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如何开始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第2版)(精)/清华五道口互联网金融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陈红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红梅著的《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如何开始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第2版)(精)/清华五道口互联网金融丛书》第一章对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揭示了创新模式下信贷业务的核心。第二章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念进行了介绍。第三章至第五章围绕着风险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具体展开,全流程地描述了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并将大数据的应用融入其中。第六章将风险管理上升至资产组合管理层面,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进行了阐释。
本书对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流程、工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并以业务实践为基础,阐述了现阶段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及大数据应用的未来展望,可供从事互联网信贷业务的专业人员阅读。同时,本书的论述深入浅出,也适合所有对互联网信贷业务管理及大数据应用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简介
陈红梅,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业界导师。有着多年商业银行管理经验,擅长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并具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建设和实施经验。通晓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模式和风控要点,专长于数据在风险及价值评估、交叉营销策略、产品(场景)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目录
第一章 个人信贷业务创新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来了
一、第Ⅰ阶段:信息发布平台
二、第Ⅱ阶段:传统金融业务延伸
三、第Ⅲ阶段:跳出传统金融圈
四、新阶段:从需求到体验
第二节 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一、小额贷款公司
二、消费金融公司
三、网络银行
四、互联网企业的信贷服务
五、支付企业的信贷服务
六、新型网络融资模式
第三节 创新业务模式下的再认识
一、盈利之谜
二、风险管理
三、关键风险点
第四节 风险管理是创新持续之本
一、小额分散、规模经营
二、风险管理能力与效率并重
三、重点防控欺诈风险
四、适度的风险容忍度
五、存量客户的风险管理
第五节 大数据——风险管理起跳板
一、欺诈监测
二、信用风险评估
三、风险预警
四、逾期客户管理
五、征信服务
第二章 风险管理概述
第一节 理解风险
一、什么是风险
二、风险的类型
第二节 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风险的内涵
二、风险的衡量与管理手段
三、风险的闭环管理
第三节 风险管理战略
一、风险管理战略的概念
二、风险偏好与容忍度
第四节 风险管理策略
一、全面风险管理
二、集中的管理架构
三、风险分散的原则
四、计量风险工具
五、资产组合管理
第三章 个人信贷申请准入
第一节 信贷工厂
一、信贷工厂的起源
二、为什么工厂化
三、服务于审批,不仅仅是审批
四、标准化与差异化的结合
五、“互联网”信贷工厂
第二节 审批自动化车间
第三节 体验式审批
一、实时审批
二、审批前置
三、零感知审批
四、移动审批
第四节 反欺诈管理
一、个人信贷欺诈风险误读
二、欺诈类型
三、申请欺诈的管控
四、交易欺诈的管控
五、反欺诈的新问题
六、反欺诈的新思路
第五节 客户准入的模型支持
一、申请风险模型
二、初始额度模型
三、申请欺诈模型
第六节 金融征信服务
一、国内征信行业发展历程
二、国内外征信环境比较
三、国内征信机构主要类型
四、国内征信行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五、国内征信市场展望
第四章 存量客户管理
第一节 生命周期管理
一、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二、价值提升过程中的平衡艺术
三、互联网时代的客户管理
第二节 存量客户价值提升
一、存量客户管理阶梯
二、存量客户的价值实现
三、存量客户经营手段
第三节 存量客户授信管理
一、“三个平衡”
二、衡量方法
三、授信管理方式
第四节 风险预警体系
一、存量风险预警
二、风险预警体系设计
三、分级预警机制
四、“互联网预警”
第五节 存量管理计量模型体系
一、行为风险模型
二、交易欺诈模型
三、行为收益模型
四、行为流失模型
五、市场响应模型
第五章 逾期客户管理
第一节 客户逾期的发生与处置
一、逾期客户形成
二、逾期催收管理
三、失联客户管理
四、不良资产处置
五、逾期信息管理
第二节 逾期催收计量模型体系
一、账龄滚动率模型
二、行为模型
三、失联模型
第三节 逾期催收管理策略
一、催收管理策略
二、委外催收公司管理策略
第六章 全面风险管理
第一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第二节 全面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目标
二、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节 资产组合管理
一、客户细分
二、评价机制
三、原因分析
四、措施设计
五、监测体系
第四节 客户末端管理
一、客户引入管理
二、存量客户管理
三、逾期客户管理
第五节 全面风险管理对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二、经济资本约束为风险管理核心
三、计量模型为风险管理基础
四、精益化提高风险管理效益
序言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逐渐改变着社
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已开始决定很多
行业的兴衰。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据的存储
、传输、交互、分析方式等也在不断变革,大数据
在越来越广泛的行业和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金融,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行业,更是紧紧抓
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脉搏,造就了“互联网金融”
这一崭新业态。互联网金融充当信用中介,提供支
付工具,也涵盖了财富管理、金融信息服务等其他
领域。互联网金融在服务长尾客群、强调客户个性
需求、高效便捷方面有先天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
首先在个人信贷领域大展拳脚。个人对个人(P2P)
的直接资金撮合、大众理财需求、个人征信业务等
,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最先渗透与发展的领域。而
信贷的核心,仍然是如何高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
题,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在剖析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本书回归金融的本
质,以大数据在互联网信贷领域的应用为例,以风
险管理为核心,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方法来解析大数
据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并探讨风险管理面临
的新问题。针对大数据数据量之大、形态之多样、
更新速度之快,如何能够切实地将大数据在金融领
域中应用是一个现实问题。究竟如何使大数据在金
融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行业内仍处于不断探索的
阶段,没有成熟的方法论,但在局部领域却有一些
成功的案例可寻。本书尝试将这些线索逐一串起,
摸索将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实践与互联网信
贷业务管理的巧妙结合点,并通过二者的融会贯通
,为读者呈现出大数据在互联网信贷领域应用的整
体面貌。
本书对互联网与金融深入融合趋势下的个人信
贷业务模式变化情况加以分析和解读,借鉴多年以
来金融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肯定传统金
融管理方法在部分场景及部分业务中的有效性;并
正视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例
如,在现场管理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准确且高
效的远程风险评估等。
这不是一本工具书,因此并没有烦琐的数据分
析模型和流程套路,而是深入浅出地勾勒出风险管
理的可行路径。本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传统银行和互
