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很久以来,本人就一直想做一套关于帝王将相的图书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身份显赫,而是因为历史进程往往 在这些人手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或好或坏。研究他们, 读懂他们,其实就是在理解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到底是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从他们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 出来。 从“权力的游戏”这套书的系列名即可看出,书内的 主角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因此,入选这套书的传主的 门槛并不低,最低也是主持过一国国政的著名人物。权力 对这些人来说,也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游戏,是成功通关 留下精彩的结局,还是被权力吞没成为历史的笑谈,看这 套“权力的游戏”,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最后,还要感 谢曹锦林、曹燕兰、曾柯杰、常在、陈翔、褚以炜、杜颖 达、傅仰哲、顾凤娟、管钢、胡滨、姜海洋、景迷霞、李 湖光、李家训、李金海、李楠、李瑞梅、李巍、李玉华、 廖文静、刘萌、刘啸虎、马干、孟驰、潘星汉、任立民、 宋国胜、孙昊、汪枫、王顺君、王豫刚、王钻忠、翁伟力 、吴田甜、吴焉、肖倩、许天成、薛贺、薛莹、杨吴、杨 志民、俞彬彬、张宏轩、张捷闻、张俊、张雪琴、张一钡 、张子平、章毅、赵恺、赵屏远、周泉、蔡晨、朱茜、朱 涛等人在这套书出版过程中的鼎力相助。 宋毅于上海 2019.1 目录 楔子 英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 第一章 天之娇女——汉诺威王朝的传承和维多利亚的诞生 第一节 王权和党争 第二节 能臣与名将 第三节 光棍和寡妇 第二章 步步惊心——拿破仑战争后的英国和维多利亚的登基之路 第一节 辉煌与困境 第二节 宿敌和盟友 第三节 水手和国王 第三章 非诚勿扰——政治考量下的女王择偶和诡异的“弗洛拉事件” 第一节 公主与王子 第二节 母亲和权力 第三节 盛典和丑闻 第四章 走向成熟——女王婚典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王夫和婚礼 第二节 鸦片和贸易 第三节 危机和战争 第五章 君临四海——工业革命和海外霸权所构筑的“维多利亚时代” 第一节 工业和革命 第二节 外交和舰炮 第三节 中国和印度 第六章 欧洲之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家庭生活 第一节 甜蜜和烦恼 第二节 家庭与外交 第三节 公主和联姻 第七章 灰色岁月——女王的丧偶和子女婚配的幕后故事 第一节 劣子和亡夫 第二节 儿媳和丹麦 第三节 纪念和忘却 第八章 是的,首相——维多利亚晚年的权臣们 第一节 独立和统一 第二节 放纵和干涉 第三节 自由和保守 第九章 维多利亚的秘密——维多利亚女王晚年生活和绯闻 第一节 男仆和情人 第二节 危机与后裔 第三节 辉煌与落幕 编者后记 精彩页 自1840年喜结连理之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两夫妇的确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时光。但这种快乐注定是短暂的,阿尔伯特很快发现无论是在宫廷之中,还是在英国政府的组织机构里,他都不过是一个摆设,或者说是一个工具、一个用于维护英国王室体面的工具。 事实上阿尔伯特的这一尴尬处境,早在订婚期间便早有预兆。维多利亚曾在写给他的信中这样说道:“英国人非常嫉妒外国人干涉其国家政治,已经有一些报纸表示希望你不要干涉我的执政韬略,现在,尽管我知道你绝不会,但如果你受了封爵,他们仍然会说,王夫想要干预政治了。” 当然维多利亚女王的这番话,一定程度上是迫于来自议会的压力,毕竟英国政府并不打算给予阿尔伯特过高的政治地位。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有着自己的考虑。和所有的女性一样,她既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因忙于国务而无暇陪伴自己,更不愿意阿尔伯特位高权重之后,四处招蜂引蝶,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因此在结婚之前,维多利亚女王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她所希望的是阿尔伯特只要做一个无可挑剔的丈夫就可以了,而至于国家政治,则由她去应付就够了。 作为一个天性骄傲的德意志贵族,阿尔伯特颇为不满地向英国朝野上下表示,他贵为萨克森公爵之后,并不屑于接受“约克公爵”或“肯特公爵”之类的英国爵位。英国政府也据此称其为“阿尔伯特亲王”,尽管“亲王”的名号在中国的政治系统之中的确要高于公爵,但在英语之中“亲王”一词更多指代的是小国的君主或王子,也就是说阿尔伯特被称为“亲王”,也就意味着他本身没有任何的英国爵位。 对于自己的政治境遇,阿尔伯特显得相对随和。毕竟作为家中次子的他,本身便无望继承自己父亲的公国。而通过迎娶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英国女王,他虽然没有在英国获得爵位和封地,但毕竟领有每年3万英镑的年俸,并享受着小国君主的礼遇,自然可谓心满意足。