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IBM和纳粹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埃德温·布莱克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埃德温·布莱克:
·16次普利策奖提名作家
·《纽约时报》调查记者、畅销书作家
·纪录片和好莱坞电影的内容提供者
为找寻纳粹如何获取了他父母的身份信息,美籍犹太记者埃德温·布莱克受美国大屠杀纪念馆一台霍尔瑞斯机器的指引,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调查IBM与纳粹的关联。很快,埋藏几十年的罪证被他一一串联起来。
布莱克主要研究大屠杀、公司的罪行和贪污现象、政府的失职、学术造假和历史。他的获奖畅销作品包括《反弱者战争》《纳粹联结》《转让协议》等,在100多个国家以20种语言出版了200个版本。他已获16次普利策奖提名、3次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和美国调查记者与编辑协会大奖,曾接受奥普拉·温弗瑞、CNN、今日秀、NBCDateline等知名节目的专访。近几年,他又获得了一系列卓越编辑奖。
此外,布莱克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纪录片,另有多部著作的电影版权已被好莱坞买断,其中一部即《IBM和纳粹》。
书评(媒体评论)
埃德温·布莱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大屠
杀历史。显然,没有IBM的霍尔瑞斯机器,纳粹不可
能完整地整合欧洲犹太人,也不可能杀害600万名犹
太人,摧毁无数非犹太人的生活。在“*终解决方案
”中,那些被驱逐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被统一消灭
。这已经令人不安,但布莱克揭示了一个更令人不
安的事实——他发现一家跨国企业猖獗的腐败势力
已经超*了法律。
——亚伯拉罕·佩克(Abraham Peck)
美国犹太人历史协会研究中心主任
《IBM和纳粹》一书气势恢宏,并且出版得非常
适时。作为世界闻名的企业,IBM为了追求市场垄断
与纳粹政权合作,这些肮脏的交易记录在被忽视了
长达半个世纪后,终于被埃德温·布莱克曝光于世
。他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了本可以造福人类的穿孔卡
技术是如何推动纳粹大屠杀,进而引发人权灾难的

——罗伯特·乌尔夫(Robert Wolfe)
美国国家档案馆被俘德军记录与纽伦堡档案记
录前首席专家
如果想了解希特勒是如何通过实施 “*终解决
方案”灭绝欧洲犹太人的,那就必须读一读《IBM和
纳粹》这本书……这一次,埃德温·布莱克又成功
了。
——亚伯拉罕·H.福克斯曼(Abraham H.
Foxman)
美国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全
国主管
作者埃德温·布莱克控诉了IBM这家热衷技术的
企业及其执行董事托马斯· J.沃森与纳粹政权合作
,向其提供技术,造成大屠杀的事实。这本书研究
深入,内容令人痛心,为未来敲响了警钟。
——威廉·赛尔兹(William Seltzer)
《人口统计与大屠杀》(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the Holocaust)作者
联合国统计办公室前主任
这是一本将会引起轰动的书……布莱克做了详
细又全面的研究,他引用的事例简单却又极具吸引
力。
——迈克尔·赫什(Michael Hirsh)
《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
布莱克讲述了沃森企图在幕后控制IBM与德国之
间的交易,却失败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处理了这一
点,这也是本书*精彩的部分。沃森能够在IBM纽约
总部和德国子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切断时,用迂
回曲折的方式和德国子公司进行交涉。他善于辞令
,既能巧妙地否定他与纳粹党的合作,又能通过满
足他一切愿望的子公司暗中操作……他从未阻止这
些子公司向纳粹德国供应IBM的霍尔瑞斯机器。正是
这些机器,将百万名犹太人送往了集中营。
——戈登·A.克雷格(Gordon A.Craig)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记者
布莱克的研究……包含了大量人们已知的或未
知的细节。作者如实描述了IBM为获得*大利润,想
尽一切办法将它的机器和穿孔卡出售给某个国家,
而不久之后,这个国家就犯下了无人不知的罪行。
——索尔·弗里德兰德 (Saul Friedlander)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记者
