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部半(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昱宁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黄昱宁著的《八部半》是黄昱宁推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所收录的八个虚构故事各有其独特的动机与路径。若归拢到一起,可以发现作者关注的几个方向:当代都市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结构,欺骗和自我欺骗,角色与角色错位,城市中产者脆弱且内外交困的梦境,小说或故事在未来的命运……因为作者的虚构史开始于五六年前的散文《海外关系》,所以这次结集也将其折算成半篇小说,与八个虚构故事合在一起,构成“八部半”。
作者简介
黄昱宁,生于七〇年代,做了二卜年外国文学编辑,翻译过F.S.菲菠杰拉德、亨利·詹姆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麦克尤恩等多位作家,最新身份是“小说新人”,自小热爱编故事的冲动终于因此而得到释放。、曾出版作品集《一个人的城堡》《梦见舒伯特的狗》《阴性阅读,阳性写作》《变形记》《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个人第一本小说集正在酝酿中。
目录
序言 桑丘在“魔都”——黄昱宁《八部半》序(李敬泽)
第一部 呼叫转移
第二部 三岔口
第三部 水
第四部 你或植物
第五部 幸福触手可及
第六部 水星很忙
第七部 千里走单骑
第八部 文学病人
第八部半 海外关系
幕后花絮
等故事掉落,或飞驰而过——谈《呼叫转移》
笼子里的困兽——谈《三岔口》
藏在石块下的动物——谈《幸福触手可及》
谁决定了故事的生与死——谈《文学病人》
跋语
序言
桑丘在“魔都”
——黄昱宁《八部半》序
会场上,我读黄昱宁的小说。人们正在讨论网络
文学,庞大的、令人晕眩的字数和人数,星云在膨胀
、爆炸。我想,在这里,黄昱宁的小说是荒诞的。谁
会喜欢这样的小说?
谁会写这样的小说?
她是一个翻译家,英语。她是资深的、活跃的编
辑,把麦克尤恩、阿特伍德等等贩卖给中国读者——
好吧,不是贩卖,她是“世界文学”的织网人和布道
者。她写了大量随笔,谈论着从莎士比亚到石黑一雄
的成群的陌生人,把他们谈成你的邻居,谈成你自己
。为此,据说她还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发布一档音频
节目。她还是一个主妇,上海主妇,一个母亲,中国
母亲。
一个聪明人,精力旺盛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在汉语中,“热爱生活”通常等于爱吃爱玩爱热闹,
好像生活仅仅因为感官享乐而值得热爱,但至少,生
活之值得热爱还因为好奇心,对未知的期待和窥探,
一种智力的爱欲。
这样一个人,要成为小说家。
——谨慎、犹豫的鼓掌……我想她当然应该是小
说家,她都快把自己活成小说了。我的谨慎和犹豫在
于,她实际上不像我所熟悉的中国小说家,比如,她
太国际范儿,既没有鲜明的地方认同,也没有对中国
文学传统谱系的执念;她非常知识,但肯定没有知识
到“分子”的水平;她又是如此家常的一个俗人,但
似乎也没有俗到张爱玲那么“精致”。以我有限的接
触,该人永远是理智清明、兴致勃勃的,我难想象她
曾有多愁善感、顾影低回的时刻。
好吧,她也许是简?奥斯丁——我非常喜欢的一
个英国作家。
然后,这个人就写了这本小说集《八部半》。
---本非常八卦的小说。作为上海的一个主妇一
个妈,黄
昱宁抱有对流言蜚语、邻家动静、社会新闻、电
视综艺的永不餍足的热情。这本书里的每一篇小说都
有如此一个现世和俗世的根底,或者说,当它们汇集
在一起时,你能够辨认出一个奥斯丁式的、“姑妈”
式的作者,她的视野、她的世界的规模和尺度正好和
我们相同。她所关心的事正好是我们在客厅里和餐桌
上谈论的事。
但还是有所不同,这些事被她讲述为故事,她的
讲述使如此的热闹尘埃落定,回荡着空旷、静溢、孤
独、寻寻觅觅的气息。
就像在茫茫人海里,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个声
音渴望着与
另一个声音相遇或者不期而遇。
这是绝对的偶然,这是注定的错误。
一个人找到或找不到另一个人,由此,一个人赢
