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斗京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汝昌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我国知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泰斗,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著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一九三九年首次眼见到当时北京的风貌气象
;从一九四〇读大学,住西郊为始,中经六年(沦陷
)失学与两年执教于成都华大、川大之外,一直是北
京的居民,其见闻经历,不应算是十分微少贫乏吧…
…我写老北京是想记录某些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的
梦寐难忘的中华艺术之大美至奇的古建筑、市衢坊巷
,百姓商贾担贩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
——周汝昌
目录
楔子
燕京人海
轮痕履印
东京——北京
斯文向往
文化神游
皇都帝里
进北京
陋巷巢痕
北阙雄文
新证红楼
拔风尘
地震著书
聋与音乐
学术的浪费
回归献颂
雪芹瓷字
问心无愧有知音
藏书
李杜公案与《碎叶考》
盲之边缘
小摊
物劫
全国政协二十年
政协的盛况
给外国使节讲《红楼》
燕京杂感
救救胡同
建雪芹旧居纪念馆
《楝亭集》的故事
荣与愧
瀛寰舞苑艺双新
“三气周瑜”
夏衍旧居
狮子的际遇
“小区”感受录
关于“北京钟楼的钟声”
胜迹寻痕
圆明园
蟠桃官
海上仙山·嫏嬛福地
花·木·城池
正阳门
天立轩
二郎庙
动物园
九门之缘
恭王府
张家湾传奇
万安山访古刹 雪芹履印落城东
恭王府传奇
雪芹祠瞻礼小记
泡子河——芷园
“同福”——佟府
小府
虎门——右翼宗学
樱桃沟——烟霞窟
太平湖寻梦录
触类旁通
多少楼台烟雨中
“西府”的谜底
城中第一佳山水
曹雪芹与北京随园
隆福寺和隆福寺街
东岳庙与《红楼梦》
上元佳节访芹居
游园访碑记
渌水亭荒尚可寻
西山寻梦
故王官府见沧桑
精彩页
燕京杂感
日昨,阅外地报纸,见有一文,题日《首都古貌破坏严重》!是吗?我不禁大吃一惊。
这个标题,让我“如梦方醒”:啊!原来是这么回事了呀!
于是我就思索了:此乃新闻乎?还是“旧闻”呢?
若说是“旧闻”,何以到今天才这么标题示众,像是个新发现一般?
若说是新闻,那么这种“破坏严重”毕竟又是从哪一个“前不久”开始的呢?
我印象的判断,似乎不像“旧闻”,因为我从报章上的一贯宣传所获喜讯,总是这儿改建,那儿拆迁,总是一片新面貌,新气象,新都市现代的“换新颜”,从来没听说过一句“破坏”——更何况“严重”乎?
我在北京是个外乡人,第一次进京也不过是一九三九年(考大学)的事,让“老北京”听了,岂不粲齿?但我这么个“资格”的人,也在北京经历了五十五年,新语式叫作“超过半个世纪”了吧。而现时一出家门到外边(城里城外)办事开会……,我简直哪儿也不认得了,有时问自己:“这是北京吗?”
今日忽睹“古貌破坏严重”一语,还觉得措词太“严重”了。早就没有“古貌”了,还谈什么破坏严重不严重,真是让人弄不清这种“逻辑性”到底该如何推论才合乎科学。
有那么一个时期,我这个特别想在北京寻求一点“古貌”残余的人,隔些天到某地方走走,眼见那仅存的、十分可怜也倍觉宝贵的“古貌”残痕的点点滴滴,还多少可以看到感到一丝历史文化遗蕴和气味的物事——上次还幸存在彼处,这回再看,却已“整顿”“清理”了,那一点点儿令人欣赏的意味便荡然廓然了。剩下来的是什么呢?我说不清,我只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迷惘,不知这个古都将奔向一个什么境界,何种理解?
那个时期,我甚至怕到各处去转转,遛遛弯儿,心里很难过——难过中还夹杂着一种自疑和不安:“我这会不会是‘思古之幽情’?怕不大对头,应该受‘批判’吧?”