《IBM和纳粹》是一本能引人深思的书,因为作
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发生在半个多世
纪之前的罪行。作者把决定权留给了读者。
——罗恩·格罗斯曼(Ron Grossman)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记者
IBM始终被过去的事所困扰。如今,埃德温·布
莱克的这本书揭示了该公司和大屠杀之间的关系…
…之前人们几乎不会提及纳粹时代的“蓝色巨人”
……但现在,IBM受到了人们的谴责。布莱克用缜密
的研究,揭示了IBM是怎样精确获知其机器去向的。
——克里斯汀·哈贝(Christian Habbe)
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记者
布莱克提出一个不容置疑的观点:IBM的霍尔瑞
斯机器助纣为虐,极大地帮助了纳粹党灭绝犹太人
……《IBM和纳粹》是一本有价值的书,有助于我们
理解大屠杀的历史。
——克里斯托弗·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记者
布莱克的书很有启发性,因为它刻画了一幅丰
富生动的画面,即一个男人及其公司如何能不顾道
德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罪恶的商业交易。如果
有时间,每位MBA新生都务必看看这本书。
——萨姆·贾菲(Sam Jaffe)
《商业周刊》的网站(Businessweek.com)记者
埃德温·布莱克这本突破性的书——《IBM和纳
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首次记录了IBM
为纳粹党迫害犹太人做了多方准备,使这家美国公
司背负了很大的道德责任。《IBM和纳粹》证实了一
个观点:大屠杀不仅是一种残忍的、*无前例的罪行
,还是一个有着无数官僚参与的勾当。
——弗兰茨尔谢克·皮珀(Franclszek Piper)
奥斯维辛-比克瑙博物馆(Auschwitz-
Birkenau State Museum)史学工作者
埃德温·布莱克将大量史实整合起来,从而发
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IBM勾结第三帝国。这本书值
得任何一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黑历史”感兴趣
的人阅读。
——西蒙·威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
维也纳犹太历史档案中心(Jewish
Documentation Center)负责人
后记
2001年2月12日,《IBM和纳粹》(IBM and the
Holocaust)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行,此后,新信息逐
渐浮出水面。IBM前雇员、书中主要参与者的家人和
二战幸存者陆续出现,为本书提供了更多的目击证
词及写于二战时期的个人文件、回忆录。此外,档
案管理员和历史学家也重新收集了此前一直被忽略
的资料。这些资料无一与本书提供的信息相抵触,
更没有削减本书的可信度。它们都进一步佐证了IBM
与第三帝国长达12年之久的合作史。大量新信息的
出现让我们更加确信:有必要鼓励相关人员在世界
各地展开研究,以便将不同地区的信息点串联起来
。德国
德国大量集中营的信息已被披露。
当我在柏林犹太社区中心参加历史学家小组会
议时,热情的乔治娅·皮特-塔诺韦(Georgia
Peet-Tanover)向我走来。皮特-塔诺韦是保加利亚
人,在纳粹当权期间被关押数年。实际上,我在寻
找资料时就已经跟她通过多次电话,现在,我们终
于见面了。皮特-塔诺韦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周身
都充满了活力。她向我讲述了自己孩童时期在拉文
斯布吕克集中营的经历。比如,当她病重时,集中
营的医生会给她分配一些“轻松的工作”:手动分
类已经穿完孔的卡片。此外,她所在的集中营没有
配置霍尔瑞斯机器,只有装满卡片的木箱。皮特-塔
诺韦表示自己不清楚这些卡片的来历,也不知道其
用途,只知道它们与“给囚犯分配任务”有关。
她对我说:“我也不关心这些卡片是用来做什
么的,我只想活下去。”,直到皮特-塔诺韦和我第
一次谈及我所做的研究时,她才明白这种穿孔卡就
是IBM生产的霍尔瑞斯卡片。也是在那时,她才意识
到这种卡片决定着那些被她分类的囚犯的命运。
皮特-塔诺韦等人在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分类的
卡片会被定期送往负责调配集中营劳工的中央机构
——位于柏林腓特烈大街的中央研究所。可笑的是
,战争结束后,皮特-塔诺韦住进了地处腓特烈大街
的一处安静的住宅区中,而直到本书揭示了这个中
央机构的所在地,她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公寓曾经是
中央研究所的综合大楼。
我们发现,在达豪集中营里,霍尔瑞斯设备的
