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说现场(新世纪长篇小说编年)
分类
作者 孟繁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孟繁华,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辽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编委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著有《众神狂欢》《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卷)《传媒与文化领导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与人合著)《想象的盛宴》《游牧的文学时代》《坚韧的叙事》《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文学革命终结之后》等20余部。主编文学书籍80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及大陆多有评论和介绍,百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转载、选编、收录;部分著作被译为英文、日文、韩国文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成果奖、中国文联优秀理论批评奖等。
后记
新世纪以来,传媒的发达和各种驱动力量,使
长篇小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机会与可能。浩如
烟海的长篇小说不要说全部阅读,就是阅读其中的
一部分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我来说,选择阅
读和“奉命阅读”是了解长篇小说的基本方式。我
们得承认,从总体状况而言,长篇小说在普遍写作
和竞争的环境中,它的发展是惊人的,这不只是指
数量,同时也是指它的质量和可读性。但我又不得
不承认,在我阅读的这些长篇小说中,内心期待的
、具有大气象或撼动人心的大作品还不是经常出现
。但是,在鱼龙混杂的文学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
些作品,已经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这个所谓的“编年”,是我阅读长篇小说的一
部分,有些文字找不到了,有些略去了,只能勉为
其难地构成一部“编年”。所幸的是,它们还有连
续性,也算是对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记录和纪念吧。
商务印书馆大概不出当代文学的书,因此我要
感谢刘玥妍编辑,她诚恳的组稿和极端认真的专业
态度十分感人。没有她的努力,本书的面世是不可
能的。
2018年4月22日
目录
鲍十:痴迷
郁秀:太阳鸟
张炜:能不忆蜀葵
陈众议:风醉月迷
陈士濂:樟树王遗事
阎真:沧浪之水
张抗抗:作女
张者:桃李
柯云路:龙年档案
戴来:鼻子挺挺
莫怀戚:经典关系
姝娟:摇曳的教堂
张海迪:绝顶
贝拉:911生死婚礼
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麦家:暗算
张炜:丑行或浪漫
许春樵:放下武器
王家达:所谓作家
王梓夫:漕运码头
董立勃:白豆
薛燕平:我的柔情你不懂
毕淑敏:拯救乳房
林白:万物花开
叶兆言:我们的心多么顽固
张朴:轻轻的,我走了
顾晓阳:收费风景区
雪漠:猎原
王刚:英格力士
邵丽:我的生活质量
海男:花纹
石钟山: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
王兆军:把兄弟
2UU
范稳:水乳大地
董立勃:米香
林白:说吧,房间
盛可以:北妹
文兰:命运峡谷
王伶、楮远亮:月上昆仑
宁肯:沉默之门
摩罗:六道悲伤
阎连科:受活
贾平凹:秦腔
刘醒龙:圣天门口
李师江:逍遥游
阿来:空山
张者:零炮楼
林白:妇女闲聊录
铁凝:笨花
周大新:湖光山色
苏童:碧奴
安妮宝贝:莲花
范稳:悲悯大地
徐名涛:蟋蟀
石钟山:天下兄弟
盛可以:道德颂
关仁山:白纸门
陈行之:当青春成为往事
汤吉夫:大学纪事
彭定安:离离原上草
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
张海迪:天长地久
贾平凹:高兴
麦家:风声
杨黎光:园青坊老宅
储福金:黑白
吴玄:陌生人
邓一光:我是我的神
孙皓晖:大秦帝国
赵本夫:无土时代
徐坤:八月狂想曲
赵德发:双手合十
潘灵:泥太阳
张学东:妙音鸟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曹征路:问苍茫
王晓方:公务员笔记
张炜:你在高原
关仁山:麦河
须一瓜:太阳黑子
宁肯:天.藏
刘亮程:凿空
张仁译、津子围:口袋里的美国
艾伟:风和日丽
葛水平:裸地
贾平凹:古炉
张之路:干雯之舞
石一枫:青春三部曲
津子围:童年书
林那北:我的唐山
袁志学:真情岁月
余一鸣:江人大荒流
周大新:安魂
初十:刺青
彭名燕:倾斜至深处
李兰妮:我因思爱成病
凡一平:上岭村的谋杀案
老羿:桃源遗事
李凤群:颤抖
张欣:终极底牌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李晓桦:世纪病人
关仁山:目头
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
王妹英:山川记
范稳:吾血吾土
荆永鸣:北京时间
徐则臣:耶路撒冷
徐兆寿:荒原问道
陈彦:装台
东西:篡改的命
弋舟:我们的踟蹰
周大新:曲终人在
