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大巍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古今中外,有无数人用各种形式问出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现实感到焦灼忧虑。《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作者李大巍也渴望得到答案,于是将这个问题抛向了世界精英们。
作者用了两年时间,对12位精英进行了深度采访。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这一终极之问延伸开,主要关注当下的一众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如区块链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来、虚拟现实、“灰犀牛”、财政和货币政策、传统零售业的转变、中国在未来经济中的地位等。
12位受访者均为在各个领域活跃的世界级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J.萨金特、《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三部曲作者凯文·凯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等。
想要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便是躬身创造它。跟着本书一起,看清现在,看懂未来。
作者简介
李大巍,他山石智库(China Thinkers Bureau)创始人;此前曾在GWY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任GJ主编;参与财新传媒创建,曾任财新英文执行总经理。李大巍先生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从事创新和经济发展研究。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01 凯文·凯利:未来来客
来自未来的挑战
技术最为强大
再过一代人,中国就会有真正的创新
人工智能不可能消灭人类
去中心化的力量依然强大
媒体的新商业模式
数字化将促进慈善发展
未来学家的未来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2 皮埃罗·斯加鲁菲:我不害怕人工智能,我怕它来得还不够快
中国需要“破坏性创新”
传统媒体必须拥抱变革
“奇点”是个笑话
智能的生命比智能的机器更值得担忧
区块链颠覆世界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3 奈斯比特夫妇: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输出中国文化
中国模式极具竞争优势
多中心的世界,中国是主角
“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发展的发动机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教育改革,才能支持中国的创新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4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类和今日的简史
人工智能将改变银河系
权威向算法转移
人工智能将让人类“下岗”
终身学习,是无用阶级的解药
终极之间
对话手记
05 亚力克斯·塔普斯科特:区块链将彻底改变商业生态
消灭中间人
颠覆企业运作模式
立即拥抱区块链技术
机遇属于所有人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6 马丁·沃尔夫:全球化的新舵手——中国
重视反全球化的可能性
寻路中国
解析中国评级展望下调
终极之问
07 米歇尔·渥克:驾驭灰犀牛的艺术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的“灰犀牛”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实体经济的“灰犀牛”
多元决策避开“灰犀牛”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8 托马斯·J.萨金特:
健身房里永葆青春的诺奖经济学家
今天最重要的两件事
宏观经济学总在与时俱进
“理性预期”仍指导经济政策
创新将继续释放中国经济活力
人工智能和经济学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09 乔·韦曼:从云经济学之父到新零售教父
云——重要的战略资源
云端和地面的行业战争
从云经济学到新零售战略
永恒的创新
中国应该做什么?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10 彼得·蒂尔:审视科技、商业、未来的哲学
理解《从0到1》
中美创新环境对比
培养创业者
下一个浪潮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11 戴安娜·柯伊尔:经济学家和高尚的学科
经济学的历史与未来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的GDP
美国反全球化的短视
女性的突围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12 贾斯汀·卡塞尔:人工智能女王眼中的人类未来
只打造与人合作的人工智能
展望人工智能产业化
女孩,科技帮助你们打破玻璃天花板
中国和创新
终极之问
对话手记
致谢
序言
“这个世界会好吗?”来自世界精英们的回答
吴晓波
“这个世界会好吗?”100年前,前清民政部员外郎、
学者梁济向儿子梁漱溟抛出这个问题。在北京大学教授哲
学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几天后,梁济
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用这种方式向旧世界告别。1980
年,美国汉学家艾恺来中国专访梁漱溟。连续两周的访谈
后,艾恺将他们的对谈录音整理成文,译作英文。这本对
话录的标题便是:“这个世界会好吗?”问题一直没有明
确答案,让人思考至今。
在我看来,这也是贯穿大巍新作《对话最强大脑:精
英眼中的未来世界》的核心问题。大巍将这一充满哲理和
引人深思的问题,传递给当世的诸位大哲,并借由他们的
视角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经过了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经过了过去40年
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进入历史最优状态