安装规模比预想的要大得多。《IBM和纳粹》已通过
文件证明:在大多数集中营里,那些被安置于劳务
分配办公室的霍尔瑞斯部门通常只是一个普通的兵
营。但当本书出版后,我才得知达豪集中营内有20
多台霍尔瑞斯设备被存放在一幢两层高的钢筋混凝
土建筑中,该建筑被称为“霍尔瑞斯碉
堡”(Hollerilh Bunker)。达豪集中营档案馆将这
座坚固的建筑物记录在案。此外,这家档案馆还藏
有一份达豪集中营的幸存者写于1948年的报告,再
现了集中营内的劳工及监管人员的名单。这份报告
列出了50个主要劳工营的相关数据,包括囚犯的大
致数目及承担监管职务的考波什堡官员和德国军官
。具体信息如下:政治部,10名囚犯;劳工部,10
名囚犯;缝纫部,180名囚犯;霍尔瑞斯碉堡,300
名囚犯。这些数字都是幸存的囚犯预估而得,但无
论以哪种标准,霍尔瑞斯部门都是达豪集中营里最
有组织、规模最大的部门之一。
这个长得像碉堡一般的建筑物躲过了同盟国的
轰炸,直至今日,它仍矗立于达豪集中营的大门之
外。当地的警察至今依然用霍尔瑞斯碉堡来称呼这
座混凝土建筑物。在二战期间,由于达豪集中营里
的大量机器每个月都需要维修和维护,还需要常备
数百万张特制穿孔卡以保证正常运转,因此,德霍
梅格会派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达豪集中营里。
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信息技术也使霍尔瑞斯
系统幸免于同盟国的轰炸。尽管无法确定布痕瓦尔
德的霍尔瑞斯部门于何时创建,但我们知道,那里
的霍尔瑞斯部门被戏称为“指挥部68”(Kommando
68)。
同盟国于1944年8月发动的轰炸摧毁了布痕瓦尔
德集中营内多栋建筑,包括那间临时设立的霍尔瑞
斯办公室。1944年9月23日,纳粹官员(可能在柏林)
写信给集中营的军官,询问何时才能恢复霍尔瑞斯
档案。当时,党卫军上尉艾伯特·施瓦茨(Albert
Schwartz)的职责是安置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里的劳工
。施瓦茨保证道:“卡片档案很快就能被重制。虽
然霍尔瑞斯档案已被烧毁……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内的囚犯卡片已被制作出来,我们可以从劳工安置
负责人(Labor Placement Leader)的档案里获得备
份资料。我们正在调查到底丢失了多少卡片……约
8500张卡片需重制。”
施瓦茨表示:“作为一名劳工安置负责人,我
很想尽快重制卡片档案。我已找到临时解决方案—
—只使用已收集的数据分配劳工,为此,我创建了
一份辅助性卡片档案。但是这份辅助性卡片档案只
包括数字、名字以及现有劳工的部署情况。我们会
持续利用这份辅助性卡片档案:以便输入职业信息
和劳务变动。为了确保霍尔瑞斯系统顺利运作,我
还计划分配一间独立的营房作为霍尔瑞斯部门的工
作场所,但最初承诺的建筑材料还未送达。”
根据历史学家哈里·施泰因(Harty Stein)在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内新发现的文件,布痕瓦尔德集
中营的霍
目录
前言 黑白颠倒的时代该如何被记忆?
第一部分
第1章 “种族灭绝”的帮凶:穿孔卡系统
无法逃离的编号
染血交易
第2章 IBM与希特勒帝国缔造史
创建之初:权威之战
从路边小贩到商业恶棍,是谁崛起了谁?
埋在敌国的投资种子
战略前奏:陷入疯狂的两个帝国
第3章 犹太人识别计划
首战纳粹人口普查
IBM:科学战士的培养者
“推聋作哑”的冒险家
美德政府“座上宾”
第4章 IBM—纳粹战略联盟
好战的海丁格尔,失败者的不断挑衅
联盟!联盟!
绝育计划:精英崇拜者的武器
败落的人性,经济战最大的助力
第5章 沃森的纳粹勋章
定义犹太人
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
日进斗金的男人
非德国人的“最高荣耀”
第二部分
第6章 纳粹战争机器
大德意志帝国追捕网络
下一站,捷克斯洛伐克
利润与股份的抉择
第7章 统计,是死亡的前奏
希特勒两线战争的关键
“白色方案”骗局
罪孽深重的受害者
IBM波兰计划
第8章 战时投机:IBM退居幕后
沃森的“和平”宣言
硝烟下的信息战
战争是不可多得的商机
退还的勋章
第9章 危机!动荡的德霍梅格
IBM跌落云端,反叛因子落井下石
人脉:一盘精妙的棋局
卡特尔带来的一线转机
费森迈耶:希特勒的刽子手
第三部分
第10章 维系轴心国业务,沃森焦头烂额
纳粹的咆哮
美国国务院是IBM的私人邮递员?
二次投资:走投无路的决定
第11章 法国和荷兰:是什么造就了命运差异?
相似的计划,迥异的命运
荷兰:被贴上的印记
法国:统计被迫延期
未制成的名单:“马可波罗网”下的筹谋
“旅程”的终点——集中营
第12章 将二战玩弄于股掌
“通敌贸易”疑云
被公布的黑名单
“忠诚”的投机资本家
第13章 纳粹的“最终解决方案”
集中营管理系统
承载着命运的数字
成批次大屠杀
犹太人仅存的武器
第14章 种族灭绝下的赃物
无关纳粹,无关反犹,关乎金钱
受难的欧洲,致富的IBM
第15章 硝烟与经济
被保护的赃物
IBM士兵
战胜国与IBM,谁为谁服务?
