 判断了。
内容推荐 堀敏一著的这本《曹操》以人物为线索,结合传世文献与曹氏宗族墓的考古成果,从曹操的家世说起,用明畅的笔触讲述了曹操的峥嵘一生。作者极力探究曹操的复杂内心,全面展现了这位充满机智与鬼谋的政治家所具有的多面性。 本书不局限于曹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重视汉末乱世的时代背景与同时代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将曹操置入从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中思考,花费大量篇幅对他的人才政策、屯田与租调制度,以及建安文学等进行专题讨论,突出了曹操的历史意义。此外,作者亦对许多重大而历来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看法,卓识洞见,启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