晓航:被声音打扰的时光
迟子建:群山之巅
格非:望春风
哲贵:猛虎图
北村:安慰书
胡学文:血梅花
宗璞:北归记
严歌苓:芳华
关仁山:金谷银山
王妹英:得城记
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后记
精彩页
鲍十:痴迷
90年代后期以来,开放的公共生活,使文学创作也鲜有表达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故事,美丽的爱情被视为肤浅,被视为过于古典或守旧。开放的性爱替代了情爱,人类生活不再有隐秘可言。于是,哪怕是专事爱情写作的小说,浪漫或感动也几近奢侈。这可以说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严重病患。
90年代末,中国文学出现了两种写作实践:一种是受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着意书写都市的生活时尚,书写青春的快意和体验。当下生活的浮华和想象,在他们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和无所顾忌的表达。他们在“时尚”的时间维度中,也引领了另一种写作风潮。这种写作在走向市场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另一种写作,可称为“本土化”的写作,在这样的写作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传统仍在缓慢地流淌,他们的感受方式,叙事方式以及人物和故事,都是人们所熟悉并可以亲近的。经历了漫长的追新逐潮之后,希望能获得稍许松弛或平缓,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或消遣,而不必再绞尽脑汁。因此,我在祝福新潮写作一帆风顺的同时,对“本土化”的写作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热情。
现在我读到了青年作家鲍十的长篇小说《痴迷》。此前鲍十的中篇小说《念》曾被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鲍十也因此一举成名。现在看来,这位青年作家并未因“知名”而不知所措、莫衷一是。他仍然坚持着他选择的写作道路。这是一条重返传统的写作道路,也是不断融汇吸纳新质的写作道路。《痴迷》讲述的是我们不断遭遇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动人心魄并充满了传奇性。乡村医生华宗德终生爱恋着一个名叫二丫的姑娘,但他却没能够娶到她。原因是二丫被人强暴后自尽身亡。此后华医生只能在想象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同二丫相聚。华医生也曾同其他人发生过关系,并有私生子,但这些都不能割舍他与二丫的生死之恋。华医生只能在死后将坟墓与二丫埋葬在一起。这似乎是一个老而又老的爱情悲剧,无论是二丫还是华医生,他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国古旧的情感方式中,都有一种“从一而终”的道德伦理规约。在当下的人们看来,这一情男痴女也许过于夸大了他们的情感关系,他们的生死之恋似乎也缺乏依据和合理性。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家在刻画渲染华医生对二丫一往情深的思念时,叙事中时时涌动的动人之处来自作家对人们内心准确的体悟和把握。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情爱故事,是只有传统中国文化才可能培育发生的情爱故事。
作为一个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人,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文学创作受到外来迫力压制时,当文学创作甘愿受制于这种压制时,批评将会鼓动新潮的崛起,鼓动那些敢于突围的违时与叛逆。这种鼓动当然是为了张扬被压抑了的人性。这时,批评甚至不惜以激进的姿态去引领风潮。但是,当创作一味地强调“个性”,甚至不惜以牺牲普遍的阅读作为代价时,批评又会怀念那些不在的昔日风光。这种怀念与那些对现实格格不入的怀旧病不同。也就是说,当个性的生长有了可能的空间,当各式新潮已经成为时尚的时候,就无须批评再为它锦上添花。批评这时应该张扬那些书写普遍性的、公共性的东西。在这个意义卜.《痴迷》显然属于后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放的公共生活,使文学创作也鲜有表达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故事,美丽的爱情被视为肤浅,被视为过于古典或守旧。开放的性爱替代了情爱,人类生活不再有隐秘可言。于是,哪怕是专事爱情写作的小说,浪漫或感动也几近奢侈。这可以说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严重病患。指出这一点,是希望小说创作在表达新的情感的同时,也有可能对传统的情感方式给予重新认识,用添加新质的方式予以激活。
《痴迷》在表达形式上,显然有新质的添加。华医生在幻觉中与二丫一次次相聚,已不止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所要张扬的更多的是作者对传统情爱的理解和意属。华医生和二丫青梅竹马,这是他们生死之恋的全部理由。这种情爱有时超越了男女之爱。特别是华医生进入老年之后,那种情感似乎更近似于亲情。二丫是这位老人全部的寄托所在。而这一阅读效果的实现,与作者使用的亦真亦幻的“人鬼情未了”的虚构大有关系。而这一虚构又有民间传奇的内在依据。它不属于“魔幻”或“荒诞”,而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美丽诠释。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痴迷》是当下语境中的一部有趣的小说。
