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3册)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尹传红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尹传红著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3册)》共3册:《探索的足迹》《创新的力量》《思想的锋芒》,本丛书选材广泛,所描写的对象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一系列对人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创新者。从他们的人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场景或重要时刻切入,以叙事性的风格展开,讲述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丛书着重介绍他们怎样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以及怎样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最终获得成功。丛书运用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和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向青少年展现了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思维成果。
作者简介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等15部书。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1月被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社评为“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目录
《探索的足迹》
探索者
亚里士多德 最博学的人
伽利略 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世界
牛顿 探寻万物只需
莱布尼茨 罕见的科学通才
史蒂文森 思索“恶之花”
弗洛伊德 人类内心隐秘的探险者
齐奥尔科夫斯基 点燃“天火”
居里夫人 开启原子时代大门
卢瑟福 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
霍奇金 探索分子结构的“晶体魔术师”
费曼 “科学顽童”的探索
霍金 探寻主宰宇宙的基本规律
发现者
毕达哥拉斯 开创认识自然新路
阿基米德 古代躯体中的现代头脑
哥伦布 发现新世界
哥白尼 拉开现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列文虎克 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林奈 编排大自然的秩序
洛厄尔 沉迷于火星的富翁
兰德斯泰纳 血液语言的破解者
魏格纳 超前的思想 迟到的荣誉
弗莱明 偶然创造奇迹
哈勃 “星云世界的水手”
麦克林托克 孤独的先行者
古道尔 力促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记
《创新的力量》
开拓者
莎士比亚 描摹人生舞台
赫顿 为古老的地球“作证”
拉瓦锡 死在断头台上的“近代化学之父”
贝多芬 用苦难铸成欢乐
霍桑 象征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爱伦·坡 生错了时代的天才作家
柯南·道尔 塑造“刑侦科学的先驱”
薛定谔 量子王国的“立法者”
鲍林 洞察化学键之秋毫
钱学森 抵得上5个师兵力的战略科学家
爱德华兹 试管婴儿之父
纳什 普林斯顿的“幽灵”
威尔逊 以一本书创立一个学科
创造者
达·芬奇 书写科学与艺术的传奇
瓦特 工业革命的助推者
诺贝尔 向大自然索取动力
贝尔 让“铁疙瘩”开口说话
爱迪生 从报务员到“发明大王”
福特 从“机器迷”到“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 造一架机器把人类带上天
马可尼 用无线电打开即时交流的大门
迪士尼 娱乐帝国的缔造者
汤斯 “意外的收获”引领诺贝尔奖之路
乔布斯 “苹果”改变世界
盖茨 打造软件帝国
后记
《思想的锋芒》
预言者
玛丽·雪莱 噩梦激发的灵感
凡尔纳 伟大的“科学预言家”
贝拉米 展望“理想社会”
威尔斯 “我警告过你们”
根斯巴克 描绘科学发展的预言式愿景
赫胥黎 敲响“极乐”警钟
恰佩克 最先塑造机器人的人
戈达德 樱桃树上的梦想
西拉德 原子时代最具远见的先驱者
卡森 吹响环保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克拉克 在太空中“失去”十亿美元
阿西莫夫 幻想引领未来
萨根 “核冬天”假说警示世人
思想者
泰勒斯 哲学的开山鼻祖
苏格拉底 特立独行的哲学家
伏尔泰 “到处是我的精神”
卢梭 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之父”
斯密 揭秘“看不见的手”
达尔文 追问万物起源
马克思 思想改变世界
海森伯 把物理学带入新世界
哥德尔 革了数理逻辑的命
马斯洛 展现“自我实现”之光
德鲁克 引领时代的管理思想家
爱因斯坦 人类智慧的代表
后记
序言
近年来,不时地会看到传红有新作问世。用“目不暇
接”来形容,恐亦不为过。他总是忙忙碌碌,怀着对科普
事业的满腔热情和超乎寻常的旺盛精力,以报人、策划人
、撰稿人、主持人等多种身份,游走于科学传播的各个领
域,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迄今,传红出版的作品已逾200万字,涉猎甚为广泛。
但不知为什么,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对他创作的人物传
记却情有独钟。这也是我当年主编《爱问科学》丛书时,
为什么执意约请他写科学家小传的缘由。2011年,由他担
任分册主编并主创的《樱桃树上的梦想》正式出版。书出
来后,果然好评如潮,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位阿西莫夫研究
者人物传记作品的广泛关注。传红也借势发力,又不断开
拓新的选题,深化作品内涵,先后在《知识就是力量》《
少年科学画报》《科普时报》等多家媒体上开辟专栏,还
把讲座直接开到青少年中间去,这使得他在人物传记和科
学随笔方面的写作益发炉火纯青,影响也日益扩大。
最近,得悉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以“青少年创新思维
培养丛书”立项,精选传红近年来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结
集出版,我真为自己多年来的等待终于有了回应而高兴,
也为在青少年文库中即将增添一种有特色、有深度的励志
作品而欣喜。
说到“创新思维”,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那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来。是他这句诗,颠覆了自古文人“
悲秋”的思维定势,使人们转以平常心态对待大自然的四
季轮回,发现并赞赏不逊于春色的秋日之美。
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也有许多敢于突破常规
界限的科学家,他们以超常规以至反常规的思维去思考问
题、研究问题,从而发现和创造了一个个改变世界的奇迹
