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秘(精)/北欧文学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挪威)克努特·汉姆生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克努特·汉姆生著的《神秘(精)》的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平淡无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挪威一个沿海的小镇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特立独行的厌世者、农学家纳吉尔的到来,这个沿海小镇被细密编织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纳吉尔以一种略显冷酷的对人性的敏感洞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含羞草一般”的敏感地带。他用他“荒诞”的言行,映照出这些小镇居民幽暗的本质和被压抑的欲望。每个小镇人物似乎都隐喻着现实中的一类人,这些人并不大错却麻木不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难以救赎。所以这位海上来客不得不活在不被理解和困顿中,在爱情受挫和被社会报以白眼之后,精神失常,纵身跃入大海不知所踪。 作者简介 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m,1859—1952),原名彼德森,挪威著名作家,开创了现代文学和心理派文学。《饥饿》(1890)、《神秘》(1892)和《牧羊神》(1894)三部经典之作确立了汉姆生的现代文学宗师的地位。1920年他以作品《大地的成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0年之久,而且是位多产的作家,文学作品多达40余部,其中包括长篇小说22部、剧本6部、短篇小说3部、诗集1部、文论集4部、自传1部,此外还有报刊文章及通信等。 汉姆生反对因循传统只着笔于模仿、描写和陈述平庸之辈的日常琐事和人生中的七情六欲,而是要努力表现那些超于常人的精粹的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心理,通过表现其主观意志来勾勒出客观世界,只有现代心理的介入才能将现代人的非理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内向性表现透彻,才能把现代文明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演绎精辟。 目录 正文 序言 汉姆生——一个有争议的文学家 石琴娥 一 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859—1952),原 名彼德森,出生在挪威居德布兰峡湾洛姆,后来举家迁至 更北的哈马略。 汉姆生的父亲是个农夫兼裁缝,家境贫困;妻子体弱 多病;子女众多,在7个儿女里汉姆生排行老四。因此汉姆 生童年起就牧牛羊干农活,仅零星上过一点点学,他的学 历总计为252天。他在14岁以后便外出流浪谋生,打工扛活 ,当过鞋匠,送过煤,干过农庄雇工、脚夫、仆役等苦力 ,劳动笨重仍难以糊口,饥饿的苦楚如魔影般笼罩着他。 1882年,他成为挪威拥向新大陆讨生活的移民洪流中的一 员,奔赴美国。身上没有钱,连从汉堡到美国的船票都是 德国朋友垫付的。当时他只有23岁。 他起先在贮木场和种植园当苦力,后来一个挪威牧师 兼作家雇佣他当秘书。他在牧师家的图书馆阅读到大量文 学书籍,辛勤自学,得益匪浅。正当如鱼得水之际,他患 上了当时仍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他只得返回家乡等死 ,但是他的肺病竟不治而愈。1886年他又去美国打工,先 在农场干杂活,又沿街叫卖当廉价商品推销员,后来在芝 加哥当电车售票员。1888年秋,他满怀失望和憎恨地离开 美国返回挪威。 当年丹麦期刊上发表了他的小说《饥饿》第一部分。 1890年又以单行本出版了他的处女作《饥饿》。这部长篇 小说在欧洲引起莫大轰动。次年,德、俄文版译本相继出 版。《饥饿》和接踵而来的《神秘》(1892)以及《牧羊 神》(1894)三部经典之作确立了汉姆生的现代文学宗师 地位。1920年,由于他里程碑式的作品史诗小说《大地的 成长》(1917),汉姆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70岁 生日之际,挪威出版了纪念文集,世界各国著名文学家为 之撰文称颂。