得或失去他的世界,这是黄昱宁的根本主题;在她看
来,这才是现代的元叙事,是不管英国人还是哥伦比
亚人还是中国人还是中国的上海人的初始和最终的故
事。
由此你才能理解黄昱宁对媒介的痴迷。她的几乎
所有小说中,一个图腾、一个内在的机枢是媒介:《
呼叫转移》《幸福触手可及》和《三岔口》中的手机
、微信和朋友圈,《水星很忙》中的杂志,《文学病
人》中的电视,《千里走单骑》中的未来科技;还有
《水》中的楼板一~这是这本书里唯一的前现代媒介
,楼上和楼下的两个人通过楼板互传声息,它暴露出
所有媒介的本质——它传递着,也隔绝着。当生活被
越来越多的媒介介人时,人们在《文学病人》的孤岛
上相互遥望——在《三岔口》中,暴怒的男人把女人
推到窗前,他就是要让窗下前来捉奸的妻子放下手机
:看看吧看看吧!能不能真实地面对你的生活你的世
界!当然,我们知道,在那一刻真实”不是客观之物
,“真实”同样是被创造、被观看的。个中悲怆在于
,男人在幻象、隔绝、错误的围困下做出了关于“真
实”的表演,他表演的同时也是他的绝望。
……
——这是个阴险的家伙。她不是上帝,但现代小
说的起源就在于对上帝的僭越。她坐在那里,暗藏戏
谑的快意。她从不应许什么,她冷冷地看着我们在织
一张假网。她知道风和雨和清洁工的扫帚是更大更绝
对的真实。上帝不掷骰子,而乐于掷一把骰子。让某
只昆虫被细若游丝的那一根丝黏住,那其实不是细密
的、无所不能的网,那只是一点闪烁的、微弱的联系
。但至少,在那一瞬间,蜘蛛或者人幸免于掉下去,
坠人虚无。
写小说,对黄昱宁来说是一个抵抗虚无的工程。
她当然不是上帝,她只是堂吉诃德身边的那个桑丘。
在《文学病人》中,那个名叫“斯芬克斯”的机器人
叹道:“堂吉诃德虚构了自己,而桑丘是他忠实的读
者。”
这句话中的“忠实”包含着相互冲突的两重意思
:只有桑丘看出了堂吉诃德的虚构,也只有桑丘把这
种虚构对象化,理解为人的命运、人的戏剧、人的斯
芬克斯之谜,人的艰难征程。
所有的现代人都是堂吉诃德,但堂吉诃德常有而
桑丘不常有。在茫茫大地,在嘈杂拥挤、光怪陆离的
“魔都”,黄昱宁讲述着。她只讲给你听。她的小说
也不过是一根在阳光下需要谨慎精确地调整目光才能
察觉的游丝,飘荡着,等着,等那只昆虫。
昆虫你好!
李敬泽
2018年6月10日上午11时45分
导语
《八部半》是著名翻译家、出版人黄昱宁的第一部个人小说集,收录了八篇虚构作品《呼叫转移》《三岔口》《水》《你或植物》《幸福触手可及》《水星很忙》《千里走单骑》《文学病人》和一篇非虚构作品《海外关系》。“八部半”这个书名,既代表了本书收录的作品数量,也暗合著名导演费里尼的同题名作。电影《八部半》把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打碎,重组成影像奇观,而这也是小说集《八部半》追求的目标。本书所收录的八篇小说中,六篇是现实题材,两篇是带有科幻意味的现代寓言;而它们真正的主题,都指向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带有对人类未来的思索。最后一篇非虚构作品《海外关系》,以小说家的视角和叙述方式,追溯了作者亲历的一段亲人从海外归来的往事;同时,又根据历史材料虚构了亲人漂泊海外的坎坷经历,力求以家族故事来折射上海乃至中国近百年历史的大开大合。
后记
跋语
直到写完第八个故事,我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
正进入了小说家的角色。人生的前四十年已经习惯于
当一个称职的出版人、勤奋的翻译者、自觉的评论者
以及挑剔的读书人,这些角色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
,捏合成一个贴身跟踪的影子,须臾不曾放过我。
如是,出一本集子,或许可以被视为某种策略。
无论如何,故事就在这里,或生涩或笨拙或意外地抓
住了某些真相——它们都已经被打包收进了一本书,
成为过去时。把这本书交给我的影子,批判得失,计
算优劣,承受褒贬,那是她的事。我可以腾出空来,
轻减行囊,重新上路。
八个虚构故事大多发表在最近三年里,各有其独
特的、不可复制的动机与路径(具体可参见收入附录
的几篇创作谈)。不过,把它们归拢到一起,多少也
能看出下笔时自觉或不自觉关注的几个方向。观察当
代都市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

结构,关注欺骗和自我欺骗、角色与角色错位,
潜人城市中产者脆弱且内外交困的梦境,追问小说(
故事)在未来的命运——凡此种种,一旦付之标签,