。从跳出浴缸、总结出浮力定律,并喊出“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到坐在轮椅上不断
思索宇宙规律并取得一个个惊人成就的霍金;从看到苹果
落地而萌发出万有引力灵感的牛顿,到一生创意不断,直
把苹果手机推向全世界的乔布斯,他们改变世界的壮举都
无不从思维创新开始。思维创新是科学大师们认知世界、
发现未知世界奥秘的金钥匙,也是他们迸发出无限想象力
的源泉。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不仅抓住了青少年成长
的关键环节,把展示和剖析科学大师们的创新思维作为主
要着墨点,而且从取材、叙事形式直到编排上,都有许多
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可圈可点之处。首先,作为人物传记作
品,它既尊重史实,但又不拘泥于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全书采用化整为零、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把青少年感兴
趣且对他们成长有启迪的内容,都融化在一个个故事之中

传红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这套书里,他不仅用
文学的笔触写科学的故事,还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把每
个故事都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例如,他写克拉克时,不仅
提到他在预言卫星通信和助推气象卫星发展等重大科学事
件的历史贡献,同时又剑走偏锋,以《克拉克:在太空中
“失去”10亿美元》为题,把这位科幻作家为人类无私奉
献的精神境界,写得如此灵动,而不落一点俗套。像这样
有骨有血、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这套书里可以说比比皆是
,使人读来如沐春风,爱不释手。
在这套书内容的编排上,作者运用了他娴熟的编报技
巧,在每个故事的主线之外,穿插了传主小传、名言警句
以及读后启示等链接内容,加上精选的图片,使得每题两
页的内容不仅显得多样而丰满,也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兴
趣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我想,这也是这套书作者和编者
独具匠心之处。
续《樱桃树上的梦想》之前缘,我拉拉杂杂地说了这
些,权作对传红新作出版的由衷祝贺,也寄托着我对他在
科学传播道路上再创佳绩的深切期待。
陈芳烈
2018年12月3日,于北京
导语
尹传红著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3册)》共3册:《探索的足迹》《创新的力量》《思想的锋芒》,本丛书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工程机械、信息技术乃至人文艺术各个方面,选材广泛全面。所描写的对象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一系列对人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创新者们,从孔子到梁思成,从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以人类文明历史中涌现出的一批预言者、思想者、探索者、发现者、开拓者、创造者为中心,从各个人物的人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场景或重要时刻切入,以叙事性的风格展开,讲述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
后记
“青少年创新思维丛书”一套3种,追本溯源,可以说
是一位科普界前辈的“慧眼”促成的。
这事得从大约10年前说起。
2009年春的一天,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人民邮电出版社原总编辑陈芳烈老师打来电话,约我到他
家里谈事。见面时他告诉我,注意到我最近发表的一些人
物传记故事,感觉写得不错,读来挺有味道。
老实说,那会儿我只当是前辈对晚辈抬爱的客气话。
可陈老师却很认真,揪着这个“主题”不放,向我直言:
“不是什么人都能把这件事做好的,我觉得你行,做得很
好!你应该继续做下去,要不真的可惜了。”
前辈的点拨引起了我的思考。尽管当时我已经出版了3
种书,有上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可我本人竟然都没有意识
到,自个儿的“创作专长”在哪儿。
自那以后,我结合自己对科技史的偏好,更专注于人
物传记故事的创作,同时潜心探索写作技巧。特别是,如
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准确、精练而又不乏生趣地描摹好每一
个人物的形象、特质。
其实,打小我就爱读人物传记,并且深受其益。尤其
是那些提升人类文明、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的发展轨
迹,常常给我带来触动和启示。后来,在我创作人物传记
故事的过程中,由于时不时地穿越时空,融人所写人物的
时代氛围,感同身受其思想与命运,自己常常也被点染、
感化。
记得,正是在创作《马斯洛:展现“自我实现”之光
》时,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自我实现”其实就蕴藏于
人们对生活的某种态度之中。而在创作《樱桃树上的梦想
》时,那位悲情的主人公——“液体火箭之父”戈达德的
一句名言“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
也不时在我耳畔回响。当我在写作中遇到一个“坎”,长
时间推进不下去而突然“灵光一闪”顺畅落笔时,情也同
时触动——被戈达德其人其事感染,我在不知不觉中泪流
满面,接着就敲出了一句转折过渡的话:“永远没有这样
的机会了……”
梦想、希望和现实在时空中延伸,总是不乏杰出人物
的交集。如戈达德在自己的事业稍有起步而又面临重重困
难之时,曾给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本丛书中有介绍)去
信,叙说《星际战争》这部科幻小说对自己事业产生的巨
大影响,并表达了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感激之情。
书中也有介绍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通
信》一书中则谈到,1726年他旅居英国期间,曾无意中听
到学者们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谁是最伟大的人?是恺撒
、亚历山大、铁木真,还是克伦威尔?有位学者坚持认为
牛顿是最伟大的人。伏尔泰同意其看法,因为“他用真理
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而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学术的推进》
(1605年)中更为明确地提出:“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
所造成的影响远比权力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
以来的250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
多少宫殿、庙宇、城堡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啊!”
