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老虎尾巴书房(精)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谢其章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谢其章在他六平方米的“老虎尾巴”里,写作发表了千余篇文章、出版了二十几本书,接待过电视台和电影厂的采访,“老虎尾巴”见证了他从爱书之人成为知名藏书家、写书人的近三十年岁月。谢其章曾说:“没有鲁迅的感召,没有'老虎尾巴',我将一事无成。”而《我的老虎尾巴书房》这本书也是他近三十年藏书点滴的记录和拾珍。 目录 鲁迅“老虎尾巴”传播史 鲁迅母亲和夫人朱安照片的首次面世 最快报道鲁迅逝世的《生活知识》 我与《鲁迅全集》的小故事 拿什么来纪念鲁迅先生? 《鲁迅奋斗画传》并非讴歌之作 鲁迅日记中的梁得所 吾家六十年前有一间书屋 三十年来辛苦路 海淀镇淘书小史 始信百城难坐拥,从今先要拜钱神 海王邨书肆的记忆 我与琉璃厂松筠阁“杂志大王”的一点儿交往 古城书价 中国旧书上的眉批 青春的阅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书斋 集书之前是集邮 民国《大戏考》入藏记 读漫画,像洗热水澡 闲话一九三七年北平第届漫画展 丁聪三十年代的电影漫画 一九四二年蒋兆和与《流民图》在上海 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之《觅照记》 唐弢早期书话 《新光》杂志中的周作人文章 《雷雨》与《日出》的初刊本 《世界画报》之“三一八惨案特刊” “每一页都是一扇魔窗” 我泼我的冷水,他写他的藏书票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张爱玲一个人的杂志史 邵洵美一个人的杂志画报史 电影牙牙学语之初 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带来的机会 书房与藏书 旧书摊畔的苦乐 后记 序言 如果书名里没有“老虎尾巴”这四个字,迳称 “我的书房”,那就省下好多话了,自己给自己找 麻烦,开篇先得解释“老虎尾巴”是咋回事。 一九二三年七月,鲁迅与周作人发生“失和” 事件。七月十四日鲁迅日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 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七月十九日鲁迅接到 周作人一信,信里有句话:“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 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饭也不能一起吃啦,后 院也不准去啦,事情的性质一定非常严重。周氏兄 弟“失和”的直接原因,这里不做讨论,只想说一 句,迄今为止所有专家学者在这件事上的论点论据 均违背了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八月二日,鲁迅日记 :“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如今八道 湾十一号已拆掉另做他用,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却“ 原貌尚存”,好像鲁迅压根儿没住过似的遭受冷落 。六十一号乃小门小院,无法跟八道湾十一号深宅 大院相比,鲁迅明白六十一号只是暂栖之地(每月 租金八元),遂即四处看房,开始了定居北京之后 的第二次买房(鲁迅要求的是独门独院,自家独住 ),果不其然,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鲁迅搬 进了自己出资、自己设计翻建的新居——宫门口西 三条胡同二十一号。 乔迁西三条二十一号的当天下午,鲁迅的好友 许钦文(一八九七年——九八四年)来道喜,鲁迅 领他各处参观,当许钦文转到北屋的后面,见到凸 在三间平房中间的那间小屋时,面露诧异,鲁迅说 :“这就是老虎尾巴,钦文,你看像不像?自然, 真的老虎尾巴还要长一点,而且尾巴的末端总是有 点弯拢的。哈哈,有一点像就是了。”这间老虎尾 巴是鲁迅的写作之所,书桌放在东墙下,“那么右 手执笔写字,不会遮光。”这是一九七九年许钦文 《老虎尾巴》里记忆鲁迅说的话。 更早的时候,一九四。年十月鲁迅去世四周年 之际,许钦文写有《在老虎尾巴的鲁迅先生》,刊 于《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一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 第一次将鲁迅和老虎尾巴联系起来,我也不知道鲁 迅自己的文章里出现过“老虎尾巴”这四个字么? (查《鲁迅全集》注释里没有)如果没有,许钦文 就是发布“老虎尾巴”第一人。