就索然无味了。如果一定要给它们总结一点共性,或
许从技术层面讲会显得更清晰一点。我希望它们都构
成对我虚构能力的考验,而我的答卷至少能在完成度
上达到及格线;我希望我能压制作者的倾诉欲,附身
于人物,通过他们的感官,重新体察我熟悉的世界,
获得某种可贵的陌生感。
回溯个人虚构史的起点,我总是想起五六年前发
表的散文《海外关系》。正是在那篇写到瓶颈时,我
开始尝试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境线上来回跳跃。闯进
陌生疆界的兴奋记忆,至今鲜活如昨。在结集的最后
关头,我将它折算成半篇小说,与八个故事合在一起
,方才觉得这幅拼图被填上了最初的那一块。
这样便凑成了《八部半》。借用意大利电影大师
费里尼的名作标题,当然是为了增加一点传播效果,
但我还是忍不住生出些许牵强的浮想来。打碎现代都
市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困境,重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
艺术奇观,这是费里尼早就做到的事,或许也是我想
要做到的事?无论如何,有目标——哪怕暂时悬在空
中——也比没有目标好。
虽然是本小书,终究费了诸般心思,离不开一路
上各位师友襄助。感谢《人民文学》的徐则臣、《上
海文学》的崔欣和《小说界》的沈大成的约稿、修正
和发表,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
曹元勇社长早在我刚开始虚构时就约定了这本书
的出版计划,感谢责任编辑周语耐心细致地把这些故
事组装成完全吻合我想象的形状,感谢陈村、孙甘露
、小白、毛尖、张莉、徐则臣、黄德海、陆晶靖、赵
振杰等各位老师和朋友——于我,他们不仅仅是赞助
了几声推荐,而且在我这三年的虚构历程中,一直是
我最早的读者。尤其要感谢李敬泽老师慷慨赐序,让
我从这本小书的出版中得到无可替代的乐趣——被懂
得。
黄昱宁
2018年6月10日14时30分
书评(媒体评论)
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文人生活被编辑黄昱宁过上
了:一手写小说,一手做翻译,两手都比钢铁还硬。
由此我认为,做不好翻译的编辑不是好小说家。黄昱
宁一直是我最羡慕的同行。
——作家徐则臣
犹如费里尼,黄昱宁恢复我们对细枝末节的感受
,我们因此时而对往事眷恋不已,时而又胆战心惊。
她用小说发出的一点点动静一点点声响,甚至可以让
未来和过去一样历历在目,如此她用她的梦盖住我们
的梦,让我们成为她的笔下之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
这些小说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平衡,在道德感和越
轨之间,在故事传统和现代小说技巧之间,在练达人
情和突如其来的激情迸
发之间,就好像在内心深处,她无时无刻不在使
用着一架神秘的天平。
——作家小白
黄昱宁有本事让你觉得在跟作者游泳呢,在闲看
腰围和脚踝呢,没料到被她悄无声地按到了水底。她
会将你捞出来,惊出冷汗,再按回去。最后,作者看
你把衣裳穿回去,拉一下衣襟,你回去吧。她一路陪
着你,你还要怎样呢?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家陈村
黄昱宁早就用文字表明,她对我们置身其中的世
界有着独特的认识。现在,她把这些独特的认识置放
进虚构的世界,赋予它们具体的样貌、生动的细节,
仿佛文字生成了肉身,灵动的气息跃然而出。这独属
黄昱宁的文字世界,无论是神飞未来的奇想,还是烟
熏火燎的日常,都有一种现下小说罕见的知识格调,
拓开了虚构写作的或一路径。
——文学评论家黄德海
《呼叫转移》的结构与后面情节的辗转让人难忘
。呼叫和转移在小说中是双层意味,一如“欺骗”在
小说中成为“氛围”,意义多重。在这篇作品里,我
看到了“另一个”黄昱宁,一个在小说世
界里越来越沉着、冷静、自如的小说家。她的小
说总能像她的译作一样,不负期待,给人惊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
黄昱宁希望追求一种现实中的超现实感,这正是
中国当下的某种特征。一个农村姑娘到城市里的发廊
工作,立刻获得一个英文名字。无论服务员还是顾客
,这里能够使他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时尚。这个过程,
