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叙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红解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郭红解,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曾任上海市档案局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上海档案》杂志主编,《上海档案志》副主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整合研究》,著有随笔集《叩访档案》(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主编论著《城市记忆与档案》(学林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散文150余篇。
后记
我与《夜光杯》
(代后记)
年少时,每天下午会到老楼斜对面、金陵东路四川南
路口的邮局阅报窗里看《新民晚报》,主要是看晚报副刊
。记得那时副刊叫《繁花》,每天连载的《罗成》《佘赛
花》,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让我欲罢不能,一次不漏。
1982年晚报复刊后,恢复了副刊《夜光杯》的刊名。当时
晚报一张半、6个版面,副刊半张、2个版面,“三分天下
”,可见《夜光杯》的地位。
在晚报副刊发篇小文,是久蓄心底的愿望。1983年9
月11日,我的散文《蓝色的伞流》在第六版的《夜光杯》
头条发表了。几天后,收到编辑於仁涵的来信和2份样报。
此后,我接连给於仁涵寄去稿件,每回都收到他手写的回
信,或留用或退回,都有明确意见,让我受益不少。有次
写了篇类似游记的散文,他回信说:“尊稿很有意境,只
是近来赵超构同志认为副刊游记太多……”我从中也为赵
超构先生对副刊的关注所感动。有次他回信中写道:“顺
便提一句,‘於’与‘于’是两个姓。”我不禁汗颜,把
他的姓老写错。在九江路外滩晚报临时社址狭小的会客室
,我与他有过一次面对面简短的交流。那年国庆节,我还
收到他寄来的请柬,报社招待作者、通讯员在新光观看电
影《廖仲恺》和《没有航标的河流》。
后来,有了孩子,有了一官半职,生命的航船就此挂
上了拖驳,搁上了舢板,有了航线和负载的制约。没有心
境,缺少时间,很难在《夜光杯》上露面了。以后,又听
说於仁涵远赴澳洲了。
再次与《夜光杯》有短暂交集,已是1989年了,而且
有职务活动的因素。那时,档案工作刚撩开神秘的面纱,
开启开放服务的进程,晚报是档案工作“走进”寻常百姓
家最好的载体。在时任晚报副刊部副主任严建平的支持下
,由我组织10篇稿件,以“档案里的故事”为题,在“十
日谈”专栏刊出。
在职业生涯快到尾声之际,有了心境,有了时间,还
有更多的生活积累和感受,就想向更多的人诉说,与更多
的人交流。这样,又想到了《夜光杯》。自2006年10月11
日发表“开篇”《“光明”情结》后,又发表了140多篇散
文、随笔。这些小文的内容大都属于“上海叙事”,叙事
的地域以我生活的黄浦(包括原来的南市、卢湾)和我曾
经工作过的虹口为主,叙事的时间自20世纪50年代至当下
,这是我生活的年代。当然,为了追溯历史,有些叙事会
上溯到我没经历过的很久以前。这些小文,试图从个体的
所经所历、所思所想中,反映和勾勒我们这代人的生存状
态和人生轨迹,从中折射近70年,特别是后40年上海城市
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由于我从事了35年档案工作(包括退休后返聘的年份