郁秀:太阳鸟
《太阳鸟》这个作品命名就透露了可能流淌在作品中的调子,它轻快、流畅、没有负担,这一方面传达了这代留学生的心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的后果。P1-3
导语
孟繁华著的《小说现场(新世纪长篇小说编年)》新世纪中国小说评论集萃,涵盖18年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5部长篇小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撰写,谢冕、洪子诚、陈晓明、戴锦华学术推荐;触摸小说的边界,探索文学的可能,用文学的方式讲述当下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
序言
当文学被无数次地宣告死亡之后,2003年美国
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再次访问了北京,他在带来的
新作《论文学》中,对文学的命运做了如下表达:
“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文学的时代几近尾声。该
是时候了。这就是说,该是不同媒介的不同纪元了
。文学尽管在趋近它的终点,但它绵延不绝且无处
不在。它将于历史和技术的巨变中幸存下来。文学
是任何时间、地点之任何人类文化的标志。今日所
有关于‘文学’的严肃思考都必须以此相互矛盾的
两个假定为基点。”这确实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我
们为文学的当下处境忧心忡忡,为文学不远的末日
深感不安和惊恐;另一方面,新世纪文学日见奇异
和灿烂的想象,又为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
魅力。
现代小说的诞生在中国已百余年。四部不列,
士人不齿的小说,其地位的改变缘于现代小说观念
的提出。这一点,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大概最有代表性。小说地位的提高及其再阐释,
背后隐含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强
烈而激进的渴望。于是,小说成了开启民智最得心
应手的工具,小说带着通俗易懂的故事传播了小说
家希望表达的思想。这一现代小说传统在20世纪大
部分时间里得以延续,并成为那一世纪思想文化遗
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小说传统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遭到了质疑
,普遍的看法是,20世纪激进的思想潮流培育了作
家对“宏大叙事”的热情,培育了作家参与社会生
活的情感需求。这一传统形成的“主流文学”压抑
或压制了“非主流”文学的生长,因此也是文学统
一风格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土壤。如果从文化多元主
义的角度出发,从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出
发,这一质疑无疑是合理的。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这个争论在今天已经没有意义,或者说,文学传
统及其解构者谁是谁非都不能解决小说生死存亡的
现实和今后。就现代长篇小说而言,其成熟的标志
无论是《子夜》还是《财主的儿女们》,他们都是
从社会问题出发的,但它们都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
就。当吁求的多元文化在今天可以部分地实现的时
候,长篇小说创作的整体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百
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包括
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体的衰落,显然并不来自小
说创作的内部问题。
新世纪以来,虽然有一大批很好或艺术性很高
的长篇作品,但小说在今天社会文化生活结构中的
地位,仍然不令人感到鼓舞。因此。在我看来,一
个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问题是,包括长篇小说在
内的叙事文学的确式微了。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上,每一文体都有它的鼎盛时代,诗、词、曲、赋
和散文都曾引领过风骚,都曾显示过一个文体的优
越和不可超越。但同样无可避免的是,这些辉煌过
的文体也终于与自己的衰落不期而遇。于是,曾辉
煌又衰落的文体被作为文学史的知识在大学课堂讲
授,被作为一种修养甚至识别民族身份的符号而确
认和存在。它们是具体可感的历史,通过这些文体
的辉煌和衰落,我们认知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因此,一个文体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以“
历史”的方式获得存活。今天的长篇小说同样遇到
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评价近百年的中