,这本身已是伟大奇迹。但我们绝不能忽视的是,经济奇
迹背后思想的力量。这些驱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思
想,是人类智慧的精粹。它们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亚
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
本主义精神》、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萨
特的《存在与虚无》、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些
经济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思想跨越年代,跨越国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巨轮前行的方向。筚路蓝缕的中国
改革开放进程中,这些思想家的千万学徒,默默领会、思
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在2011年的《财经》年会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科斯发表了一段视频致辞。他说道:“如今的中国经
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一个运作良好
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
解毒剂。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
的根基,威胁社会的稳定。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
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而更重要的是,
与多样性的现代世界相互作用和融合,能使中国复兴和改
造其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深入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思
想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们谈及经济发展时,我们需要世界顶级经济学家
,尤其是诸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谏言助力;当现代化
进入深水区,当前行者们遇到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洞察历
史与未来发展规律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或可提供深刻洞见
;当我们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与人类未来,一定
绕不开尤瓦尔·赫拉利、皮埃罗·斯加鲁菲等人的学说,
也需要理解凯文.凯利的失控理论…一时至今日,这些国
际思想市场上最前沿、最卓越的智慧,依然在影响、驱动
着我们的社会进步。大巍这本《对话最强大脑》便是以更
加直接、快捷的方式,将这些人类最顶级的思想产品引荐
给更多的国人。
思想与人的流动是近代欧洲繁荣的根本。回顾历史,
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认为,公元1500年后欧洲文化与“
想法市场”的繁荣导致了“大分流”,进而带来了欧洲快
速的财富积累。今天,更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让
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分割。要实现各国技术能力水平的共
同提升,不仅需要自由贸易,更需要跨越国境的知识与思
想的流动,这本《对话最强大脑》,便是打破国界、促成
思想自由流动的完美案例。
大巍不仅记录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对
中国经济发展“隆中对”一般的警世恒言,还借自由市场
经济骑手马丁·沃尔夫之口讲述全球化的前景;他在达沃
斯的雪夜拜访了英国财政部前官员、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戴
安娜-柯伊尔,讲述中国经济的可能图景;他向当世最优
秀的女科学家之一贾斯汀·卡塞尔询问如何激发女性领导
力,如何培养未来的女性科学家,从而实现更具人文属性
的科技发展;他向未来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硅谷大哲凯
文-凯利以及皮埃罗·斯加鲁菲反复抛出问题:科技想要
什么?人类2.0是什么意思?人类是否正在与人工智能和
谐共存?这本书中的所有对话,都贯穿着一个“终极之问
”:明天会好吗?
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句,更是一个看清今天、看懂
明天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对话的12位人类顶尖的思想家
,每个人都站在思想学科的厚重根基上,为此问题,给出
答案。
期待这些答案,也能带给你对这个世界——更加深刻
的理解。
导语
《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是作者李大巍基于访谈写成的,主要探讨了当下的一众热点问题,如区块链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来、虚拟现实、“灰犀牛”、财政和货币政策、传统零售业的转变、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等。
作者针对访谈对象的研究领域提问,比如对凯文·凯利的问题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工智能的明天”“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而对彼得·蒂尔的问题则是围绕“美国在创新和科技方面的表现”等。而对耐斯比特夫妇的访谈则围绕中国经济——因为妻子多丽丝·耐斯比特是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院长,支持 “一带一路,引领世界新趋势”等观点。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中的所有谈话,都贯穿着一个“终极之问
”:明天会好吗?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句,更是一
个看清今天、看懂明天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对话的
12位人类顶尖的思想家,每个人都站在思想学科的厚
重根基上,为此问题,给出答案。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巴久灵新媒体、蓝
