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陈柏峰著的《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精)》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乡村混混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并通过乡村混混来深化对基层治理生态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陈柏峰,男,1980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基层法治研究所所长。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江湖》等著作。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2014);获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2017)、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17)、湖北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2014)、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奖(2013)、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2018)、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等荣誉和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016)、重点(2015)、青年(2009)项目及教育部(2014、2009)、霍英东基金(2012)项目。 目录 序言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问题与进路 一、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二、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三、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四、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一、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二、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三、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四、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五、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 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一、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二、无聊年代的乡村江湖及其地缘团伙 (一)乡村江湖中的地缘团伙 (二)地缘团伙与村庄集体主义 三、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和关系团伙 (一)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 (二)乡村江湖中的关系团伙 四、乡村江湖的阴暗角落 五、国家治理与乡村江湖的衰落 六、嵌入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一、江湖复兴与越轨行为 二、江湖机遇与乡村混混的转型 (一)混世于乡镇的第二代混混 (二)进城混世的第三代混混 三、乡村江湖的联盟格局及其流动 (一)乡村江湖的关系网络与联盟格局 (二)乡村混混的社会流动 四、乡村江湖的分层与非法利益 五、脱嵌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一、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二、“专门工作”的进展 (一)“专门工作”的社会背景 (二)乡村治安联防制度 (三)“线人”制度与乡村混混 三、新时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四、基层国家权力运作的变迁 (一)群众路线与德行治理 (二)专门工作与技术治理 五、乡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一、本土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二、本土混混的危害与村庄社会性质 三、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四、本土混混对外来压力的抵制 五、村庄社会秩序的变迁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一、最有面子的人 二、本土混混与同村熟人的相处 三、乡村混混对村庄熟人间相处的影响 四、村庄人际关系的变迁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一、“有才无德”的村干部 二、乡村利益共同体与治理“钉子户” 三、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四、公共品供给的困境与“私人执法” 五、村级治理的变迁与困境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一、乡村混混与熟人社会 二、乡土逻辑的变异 三、亲密社群的解体 四、劳动伦理的变迁 五、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十章 补论:乡村混混与基层治理生态 一、乡村混混的变与不变 二、不同村庄招引混混介入的利益 (一)资源型村庄的垄断利益 (二)城郊村庄的土地房产利益 (三)农业型村庄的项目利益 三、混混介入乡村治理的机制 (一)资源型村庄:混混的滋扰与压制 (二)城郊村庄:混混介入利益博弈 (三)农业型村庄:混混分享项目利益 四、混混介入乡村治理的空间:权责利结构 五、基层治理的内卷化 六、基层治理生态的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柏峰的《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修订 后再版,让我写一个序言。《乡村江湖》是柏峰在他博士 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曾纳入到我主编的《华中村治研 究书系》,因为《书系》有一个总序,就没有单独为《乡 村江湖》写序。《乡村混混》修订再版,总序不好再用了 ,我就单独写一个简单的推介吧。 柏峰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我培养学生特别关心 打基础,主要是经典阅读的基础和田野调查的基础。我称 之为“两经训练”(经典训练和经验训练)。不掌握基本 理论,没有严格的理论训练,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学者。 同样,没有长期的田野调查,不能真正理解经验,也不可 能成为一个优秀学者。柏峰在研究生期间有大量经典阅读 ,博士生期间做了大量田野调查,算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经 过“两经”训练出来的学生。在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柏峰在博士论文选题时选定研究乡村混混,并很快完成 了博士论文。柏峰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获得了好评,出版 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乡村江湖》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 度比较深入地解剖了进入21世纪乡村社会的性质,书中很 多论述具有开创性,推进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拓展了三 农研究的视野。这次修订,柏峰增加了对城郊农村和取消 农业税后农村新形势的观察,全书内容更加完整全面。 柏峰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法学出身,攻读的是社会 学的博士学位。社会学的长处是注重经验,注重用事实说 话。《乡村江湖》有十分深入的调查,也是用事实说话的 。同时,《乡村江湖》又不只是摆事实,而且注重讲道理 ,有很多给人启发的提炼,比如关于“熟人社会”的提炼 ,关于“乡村江湖”的提炼,都显示出了相当的学术功力 。 我一直主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田野的灵感 、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应该将建设有主体性的中 国社会科学作为首要目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有一个 比较长期的呼啸着走向田野的阶段,有一个野蛮成长的阶 段。《乡村江湖》也许可以算作我所主张的呼啸走向田野 阶段的研究样本,虽然肯定还存在种种不足,却还是很值 得一读的。 也希望柏峰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继续走向田野,写出更 多开创性的作品来。 是为序。 贺雪峰 2018年7月22日 于武汉大学家中
