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皇甫卫明所著的《浮生闲情(精)》是一部抒写乡村生活的散文集。作者在《浴锅》中记述了故乡的锅浴。这种富有乡野气的乡村公共浴室现在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浴锅》一类,作者的《芦稷里的童年》《乡村猪事》《鸡这一辈子》《擀面》《临别一座村庄》诸篇也让我们分享了他的简朴而丰富的乡村生活。 《蛇魅》中那位为避厄运而终日盘坐在匾子里的母亲,那个小有名气却未能治好妻子蛇伤的乡村蛇医身上有许多的“戏”可写。《藤榻》里于老太家那张老是被村人借去充作担架的藤榻又蕴含着那么多令人感慨的由头……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不动声色。作者只讲“事体”,不评说,不表态,就那样平实地白描着曾经的乡间人物、人间杂事。 读这样的乡土散文,就觉得和大地那么亲,和生命那么近,觉得简朴的农家日子原来是那样的从容淡定波澜不惊,却是那样的养心若鱼。 卫明就这样朴实地书写他的村庄,让我们的乡愁找到了一个可以眺望的远方。 目录 第一辑 乡村音籁 蛇魅 酒药花 浴锅 芦稷里的童年 南瓜不是瓜 藤榻 分红 乡村猪事 擀面 芝麻馅 第二辑 岁月投影 临别一座村庄 一棵树的寓言 蛙声 城里的黄鼠狼 逝去的烟囱 鸡这一辈子 药芹 邻居 我的无车日 乡间小饭店 第三辑 浮生闲情 我只是部分活着 渔对鱼的伏击 此生如萍 敬酒 打的 酒客 掼蛋 掼蛋与平民法则 跑片 奥迪与别克 第四辑 天桥风景 别人的风景 食堂表情 开水房的早市 教室里的电脑 天桥 雄兔雌兔 远方的作家朋友 言子堤漫步 栗桂园品茶 青山绿水飘茶香
序言 “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 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 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 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 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 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读书无 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 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 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 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 ,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 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 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 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 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 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 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 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 相干的人,现在,“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 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 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 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 端: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另一端则是“ 新锐”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 辞和篇幅。而两端之间就颇为寂寞,一批作家不青年了, 离庞然大物也还有距离,他们写了很多年,还在继续写下 去,处在最难将息的文学中年,他们未能充分地进入公众 视野。 但此中确有高手。如果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未能引起 注意,那么原因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他确实没有才华。 二、他的才华需要较长时间凝聚成形,他真正重要的 作品尚待写出。 三、他的才华还没有被充分领会。 四、他的运气不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写作 生涯不够专注不够持续,以至于我们未能看见他、记住他 。 也许还能列出几条,仅就这几条而言,除了第一条令 人无话可说之外,其他三条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 作家深怀期待。