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一生虽长袖善舞,游刃于黑白两道,但终究难以改变其黑帮人物的暗淡前途和悲剧命运。
秦宝琦著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杜月笙》的出版,或许对当前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杜月笙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秦宝琦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杜月笙一生虽长袖善舞,游刃于黑白两道,但终究难以改变其黑帮人物的暗淡前途和悲剧命运。 秦宝琦著的《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杜月笙》的出版,或许对当前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简介 秦宝琦,1937年生,辽宁省新民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主要成果有:主编清代档案史料《天地会》(7册),专著《清前天地会研究》、《洪门真史》、《清末民初中国秘密社会的蜕变》、《中国洪门史》、《中国地下社会》(3卷),通俗读物《江湖三百年》、《帮会与革命》等,学术论文89篇。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会党史研究会顾问、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一、出身寒微 二、初闯十里洋场 三、加入青帮 四、进入黄公馆 第二章 步人黑道 一、参与鸦片争夺战 二、筹组“小八股党” 第三章 帮助黄金荣干大事 一、协助黄金荣接待黎元洪 二、解决鸦片贸易中的麻烦 三、参与暗杀徐宝山 四、为黄金荣手下掌掴卢筱嘉事件解围 五、帮助处理黄金荣同林桂生离婚 六、为解决临城劫车案出谋划策 第四章 在黑色行业中施展拳脚 一、创立豪华赌场 二、组建“三鑫公司” 第五章 初期的杜公馆 一、一妻二妾 二、日常生活 第六章 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背景 二、主导上海青帮充当反共打手 三、帮助反动当局杀害共产党人和镇压工人起义 四、为上海青帮找到政治靠山 第七章 攀附国民党权贵集团 一、戴 笠 二、宋子文 三、洪兰友 四、范绍增 五、吴铁城 六、陈布雷 七、吴开先 第八章 结交社会名流 一、钱新之 二、章太炎 三、章士钊 四、张学良 五、郑毓秀 六、刘航琛 七、秦联奎 第九章 帮会里的朋友圈 一、高士奎 二、黄金荣 三、张啸林 四、金廷荪 五、陈世昌 第十章 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一、“五卅惨案”中维护工人权益 二、调解英美烟草公司工潮 三、解决法国水兵枪杀工人事件 四、调解上海法商电水公司劳资纠纷 五、斡旋邮政工人大罢工 六、调解法租界水电工人罢工 七、调解邮基大罢工 第十一章 由黑道转向白道 一、伸手金融业 二、打进航运业 三、掌控上海物品交易所 四、控制面粉业 五、在实业界大展宏图 六、触角伸向新闻界 七、出任法租界华董 八、进军英租界 九、在上海市商会安插代理人 第十二章 参加救灾和赈济工作 一、赈济长江水灾灾民 二、救济流亡难民和失业工人 第十三章 发迹后的家庭生活 一、妻妾成群 二、家庭内斗 第十四章 一生高潮——杜祠落成 第十五章 门徒和恒社 一、开堂收徒建立恒社 二、恒社弟子大聚会 第十六章 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一、“九一八”事变后发动抵制日货 二、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 三、慰劳十九路军 四、支援“八一三”淞沪抗战 五、怒斥日军代表 六、一句话震慑日军代表 七、借推销航空奖券发笔大财 第十七章 抗战期间避难香港 一、逃沪滞港 二、任职赈济委员会 三、在香港重打天下 第十八章 杜月笙在重庆 一、从港逃渝 二、川陕之旅 三、串通“皇军”购买棉纱 四、接任“上海市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五、黄金储蓄券丑闻与浙江淳安之行 六、被弃之如夜壶 第十九章 落日余晖 一、通过载笠整垮吴绍澍 二、借“花甲之庆”炫耀权势 三、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的艰难选择 四、拒赴台湾之一说 五、流亡香港 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七、“言(闲)话一句”仍有余威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杜月笙(1888—1951)原名“月生”,发迹以后,由 国学大师章太炎帮他改名为“镛”,取字曰“月笙”。杜 月笙被人们称为“上海青帮三大亨”之一,国民党当局封 他为“解决工潮的能手”、“慈善家”,在坊间流传的著 作中,有的称他为“黑社会教父”,有的称他为“上海地 下市长”,甚至“上海皇帝”。 杜月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寒微,少年时代曾在上海滩的十六铺当过流氓瘪三 ,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辛生活。步入青年以后,他单枪匹马 闯荡十里洋场,当过水果店的学徒,干过偷窃、抢劫、敲 诈勒索等流氓勾当。在拜靠“套签子福生”为生的流氓陈 世昌为师加入青帮后,更是流连于低等的赌场和妓院。他 后来进入黄金荣的公馆,充当一名仆役。由于他善于察言 观色和揣摩黄公馆里上上下下尤其是黄老板和老板娘林桂 生的心思和需求,很快就成了他们的心腹。在黄金荣同对 手争夺鸦片的争斗中,他善于出谋划策,成为黄老板最信 赖的谋士和助手。