),这些小文不少带有档案的印记,或以档案印证历史,
或由档案生发感想。似水流年,档案留痕。那些泛黄的卷
宗中,隐藏着开启申城历史之谜的钥匙。即便是一张发票
、一份配房单、一册家庭收支账,都会牵出一段往事,引
发许多感慨。记忆不会因时间的渐行渐远而“风化”,因
为有档案在。
这个时期,向《夜光杯》投寄稿件、与编辑信函往来
,已用电子邮件了,稿件也以电子文本替代纸质文本了。
2006年9月,向《夜光杯》投寄《“光明”情结》稿件后,
收到了编辑裴璐的回函,从中得知她与我还是光明中学的
校友,我们的中学生活都在那幢有历史有故事的法式建筑
里度过。当然,她要小我好多好多届。这个时期,有130多
篇稿件经她之手发表。由于她一如既往的信任、鼓励和指
教,我才有勇气不断开掘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相应的档案资
源,向读者诉说我们这个城市过去和现在许多不能遗忘的
事。裴璐退休离开《夜光杯》后,我与年轻的编辑史佳林
续上了关系,也得到他不少帮助。
这本《上海叙事》收录的,基本上是2006年以后在《
夜光杯》上发表的。1983年发表的《蓝色的伞流》,尽管
与“上海叙事”关联不大,但因为是我在《夜光杯》的“
处女作”,所以也收录于此。集子按内容分为“衣食住行
”“文化体育”“马路纪事”“市井风情”“档案写真”5
辑,每篇文末标注发表时间,以与当时的背景和语境相契
合。
本书收录的照片,部分选自上海市档案馆和有关区档
案馆等编著的档案图集。
目录
第一辑 衣食住行
大壶春
鲜得来
阳春面
牛奶棚
上馆子
杏花楼月饼
泰康“金鸡”
远去的“沙利文”
糖果的记忆
面包的记忆
罐头的记忆
夏日的啤酒
“德大”的念想
快餐的味道
自助餐众生相
门店
购物
小店常驻
“一百”情结
享受流行
“二万户”
老楼纪事
电风扇
人行天桥
感受动车
公交“老字号”
三轮车出租车
第二辑 文化休闲
老课本
阅报栏
观影往事
观赛往事
照相往事
广播情缘
话剧情缘
口琴之恋
以歌为证
阅读历程
旅游忆往
最后的老影院
“卢体馆”:力与美的符号
“万体馆”的美好时光
走进巴老寓所
相会北京“人艺”
“光明”情结
高考1978
师院之恋
实习老师
漫步老校
废园沉思
体育公园
体操王子严明勇
做客上海姐妹城市
上海人在魁北克
寻踪“东方哈佛”
那幢经典法式建筑的百年钩沉
“虎扑”体育的虹口情结
第三辑 马路纪事
南京路上“老字号”
秋逛淮海路
四川北路像条河
西藏路忆往
寻梦延安路
金陵东路随想
很文化的福州路
北京东路漫步
肇嘉浜路散记
寻踪圆明园路
走笔河南路
成都北路的红色记忆
“钢”的街
上海老街
小路情思
上海“原点”人民广场
打浦桥的“文化版图”
难忘卢湾
北站往事
老城厢风情
城隍庙琐忆
十六铺转身
那一片“新天地”
虹口“金三角”
南翔像首田园诗
第四辑 市井风情
城市记忆的重构
生活新起点
年味
老邻居
输液室
老店新开
传呼电话
那些年过国庆
消逝的夏景
挽留“老字号”
老厂的思念
工友回“家”
机关逸事
面试考官
直面“非典”
上海闲话
流动风景
老港随想
好友履新
有信的日子
没有围墙的展会
另类知青的咏叹调
我的90后朋友
“然后”何其多
蓝色的伞流
第五辑 档案写真
岁月留痕
档案里的沧桑
档案里的年货单
从法邮大楼到档案新馆
档案馆50年
《星期五档案》
直播室里聊档案
人事档案
叩访档案
生命档案
百姓档案
档案的归宿
档案被拍卖
流落街头的档案
收藏“生命记录”
口述历史
我与《夜光杯》(代后记)
精彩页
大壶春
日前,沪上老牌生煎馒头店“大壶春”重返四川中路。