匿身于军事法外
永不结束的战争
后记
附录
致谢
精彩页
警戒塔下方是一座黑而细长的圆顶火炉,周围布满淤泥,它就像一列蒸汽机车,只是前面多了两扇笨重的炉门。炉子上那根乌黑的烟囱有数米长,直指天空。炉子边总是放着一副做工粗糙的金属担架,用来将瘦弱的尸体滑入炉膛。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焚尸炉。焚尸炉四周没有任何物体遮挡,完全暴露在警戒塔前。由于两座建筑物离得很近,焚尸炉里的火几乎能灼伤在警戒塔上站岗的党卫军士兵的双眼。任何人都能看到这座焚尸炉,对其传达的不祥讯息也一目了然——这个终点站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抑或生命的解脱。
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3年春,坐落在贝尔根和贝尔森两村之间。起初,它是1万名犹太犯人的临时关押地,这批犯人通常可被赎回或用作交易。然而,在1944年末至1945年初,随着同盟国相继解放了奥斯维辛(Auschwitz)等死亡集中营,无处安置的囚犯便被转移到这里,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也就成了犹太人的梦魇。截至1945年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的囚犯已逾4万人,关押环境极为恶劣。饥饿、过度劳作和肆意虐待夺去了许多生命。仅1945年3月,就有近2万人惨死。在集中营解放后,惊骇万分的英国医疗团队无力挽救约1.4万条奄奄一息的生命。最后,他们只能用推土机将死者铲进早已布满扭曲而僵硬的尸体的万人坑中,场面惨不忍睹。
离贝尔森焚尸炉左侧仅几米处,靠近厨房和蓄水池的泥泞小路旁,是营区负责人的房间。因为里面住着集中营的劳务主管,所以囚犯有时会称之为“狮穴”,这里也是处理霍尔瑞斯穿孔卡(Holleijth Punched Cald)的地方。乍看之下,霍尔瑞斯穿孔卡不过是一张长5.25英寸(1英寸≈2.54厘米)、宽3.25英寸的普通卡片,只是在上面划分出了带编号的数列,还打上了几行孔洞而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自1944年12月起,荷兰籍犹太人鲁道夫·伊姆(Rudolf Cheim)便受命到劳务办公室工作。每个寒冷的清晨,饥寒交迫的伊姆都会试图找到一点额外的食物,还会设法弄到几根火柴,生火驱寒。办公室里堆放着引火物,但并没有火柴。要弄到火柴,伊姆就得冒险进入纳粹党卫军军官的房间。通常,这群军官会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休息,当他们看到伊姆走进房间时,会恶狠狠地揍他的脸,以惩罚他因为取火柴而靠得太近。但对千伊姆而言,挨打是值得的,因为有了火,他便能活下去。
在劳务办公室工作算是一份美差,因为这里是掌管着生杀大权的地方,决定着伊姆等囚犯的生死。倘若囚犯尚能劳作,就能活命。之后,伊姆获得了一份可以接触到霍尔瑞斯穿孔卡以及卡片编码的办公室职务,这让他很高兴。工作时,他会偷偷观察纳粹党卫军进行卡片分类时的步骤。5周以来,他都默记于心。
很快,伊姆便弄清楚了党卫军是如何使用霍尔瑞斯穿孔卡的。每天,一批批奴工会被运到集中营里。每名囚犯都配有霍尔瑞斯穿孔卡以标示身份,每张卡片上的数列和孔洞详细说明了囚犯的国籍、出生日期、婚姻状态、子女数量、被捕缘由、体型和工作技能。卡片的第3列和第4列被用来编码囚犯的16种类别,这取决于不同的孔位:孔3代表“同性恋”、孔9代表“反社会”、孔12代表“吉普赛人”,而孔8就表示“犹太人”。此外,根据卡片打印出的表格也会依照囚犯的个人编号列出相关信息。
卡片的第34列用于标明“离开缘由”:孔2表示囚犯已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继续劳作;孔3代表“自然死亡”;孔4代表“处决”;孔5代表“自杀”;而不祥的孔6则意味着“特殊处理”,该词通常被理解为“消灭”——要么被送进毒气室,要么被处以绞刑或枪决。
两年来,火车和卡车从比利时、法国和荷兰蜂拥而至。工作人员审核、处理了成千上万张穿孔卡,并将信息反馈给奥拉宁堡,由纳粹党卫军经济部统计处进行统计分析。随后,带编号的男女会根据贝尔根一贝尔森等集中营的需求清单进行分配。伊姆回忆道:“我们失去了名字,成了编号。”对纳粹而言,死亡人数不过是一项统计数据,是一件需要由机器处理的琐事。仅在1944年12月,就有约2万名囚犯登记在册。平均每天有50人死去,他们都被记录在穿孔卡上。