我对书中所涉人物的选择与描摹,大致就体现了上述
思想。为避庞杂和散乱,我尝试在篇章结构上以思想者、
预言者、探索者、发现者、开拓者、创造者划分之。对单
个人物的介绍,我也期望能够在内容与叙述方式上出新,
因而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写法(设有“小传”和“链接”
等做补充)。作为主体的正文文字,我的设计是:一般从
人物在其人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场景或重要时刻切人,以
一种叙事性风格展开,力图进行视觉化呈现、趣味性表达
。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
著有11卷本《世界文明史》的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
曾经感慨,人们更喜欢看到的是:那些活着的天才都是常
人,而那些死去的天才都是传奇。他进而发出疑问:“为
什么我们会充满敬意地面对高山之巅的飞瀑,面对夏夜海
面的圆月,却不愿意以同样的敬意来面对一个杰出的、优
秀的人呢?其实,没有什么自然奇观能比得上伟大的人性
。”
在写过100多篇人物传记故事之后,我对杜兰特所持观
点更有同感。是啊,如果说政治、经济是社会的骨架,那
么,伟大的人物就应该是历史的命脉。无论对一个国家还
是对整个世界而言,历史都不该忘记那些伟大的人物。
当然,创作此书并不是刻意要向读者呈现那种高不可
攀、遥不可及的伟人或神人。在我看来,一味拔高难免就
会失真,过度美化实则就是歪曲。有血有肉的人才最真实
,最有魅力和感召力;也唯有真实,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
;相反,则会视为畏途,敬而远之。所以,我并没有专门
花费心思去给笔下人物“穿靴戴帽”,也没有特意回避或
曲饰其污点、过失。这是我创作人物传记始终坚持的一个
准则。
回头再说,陈芳烈前辈对我人物传记作品的认可和鼓
励,让我对创作人物传记故事更加上心,也更有兴趣。
2014年初,适逢老牌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全新改版
,郭晶主编邀我主持“探索发现”栏目,我又断断续续新
写了一些人物故事。
2015年8月,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新任总编王
书评(媒体评论)
时代需要创新,科普也需要创新。“青少年创新
思维培养丛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的示范。期待它的
推出和普及,能够引导青少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
新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创新思维的多元碰撞,科学人文的跨界交融。为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点赞!相信它会受到青
少年读者的喜爱。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
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
事长)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尹传红把阿西莫
夫这句话吃透了!他写的这套书形象地展示了无生命
的一砖一瓦是怎样通过科学大师们的创新思维,构筑
成一座座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大厦的。真有点石成金的
功夫啊!
——王渝生(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丛书几乎涵盖了创新思维发展的各个层面,将创
新者们成就事业的精彩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也生动地
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好读耐读,韵昧十足。
——刘兵(中国科协一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
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精彩页
阿西莫夫 幻想引领未来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颗不平凡的大脑,在大洋彼岸永远地停止了思考。人类失去了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阿西莫夫。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这样写道,“我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9岁那年,他在父亲开的糖果店里读到以科学启蒙和预测未来为目标的新杂志——《惊奇故事》等流行读物,进而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后来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
阿西莫夫15岁便念完高中,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课余时间,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一边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内心也涌起了一种创作的冲动。18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21岁时,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点拨下,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日暮》并一举成名。此后,他又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大师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系列。
阿西莫夫在 20 世纪 50 年代写就了《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故事发生在银河帝国统治银河一万多年后,杰出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开创的“心理史学”预言出银河帝国即将由盛转衰乃至灭亡,于是他设计出“谢顿计划”,通过“基地”来保存住人类知识的种子,缩短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间的过渡期,以减少人类所遭受的痛苦。在建立起作为知识种子的“基地”的同时,他又暗中建立起“第二基地”,通过精神力量,暗中维护“谢顿计划”的顺利进行。《基地》系列获得 1966 年雨果奖,有诸多科学家均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对阿西莫夫的敬意。
除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科幻作品外,阿西莫夫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57年,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图书和文章。
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不仅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科学界远未研制成机器人之时,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富有远见地预言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以及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保护行为与上述两定律
相抵触。这三条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几十年来已成为公认的研制和使用机器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们被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
在阿西莫夫的诸多作品中,发表在报刊上的科学随笔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风格独特、饶有趣味的作品大多从当代社会现象着眼,诠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件,背后呈现的则是广阔的人文视野。他不只是在普及科学,而且还努力让读者去思考科学、理解科学乃至欣赏科学,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启迪人们扩大视野,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向未知的领域延伸、拓展。
创新启示:
著作超身的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他不仅通晓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因而他的科普和科幻作品思想深刻,讲究逻辑推理,而且极富通俗性。他也善于描绘出广阔的知识图景:不仅使读者看到一棵棵科学的“树”,而且还看到了整片整片的科学“森林”。
P46-4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