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描述互联网技术与大数
据是如何渗入互联网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的
,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现实图景与实践方向。因此,
本书很适合行业从业人员一读,比照自身业务模式
,获取一些灵感火花;同样也适合对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有兴趣的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互联网信贷领
域的创新业务模式。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本书所介
绍的风险管理与大数据应用的知识中受益。
廖理
导语
《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如何开始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第2版)(精)/清华五道口互联网金融丛书》作者陈红梅以其丰富的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描述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是如何渗入互联网信贷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的,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现实图景与实践方向。因此,本书很适合行业从业人员一读,比照自身业务模式,获取一些灵感火花;同样也适合对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有兴趣的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互联网信贷领域的创新业务模式。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本书所介绍的风险管理与大数据应用的知识中受益。
书评(媒体评论)
新的技术平台,新的金融业态,新的风险管控
。陈红梅的这本著作值得每一位金融从业者一读。
——李礼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
会委员、中国银行原行长
“互联网+”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期待,也充斥着
风险与挑战,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魅力。我们正在经
历一场由大数据引发的行业调整和深刻思考。作者
基于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深刻把握,强调风险
管理是创新业态保持良性、持续发展的支撑,并探
索了大数据在风险管理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应用方
式,相信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迪。
——解植春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
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
当大数据快速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引发变
革的时候,我们要冷静地看到,大数据的核心在于
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并摸索出大数据“跨界融
合”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本书从个人征信、反
欺诈、风险管理效率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和风险管
理的跨界融合,为大数据在互联网信贷风险管理领
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文海兴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
书记、董事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
融部原副主任
本书全面阐述了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体
系。作者从业务流程入手,在信用审批、客户管理
、催收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将风险管
理业务层面上升到资产质量管理,为企业客群定位
、资源配置以及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本书对于
风险管理实战极具指导意义。
——尹岩武 中国银河证养股份有限公司副总

精彩页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来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络购物到手机支付,从交水电费到买晚餐食材,都能足不出户,在计算机或手机上一键完成。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服务,最开始是零零散散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由于其抓住了用户需求,逐渐变得势不可当,依托网络几乎可以完成任何事。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突然有一天,互联网金融服务出现在网络各处。
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呢?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众说纷纭。广义上来讲,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工具,提供金融相关服务的业务内容,均可纳入互联网金融的范畴。而所谓金融“相关”服务,并不仅仅指涉及资金融通的金融中介业务,而是涵盖了融资服务、信息服务、支付服务等多种业务模式。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到目前为止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衍生出多种形式,并逐渐对金融环境与传统金融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第Ⅰ阶段:信息发布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的第一阶段,互联网主要用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信息发布,并不能将客户获取嵌入互联网平台之中,仅将网络门户作为产品推介和展示的平台。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各大金融机构所建的官方网站,它们将自己的产品放在网站上进行展示。客户可在网站上查询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但客户仍须到线下网点进行咨询和购买。
当然,此类功能后期得以扩展,金融机构将信息展示与业务办理结合起来,使用户在网站上看到相关的产品信息时,通过简单地点击和资料填写,即可完成相关金融业务。
二、第Ⅱ阶段:传统金融业务延伸
1995年以后,网上银行开始出现,金融业务逐步上网办理,客户通过互联网即可便捷地办理相关业务。例如,银行开始在网络服务平台上提供诸如账户查询、转账、支付、投资、在线信用报告、在线欺诈保护、在线抵押经纪人等一系列功能与服务。而后,其他传统金融行业也逐步“触网”,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服务平台。
此阶段为“金融互联网化”阶段,即将已有的传统金融业务放在互联网上办理,业务品种和经营模式并未超越传统金融业务范畴。
当然,此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仍显示出1+1>2的优势。
第一,低成本。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建立众多物理网点,同时,业务人员从分散在各网点,逐渐向总部中心转移。总部一个客户服务中心可以承接全国各地的业务咨询和客户服务,降低了专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及相应培训成本。
第二,便捷服务。金融网络服务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且全年无休的高效服务。客户只需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获得金融服务。
第三,高效展业。基于网络的便利性,金融网络服务突破了物理网点模式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从广度上拓宽了其占有客户与市场的可能性。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将个人银行账户、保险账户、支付结算、个人贷款等业务更为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集约化的网上经营方式,向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而在深度上加强金融机构与客户的黏性。
此外,发达国家在此阶段已经开始出现纯网络银行。网络银行脱离传统具有物理介质的实体银行模式,单纯依赖互联网、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运营。客户不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能登录网络银行的网站,并拥有网络账号便能享受便捷的服务。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