伊姆了解到,为了获知囚犯先前所从事的工作,代表囚犯身份的穿孔卡会被送进分类机中进行分拣。然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工作营区的不同需求来调节刻度盘,从而筛选出一些特定职业的囚犯,或具备特殊工作技能、语言能力以及年龄适宜的囚犯。如果有符合条件的人选,机器就会打印出相应囚犯的编号。随后,这些囚犯便会被送往附近的附属营区、工厂或当地农场。P3-5
导语
埃德温·布莱克著的《IBM和纳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140万册销量,61个国家,14种语言,35种版本,2万页调查资料。
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授予的两项最高荣誉奖:年度最佳非小说类图书奖和年度最佳调查奖。
以全新的视角揭露IBM与纳粹战略联盟的真相,讲述一段被隐瞒数十年的真相,引发企业道德、人性思考。
二战史上最大的谜团?锥心刺骨的屠杀记忆?既真实又耻辱的IBM“神话”,尘封80余年后,历史的真相终于得到披露。
序言
黑白颠倒的时代该如何被记忆?
相信你在阅读本书时,内心会受到深深的震撼
,而我在撰写本书时也有同样的感受。本书讲述了
IBM如何直接或间接(通过子公司)地参与大屠杀,又
是如何成为屠杀了数百万人的纳粹战争机器的一部
分。
自动化凶器
当“大规模组织的信息”(Massively
Organized Information)这一概念悄然出现,并成
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件战争武器、一张集体性
毁灭指引图时,人类几乎毫无察觉。1933年1月30日
,20世纪最重要的一天,引发这一概念的独特导火
索出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正式上
台。讽刺的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推动了技术
变革;而一家美国企业及其独断专行的传奇董事长
,则凭借着自身对利益的渴求极大地促进了希特勒
实现目标。这家美国企业即IBM,而这位传奇董事长
则是托马斯·J.沃森(Thomas J.Watson)。
希特勒并非首位痴迷于屠杀犹太人的领导者。
在他之前,欧洲也曾出现独裁者和暴君。然而,希
特勒却得到“自动化”技术的助力,这是前所未有
的。此外,希特勒也并未孤军作战,而是得到了他
人的鼎力相助。
大屠杀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尊贵的技术人才成了希特勒的先行部队。警
察无视职责,支持恶棍并迫害无辜者;律师扭曲正
义,制定反犹法律;医生亵渎医德,操刀进行各种
恐怖实验,挑选出相对健康的人,迫使其劳作至死
,再将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科
学家和工程师贬低了自己的使命,发明工具或阐明
科学原理来助推大屠杀行动;统计学家利用鲜为人
知却十分强大的统计学知识来识别受害者,以便更
好地规划并合理化大屠杀行动、组织迫害,甚至审
计种族灭绝行动的效能。现在,让我们看看IBM及其
海外子公司在大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
IBM创造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技术世界,但自
恃骄狂的它也被这个技术世界的漩涡弄得头晕目眩
。IBM谨遵一条“不道德”的特殊信条:只要有能力
做,那就应该做。对于盲目的技术官僚而言,手段
永远比目的重要。犹太人的生死之所以变得不重要
,是因为技术官僚(科学家或工程师出身的IBM中高
层)只关心能否在灾民排队等候救济粮时获取巨额利
润,而对利益的追求反过来也会激励IBM,使其不断
提升自己的技术成果。
那么,IBM是如何做到的?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
并毁灭德国境内的60万名犹太人。在纳粹分子眼中
,犹太人不仅包括犹太教徒,还包括所有流着犹太
血液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融入了其他群体、与其他
民族通婚、参与其他宗教活动或已经转信基督教。
纳粹分子只有在辨别出犹太人后,才能没收其财产
,将其隔离、驱逐、毁灭。为此,纳粹分子必须搜
索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所有的社区、教堂和
政府记录。这是一项艰巨的交叉索引任务,需要计
算机的协助才能完成。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
现。
第三帝国计划剥夺犹太人的经济权,并将其驱
逐出家园,赶进犹太区。这项任务同样艰巨,也需