那些年,“大壶春”坐落在四川中路汉口路转角处,斜对面就是我就职的上海市档案馆大楼。每天营业时间,小小店堂座无虚席,等候出锅的队伍拐到了汉口路。有时午餐为换口味,我会去对面买两客生煎加一碗咖喱牛肉汤。先要买筹码,记得筹码分红、黄、绿、白、黑五色,一锅生煎一种颜色筹码,依次发货。排队等候时分,把师傅操作顺序看了一遍又一遍。生煎下锅煎一会儿后,师傅要揭盖往锅里加水,冷水和热油混合,顿时发出清脆响亮的吱吱声。为使整锅生煎均匀受热,师傅要有节奏地转动平底大锅。起盖即将出锅那一刻最为壮观,满满一锅相互紧挨着、顶着葱花芝麻的小馒头,在腾腾的水汽和“吱吱”的油煎中微微颤动着,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食欲大增。以致后来我认为,享用生煎一定要有这般等候“观摩”的“铺垫”,倘若一到就取货,感觉肯定没那么好。
“大壶春”的历史要上溯到1932年。其创建者有几说:一说是唐妙泉,与20世纪20年代开设在浙江路上的“萝春阁”是同一个老板;二说是唐妙权,“萝春阁”创立者唐妙泉是他叔叔;还有说唐妙权即唐妙泉,“萝春阁”“大壶春”创建者为同一人。《黄浦区商业志》记载“大壶春”的创建者是唐妙泉。这两家历史悠久的生煎店,是延续至今沪上生煎两大“流派”的源头。“大壶春”生煎不放肉皮冻,肉馅紧实,食时虽无一包汤,但有滋润口感,这是“肉心帮”“清水生煎”的手艺;“萝春阁”生煎皮薄卤多,吃时要先咬一小口,吮干卤汁,就如吃小笼包那般,这是“汤心帮”“混水生煎”的手艺。两种不同手艺,使两个创建者之说似乎有了佐证。20世纪90年代,“萝春阁”曾停业,后又迁到山西南路营业过,不知现在去向何处。如今沪上的生煎,大都是延续“汤心帮”的手艺,但我还是喜好“肉心帮”,要吮汤,不如去吃小笼包。
原先感到“大壶春”虽说店小简陋,但其店名很有韵味。最近看到一幅“大壶春”的老照片,据有关专家考证,照相年份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照片上“大壶春”所处的位置正是四川路汉口路转角处,斜对面我工作过的市档案馆大楼也清晰可见,那时这幢楼称新汇丰大楼,是外滩汇丰银行职员的宿舍。店铺上方的店招从右到左写着“永昌烟兑庄大壶春馒头”。当年上海烟纸店除出售烟纸杂货外,还兼有银元、铜元兑换类似钱庄的业务。《黄浦区商业志》记载,1956年“大壶春”将隔壁已歇业的钱庄合并,店面扩大到两开间。那么,此钱庄就是永昌烟兑庄了。但照片上“大壶春”的“壶”是“壶”,中间多一横,念kon(音:捆),意谓古代宫中的道路,借指宫内的意思,这与“萝春阁”的店名倒有点般配。或许“壶”字难读难懂,路人食客就以“壶”字取代了。
“大壶春”1997年因地块改造迁出四川中路,辗转在金陵中路、云南南路上安身,又在浙江中路、四川南路、浦东大道、新世界商城、食品一店等处开设过分店。如今,“大壶春”终于回“家”,尽管离原址有百来步路。专程去那里品尝生煎,依旧是原先的味道,但那些年的感觉似很难再找到。岁月流逝,有些感觉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2015年)
P3-4
导语
这本由郭红解著的《上海叙事》收录的,基本上是作者2006年以后在《夜光杯》上发表的。1983年发表的《蓝色的伞流》,尽管与“上海叙事”关联不大,但因为是作者在《夜光杯》的“处女作”,所以也收录于此。集子按内容分为“衣食住行”“文化体育”“马路纪事”“市井风情”“档案写真”5辑,每篇文末标注发表时间,以与当时的背景和语境相契合。
内容推荐
郭红解著的《上海叙事》为文化随笔,作者以一个新中国同龄人的身份和经历,叙述上海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解设、社会生活和市民衣食住行等变迁与发展,分为“衣食住行”“文化休闲”“城市风景”“马路纪事”“档案写真”五辑、一百一十八篇。语言平实生动,较有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