鲁迅只是私下闲聊 时说起这间小屋,称之为“老虎尾巴”,而公开文 章里鲁迅称其为“绿林书屋”(《华盖集·题记》 末署“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记于绿林 书屋东壁下。”)对比许钦文前后两篇谈老虎尾巴 的文章,还是早先那篇亲切平和,晚年的回忆容易 犯添枝加叶的毛病。 今天,“老虎尾巴”的尽人皆知,许钦文功不 可没,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 故居升格为鲁迅博物馆,千秋万代有了保障,博物 馆说明书里少不得“老虎尾巴”的介绍。可是一九 四九年之前,连许广平都没说起过“老虎尾巴”, 而是这么说:“在北京,他(鲁迅)房子的北面像 倒放的品字,他就在倒下的口字中作为卧室兼书室 。” 这本小书的第一篇,我预备搁上这两天新写的 《鲁迅“老虎尾巴”传播史》,序里头就不再多说 了。下面回到正题“我的老虎尾巴书房”来。 我现在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将厅隔出一小间作 书房,约六平方米,朝北,一窗,形制上与鲁迅的 老虎尾巴约略相近,平生崇敬鲁迅,私下里便随口 称呼这小问为“老虎尾巴”。恰好那一年我转行为 自由作家,“老虎尾巴”开始发挥效能,二十几年 来出版了二十几本书,发表散篇文章千余篇,均生 产自“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接待过电视台十 多次采访,甚至拍过电影呢,这部电影(《光影百 年》)的首映于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 出席,并于新闻联播中播出首映的消息。这也许是 我的老虎尾巴最高光的一瞬。 如今悠闲地聊着书房,对我而言依然是件奢侈 的事情。刚成家的时候,全部家当是一间平房,一 张床,一个低柜,四把折叠椅。房子估约是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盖的。那年月因为住得太过逼仄,家家 都想方设法扩张,扩张也有局限,一般是往前扩, 特有本事的才往上扩——光有本事还不成,房顶是 平顶的才成。我是往前扩,拆窗户的时候,看到檩 子上有粗铅笔字,写的是什么忘记了,只记住 了“1926”这几个字。我家是此屋建成二十五年后 搬进来的。建成五十五年后,我拆了窗户,往前扩 了一米多;建成七十年后,屋子连同院子、连同胡 同,被彻底拆光了,从此我失去了凭吊旧居的依据 。在这问平房里,我没有写字的桌子,实在想写的 时候,就把低柜的抽屉拉出来,上面放块三合板, 这就是我最初的书桌。 连书桌都没有,更别奢谈书房了。我理解的书 房,就是一间纯粹的放置图书的单独房子。现在很 多人住的是楼房,把其中的一间辟为书房,即与平 房时代的书房不大一样—一情调上的差异:楼房的 书房窗外没有树,更没有花草。从哪个意义上说, 我都没有纯粹的书房,前半生已经没有,后半生亦 不大可能有。我有一个看法,环境太糟糕和环境太 优越,都会影响写东西的质量与数量。大家都在谈 书房,可是却很少看到有人谈书房里的书桌,书桌 乃书房第一宠物。旧人笔记《养和室随笔》其中一 节《康熙长案》有云:“旧京诸故家名士讲究文玩 者,类多兼注意于几案。余所往还诸君多有自制之 书案,或便于临摹,或便于藏奔,或便于著作。大 抵面取其平而广,抽替取其多而大,木质取其介乎 刚柔之间,色泽取其古雅朴润,若西式几案虽精亦 在所不取也。”木工活计,我亦曾爱好了几年。 旅美作家於梨华说:“两年后我走入了第二个 婚姻,也走入了一个偌大的住宅,还有一间明亮的 书房。我在书桌前坐下,两手轻抚光洁的桌面,默 默地说:希望我不负你。”曾经有朋友让我去他的 豪宅里写东西,他是好意,可是他不明白,离开了 老虎尾巴,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我的老虎尾巴六平方米(鲁迅的老虎尾巴是八 点四平方米),二米宽三米长。虽然小,但是很纯 粹;虽然小,但是功能齐备。这六平方米是这么安 排的:西墙是一架书柜,里面放着《万象》《春秋 》《茶话》《紫罗兰》等成套民国刊物;书柜前面 顶天立地放着二十只纸箱,里面全部是旧书刊;纸 箱前面是一块大门板,这是我的写字台;门板是用 纸箱垫起来的,纸箱里当然还是书;门板上横放着 六个书格,搁一些常用的书;东墙是顶天立地的十 二个书格,当然也塞满了书;门板与书格之间仅余 六十厘米空隙,放把座椅和几个书格、书箱,六平 方米无浪费一寸之地。以上所说乃老虎尾巴现状, 二十年来不知有过多少次折腾,以求空间利用最大 化。 这书里要写到二十几年来我的买书、读书、写 书的诸多细节,还有许多难忘的往事。 这本书对我而言有点儿伤感,岁月的流逝,暮 气的弥漫,似乎一天天迫近。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一日于古城老虎尾巴陋室 导语 作者谢其章的书房叫“老虎尾巴”,取意自北京西三条鲁迅故居的“老虎尾巴”。二十年前住到现居的这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将厅隔出一小间作书房,约六平方米,一扇北窗,形制上与鲁迅的“老虎尾巴”约略相近,平生崇敬鲁迅,私下里便随口称呼这小间书房为“老虎尾巴”。