俗话有一句:“拿着金碗讨饭吃。”北京是中华大国数千年来几处古都城的唯一仅存而相当完好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唯一无二、难与伦比的最巨大的金碗,连秦皇兵马俑这个“金碗”也没法比肩——兵马俑再伟观也是些死物,而北京是个“活”金碗。她有最优美灿烂的生命灵魂,并没有“入土”“出土”的那种程序。
这个大金碗,也是个硕大的聚宝盆——世界旅游宾客不远万里到北京的目的,绝对不会是来看火柴盒式的“现代洋楼”和模仿别人的那些建筑和设置,他们要看的正是已遭“破坏严重”的“古貌”。
大金碗,大聚宝盆,可以招来惊人财富的这个最有魅力神力的宝物,焉能由我们自己亲手“破坏严重”?!
我们呼吁过,也写过提案。一面答复得满令我高兴——可一面照样“破坏严重”,而且变本加厉! 我们还有别的办法(除了在郊县又新修一座“老北京”之外)来挽救她吗?
宋朝的汴梁城,如今只剩下《东京梦华录》等文字“书面”了。咱们不要再让子孙后代只能读一部《北京梦华录》吧!
有一位外地人来访,闲谈之际,不知不觉地触及了他对北京的一些观感。他说了一句:“北京过年过节,好没意思!”
我问:“这是怎么说?不是挺热闹吗?”
“热闹个啥?跟平常日子一样,一点儿年节味也没有!北京人这么麻木,没有情趣,让我吃惊!”
“外地不也差不多吗?”我问。
“别处不知,俺们那地方可还像个过年过节的。民风土俗嘛,人人在乎,家家讲究,那叫蔚然成风呀。天天喊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哪里?什么样儿?年节的民风土俗不是民族文化,那啥玩艺儿才是民族文化呀?这个都没了,还是民族之风吗?北京过年节,可真凄清——还不如平常日子,倒不那么显得特别地不是昧儿!”
他语调强烈,我让他说得一言莫对。
他的一席话,引起我心里也直咂滋味儿。
确实,拿过“春节”说吧,北京对这个最重大节日的“表现”,几乎是什么也没有——跟仅仅二百多里外的天津来比,简直是太冷落乏味了。天津民俗,应有尽有,红红火火,“年味儿”十足饱满,令人兴高采烈地过个热闹快乐的年。在北京,街头巷尾,好不冷清!红颜色是难得看到的,买根守岁的蜡烛,是白色的!——这在过去是有丧事的人家才点的,上年纪的一辈人对“点白蜡过新年”,认为是个天大的荒诞事件,真会吓人一大跳!
P86-91
导语
在《北斗京华》中,周汝昌先生在行文当中,透露出对于旧京风物的低回恋眷之情。举凡旧京岁时风物、风景胜迹、市廛风俗、饮食风尚、师友杂忆,毫不因历史尘封而褪色,鲜活历历如在目前。作者所记均是亲所见闻,故记地如临其境,记人如闻声咳。捧读此书,便犹似置身于老北京的文化氛围当中。
序言
(一)
我在北京生活了数十年,外乡人视我为“老北京”,
以为我必然是个“京通”的专学家。其实这离事实很远—
—说来也许人家不相信,我并无资格写一部“北京生活五
十年”的专著。我对北京这个伟大的民族历史文化殿堂与
宝库,所知太有限、太零碎、太琐末了!只因友好的介绍
与敦促,出版社方面诸位的不弃,这才使我决意试笔。
我从一九三九年首次眼见到当时北京的风貌气象;从
一九四。年读大学,住西郊为始,中经六年(沦陷)失学
与两年执教于成都华大、川大之外,一直是北京的居民,
其见闻经历,不应算是十分微少贫乏吧。但我学生时,不
知几个月才得进一次城;而后来当编辑时又是坐班制,难
得到处去游览娱乐;再后则病弱、目坏……,虽然身为研
究员,已难外出活动。如此粗叙,已可见我上文自云并无
资格写出一部名实相副的书,绝非谦语虚词。
自我亲见老北京之前,听说那变化已是太大了(庚子
、辛亥、沦陷……);而自我入京居京之后,那变化更是
巨大得多。以前的,我连想象也不能得其万一。亲历的,
则又笔不足胜任一个叙写梗概的职责。以此之故,我下笔
之际,心情总是惭愧、惆怅、矛盾、杂乱……,这就使我
这儿的文字更无可观之处了。
然而,巨细重轻,鲲鹏鹦雀,蹄涔海若……,自古也
并存不废;人的阅历不同、处境不同,看事的角度重点也
不同……,那么我虽是个零碎微末的“载记”者,其间也
许又另有一番“境界”,也未可知。大手笔不肯不屑话及
的,在这儿或可窥见一斑,从中得其意味——如此亦可自
解自慰了。
我写老北京是想记录某些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的梦
寐难忘的中华艺术之大美至奇的古建筑、市衢坊巷,百姓