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
世界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机遇。
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和网络化事物,包括机
器人在内,正在改变着全球文明的结构,使社会、文
化、法律、商业和政府发生结构性转变。李大巍先生
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东方
和西方、电子设备的硬件与人类社会的软件、先人最
古老的智慧与全球学术界的最新知识,并据此回答我
们现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更
加美好的世界?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我认为
李大巍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一问题的人。
——乔·韦曼,云经济学之父
李大巍是新科技领域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对人文
学科也造诣精深。拥有一本专注于科技如何改善世界
的书很重要,获得不同领域学者的意见也很重要,因
为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视角。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科技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确保科
技为我们所用。在本书中,具有创新和跨界精神的作
者创造性地融合各种想法,为当代研究提供独特视角

——皮埃罗·斯加鲁菲,硅谷精神布道师
精彩页
如果说,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寻找精神导师,那凯文·凯利就是过去几年间我科技哲学思想的导师。
我第一次记住这个名字,是在2011年。我读到了他的代表作——《失控》。这是他的第一本书,著于1994年。“非常长,非常复杂,涉猎的话题非常广泛——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凯文·凯利说,他从未期待过这本书会有大量的读者,毕竟他阐述的是小众且多少有些晦涩的话题:分布式生存、自下而上的控制、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变自生变……这些话题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或许并不稀奇,但想象一下,那是在中国刚刚接人互联网的1994年。要知道,那时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还在读小学,乔布斯已经被苹果炒鱿鱼了,伟大的苹果帝国还没有一点影子。
然而,这本书在2010年被引人中国时,几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界。人们热切地谈论凯文·凯利在16年前为互联网做出的预言如何一一成真;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更是争相与他对话,一时间凯文·凯利成为马云、马化腾、李开复、张向东等互联网大佬的座上宾。他在中国的演讲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人们都迫切期望得到这位未来来客的点拨,找到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得不说,我也是那众多热忱粉丝中的一员。幸运的是,从2014年开始,我就有了和凯文·凯利深度接触、合作的机会。彼时,我和中国社群领袖联盟的孑L剑平主席邀请他来中国参加首届中国社群领袖峰会。此后,我每年都会与他见面一两次。2015年,我带他亲身体验了几家中国创业公司的虚拟现实(VR)产品,参与协助他第一部科幻小说《银带》在中国的出版。2016年,我邀请他来中国参加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机器人峰会,与地方官员、创业者、企业家见面。2017年,我又让凯文·凯利体验了一把中国“知识付费”和直播的浪潮:我和他的出版人合作,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上推出了凯文·凯利的音频产品,还参与了他的直播处女秀。
在我真正和凯文·凯利接触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极度聪明、狂热的科技极客。“但是你知道吗,2010年我来中国时,我才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凯文·凯利就说到这一细节,顽皮地向我眨眼,而后哈哈大笑。他不用电子阅读器,到现在也每天浏览纸质版的《纽约时报》。他还很少上网,从没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其实我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但或许这才是凯文·凯利的独特之处。他不是互联网的从业者,甚至不是互联网产品的典型用户。但他观察这些从业者,他观察用户,他观察人和科技的关系,思考科技的走向。他是这个变化万千的互联网时代里独立、冷静、客观的观察者。
事实上,他的经历也与那些有着耀眼藤校文凭和闪亮巨头公司从业经历的硅谷大佬大相径庭。20世纪70年代,只读了一年大学便辍学的凯文·凯利,只身来到亚洲“探险”。这段经历,被他称作人生最美妙的经历之一。他以摄影师的身份,深入亚洲腹地,从伊朗到日本,拍下大量纪实照片。1979年,他回到美国。然后,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横跨大陆,一路写诗作画。
一直到30岁,凯文·凯利才结束“嬉皮士”的浪游生活,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加入斯图尔特·布兰德麾下的《全球评论》,一路做到主编和出版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评论》被视为嬉皮士运动的重要刊物,它反权威、反资本垄断,相信技术会让世界变得更好,相信一个开放、协作、去中心化的技术乌托邦。这本前沿的科技杂志,吸引了一大群极客,乔布斯也是它的忠实粉丝。1993年,凯文·凯利又参与创办了另一本科技杂志《连线》并担任主编,这本杂志关注科技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凯文·凯利由此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主导着美国硅谷乃至科技圈的舆论、思想风向。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