二十年间,作者在“老虎尾巴”里完成了《搜书记》《梦影集》《玲珑文抄》《书鱼繁昌录》《出书记》《佳本爱好者》等二十几部单行本的写作。《我的老虎尾巴书房》这本新书的内容依然故我,想起那些“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搜集而来的旧书刊,因而甘心一遍遍地稽索钩沉里面的人物和故实。 后记 一本书前有序后有跋(后记),才算完整。我 读书,也走这么个程序,先读一头一尾(序和后记 )。序比后记重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作者恭请名 人来“赐序”。后记并非可有可无,有话则长,无 话则短,总归是要有的。范伯群先生前几天刚刚病 逝,如今重读他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后记 《觅照记》,依旧能够感觉范先生当年的不平之气 ,这股气当然不便在正文里发泄,只有在后记里一 吐为快,这个例子说明后记的不可或缺。你要感谢 谁,你有什么苦闷,后记是你温馨的港湾。 后记也是扯闲篇的好地方,我就再来说说老虎 尾巴的一点儿掌故。过去住四合院平房时,我学会 了做木工活,自学的,业余水平,没拜过师也没考 过级,据专业的讲,四级木工考试的标准是半天做 一把椅子,椅子看着简单,其实技术难度很高,榫 卯多是斜的,而且椅子对牢固性要求高,坐上晃来 晃去没两天散了,再摔着人了那可不成。我没做过 椅子,我做的都是榫卯结构、横平竖直的家什。第 一件产品是凳子,再后是床头柜,再后是酒柜,再 后是组合床,结婚用的即为此床,还做过沙发,再 后就是写字桌和书柜了。我做木工,自己设计样式 ,有过很好的创意。前美国总统卡特也是木工爱好 者,人家设施太齐备了,有专门的作坊,还有电动 工具,我是比不了的,还有一问题,住平房在院子 里敲敲打打还不算扰民,住楼房就不行了,一点儿 动静,楼下就敲管子。我也碰过极有涵养的(反过 来说,我就太没涵养了),曾经楼下住的是著名书 法家杨萱庭,他写超大的榜书很出名,李大钊碑文 是他写的,我住他楼上时做过沙发、写字桌、书柜 ,而且都是晚上下班后做,历时数年,他居然一声 不吭,后来还是对门提醒的我:你听听这动静在晚 上多撼人心魄。 从那以后,我再没做过一件家具,木工家伙儿 亦刀枪入库,手边留的仅是一把小锯(俗称开榫锯 ),修修补补的小活用得着,刨声、凿声、锯声、 敲打声,相比之下,锯声应该是噪声中较能容忍的 。我的老虎尾巴的布局如下——北窗两扇,窗下自 制写字桌一,桌面有如下文房:墨水瓶、钢笔、铅 笔、圆珠笔、胶水、镇纸、平尺、耳挖勺、剪指甲 刀、四十瓦台灯、友人来函未复者、汇款收据、备 忘录、台历、零钱、壁纸刀、老花镜、放大镜、军 用望远镜。书桌抽屉二,内有:日记本、购书本、 发稿本、房契、身份证、存折、初版本《流言》、 香皂、手帕。东西两墙,西墙光明牌书柜一,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购,价六百元,此柜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玻璃门四扇,下部不是玻璃门,可容纳书籍约 五百册,鄙藏中有关书的书皆收入此柜。另外较稀 见的精装本亦藏于此柜,精装书的展示性不容置疑 。下部放我写的书,周作人著作初版本、剪报本、 小中学成绩册、夜大毕业证书、各种证书、早期照 片底片、家庭相册,均井然有序,体现斋主的条理 性。东墙乃自制书架,前说小锯就干了此工程,用 的是钉子,用了钉子就不是木匠活了,俗称“钉活 ”。书架五层:下层山水牌音响一架,主听瞎子阿 炳的《二泉映月》及《良宵》;台面是门板改用, 放置电话、常用工具书、新购未读书、手电筒、计 算器;三层置常用书;四层置旧报纸,早年间集邮 册,常年不看的线装书、巨型画册、老画报;莫到 琼楼最高层,再上就是灰了尘了,与梁思成、林徽 因的应县木塔大梁上摸的那把灰一样积厚难返。 这是十多年前老虎尾巴的模样,在《新京报》 采访的照片中依稀可见,如今已不复存在,我想念 它。 二○一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晚九点钟 精彩页 张爱玲一个人的杂志史 我本人从不跑图书馆,埋首报海刊林,那滋味肯定苦不堪言,但我对泡图书馆的人是敬重的,享用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也满怀感激。不跑图书馆是因为个人只能利用公藏而不能占有公藏,不过瘾。不跑图书馆而跑旧书店旧书摊拍卖会,正因为完全凭着私家藏品搞“张爱玲书影”,所以可以说张爱玲一个人的杂志史就是我一个人的收藏史。藏着藏着,忽忽十数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最早入藏的是《万象》。旧书店柜台里捆好的一捆,每册书顶部都刷着红色,防霉还是防虫?专业术语称之为“色边”。彼时我正热衷搜罗这种开本小巧玲珑的海派都市风杂志,见到《万象》,当然十分中意。请求了好几回,人家不卖给我,说是给山东某图书馆留的。