他不仅在黑道上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而且颇具政治头脑。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政治斗争中,他 看到北洋军阀的势力在逐渐衰败,便劝说黄金荣倒向北伐 军一方。在国共两党的斗争胜负尚未分明时,他依据帮会 “刀切豆腐两面光”和江湖上“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处世 原则,既帮助国民党反共,也同共产党保持着一定联系, 甚至给共产党一定的帮助。一旦看到国民党占据优势,便 立即倒向国民党方面。他在觉察到蒋介石要坚决反共以后 ,便力劝黄金荣和张啸林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时,顽固地站在国民党反动派一边,参与蒋介石集团 屠杀共产党人和镇压工人起义的罪恶活动。这次政治豪赌 ,使他成为国民党的爪牙和帮凶,也沾上了终生难以抹掉 的政治污点。杜月笙在有了政治上的靠山以后,便在上海 滩大肆从事烟、赌、娼等黑道行业,他本人也染上毒瘾, 不仅妻妾成群,而且挥金如土,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为了洗白身上的污点,他又想方设法把手伸向实业界和 金融界,并利用新闻界为自己造声势,抬高身价,使他成 为上海的工商业巨子,担任的公司、银行董事长、总经理 以及各种商会、协会理事长的职位达一百五十余个,终于 跻身于上流社会。 当然,杜月笙作为帮会头子,也存在另一面。由于他 出身寒微,自幼受过剥削与压迫,对底层群众的苦难有过 深切的体会,因而对穷人有一定的同情心。在他“发迹” 以后,能够给予穷人和难民一些救济和施舍。在历次调解 工潮中,做过一些维护工人基本权益的事,甚至在劳资双 方增加工资或因工厂倒闭发放遣散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 难以达成协议时,他会自掏腰包,代资方支付差额来帮助 工人。但是,这样做正体现出他的一贯处世原则,就是“ 花一文钱要能收到十文钱的效果”,他并不亏本。因为资 方不敢亏欠他的人情,事后往往用其他方式给他以补偿, 并且会再送给他一份厚礼。杜月笙为此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使他逐渐洗白身上的污点,利用慈善活动掩饰其流氓大 亨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当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间 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他能够站在民族大义的立 场上,参与抗日救国的活动,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过 一些好事。但是,同时他也不失时机地发了一笔大财。他 利用推销航空储券这一“爱国行动”,大大捞了一把,用 所获利润在上海闹市区建造了一所豪宅。后来他在逃往香 港时,就是用出售这所豪宅的钱,度过余生。抗战后期, 他利用从密友处获得的经济情报,在购买黄金储券时又赚 了一大笔。丑闻曝光后,他便在密友戴笠的帮助下,借赴 浙江筹划对日反攻的机会,摆脱了舆论的挞伐。 在如何评价杜月笙的问题上,应该在对帮会评价的整 体框架下进行。 帮会的基本成员是游民无产者,也就是失去了土地的 农民和失去了工作机会的工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 ,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皖豫鲁 等省的‘大刀会’,直隶及东三省的‘在理会’,上海等 处的‘青帮’,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 体。处置这一批人,是中国的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批人很 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 命力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8-一9页,人民出 版社1966年版)这种由游民无产者组成的帮会组织,往往 被军阀、官僚所操纵和利用,加上其盲目的破坏性,有时 就变成了反动的力量。瞿秋白指出:帮会和游民无产者, “因为破产失业最受苦痛”,但其内部“绝不会有无产阶 级的集体主义,而只会有宗法社会式的‘头目制度”’, “即使游民的无产阶级暴动成功,或是真正成为一种势力 ,也很容易受头目的收买,而完全丧失其革命性,甚至变 成军阀、官僚。譬如革命初年江苏的徐老虎(宝山),就 是最明显的例子。”(《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 78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瞿秋白对徐宝山的评价和分 析,也适合杜月笙。所以,对于杜月笙的一生,应该既看 到他早年作为一个流氓无产者,从事过偷窃、抢劫和烟、 赌、娼等危害社会的黑道活动,尤其是参与“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集团杀害共产党人、镇压工人起义 等罪行,也不否定和抹杀他在维护工人权益、救助穷人和 难民,以及参与抗日活动等方面,做过一些好事。他作为 帮会首领,甚至敢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面对面地怒斥日 军代表的无耻谰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但是,总体 而言,杜月笙虽有“善”的一面,但“恶”的一面更为突 出,所以,他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如今坊间流传的有关杜月笙的传记,不胜枚举。