但是随着两人婚礼的举行,阿尔伯特正式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一切却随即发生了改变。 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的婚姻虽然不能说全无爱情,但终究是一场政治联姻。其始作俑者,是远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而之所以急于将阿尔伯特推到维多利亚的身边,利奥波德自然有着自己的算计。除了要将敌对的荷兰王室排除出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姻亲体系之外,利奥波德最终的构想,还是希望阿尔伯特可以影响甚至掌控自己的妻子,进而令英国的政治走向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利奥波德拜托自己的老朋友——德国医生斯托克马尔,不断向阿尔伯特灌输“要以家族利益为主”“维多利亚终究是个女人,她需要丈夫的引导和辅佐”,而阿尔伯特虽然天性随和,不愿介入政治纷争之中,但久而久之,也逐渐听信了斯托克马尔那一套说辞,认为自己的确具备政治才干,只是过去缺乏正当的志向和非凡的毅力,而现在他既然身为王夫,自然要有终身从事艰巨的政治生涯的抱负以及为此而牺牲一切单纯享乐的心理准备。 P136-137 导语 赵恺著宋毅主编的《帝国玫瑰(维多利亚女王传)》作者赵恺多年潜心研究维多利亚女王及英国史。他用通俗易懂的笔触,带领读者循着这位传奇女王的足迹,领略“欧洲祖母”的迷人风采,剖析她辉煌灿烂的人生,同时回眸19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了解那个冠以她的名字的伟大时代。 序言 在向来以男性为主的国际政治舞台之上,英国似乎总 给人一种“阴盛阳衰”的感觉。除了今天代表英国王室的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坐镇唐宁街十号的女首相特蕾莎·梅 之外,翻开其历史,这个国家从古至今似乎都不乏女性领 导者。 先不看充斥着神话色彩的《不列颠诸王史》(注1)中的 记述,第一位出现在英国历史舞台上的传奇女性,是公元 61年领导凯尔特部族大起义的“女王波狄卡”。严格意义 上来讲,波狄卡仅仅是当时不列颠群岛之上诸多凯尔特部 族之中“爱西尼”一族的女性首领,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 上的“女王”。但其领导人民英勇抵抗罗马帝国暴政的举 动,却在此后干百年的岁月里为英国人广为传唱,成为英 格兰不屈精神的象征。 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大 举西进,其中朱特、盎格鲁、撒克逊三大部族更跨海进入 了不列颠群岛南部。在将当地的凯尔特人赶往威尔士、苏 格兰的群山地带,完成了鸠占鹊巢的大业,这些“盎格鲁 一撒克逊人”却又陷入了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中。 公元600年至800年间,不列颠南部地区形成了肯特、 萨西克斯(又称“南撒克逊”)、韦塞克斯(又称“西撒克逊 ”)、艾塞克斯(又称“东撒克逊”)、诺森布里亚、东盎格 利亚和麦西亚政权并立的局面,史称“七国时代”。 正当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忙于关门内斗之际,北方却传 来了维京海盗入侵的号角声。在几个世纪的内战之中损失 严重的七大王国,面对源源不断泛海而来的龙头战舰纷纷 败下阵来,最终唯有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通过浴血奋 战,勉强守住了自己的国土。他也由此被英国人尊称为“ 阿尔弗雷德大帝”。 阿尔弗雷德大帝死后,其嫁到邻国麦西亚的长女埃塞 尔弗莱德接过了抵抗维京入侵的大旗,这位被称为“麦西 亚贵妇”的女中豪杰,虽然没能最终光复所有失地,却也 极大打击了维京海盗的嚣张气焰,可惜阿尔弗雷德大帝的 男性继承人大多并不成器。最终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在不列 颠南部的统治,在北方维京海盗和南方诺曼人的夹击之下 ,终于崩溃。 在公元1066年至公元1154年的“诺曼王朝 ”及其后统治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时代,英国历史上 虽然也不乏贤明的王后,但由于上述这两个王朝除了掌控 着英格兰之外,均在西欧大陆拥有庞大的领地,并与法国 王室之间纷争不断,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更多留给诸 如“狮心王理查”等“骑士国王”们。 公元1337年,占据着英格兰和控制着法国南部阿基坦 等地的“金雀花王朝”,与窃取巴黎的“瓦卢瓦王朝”为 争夺法兰西王权而刀兵相见。被后世称为“英法百年战争 ”的漫长军事冲突,由此揭开了序幕。尽管这场战争的胜 负以及被视为战争转折点的“圣女贞德”的故事早已脍炙 人口。但真正对英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另一位传 奇女性——来自卢森堡的雅格塔。 雅格塔以“金雀花王朝”在法兰西地区摄政王——贝 德福德公爵约翰妻子的身份进入英国王室,在自己第一任 丈夫死后,她又下嫁了贝德福德公爵的侍从理查德·伍德维尔,由此留在了英格兰。 在“英法百年战争”以英国全面落败而告终之后,“ 金雀花王朝”内部爆发了同为王室后裔的兰开斯特家族与 约克家族之间的内战,由于两派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 家徽,因此这场内战又被称为“红白玫瑰战争”。 