这是汉姆生一生中最辉煌、最杰出的时刻。 二次大战期间,80岁高龄的汉姆生投敌附逆,公开表 明支持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1945年汉姆 生被起诉获罪课以重罚。1949年出版自传《在芜蔓覆盖的 小路上》。 1952年在贫病中死去。 二 汉姆生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0年之久,而且是个多产的 作家,文学作品多达40余部,其中包括长篇小说22部、剧 本6部、短篇小说3部、诗集1部、文论集4部、自传1部,此 外还有报刊文章及通信等。 汉姆生从小酷爱听故事、讲故事,他的家乡居德布兰 峡湾一带是挪威口头文学的发祥地和流传麇集所在。他的 流浪打工经历使他比同龄人阅历到更多的世态人生。他没 有上过几天 学,然而干活之余便不懈不馁地埋头读书,好学不倦 ,竟至自学成才,应该说他吃苦耐劳、刻意上进、鼎新求 锐的精神才使他得以从一个半文盲的流浪汉成功地攀登上 挪威乃至世界文坛的高峰,跻身于世界文学巨擘之列。这样的传奇经历不仅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甚至在世界文 坛上,亦是罕见的。 他从17岁开始就在打工之余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小 说《谜团一样的人》(1877)、第二部小说《比约格尔》 虽在当地发表,但被奥斯陆出版社拒稿,因这两部作品讲 的都是穷小伙追求富家女的故事,题材既无新意,语言亦 欠火候。8年后的长篇小说《弗里达》和长篇叙事诗《和解 》亦遭同样命运。然而14年的失败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 他仍蓄意求锐进取,终于在31岁时推出了突破现成框框的 新浪漫主义小说《饥饿》,从此一举成名。 汉姆生的22部长篇小说大致可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史诗型的,落笔点放在探讨“根”的问题。 此类作品基调在于显示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人居环境和人类 心灵所施加的压制和造成的束缚;现代化将农民从大地里 连根拔起,迫使他们离开祖辈居住的热土,背井离乡,移 植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重新扎根,以致蒙受无力担当的 艰辛和难以克服的心理震悚。此类作品虽然从一个侧面揭 露了资本主义掠夺式的开发对人类本身和人类居住环境造 成的浩劫,但是作品中提出的回归自然、回归农业文明的 理想主义前景却是逆潮流的空想。其典型作品为《大地的 成长》(1917)、《新土地》(1897)等。 第二类作品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生活为主题,亦即心 理派小说。此类作品所表现的已不再是人的外部生活,也 不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突发性和连续性,结果 既没有起伏跌宕的戏剧化的低回和高潮,也往往缺乏首尾 相呼应的线索。作品的着力点由情节转移到人的心理反映 ,表现意识、无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错综复杂关 系,也记录了脑海里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通过主人公 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道出了个性特征以及理智与官能之间 纠缠不休的碰撞。其典型作品为《饥饿》(1890)、《神 秘》(1892)和《牧羊神》(1894)。汉姆生也正是凭借 了这三部作品为现代主义文学和心理派小说开创了一个全 新的世界。 汉姆生的爱情小说共两部:《牧羊神》和被列为世界 爱情小说经典的《维多利亚》(1898)。由于这两部作品 虽以爱情为主题,着墨点仍然是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对爱 与恨的心理矛盾, 因而仍可归类于心理派小说。 第三类是社会文明批判小说。此类作品大抵是以历史 题材为背景,描写美好的古老的农业文明的衰落凋敝,以 及人类为追求物欲满足而不惜毁坏自然环境,结果造成两 败俱伤。作品借古喻今,表露了对简朴甚至原始的生活方 式和社会结构的向往,并且崇尚农业文明里由族长主宰一 切的家族宗法统治。此类作品与《大地的成长》等颇有雷 同之处,其典型作品有《时代之子》(1913)、《塞格福 斯城》(1915)和《井边女人》(1920)等。 