然而 仔细阅读,则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文学创作,作者 往往虚构出许多事件和情节,再加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借 此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类作品,作为文学创作,固然无可 厚非。但是,读者如果需要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杜月笙,就 难以得到满足了!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的:“坊间虽出 版了大量的杜月笙传记或传奇,但不少作品都犯了一个严 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故事随 意出入,资其装点。”史学大师孟森曾说过:“凡作小说 ,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 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将 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 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对历史上肆 无忌惮,毁记载之信用。事关公德,不可不辨也。”所以 ,要了解真实的杜月笙,不能依赖文学创作,而需要靠历 史读物。 我是从事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在浏览过诸多有关 介绍杜月笙生平的作品后,深感有必要写一本从历史学角 度介绍杜月笙的书,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让读者了解杜月 笙其人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 幸福生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主要是苦 于资料的匮乏。因为杜月笙自幼失学,发迹以后虽然也认 识了一些字,但并未留下日记、回忆录一类资料,档案中 也鲜有关于他的直接记载。幸好杜月笙晚年在滞港期间, 喜欢同亲友们聊天。在他故后,其亲属、好友和秘书把这 些谈话内容形成文字,有些还整理成书,成为我们了解杜 月笙一生经历的重要史料。 我撰写本书主要取材于两部资料性书籍。一是由杜月 笙的亲友、故属口述,由台湾传记文学作家章君谷执笔写 成的《杜月笙传》。二是杜月笙的秘书胡叙五记录和整理 的《真实的杜月笙》(原名《杜月笙别传》)。此外就是 报刊和网络上流传的相关文章,其中包括杜月笙的后人、 朋友和门徒撰写的回忆录,并参考中外学者有关研究杜月 笙的论著。 章君谷执笔的《杜月笙传》,在扉页中注明系“亲友 毕集筹编传记”。陆京士在该书前言中提到:书中资料, “部分由杜姚谷香(玉兰)女士口述,暨先生家人亲属、 故旧门生,各就所知,分别提供”。胡叙五整理成书的《 真实的杜月笙》,据蔡登山在序言中评价说,“有极高之 史料价值”。因为胡叙五曾多年担任杜月笙的文字秘书, 长期追随杜月笙,对杜月笙的生平事迹,了解颇多。杜月 笙的女儿杜美霞女士评价说:“(胡)叙五以与他(杜月 笙)多年宾主之情,知道得多而翔实。” 从目前笔者能够看到的有关杜月笙的史料中,上述两 部书的史料价值是比较高的。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也存在缺点,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首先,这两部书的内容均采自杜月笙亲友故旧的回忆 和口述,不免有所偏颇。尤其是涉及政治层面的内容,大 多对国民党和蒋介石集团加以美化,对杜月笙本人多有溢 美之词。对其“善”的方面尽量放大,把他描绘成一个正 面人物;而对其“恶”的方面,则加以缩小和淡化,进行 辩解和开脱。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却 加以攻击和诬蔑,使读者无法接受。 其次,内容庞杂,书中夹杂了大量同杜月笙本人并无 直接关联的内容,字数达数百万之巨,有的文字也比较晦 涩,一般读者难以卒读。 本人长期致力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对杜月笙这 位历史人物自然颇感兴趣。因此,把上述两本书作为基本 史料,对其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其糟 粕,保存某些史实,再参考报纸、期刊和网络上的文章以 及有关书籍,编写成书,以飨读者。书中涉及青帮和洪门 的历史,则依我的研究,对坊间流传的一些不实内容,做 了澄清。所以,本书不是为杜月笙立传,而是让读者了解 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杜月笙。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我的学术著作,只是 一本由我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和 行文流畅,很少引用原文,也未加注释。书中的插图,多 采自网络,因不明出处,亦无法标明,仅在此表示感谢! 书中的缺点与错误,仰祈方家指出,不胜感谢! 秦宝琦 2018年6月 导语 杜月笙是上个世纪上海有名的三大亨之一,曾叱咤上海滩。《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杜月笙》对杜月笙的一生包括后期在香港的活动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基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月笙,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和较强的可读性。