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纳粹分子在计划执行最终解决方案时,想利用
铁路系统更高效地将犹太人转移到死亡集中营,并
让受害者一下火车就被送入毒气室。这需要精准掌
控时间,仍需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
出现。
不过,当时存在着另一项发明——IBM穿孔卡及
卡片分类系统,即计算机的前身。IBM通过德国子公
司德霍梅格与纳粹分子交易,将希特勒的犹太人灭
绝计划视为技术使命。通过与纳粹组成联盟,IBM试
图大发战争财。德霍梅格利用自己的员工与机器为
希特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完成前
人无法执行的任务——自动化人口毁灭。IBM向德国
调遣了2000多套机器,之后又向欧洲德占区调遣了
数千套机器。每个大型集中营都安装了卡片分类系
统。一批批囚犯会被转移到不同的地区,并劳作至
死,而他们的死亡数据会被记录在冷冰冰的自动化
系统中。
德霍梅格不只是提供机器,它也具备IBM纽约总
部的运作能力,其正式业务就是为客户定制机器和
应用程序。活跃而狂热的纳粹分子组成了这家公司
的高层,最终,这群人在战后因其所犯的战争罪而
遭到逮捕。1933年以来,IBM纽约总部自始至终都知
道,德霍梅格努力讨好的交易对象就是纳粹党的高
级官员。利用与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德霍梅格不断
加强与纳粹德国的业务关系,不仅包括德国境内的
业务,也包括欧洲德占区的业务。
德霍梅格等IBM子公司会为客户定制应用程序。
与今天的软件设计者类似,IBM的技术人员会反复将
穿孔卡模型送进德国官员的办公室,直至达到要求
。只有IBM能设计、印刷和出售这种穿孔卡,但IBM
并不出售霍尔瑞斯机器,而是出租。同样,也只有
IBM能对这些机器进行定期维修和升级。IBM子公司
为欧洲各地的纳粹官员及代理商提供了专门训练,
并在欧洲德占区建立分支机构,组织经销商。这些
子公司还会寻找造纸厂,授权其生产穿孔卡。仅德
国,这些工厂每年就能生产多达15亿张穿孔卡。此
外,IBM的职员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到各处维修这些
精细的机器,即便后者被安置于集中营内部。德霍
梅格位于柏林的总部保管着大量编码簿的副本,就
像今天的任何一个IBM服务部门所保存的电脑数据备
份一样。
犹太人名单从何而来?
我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即便是历史
学家也无法解答。为何德国人总能得到犹太人的名
单。有了这些名单,面孔铁青的党卫军得以突然闯
入城市广场,贴上告示,要求名单上的人第二天在
火车站集合。之后,党卫军会将这些聚集起来的人
驱逐到德国东部地区。但纳粹分子是如何获得这些
名单的?几十年来,没人知道,也少有人问起。
德霍梅格利用人口普查和先进的统计技术、登
记技术促成了纳粹德国的驱逐行动。1896年,德国
发明家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创建
IBM。IBM最初只是一家制表机公司,人口普查是其
全部业务。但在德霍梅格与纳粹德国结成联盟后,
IBM便被赋予新的使命。德霍梅格发明了种族人口普
查,不仅要求获取调查对象的宗教信仰,还要求追
溯调查对象的血统起源。这是纳粹分子梦寐以求的
信息,前者迫切希望辨识犹太人。
登记人口与资产只是纳粹德国在运用数据分类
系统时发现的众多用途之一。纳粹分子还会利用数
据库分配食物,以选择饿死某些犹太人。对劳工的
识别、追踪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穿孔卡进
行。此外,纳粹分子还能利用穿孔卡管理火车的运
行:既可确保火车准时到站或发车,也可对火车上
的货物(人)进行分类。德霍梅格的首要客户是德国
铁道部,后者直接同柏林的IBM高级管理人员洽谈业
务。德霍梅格会定期维护火车站里的穿孔卡设备,
其服务对象一开始只限德国,最终扩展到整个欧洲

在第三帝国存活的12年里,IBM与其交往密切,
肯定获知了许多信息。对于那些相当糟糕的信息,
IBM充耳不闻。但IBM要员,如沃森的私人代表哈里
森·K.昌西(Harrison K.Chauncey)与W.C.利尔
(W.C.Lier),几乎一直在柏林或日内瓦留意第三帝
国的举动,以确保IBM纽约总部不会错过任何利润或
商机。尽管美国严禁通敌贸易,不允许企业与纳粹
直接接触,但IBM要员仍通过IBM瑞士办事处不断为
IBM纽约总部提供重要信息。由此,IBM纽约总部就
可大胆声称自己没有从事非法活动了。
当然,在希特勒掌权的这12年中,IBM与德国纳
粹的联盟关系与背景也在不断变化。我希望你能了