第四类是流浪汉小说。此类小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的欧洲流浪汉小说,而是与马克·吐温的风格和笔调颇为 相似。由于作家本人颠沛漂泊的生活经历,以及在流浪打 工时的耳闻传 说,再加上作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丰富资料,流浪 汉小说涉及的人生层面广泛。写作手法上通过一个或数个 流浪汉之口讲故事的形式,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大 故事套小故事,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而且突出了荒诞性 。其典型作品有:《漂泊的人》(1927)、《八月》 (1930)、《人生向前》(1933)等。在《漂泊的人》里 ,汉姆生显示了外部生活对人的生存基础的侵蚀,人的非 人化导致人与自我都异化得难以沟通,于是整个人世就变 得荒诞不经了。作品里主人公奥古斯特本是个老眨眼睛、 腼腆羞怯的小伙子,为了谋生出海闯荡,浪迹天涯,饱受 艰辛和孤独煎熬。随着眼界骤开,见多识广,他也由朴实 的农民变为城市浪子。在商品化、城市化和物欲横流的时 代精神腐蚀下,奥古斯特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万事 通”,却又是世故圆通的“吹牛家”和蝇营狗苟的机会主 义者。待到终于忍受不住孤独,重新返回农村,结婚定居 时,他又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本能和自我。这样一个血肉饱 满、性格分明的人物的异化表现了现代社会非人化的全过 程。 《大地的成长》在汉姆生众多作品里占有一个特殊的 位置。一方面它是遵循传统手法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 史诗作品”,另一方面是在这部被誉为“农夫福音书”的 作品里刻画出了一个悖晦悖理的、逆社会潮流而动的现代 农夫形象。这部作品的主题十分明确:工业化(矿山)和 商品化(商店)的兴起造成农业文明(农村)的凋敝衰竭 ;现代化文明(城市化)正在促使人类抛弃千百年来的固 有传统:土地、农庄、牲畜,还有家法族规和家族宗法统 治;因而提出人争取生存的最神圣的使命:土地和粮食。 这部作品浸润着作家对土地和对古老的,甚至是原始 的农业文明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回归自然的由 衷赞美。汉姆生从9岁起就在农田里干杂活和放牧牛羊,后 来又在美国一些地方的种植园和农场里当苦力,流浪生涯 不仅使他饱尝艰辛,而且饥饿总是如影随形般追逐着他。 因此,土地和粮食在他头脑里是一桩头等大事,而现代化 文明并不是抵抗饥饿的武器,甚至还会带来破坏性的反作 用。因此他在作品里大声疾呼:现代化、城市化和商品化 的洪流冲刷侵蚀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把人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人与人的亲情和友谊、人对土地的热爱全都畸形 扭曲,沦为利益的奴隶。历尽九百多年沧桑的农庄形式的 社会结构濒临土崩瓦解,早先在这个有“根”的组合体里 人心很齐,相互默契配合,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干 什么,怎样生活,自己的位置何在。但是农民们被连“根 ”拔起,移植到无“根”的城市中去,而在城市文明里他 们彼此疏远冷漠,越来越个人主义化。因此,作家认为, 只有回归朴素的农业文明和家长制的宗法统治,人与自然 之间的和谐才能得以恢复并维持下去;只有在人被容许回 归到自然状态,消除文明状态强加给人的种种人工陶冶之 时,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享受到自然赋予的本能 。 《大地的成长》艺术成就在于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农夫 艾萨克,一个与土地和粮食息息相通的劳动者,并且以这样的一个农夫作为全书的主人公,这在欧美文学作品里如 果不是绝无仅有,恐怕也是凤毛麟角,因为别的欧美作家 往往缺少这样的亲身长期饱尝艰辛的实际生活磨炼。 长篇小说《饥饿》(1890)是汉姆生的成名作,也是 被称为新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开篇之作,是一部以自述 体裁写成的作品。自此以后作家再也没有采用以第一人称 的笔法来写作。 