因为作者秦宝琦是研究中国秘密史的专家,所以对对杜月笙的一生评价较为真实可信。 精彩页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一、出身寒微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因为他出生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的月光虽然比不上中秋节明亮,却也是秋澄月朗,他的父亲杜文卿便给他取了个乳名“月生”。在他发迹以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依据《周礼·大司乐疏》中“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谓镛,镛者功也”之意,为他取名为“镛”,号“月笙”。既保留了“月生”的原音,又具有发扬光大的意味,可谓典雅不俗,颇费了些心思。 杜月笙的先世,已不可考,相传他家祖籍是浙江海宁,祖辈曾经营过丝茧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于是移居上海浦东的高桥镇。到了杜月笙的父辈杜文卿时,曾在上海的杨树浦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米店,本小利薄,仅能糊口而已,难以维持家中用度,杜月笙的母亲朱氏便去帮人家洗衣服,赚取零钱补贴家用。 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上海疫情大作,不少人因此丧命黄泉。八月底,又逢阴雨连绵,仓储稻谷大量霉烂,导致米价腾贵,民不聊生。杜月笙母子二人在家乡无以为食,朱氏只好怀抱刚满周岁的杜月笙,步行20余里,到杨树浦投奔丈夫。没想到,丈夫杜文卿的米店这时也正面临倒闭,因为米谷价格一天数涨,一旦卖出,便无力进货。杜文卿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对妻子和儿子的到来,虽然高兴,却也忧心未来如何过活。朱氏打听到杨树浦有几家纺纱厂,打算去纱厂当女工。可是,朱氏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且此时尚怀有身孕,加上杜月笙这时刚满周岁,正需要母亲照料,杜文卿不愿让妻子去纱厂当女工,可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只好如此。 光绪十六年(1890)夏天,上海又流行霍乱,杜家虽然幸免罹难,但朱氏却在此时又生下一个女儿,产后由于极度衰弱而身亡。杜文卿一手领着年幼的杜月笙,一手抱着襁褓中的女儿,面对妻子的尸体,痛不欲生。后来总算在亲友的帮助下,罄其所有,勉强料理了妻子的丧事,然后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到杨树浦。这时他已经精疲力竭,无力支撑这个家了。最后只得忍痛割爱,把女儿送给一个姓黄的宁波商人领养。若干年后,当杜月笙发迹后,希望找到失散的妹妹,却一直未能如愿! 光绪十七年(1891),正当杜文卿走投无路时,温柔可亲、沉默寡言的女性张氏来到了苦难中的杜家,成为杜文卿的第二任妻子,尽管他们并未经过合法手续。张氏对于自幼失去母亲、一直得不到调养的杜月笙充满了同情之心,对杜月笙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使年幼的杜月笙度过了童年时期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 可是,好景不长,光绪十八年(1892)腊月,一天天降大雪,气温骤降,杜文卿突患疾病,不治身亡,这一年杜月笙刚刚5岁。继母张氏尽其所有,为杜文卿料理了丧事。杜月笙8岁那年,继母为生活所迫,离开了杜家,杜月笙也就成了孤儿,只好回到高桥镇,就食在外祖母家。外祖母虽然对他百般疼爱,可是舅舅却视他为累赘,使他过着三餐不继、衣履难周的艰难日子。尽管他主动帮舅舅家干活儿,但舅妈始终认为他是吃闲饭的。杜月笙在舅父家过着无人管教的游荡生活,结交了一群游手好闲的少年,经常出没在茶馆赌棚。13岁那年,他下了平生第一次赌注。一天,赌场里耍钱的大人对他开玩笑地说:“你也来下个注吧!”他虽然想下注,无奈囊中羞涩,他手里还从来没有过钱,哪里有钱下注?他忽然想到:家里还有些父母亲遗留下来的旧衣服、旧家具可以变卖。终于他手里有了五角钱,于是昂首阔步地走进赌场,赌了一把,居然赢了几文钱!他被那群玩伴簇拥着出了赌场,走上大街,用赢来的钱请伙伴们吃饭。就这样,他成了一群玩伴的首领。 经过一年的流浪生活,家里仅有的破烂儿已经全部被他卖光了!在舅父家里饱受白眼,历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15岁那年,他试图前往上海去闯荡。但却苦无资斧,于是想把祖上遗留下来的半幢破房子变现。一天,他以试探的口气对堂嫂表示,他想把他名下的一半祖屋卖掉,用卖来的钱做路费,去上海闯天下!堂嫂听后大吃一惊,急忙去告诉杜月笙的娘舅和姑丈,因为只有他二人尚可管得住他。娘舅本来就看杜月笙不顺眼,听说杜月笙居然胆敢出卖祖屋,勃然大怒,将杜月笙捉进祖宅堂屋,痛打了一顿。这顿毒打,使杜月笙再也无法在高桥镇存身了!不仅身受羞辱,而且成为镇上人们的谈资。他感到自己如今已经六亲无靠,彻底绝望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着怨气,揩干眼泪,离开家乡,准备赤手空拳到上海闯荡。可是,去上海既无熟人,又没盘缠,如何是好?他突然想起还有疼爱自己的外祖母!他悄悄跑去把想去上海的事告诉她,免得外祖母因为他的突然失踪而牵挂。外祖母听说他要去上海,想起这孩子身世凄凉,如今又要孤身一人前往上海,难免伤心痛哭。最后外祖母擦干泪水对他说:“明朝我要送你一程!”次日,外祖母送他到半途的八字桥,相对泣别。临别时,外祖母从身上摸出几个铜板,连同请邻居写的一封介绍信,一块儿塞进杜月笙的小包袱里。杜月笙则以泪眼望着高桥立了个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