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若你只是跳跃式地阅读,
那只能得出片面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如果你打
算走马观花地浏览本书,或只选读部分内容,请干
脆不要阅读。请明确这一点:即使没有IBM的协助,
大屠杀仍会发生。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
了。如果没有IBM的帮助,那么纳粹分子会借用纸笔
慢慢统计犹太人,进而用子弹和死亡部队逐步屠杀
犹太人。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去考究为何希特
勒能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屠杀数百万生灵,也
有理由去确认自动化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
,因为我们有必要弄清谁该为屠杀负责。
是什么促使我寻找“IBM和大屠杀”那些未被提
及的问题?1993年的一天,我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useum)见到了IBM染
指大屠杀的证据。当时,我看到的第一件展览品是
一台型号为D-11的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上面满是
电路板、插槽和电线,十分显眼。机器面板上贴着
一张发亮的IBM标示牌。后来,博物馆用另一台较小
的IBM机器代替了这台卡片分类机,因为围观人数过
多,妨碍了其他游客走动。这次展览只提到IBM于
1933年执行了人口普查项目,并首次鉴定犹太人。
虽然证据确凿,但IBM对其与纳粹德国的关系仍守口
如瓶。因此,尽管先后共有1500万人参观这次展览
,且其中不乏研究大屠杀的著名专家;尽管杰出的
博物馆历史学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大众对这段
历史仍知之甚少,只局限于馆长在展览时的简单解
说以及几页研究报告上。
我仍记得自己盯着那台机器看了一个小时,之
后,我转向身旁的双亲,向他们承诺自己一定会挖
掘出更多线索。
我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背井离乡,
从波兰逃到美国。当时,在一列开往特雷布林卡集
中营的火车上,母亲成功逃出车厢,却遭到枪击,
被埋进万人坑。父亲从一列戒备森严的犹太人队伍
中逃出来后,意外发现母亲露在坑外的腿,于是将
奄奄一息的母亲救了出来。在月光的掩护下,这两
名侥幸的逃亡者共同抵御寒冷、饥饿,他们历尽千
险,最终躲过追捕,活了下来。50年后,他们站在
我身边,身影倒映在展览台的玻璃上,脑海中回忆
着那些子弹碎片是如何永久地嵌入了身体,脸上露
出极困惑的表情。
但我此时正想着另一个问题:纳粹分子如何得
到我父母的信息?
在欧洲,数百万名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惨遭毒手
,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在战乱中痛快地死去,而
是遭受了长达12年的高度组织化的虐待,在受尽羞
辱和非人性化对待后,才最终被消灭。那么,这台
静置于昏暗博物馆里的夹杂着黑色、米色和银色的
锃亮机器与这一惨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私人机构、
公众机构和政府机构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但遗憾
的是,唯一一个拒绝我的机构是IBM。IBM断然拒接
了我的请求,不允许我查阅相关文件,也不允许我
进行采访。不过,被拒绝的人不止我一个。自二战
结束后,IBM就一直拒绝与外部作家合作。几乎每一
本关于IBM的书籍,无论作者是受人尊敬的商业史学
家,还是IBM的前雇员,都曾提及IBM拒绝以任何方
式进行合作。不过,我最终还是以恰当的途径得到
了数百份有关IBM的资料,并审阅了一番。
在写本书时,我还组建了一个团队,成员包括
对文字挑剔的人、注重细节的人,还有研究人员和
档案管理员,后者会审查本书的每一句话,以确保
每个事实都有白纸黑字的文件支持。
我在审阅每一份资料时都遵守着两项指导原则
:背景和影响。例如,尽管我喜欢收集外交资料和
情报信息,但也会关注大众媒体对发生在欧洲的暴
行及反犹现状的反应。出于这个原因,读者会发现
这本书多次引用了《纽约时报》(Newr York
Times)的文章。我引用《纽约时报》的文章,并非
因为它详细记录了历史,而是因为包括托马斯·J.