《饥饿》中,小城里的文学青年“我”贫困潦倒靠卖 文为生,但投稿遭退时便无钱买面包,只得饥肠辘辘遛大 街逛公园。由于极度饥饿,主人公“我”产生了怪诞的幻 觉妄念。作家本人十多年来饱尝饥饿的滋味,最长一次达 三昼夜,这些亲身经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因 而作品中表现挨饿的心理反应和情绪骚动的描述是细腻入 微、逼真可信的。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而 是大量描写心理活动,还第一次启用了当时鲜为人知的思 想流意识流手法。因此这部作品引起巨大轰动,欧美各国 竞相译介。 《神秘》(1892)是《饥饿》的姊妹篇,是一部主观 性极强的直觉主义作品,构成了心理小说派的基石之一。 由于含意扑朔迷离,文字深奥晦涩,它和后来乔伊斯的长 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一样被称为“看不懂的天书 ”。作品的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平淡无奇,情节似有若无: 特立独行的厌世者、农学家纳吉尔,从海上客临滨海小城 ,在爱情受挫和被社会报以白眼之后,精神失常,纵身跃 入大海,不知所终。国际上主流看法认为,这部作品的深 奥寓意在于表现现代耶稣来到人间救世济民,但是他却无 法像昔日耶稣那样历经传播福音、道成肉身、创造奇迹、 殉教归主,从而平息上帝怒火,洗涤人类罪恶。而作为耶 稣化身的纳吉尔却在现代社会的坚墙面前处处碰壁。麻木 不仁、只顾各自眼前利益的现代人对他严加拒斥,不肯接 纳,甚至他主动献上一片赤诚爱心亦无人愿意领受。纳吉 尔在自杀之前的胡思乱想被认为是耶稣赴死前在客西马尼 园的凄惘失落感。纳吉尔的种种疯癫僭妄的念头无非想说 :“我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和精神;若不凭借我,谁都休 想能到吾父上帝那里去!”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人的意念已 被物欲所充溢,既不要真理和精神,也不谋求去见上帝, 于是这位现代救世主纳吉尔空怀满腔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感 却无法完成牺牲自己、献身救众的伟业;他的雄心壮志和 他的慷慨行动都变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笑柄。作品里除了 主人公纳吉尔之外,其余的人物个个都是不相同的符号, 他们身后各有一串寓言式的隐喻。作品中的“神秘”究竟 作何所指,国际研究界亦颇有争议,主流看法一般认为“ 神秘”隐喻着“博爱”,因为“爱”是“永远蒙着面纱的 神秘”,由“爱”产生渴望、欢乐、悲哀,乃至仇恨;亦 有一种看法认为“神秘”是表现酒力作祟下的狂喜与苦恼 ,因而可称为是“狄俄尼索斯悲剧”的典型。世界文坛对 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比昂松 、阿瑟·米勒等一批著名作家 认为这部作品是“汉姆生的最真诚、最出色的小说”“一 部惊世骇俗的伟大杰作”,而有人则认为这是一部“相当 不成功之作”“流产的佳作”,但是争议双方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部“19世纪最具有挑衅性的作品”,因为它触及了 人的心灵深处的“含羞草一般”的敏感地区。汉姆生在这 部作品里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诸多常规要素,如情节的条理 性、讲述的连贯性、人物的逼真性和丰满性,以及性格描 写的前后一致性等,着力于通过无目的、无意识的内心独 白(如追忆、狂想、梦呓等),以及思想流、意识流的运 用来揭示个性心理活动现象,接触并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 人生哲理。作为现代文学和心理学派小说的叫阵闯关之作 ,《饥饿》和《神秘》都存在明显的先天性缺陷与不足, 远不像后来的《尤利西斯》《变形记》等成熟臻美,但是 它们的重要之处在于是心理文学的滥觞,也是现代文学对 传统文学的首次突破和转型。 《牧羊神》(1894)和《维多利亚》(1898)是汉姆 生仅有的两部爱情小说,但是《牧羊神》的着力点依然放 在透过情爱之网去探索人生哲理。《维多利亚》是作家自 己深为满意的爱情小说,并且已被列为世界爱情小说的经 典作品。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爱情,既没有卿卿我我,也 没有缱绻缠绵,更没有哀艳悱恻。这是因为汉姆生推崇叔 本华的爱情观,那就是:爱情是欢乐枯竭、苦恼喷涌的源 泉。