雅格塔和她的第二任丈夫起初均站在了兰开斯特家族 这一方,但随着约克家族逐渐占据了上风,雅格塔又迅速 改换门庭,并将在内战中失去丈夫的长女——伊丽莎白· 伍德维尔送上了约克家族少主——爱德华四世的龙床。 约克家族虽然赢得了内战,但其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爱德华四世在世期间,约克家族便因兰开斯特家族余党的 反击,两度被迫放弃伦敦。而在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 查德三世更因倒行逆施,而最终在战场众叛亲离,为兰开 斯特家族的分支——都铎家族的少主——亨利·都铎所杀 。英国由此进入了“都铎王朝”。 亨利。都铎虽然在战场击败了约克家族,但为了巩固 权力,更为了弥合内战中英国各派贵族的对立情绪,其在 即位后不久便正式迎娶了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 尔的长女——“约克家的伊丽莎白”,由此伊丽莎白之名 正式进入了英国王室的命名序列,并最终在亨利·都铎的 孙女——伊丽莎白·都铎的身上成为女王的代名词。 伊丽莎白·都铎并不是都铎王朝的第一位女王,在其 正式登基之前,纷乱的英国政坛先后涌现出了两位短命的 女性统治者——“九日女王”简·格雷和“血腥女王”玛 丽一世,而之所以会在如此短时间之内出现这么多女王, 很大程度上要从伊丽莎白·都铎的父亲——亨利八世说起 。 作为亨利·都铎和“约克家的伊丽莎白”两人的次子 ,亨利八世本无缘继承大宝,但公元1502年4月25日其长兄 亚瑟·都铎在迎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不到 五个月时突然离世,意外地为其让开了通往王位之路。 事实上,1688年英国鼎革所谓的“光荣”,完全来自 于普通民众和议员们的心理满足。自伊丽莎白一世以来, 英国终于迎来了一位在宗教上放任自流,对国会尊崇有加 的君主。但英国贵族对性情孤僻、粗暴无礼的威廉三世更 是嗤之以鼻,称其为“荷兰矮熊”。只是在法国军队可能 登陆英伦拥护詹姆士二世复辟时,他们才团结于其妻子玛 丽二世的身旁。 不过玛丽和威廉的夫妻感情并不和睦,从后来披露的 一些书信中,人们发现玛丽二世另有爱人——王家鹰苑管 理员的女儿弗兰西丝·阿斯普利。而威廉三世的身体也远 不如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得那么强大,他自幼患有肺结核和 气喘病。因此这对夫妻要想为英国孕育一位全新的国王显 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玛丽二世于1694年去世之后,英国 国会便开始谋划通过立法来阻断詹姆士二世及其继承者卷 土重来的可能。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嗣位法”,这一法案不仅明 确了英国王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继承顺序为:无 嗣的威廉三世将传位于自己的小姨子——安妮。作为詹姆 士二世的次女,安妮虽然于1683年便嫁给了丹麦王子乔治,并保持着多达17次的怀孕纪录,却没有一个继承人可以 免于夭折。基于这一情况,“嗣位法”特意规定,如果安 妮女王无后,那么英国王位将传给詹姆斯一世长女伊丽莎 白的后裔——德意志地区的汉诺威选帝侯——乔冶·路易 斯。1714年9月在得到安妮女王逝世的消息后,乔治·路易 斯大摇大摆地抵达伦敦,顺利加冕为“乔治一世”。英国 由此进入了“汉诺威王朝”时代。 在英国人眼中,乔治一世五短身材、其貌不扬,其反 对者不无讽刺地以“在查理二世时代,统治我们的是一群 法国妓女;在威廉国王的时代,统治我们的是一群荷兰步 兵”来预言英国即将落入德意志人的手中。而乔治一世本 人对英国兴趣缺缺,他不会说英语,也没有学习这种语言 的热情,君臣之间长期靠法语和拉丁语沟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政府的实际运转便掌握在了财 政大臣罗伯特·沃波尔等本土官僚的手中。在乔冶一世很 少参加内阁会议,对于翻译成法文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签了 之的情况下,沃波尔得意地宣称:“我用蹩脚的拉丁语和 可口的混合甜酒控制了乔治。”此时谁也不会想到随着时 间的推移,汉诺威王朝将会诞生一位与伊丽莎白一世同样 传奇的女性统治者,并带领着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举扩 张,而她就是本书的主角——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内容推荐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的经济、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空前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让世界瞩目。维多利亚女王一直被人们铭记,她非同凡响的人生也为人们津津乐道。赵恺著宋毅主编的《帝国玫瑰(维多利亚女王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轨迹为脉络,真实地还原了英国巅f时期的历史全貌。作者以两次鸦片战争、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克里米亚战争和布尔战争等台前幕后的故事为着力点,为读者系统展现和还原“日不落帝国”的兴衰荣辱及维多利亚女王跌宕起伏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