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崔瑞兰主编的《中国古代哲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派别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医药特点,着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关联性进行诠释和说明。由此,本教材的编写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①突出中医药特色。本教材在每章专设一节内容,专门介绍中国历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这是以往同类教材少有的。②创新教材结构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应用与实践,尤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两个层面集中展开编写。③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特色。本教材紧密结合当代中医药学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中呈现出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索,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先进性特征。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心理学等专业,同时,也适合广大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使用。 目录 绪论 一、哲学概述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 四、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五、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 第一章 《周易》和阴阳五行思想 第一节 《周易》 一、《周易》的构成与性质 二、《易经》的内容及其评价 三、《易传》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 第二节 阴阳思想 一、阴阳的渊源与含义 二、阴阳的属性与关系 第三节 五行思想 一、五行的渊源与含义 二、五行的分类与关系 第四节 《周易》及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先秦道家思想 第一节 老子“道”为万物本源的哲学 一、老子其人其书 二、“道”的基本内涵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四、“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五、“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第二节 庄子“道通为一”的哲学 一、庄子其人其事 二、以“道”为本原的宇宙观 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四、注重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五、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第三节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天人本一的整体观 二、尊生贵德 第三章 先秦儒家哲学 第一节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一、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二、孔子思想核心——“仁”学思想 三、孔子的“天命”论思想 四、孔子的道德观和方法论一“中庸”思想 五、孔子“学而知之”的认识论 第二节 孟子以“人性善”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一、孟子其人 二、人性本善论 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四、“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 五、仁政学说 第三节 荀子以“人性恶”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一、荀子其人 二、“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三、“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四、“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第四节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儒家的“中庸”之道奠定中医阴阳平衡观念 二、儒家“仁爱”思想促进中医伦理道德的形成 三、儒医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章 先秦墨家、名家、兵家与法家思想 第一节 墨家思想 一、墨子哲学思想 二、后期墨家思想 第二节 名家思想 一、惠施的“合同异 二、公孙龙的“离坚白 第三节 兵家思想 一、孙子的兵家思想 二、孙膑的哲学思想 三、兵家学说对中医学的贡献 第四节 法家思想 一、前期法家思想 二、韩非子的法家哲学思想 三、法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五章 两汉哲学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一、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的道家要旨 二、《淮南子》的宇宙演化论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身国同治”的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一、“天人感应”的天人学说 二、“阳尊阴卑”的阴阳学说 三、“深察名号”的认识论 第三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一、元气自然论 二、“实知”“知实”的认识论 第四节 ‘两汉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两汉道家道教与中医学 二、两汉儒学与中医学 三、两汉的天地之学与中医学 第六章 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论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 三、“静为躁君”的运动 第二节 裴颁、郭象的哲学思想 一、裴頠的“崇有论”思想 二、郭象的“独化”论自然观和“无为”的政治观 三、郭象的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道教哲学 一、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二、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 第四节 道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道教生命观 二、道医对中医临床的推动作用 三、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 第七章 隋唐哲学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一、佛教的创始与西典东来 二、华严宗“法界缘起”论 三、本土化的禅宗哲学 第二节 反佛斗·争中新儒学的兴起 一、韩愈的“道统”论 二、李翱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天人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一、柳宗元的元气自然观 二、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第四节 隋唐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一、禅宗对中医学的启示 二、“道统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八章 宋明理学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兴起 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理学的学术特点 第二节 张载的气学思想 一、“太虚即气 二、“气”与“性 三、气化流行 第三节 程朱理学 一、理学开山周敦颐 二、二程的理学思想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第四节 陆王心学思想 一、陆象山的心本论 二、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第五节 宋明理学与中医学 一、气学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理学伦理观对中医学的影响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