或者说在爱情和婚姻的范畴里,汉姆生和尼采的观点 几乎别无二致,即大自然归根到底是一男一女,男性代表 阳刚,体现“力”和“本能”,务必主宰世界;女性代表 阴柔,体现情色肉欲和繁衍生育。由于爱情本身就是一场 征服,作为强者的男性必须实现其权力意志,而作为弱者 的女性只能服从。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汉姆生作品里的 爱情也只能是畸形和变态的,在这种以体现男性权力意志 为导向的“爱情”里,难以见到温暖色调的渴望、追求和 欢乐,而入目所见的只有冷酷色调的苦恼悲哀和折磨,甚 至还有死亡相随,正如哈特曼的露骨语言:“爱情这头恶 魔,时时在索取它的牺牲。” …… 在怎样对待汉姆生的问题上,当前国际上主流看法是 要将他身上的作家和政治家身份区别开来:作为作家他如 何如何的成功,而作为政治家他又如何如何的失败,艺术 与政治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反差成了当前新的争议主题,因 此时至今日汉姆生可说仍然是一个民族象征和溃烂伤口的 奇异混合体。不过,窃以为,作家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有 时难免重叠,倒不如明确说清他早期、晚期可分为两节各 有各的账,两节中间还有一个蜕化过程。仅是管窥所及, 至于然否,则不敢妄言。 克努特·汉姆生的作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译介 到国内,5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又有了更多的译本,但是总 的来说还是不大为人所知的。《神秘》的翻译出版为我们 进一步了解北欧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资足参考借鉴。其实 汉姆生这个人就是一个足以引为鉴戒的镜子。他早年奋发 进取,晚年变节堕落,起码有两条可以发人深思:一条是 思想务求纯正,信仰务求坚定,另一条是做人要讲气节、 讲操守、讲民族大义。事实上,汉姆生自从用诺贝尔文学 奖的奖金购下了诺尔海姆贵族庄园之后,便安富尊荣,骄 横奢侈,一头钻进象牙塔再出不来了,也就再写不出像样的文字来。他年迈昏聩,又自恋狂妄,一味偏执地朝着沉 沦方向愈走愈远,乃至蜕变到踏上失节叛逆的道路。至于 说现代文学是不是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这一预言似乎也是颇多争议的,也许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也未必见得一定如此,尚有许多的未知数不妨留待时间 去考验。 导语 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传世之作,开启现代文学新纪元。 天马行空的独白、细腻真切的描述,让读者如同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聆听人性的絮语,洞察现代文明的荒诞性和非理性。 从挪威语直接翻译,让读者体味原汁原味的文学经典。权威译者翻译,译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让读者一窥现代文学起源之作的独特与伟大。 克努特·汉姆生著的《神秘》(1892)是《饥饿》的姊妹篇,是一部主观性极强的直觉主义作品,构成了心理小说派的基石之一。由于含意扑朔迷离,文字深奥晦涩,它和后来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一样被称为“看不懂的天书”。作品的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平淡无奇,情节似有若无:特立独行的厌世者、农学家纳吉尔,从海上客临滨海小城,在爱情受挫和被社会报以白眼之后,精神失常,纵身跃入大海,不知所终。 书评(媒体评论) 《神秘》如同昨夜的梦境一样直击人心,让人难 忘。 ——美国《纽约时报》 汉姆生也许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预示了现代主义 的态度和技巧。 ——美国《新闻周刊》 在我们这个世纪里,整个现代文学都能够追溯到 汉姆生,因为从任何意义上他都是现代文学之父…… 20世纪所有现代小说均源自汉姆生,包括他的主观意 识、他的印象主义,还有他的追忆倒叙,等等。 ——艾萨克·辛格 美国当代小说家、1978 年诺 贝尔文学奖得主 精彩页 一 去年仲夏,挪威一个滨海小城成了一桩异常罕见的咄咄怪事的事发现场。城里出现了一个陌生人,一个姓纳吉尔的人,一个偏执古怪的流落江湖的浪子式的人物,他在干下了一连串离奇古怪的事情之后就像来的时候一样突然消失踪影。