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无论这一文体取得了怎样的
成就,它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厉史。它的经典之作
通过文学史的叙事会被反复阅读,就像已经衰落的
其他文体一样。新的长篇小说可能还会大量生产,
但当我们再谈论这一文体的时候,它还能被多少人
所认知,显然已经是个问题。
当然,如果把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文学地位的
下跌,归结于市场和利益的驱动是不准确的。这一
说法的不可靠就在于,市场可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
机,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作家也是靠稿酬生存的,
鲁迅的收支账目大多来自稿酬。这些靠稿酬生活的
作家与市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但并没有因市场的
存在而改变大师的创作动机,也没有因市场的存在
而失去他们大师的魅力。另一方面,市场的诱惑又
确实可以改变作家的目标诉求。利益也可以成为一
个作家创作潜在或明确的目标。因此,小说的衰落
与其说是与市场的关系,不如说是与接受者的趣味
变化的关系更大。现在,对鲁迅及其那一代作家有
了不同的评价及争论,不同的评论我们暂不评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其人
格成就可能大于他的文学成就。鲁迅的魅力不仅仅
来自他对现代小说形式把握的能力,不仅仅来自他
娴熟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更来自于他的文化信念
和坚守的人格。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小说中表
达出他的悲悯和无奈。他是在市场化的时代用一种
非市场的力量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当代中国的知识
分子,在不间断的政治批判运动和不间断的检讨过
程中,独立的精神空间几近全部陷落。当政治挤压
被置换为经济困窘之后,检讨也置换为世俗感慨。
当希望能够维护知识分子最后的一点儿尊严的时候
,推出的也是陈寅恪、吴宓等已经作古的人。因此
,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
代小说缺乏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传媒多样化的发展,
也终结了长篇小说在文化市场一枝独秀的“霸权”
历史。科学技术主义霸权的建立,是带着它的意识
形态一起走进现代社会的。虽然我们可以批判包括
网络在内的现代电子传媒是虚拟的“电子幻觉世界
”,以“天涯若比邻”的虚假方式加剧了人与人之
间的冷漠,但在亚文化群那里,电子幻觉世界提供
的自我满足和幻觉实现,是传统的平面传媒难以抗
衡的。它在塑造“开放、平等、自由、匿名”的写
作空间的同时,也在无意中结束了经典文学的观念
和历史。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别
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是文学不断
走向式微的原因和条件。无论如何,当下的长篇小
说还在发展,作家还在创作,新世纪的长篇小说还
相当繁荣。这部关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编年就是一
个佐证。因此,这里不讨论问题,只看这近二十年
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实绩。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编年对一些作家作品难免
有所遗漏。实际上,它只能算得上是一部个人化的
小说编年史。
内容推荐
《小说现场(新世纪长篇小说编年)》收录了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2000年到2017年间发表在《文艺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刊物上的年度小说述评文章。以发表时间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纲目,纵向记录了21世纪中国小说创作的历程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作为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国内多项文学奖项的评奖人,作者以现场评论的形式,生动而通俗地评点了历年的125部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其中既包含从文学批评角度的宏观总结和学理分析,也有着个性化的针对片断文本的品读和阐释。作者将小说的创作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中,又将小说的赏鉴归于文学内涵本身,解答了小说创作及鉴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写就了一部新颖的小说编年史,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丰富而实用的小说鉴赏指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