沃森在内的IBM高管都是在纽约总部领导1BM业务的
。如果他们住在芝加哥,那我会引用《芝加哥论坛
报》(Chicago Tribune)的文章;如果他们住在克
利夫兰,那我会引用《克利夫兰平原商报》
(Cleveland Plain Dealer)的文章。
或许你会发现,我在引用电报、信件和通话内
容时常会重现当事人使用的具体词汇。你可以自行
判断在当前情境下,那些话所隐含的真实含义。
除了少数例外,几乎所有与大屠杀有关的著作
都未提到霍尔瑞斯机器,尽管后者已在美国大屠杀
纪念馆里被高调展出。历史学家没有理由为那些尚
未被提及的事做辩解。公开文件就在那里,但仍有
大量大屠杀资料被藏在世界一流的档案馆中。在这
些资料里,许多至今仍不可获取,许多仍未对外公
开;有些建立在错误的时间线上,有些只是关于企
业的细枝末节。还有一些资料则广为人知,如海德
里希(Heydrich)在1939年下达指令,要求将犹太群
体集中到铁路附近,不过,他反复提及的人口普查
则被那些资料忽视了。
若想完成调查,除了解读晦涩难懂的文件,还
需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诸如二战前后的大屠杀历史
、后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历史及技术发展史(即穿
孔卡系统发展史),以及认识第三帝国经济同跨国企
业是如何进行合作的。此外,在拼出完整的图案前
,我们还需要综合多国信息。在我查阅有关IBM的文
件前,几乎有一半的真实历史都被遮蔽了。只有将
各类文件综合起来,我才能得到重要信息。得益于
我早期的著作《转让协议》(The Transfer
Agreement),以及我在计算机产业方面的背景和作
为记者积累下来的经验,我有幸了解了第三帝国的
经济和跨国商业的运作方式。尽管算不上宏伟,但
我的这个项目也是一次全面的企业行为调查。但它
与此前的调查有着戏剧性的区别:该项目涉及的主
题影响了数百万名生者和死者。
在本书出版前召集专业审阅者,也是个耗时费
力的过程。我找到了研究大屠杀的重要历史学家及
研究维希法国、罗马尼亚、人口普查与迫害等领域
的专家;咨询了研究商业史的历史学家、技术专家
、会计、知晓战争赔偿和企业战争罪的法律人员、
原纽伦堡审查员、战时军事情报技术专家;甚至咨
询了研究金融犯罪的前FBI特工。我想了解整个事件
的来龙去脉。
视角的改变或许是IBM和大屠杀的关系从未被探
究的主要因素。1984年,当我开始撰写《转让协议
》时,没人真正关注资产的运作。但现在,每个人
都在谈论资产。对大屠杀的学术研究多出现在计算
机时代前,那个时候,信息时代还远未到来。而如
今,每个人都了解技术如何被运用在战争或和平事
务中。因此,我们可以让时光倒退,以全新的视角
去看待历史。
许多人都曾为计算机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而
欣喜若狂。我便是其中之一。但现在,身为大屠杀
幸存者的儿子,我被一股强烈的意识所吞噬,这种
意识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认知时
代”(Age of Realization),我们将重新审视技术
的觉醒。除非我们了解纳粹分子如何获取名单,否
则将有更多人被那些名单所编码。
IBM和大屠杀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根据欧洲各
国的资料,我能再写出20本。据估算,目前还有超
过10万份资料散落在欧洲及美国的地下室或企业档
案馆里。企业的档案管理员请留意:这些档案跟某
项罪状相关,不能被移走、篡改或销毁,必须被转
移到合适的档案机构,让学者和战争罪检察官能在
第一时间检阅,这样一来,问责制便得以延续。
只有通过揭露和审视那些真正发生过的事件,
技术世界才会接受这条老生常谈的格言:到此为止
(Never Again)。
埃德温·布莱克(Edwin Black)
华盛顿
内容推荐
《IBM和纳粹》由埃德温·布莱克著。随着穿孔卡刺破非雅利安人的保护罩,美国商界寡头敲响欧洲犹太人的丧钟。
△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它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生的?受害者为什么会被精确识别?
△IBM为何与纳粹联盟,这背后究竟是人权政治下的歪曲滥用,还是投机经济中的利益博弈?
△IBM先进技术是如何传入欧洲的?冻结的资金又靠什么方式从欧洲德占区转出?是怎样一种契机让美国国务院成了IBM欧洲业务的私人邮递员?
历史学家总是对纳粹识别欧洲犹太人的高效率与高精确度感到惊讶,但直到现在,谜底也还未完全揭开。
只有精确鉴别犹太人的身份,希特勒才能高效地对其施行资产没收、集中隔离、驱逐出境、奴役和最终的种族灭绝。这项任务是对列表和组织分类工作的极大挑战,需要电脑才能完成。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电脑尚未诞生。
为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IBM不惜制造“雅利安”身份,以专门设计并持续更新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帮助希特勒加速了屠杀进程。事实上,IBM提供的技术几乎被用于组织德国国内,以及后来欧洲占领区的一切相关事务,从对犹太人人口普查、祖先的血统认证到铁路系统的使用和对集中营劳工的组织。
只有依靠IBM的技术支持,希特勒才能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屠杀。现在,埃德温·布莱克揭开了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最后一个谜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