这位先生竟然还有一位神秘的年轻女客登门来访,天晓得是有啥贵干反正只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两个钟头便忙不迭离去了。不过这一切并非此事的开端…… 这桩事情开场是如此这般的: 傍晚6时许,蒸汽轮船停靠码头,甲板上出现了两三个乘客,其中一位身穿明艳炫目的米黄色三件套套装,头戴一顶宽松的灯芯绒便帽。那是6月12日的傍晚,全城许多地方都升起了国旗来表示欢庆,因为本地名媛基兰德小姐的订婚就在6月12日那天宣布。中央大旅社的行李搬运工毫不懈怠,立即登船。那位身着米黄色套装的男客一边将行李交给他,一边随手将他的船票交给船上的检票员。可是随后他非但没有赶紧弃舟登岸反而在甲板上踱来踅去。他似乎情绪骚动不已。轮船上钟敲第三遍时,他竟然还未去同乘务员结清伙食账。 正当他来回踱步之际,他忽然停住了脚步发觉轮船已徐徐驶离码头。他吃了一惊,略微踌躇片刻,便倚着扶手栏杆向站在岸上的那个行李搬运工发话道: “没事儿,先把我的行李运到旅馆去,再给我留出一间房来就是啦。” 发话中,轮船载着他沿着峡湾渐渐远去。 这个男客便是约翰·尼尔森·纳吉尔。 旅馆的行李搬运工尽职尽力把他的行李装上马车。全部行李也就是两个小手提箱和一件皮大衣——不错,在仲夏季节出门随身带着一件皮大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背囊和一只小提琴盒。所有东西上没有一件是贴上姓名标签的。 翌日晌午时分,约翰·纳吉尔总算抵达了旅馆,是搭乘双驾客运马车由陆路驰来的。他本可以消消停停地乘原船从水路返回,一点都不费事儿,而且还更舒适安逸,可是他偏偏搭乘了马车颠簸而来。他随身携带来更多的行李:在前座上横陈着一口大木箱,旁边还放着一只旅行包,一件长外套,还有用一条捆物带捆成一束的零星物件,那条捆物带上倒是用小珠子串成的 J. N. N.字母作为标签。 他人还没有下车,便张口询问旅馆老板他的房间安排妥当了没有。待到他被引领到二楼客房里去之后,他就赶紧查看房间的墙壁够不够厚,隔壁房间里的声音会不会传过来。然后他冷不丁问了侍女一句:“你叫什么名字?” “莎拉。” “莎拉,马上给我弄点吃的来,行啵?哦,你的闺名叫莎拉,对吗?”他重新问了一遍。“告诉我这幢楼里是不是曾经开过药店?” 莎拉十分诧异,回答说道:“开倒开过,不过那是好几年前的事儿啦。” “哦,原来如此,好几年前的事儿,对啵?不管怎么说,我刚走进门厅那会儿就闻出来了。我说不准那是一股什么气味,但是我有一种走进了药店的感觉,果然如此,一点没错吧!” 他下楼去进晚餐,在吃饭的时候他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头天傍晚和他同船抵达的乘客,那两位绅士打从他走进来之时就彼此交换了一个眼色,而且还挑明着拿他昨天的倒霉事来逗乐子。他三扒两口匆匆把饭吃完,对甜食摇了摇头,把他的椅子往后一蹭便离席而去。他边走边点燃一支雪茄,旋即走出门外消失在街巷的尽头。 直到午夜之前一直不曾见他露面,他前脚刚刚回来后脚时钟已敲三下。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后来才弄明白,原来他又折身返回到他早晨搭乘客运马车颠簸而来的那个邻近的小镇上去了,这么长的路程竟然徒步行走打了个来回。想必他有天大的要紧事情非办不可。莎拉给他打开了店门,但见他满头大汗,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侍女绽露出笑颜,情绪好得不得了。 “天哪,你的颈脖真是好看,姑娘!”他说道。“我不在的时候,来过我的邮件吗?是给纳吉尔的,全名是约翰·纳吉尔,有吗?哎哟,三份电报!喂,劳驾你替我把墙上的那幅画摘走,行啵?这样就省得它老在我眼前晃悠,连躺在床上还得瞅着它,叫人烦不烦!再说拿破仑三世可没有长着画上那样绿颜色的胡须哇。谢谢你啦。” 莎拉离开之后,纳吉尔在房间中央站停身躯,他挺立得纹丝不动,漫不经心地盯住墙壁上的某一点出神发愣,他的脑袋愈来愈倒向一侧,可是他的身躯照样站得笔直。 他就用这样的姿势挺立了很长一段工夫。 他身材中等偏矮,脸庞肤色黝黑,长着一双好奇的黑眼睛,一张娇柔得如同女子朱唇一般姣好的俏嘴巴。他在一只手指上戴着一枚铅或铁的戒指。他肩宽体壮,年纪约莫二十八九,至多不过三十出头,双鬓却已华发霜染。 他陡然间浑身一震,猛地从自己的苦思冥想中惊醒过来,动作这般突如其来仿佛故意佯装熟睡良久,忽地醒转过来存心要吓人一跳,虽说屋子里只有他孤身一人。俄而他顺手从裤兜里掏出来几枚钥匙、一把零钱和串在一根烂里巴几的绶带上的救生奖章之类的杂物,并且把这些东西放在床旁桌子上。接着,他把钱包塞到枕头底下,又从马甲兜里取出他的怀表和一个小瓶来,这个小瓶里装着药液,外面贴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