商贾担贩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
新中国的新北京,尤其自从明清的老城墙拆掉以后,
其市容变化之巨大,实非拙笔所能形容,而我每一入市,
已是难认何街何道,简直像外乡人“进城”那样陌生和“
落后”了。几百万辆汽车塞满了整个北京的每一条通道,
像水流一般永不停息或“断流”……外地来游者,除了逛
故宫、游颐和园之类,已不再知道北京的历史风华何在了
。他们却可以推知,老北京的优美的习俗民情,是中华文
化的结晶的重要部分,这不会随市容之大变而归于消失。
我愿以此小书作为祝愿的一种“心香”之献。
这个小文集是应邀特写的,极少数是旧撰。其文体带
有一些回忆性质,但不是什么死板的流水史篇,也不是什
么“大事记”,更不是名胜游记;只是以地、以人、以事
为“三纲”而记我欲记之若干片段,此中存有“个性”,
力避“八股时文”气。如果锡以美名,则无以名之之强名
,或许可以“文化随笔”充之一隗甚愧甚。
我自创的一个文例是每篇之末有一首七言小诗。我喜
欢这个影式。诗不全是重复“正文”的内容,是呼应、映
照,以至是文“外”的补充,不拘一格。我以为可增情趣
,也是中华诗文倚辅的传统特色。但此种诗不过是“竹枝
词”体,通俗已甚,诗词专家幸勿以“高格”绳之,那就太远了。
诗日:
紫陌红楼十丈尘,万家烟树瓦销鳞。
春愁依约宫墙柳,锦绣京华事事新。
庚辰上元节
(二)
我是天津人,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我就成了这
地方的居民,也就以此为第二故乡了。直到今日,我还是
认为: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文明古城,如今只有北京了,实
在太稀罕,太可爱,无与伦比地令人依恋。
但是,老北京的风貌、格局、风习、浓郁的中华文化
情味气氛,都变得很厉害了,我每一外出,总觉得自己已
是个外乡人来到一个不大像北京的地方。
我非常爱诵诗圣杜少陵“每依北斗望京华”的名句。
一九六九年秋至次年七八月间,身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白天劳动后,晚夕有时搭起布幕放电影。记得一次是
看苏联创作的列宁、斯大林故事片。我们落北而坐的正是
不歪不斜朝正北的方向。天渐黑了,天上星辰越发灿烂了
,然而最令我注目的还是那北斗当空!
这时,我心中诵念的是杜老的那七个字——也只有这
时,方才加几倍地体会到杜老写下这七个字的心情。
老北京一片一片地消灭了,一面消灭,一面报纸上还
不时出现“保护古都风貌”的大标题。人们的心愿挡不过
开发商的财力富豪力,而且媒体也有文章指出:每十年出
生一“辈”人,他们的差别就不是不显著,对一切事物的
看法想法就不一样……那么,他们目中的北京,与我就绝
不相似了——他们愿看我这本书或者即使看了,看得出“
滋味”吗?
我说过的:我所“赶上”的老北京,已然是“尾巴的
尾巴”。真正见过老北京的,读我的小书,不免生窃笑之
心,书内所叙未免太孤陋寡闻了,竟敢题日“北斗京华”
,何其妄也!
原谅吧,谁使我这么孤陋寡闻的?我岂甘愿如此?历
史安排的,我的一点儿知识只能如此。我还是时常想起梅
花大鼓泰斗金万昌先生“王二姐思夫”之唱词“七小星拱
北斗”,当王二姐刺绣时“七针扎”扎的就是“七个小星
”。这星可不“小”,而中华人总认为这七星之下所笼罩
的地方就是北京!
多么可爱的“北斗京华”一词,拙著竞得此以为书名
,何其幸也。
——是为新序。
古历丙戌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日)写记于京华
内容推荐
《北斗京华》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散文集。作者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到燕京大学读书,毕业后任教于四川。1954年,从四川返回北京,从此定居于北京。50余年来,他目睹了北京的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陆续写成一系列小文,编成此书。周老写老北京是想记录某些文化的痕迹,已经消失的梦寐难忘的中华艺术之大美至奇的古建筑、市衢坊巷,百姓商贾担贩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