是不是像洗礼?发廊妹成了修女,度己度人。黄昱宁
说,中产阶级对很多事情充满了恐惧,没有什么变化
的动力。而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涌进来的新移民,他
们或许不那么体面,却充满了力量和欲望。这种力量
的强大和中产阶级的虚弱,在社会话语中的地位恰成
反比,或许正是这种奇怪的关系中,产生出了属于中
国社会的超现实感。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总编辑、作家陆晶

与其说《三岔口》是在讲述一个三角形的婚恋故
事,毋宁说它是在呈现一场事关婚恋的“心灵暗战”
与“精神审判”。三个人物,摸黑过招,也知大敌当
前,更想迎头痛击,却怎么也看不清对方藏匿于何处
。并不出奇的生活故事,在作者有条不紊的节奏把控
和语言布置下,变得险象环生、摇曳生姿。一种混杂
着冰冷、坚硬、孤独、痛苦、无奈、无助的个人化气
息与情绪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逐步弥散开来。小说的
情节极具戏剧性和画面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纸
牌屋》式的暗黑、《冰血暴》式的惶惑以及《美国丽
人》般的颓废。
——河北作家协会特约青年研究员赵振杰
精彩页

喝到第三杯,我还是没想起李波扬是谁。自称是李波扬的那个人,端着杯子绕着圆桌子来回跑,见人就碰杯,头顶上浮着一圈从吊灯上洒下来的光。空调开得太热,屋里烟气重,他的脸就像给焐熟了,连皮带肉涨开来。他的羊毛衫早就脱了挂在椅背上,又不知给谁挤落到地面。衬衫已经敞开两颗扣子,可是领带还是没舍得拽下来。领带上的圆点花纹看着眼熟,大概是个安吉拉叫得出来的牌子。我叫不出,不过看他浑身上下,只有这领带还像是真的。
哥们你敬过我两回啦,我说,眼瞅着你半圈顺时针半圈逆时针,高了吧?
高什么?我是高兴——反正再高也认得出你小子。”
他开始报中学的名字,看得见湖面的教室。“全他妈搬走啦。那地方如今是个度假村,前两年省城机关开个会什么的喜欢往湖边跑。听说也快维持不下去了,下文件不让乱开会呢——特别是,风景区。”
我在那中学只待过三个学期,完全想象不出一面湖、一片芦苇荡就可以算风景区。按照李波扬的说法,他在初一三班,我们二班被班主任关起门来收拾的时候,他隔着一堵墙能听得清清楚楚。“那嗓门,带夹层的,西北风灌进大破锣,你们是怎么扛下来的……怪不得你那么快就转学。”
酒劲泛上来,往嗓子眼里堵。我刚想说当初我转学是因为我爸在省城有了工作,就被李波扬截断话头。他得意地报出我转学以后的动向:在省城上完中学,高考砸了,复读一年以后临阵脱逃。“你小子,听说直接跑到国际大都市去了?”
屋外一个窜天猴震得玻璃窗咯咯响。服务员刚撂上桌一大锅胖鱼头,一团热气冲上天花板,又散开往鼻子里钻,呛出我一串咳嗽。这锅里肯定没少搁辣椒。如今在城里吃淡了嘴,我已经不大习惯辣得这么直接。包房里摆了三桌酒,一大半人我没见过。我想这一大半里,有一半连我爸也喊不出名字。这个我每回填表都要写在籍贯栏上的县城,我至少有十年没有来过了。上一回也是春节,也是一天接一天地喝酒吃饭,也是吃完了喝完了我还是闹不清谁是谁。亲戚,亲戚的亲戚。老邻居,老邻居的邻居。或者亲戚的老邻居,老邻居的亲戚。
“在哪儿不是混日子!”我顺口就接,“隔着小一千公里呢,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打听。你转学那会儿我就跟你们那破锣班主任打听过了。然后就顺着往下打听,你那中学里我也有人啊。这年头你只要肯打听,美国的事儿也跟隔壁一样近。”
“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打听我?”
“好奇啊。小时候你就跟这里的人不大一样。不爱说话,可是有主意。你还记得你有篇作文给破锣批判吗?她教我们两个班的语文,直接拿到我们这儿来念。反面教材。”
冷了大半的茶水泼过来,牛仔裤上洇开一大片水溃。灯光下裤裆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有点扎眼,我忍不住用手挡了一下。我爸坐在我隔壁,大概正跟他隔壁那位抢单,手肘一捅,茶就翻了。
所以坐在李波扬的位置,应该能看到我一边捂住裤裆一边问:“我写什么了?”
“装,真能装。你看你混大都市的,就是沉得住气。”
“忘了,真的。”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