后来那个图书馆很久不来取货,旧书店管事的见我实在心诚终于做主卖给我了,价格八百五十元,完整的一套,还带着那册莫名其妙的“万象号外”。以后《万象》的行情逐年看涨,见到最贵的一次是标价七万元,还是合订本,不像我存的那套是未曾切边的散册,但是也卖出去了,这可不是礼品书那样的高定价高折扣,据店员讲是四万元卖给海外,这种杂志没有限制出境的规定。《万象》和张爱玲只维持了一年的关系。张为什么和《万象》闹翻?好像有一个很流行、似乎已被固定下来的说法,那就是:当张的《连环套》正在《万象》连载之际,《万象》又同时发表了迅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猛烈批评了《连环套》,致使张一怒之下“腰斩”《连环套》,断了和《万象》的文字缘。我却更同意余斌先生的判断─“更说得通的原因可能还是和《万象》老板平襟亚的矛盾,他们因稿费问题而起的摩擦在小报上传得沸沸扬扬,这一年的八月二人还在《海报》上打过一场笔墨官司。”(《张爱玲传》,海南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 两人除了在小报上打笔仗,还在一本叫《语林》的杂志上交手了一回合,还扯上了张爱玲的中学老师汪宏声。张的题目狠呆呆,《不得不说的废话》,平襟亚(秋翁)摆事实《“一千元”的经过》,汪宏声赶紧《“灰钿”之声明》。双方彻底闹翻。平襟亚在《海报》上更是把与张的私信也抖搂出来,气哼哼:“从此永不重提往事,更不愿我的笔触再及她的芳名。”为什么闹矛盾,也不能为钱闹矛盾,尤其是面子薄的文人之间。《不得不说的废话》从未在各种号称“最齐备”的张爱玲文集中出现过,吵架的文章也是文章啊,为什么拒收?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叫《语林》的杂志。《语林》共出五期(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六月一日),编辑人钱公侠,是钱公侠促成了当事三方在《语林》上面对面的“绝情绝义”。我的《语林》购于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价一百二十元。 《古今》上有张爱玲两篇文章,《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在第三十四期,《更衣记》在第三十六期。许多张爱玲的新选本都把期数弄错了,你错我错大家错,反正文章不错就是了,谁也懒得再去翻旧刊。我买《古今》最初的动机不是因为张爱玲,而是先看到了零册上有一位“挹彭”者写的《聚书脞谈录》,连载三期,十分精彩,令人神往地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古旧书业描画了一番,顿时对《古今》感了兴趣。当我终于见到全份《古今》(共五十七期)出现在旧书店的书架的最上层,一阵狂喜,待看到标价一千元时,心又凉了。当年家庭突遭变故,一时竟凑不出这笔钱,又不肯错失良机,只好将多年积蓄的旧刊物装了两纸箱,用自行车驮到旧书店(《万象》即购于此店),卖掉(等于是交换)才得来《古今》。旧期刊买时很贵,待你需要用钱去卖掉,才会发现它其实很不值钱。 当年刊发张爱玲作品最多最精的应该算是《杂志》了。《杂志》的主持人后来才知道是位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所以,《杂志》的名声比《古今》干净,当然这是后话了,当年谁能分辨清楚?被傅雷称之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的《金锁记》,首发的光荣就是被《杂志》占去的。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打量,被“补白大王”郑逸梅称作当时上海滩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刊物─《万象》《古今》《杂志》,最适宜张爱玲气味的还要算《杂志》。《万象》太多“万花筒”般闹哄、新潮的文字,《古今》又太多“古墓”般沉寂、旧调的文字,唯《杂志》将动与静、新和旧,调和至中间道路,使《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一类“陈旧而模糊”的文字顺畅地开过去。《杂志》共出三十七期(册),余先以七百元价得二十多册,后陆续以十来元钱一册的价格补得十余册,最后仅差的两册是书友成人之美“割爱”,书友的《杂志》有三十册,也差不多快齐全了,余甚感激他。 《天地》出二十一期,中间几期的封面画出自张爱玲手笔。一个女子素面朝天躺倒在地,那面目的曲线一望而知是张氏风格。《天地》是苏青(冯和仪)主办,一个女人办杂志,飞短流长少不了,说这说那的,今天的人难分真假。苏青寄《天地》给胡兰成,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觉得奇好,马上想见张爱玲,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