导语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精)》在作者陈柏峰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了对乡村社会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 书评(媒体评论)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 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 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 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着。 ——黄宗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 )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 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 切人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 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 ,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 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 比较深人,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 践意义。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大国宪制》作者)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 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 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 ”。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人 口,提供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 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 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黄 河边的中国》作者)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着作。作者有深 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 ”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 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着作提出的 “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建 院院长、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我向总理说实话 》作者)
精彩页 (三)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混”字在汉语中有四种含义:掺杂;蒙混;苟且地生活;胡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83:508;2005:616)。“混”字的意思在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发生变化,乡村混混的“混”字应当取第三种含义“苟且地生活”。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没有收录与“混混”相关的词条,2005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两个与“混混”相关的词条:一是“混混儿”,释义为“(方)流氓、无赖”;二是“混世魔王”,释义为“比喻扰乱世界给人们带来严重危害的恶人”。1983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没有收录与“混混”相关的词条,可能是因为当时和此前社会上“混混”这种称呼几近绝迹。而从2005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相关词条的释义来看,“混混”是一个带有严重贬义色彩的词汇。我在调研中得知,“混混”这个词汇的“复兴”是在1980年代末期,之前人们对类似乡村越轨者的称呼是“流氓”。除了“混混”之外,现在各地农村对“混混”还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称呼,如“混混子”“混混儿”“流子”“二流子”“流打鬼”“烂杆子”“烂桶子”等。无一例外,这些称谓都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 对于乡村混混,笔者采取的是普通农民的看法,指那些在普通农民看来不务正业,以暴力或欺骗手段牟取利益,对农民构成心理强制,危害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扰乱乡村生活正常秩序的人群。乡村混混组成的圈子被笔者称为“乡村江湖”。在调研中,笔者考察了乡村混混的群体特征、混世策略、组织结构、生长机制、发展过程,也考察了乡村混混对乡村治理和农村伦理的影响,还考察了农民和基层政府对乡村混混的态度。从总体上讲,乡村混混这一群体确实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导致了诸多的严重后果。乡村混混普遍经历了从“名”到“实”的发展过程,即“混世”起初是为了争勇斗狠,后来则发展到牟取利益,所使用的手段主要是暴力和暴力威胁。 在两湖平原农村,乡村混混的危害既面向村外,也面向同村村民,对村庄生活的介入非常深,从村庄日常生活到村庄政治生活,几乎无处不在;乡村混混是村民“家门口的陌生人”,他们对村庄生活介入导致了村庄生活的去熟人社会化。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之间存在着内生性,两者会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一些村庄在乡村混混产生并发生危害之前,村庄结构就比较松散,村庄社会关联度就比较低,乡村混混于是从这些村庄中产生出来并危害本村,于是村庄结构更加松散,村庄社会关联度就变得更低;而另一些村庄,村庄结构稍微紧密,村庄社会关联度稍高,没有产生危害本村的“混混”,但一旦外来混混进入村庄后,村庄结构和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我的研究将表明,乡村混混群体会对乡村生活产生质的影响,他们对村庄生活的介入使得熟人社会的道德秩序日趋瓦解。 当前,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已经通过关系网络组织在乡村社会中搭建了一个“超级权势”结构。每个乡村混混的网络都以自己为中心,其外围主要是同类乡村混混。这样,乡村混混之间就通过关系网络保持着松散的联合关系。这些网络叠加在一起,还大致形成了分层体系。这样的层次关系网络,是乡村混混在混世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降低混世风险的“护身符”。在乡村混混的“超级权势”面前,村民实在太渺小,村干部和村集体的软弱则是普遍现象,甚至国家政权力量有时也显得软弱无力。本书将论及,在当前条件下,村庄集体和基层国家权力都难以应对乡村混混对村庄秩序所造成的威胁。 乡村混混混世主要依赖关系网络组织结构的暴力和暴力威胁,这就使得村庄秩序越来越呈现出暴力化的景象,村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远离乡土逻辑。生长于本乡本土的乡村混混,正在以对待陌生人的方式对待本乡本土的村民,他们不遵守熟人社会的情面原则和歧视原则。人们遇到摩擦和冲突时,也常常不按原有的情面原则和不走极端原则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是求助于乡村混混,倚仗于暴力。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越来越容易走极端,不惜滥用强势地位。村民不再眷恋乡土,力尽所能地想离开村庄,乡村混混更是如此,除非回乡牟利,他们通常渴望割断与村庄的联系,村庄丧失了魂之所寄的重要意义,乡情原则由此衰落。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日益变异,乡村道德秩序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农民劳动与财富伦理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异。一方面,乡村混混的网络结构有了吸引力,它吸引了更多的乡村混混,也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加入。在这个结构中,乡村混混逐渐发展为一种理想职业。另一方面,乡村混混的网络结构还吸引了许多村民对他的依赖。村民无论是在日常摩擦中,还是在经济利益纠纷中,都越来越频繁地求助于乡村混混,而乡村混混对村庄生活的介入和消极影响则越来越大。这样,村庄生活就逐渐去道德化,乡村社会的道德秩序也陷入危机中。 当乡土逻辑和道德秩序发生上述变异时,乡村社会便不能再被称为是“熟人社会”了。尽管村民之间可能还互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