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 和创造契机,相当程度上就沉着地蕴藏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 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中 国书籍文学馆”收录展示这样一批作家,正体现了这套丛 书的特色——它可能真的构成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 我们不仅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 ,我们还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 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导语 《浮生闲情(精)》共收集了作者皇甫卫明近两年的散文作品40篇,分为四个小辑,每辑10篇。“乡村音籁”是文化流失的祭奠与悲歌。以童年的视角,体现真实自然的生活态度,陌生化的题材与处理方式,走出一般怀旧文字的简单模式,增加了神秘感,也提升了阅读价值。“岁月投影”是现实版的乡村,也是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投影。表现在现代文明的侵入中的失意与忧思,抓住时代的脉动,激发更多人广泛深入的思考。“浮生闲情”从另一侧面展示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有几篇突破传统写法,在扎实的本体事件中,依托意识流,笔法诙谐幽默。“天桥风景”中多篇以乡村教育为背景。关注现实,也直面一些教育问题。但其中没有说教,没有概念化,而是艺术的呈现。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 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这里的每一位作 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所以“中国书籍文学 馆”又真正构成了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 仅能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更能 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 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苷,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李敬泽
精彩页 蛇魅 蛇的名声,能让孩子惊厥。一次与蛇的遭遇,足以连续三天做恶梦了。这个读来顿挫有力听着晦暗的单音节词汇,如鬼魅一般,附着我记忆的视网膜,多少年以后仍在我梦境中反复闪现:蛇的体态,蛇的斑纹,蛇粗粝的鳞片,蛇的盘曲与游走,蛇吐着信子咝咝有声…… 蛇闯入我懵懂的记忆,源于一场灾难。我一路蹦踺在放学途中,目光巡视田里熟悉的身影。有人尖叫着唤我:小子哎,还恁开心,你妈给蛇咬了!母亲给蛇咬了?我觉得好玩。母亲坐在囤匾中,一条腿盘曲架在另一条伸开的腿上,两手按着脚踝,木讷讷的眼神回应我的呼唤。她弓着腰,嘴角不时抽动。我探下身去看,她呻吟着移开手:这儿,这儿!她脚背靠脚踝处,血从两个针孔样的创口滋出来。小腿和大腿上箍着两道布条,肿胀得明显比另一条腿粗。母亲告诉我,父亲去请蛇郎中了。母亲的无助与痛苦让我无所适从,我想不出如何安慰她,也不去做家务,束手无策发着呆。这个时段照例应该在母亲毫无余地的勒令或咆哮的惧怕中,奔忙阡陌割草,回家烧晚饭。我的没心没肺,缘于对亲情的片面理解,她平日太凶了。 蛇郎中姓丁,五十来岁。他细心察看我母亲脚上的牙印,在她眼前晃动手掌询问。母亲神志尚清,视力有些模糊。她在田里拔草时踩上了蛇,以为踩到了树枝或豆萁,只觉得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提起脚,脚上挂着什么东西,蛇!一边惊呼,一边本能地把脚一甩。队长疾速冲过来,循着蛇行方向猛追,踩倒大片的稻禾。拔节的稻禾枝粗叶茂,蛇瞬间无影无踪。没看清蛇,又不懂辨识牙印,只能待在田头“留观”。丁郎中说,可能蛇比较小,毒液不多,但耽搁了三四个小时,蛇毒已经漫到大腿了,蛇毒进人心脏就没救了。丁郎中的话,让全家陷入恐慌,此时我才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好玩的事。 丁郎中示意我们回避,民间医生祖传的绝技是不轻易示人的。父亲去厨房做晚饭,吩咐我烧火。事后听母亲说,丁郎中拿小刀切开伤口,顺着腿脚按压,挤出毒血。用绣花针在伤口周围扎出几圈针眼,敷上药泥。药泥是捣烂的草药,母亲只记得其中有半边莲、丝瓜叶,其余的她不认得。那一夜,丁郎中留在我家,只打了会儿盹,此后不时过来探望。母亲每天皱着眉头大把吞下黑黑的药丸,大碗喝下绿色的草汁,折腾得只剩半条命。求生欲赋予她超乎寻常的平静和耐受力,痛苦的记忆让她的余生变得喋喋不休,包括因此受损的视力。 母亲一直“住”在囤匾里,吃饭不上桌,睡觉不上床,父亲曾戏谑道,要不把马桶也提过来?——当然,母亲已日见好转。囤匾是囤积稻麦的竹制农具,不知哪一辈的遗训,但凡病因古怪,小儿发烧,居然作避邪的居所。如同孙行者金箍棒一划,一切妖孽都被魔力挡在无形的圈外。囤匾有个难于书写的俗名,因了它的谐音,才被神化的么?乡俗神神道道,说不清。父母的启蒙中,无相关诠释。不过,一向严厉的母亲,目光里开始重现母性的慈祥,就连割草的催逼中,也多了一句温柔的叮咛:小心蛇啊。 母亲说的蛇,专指毒蛇。水蛇、乌梢蛇、大黄蛇都无毒,赤练蛇微毒,咬不死人,红黑相间的横纹漂亮得让人心怵。咬母亲的是蝮蛇,俗名“瞎眼皮鞭灰”,母亲固执地认为,这个俗名就是她目糊的最好注脚,她振振有词的观点影响了我多少年。事实上,蛇视力严重退化,跟瞎子差不多,它们敏捷的反应全凭头部的红外遥感。蛇毒多属神经毒素,其他毒蛇同样使人“瞎眼”。 小心蛇!这句话似一道魔咒,卡在我成长的咽喉。让我超前品尝人世的艰辛,以畸形的早慧思考生与死的命题。乡下孩子喜欢打赤足,田间小埂一层细密的嫩草,足底毛茸茸痒丝丝的舒坦能沿着双足传递到全身,而我不敢赤足。割草时,我以孩童少有的警觉审视草丛,竖起耳朵,时刻提防蛇冷不丁蹿起来,在我手指上留下恶毒的牙印。我不敢走夜路,机耕路和灌溉渠是田间“官道”,茂盛的豆萁从两边涌向路中间,谁知道它们盘伏在哪里,伺机向我进攻。夏天别人趿着拖鞋去看露天电影,我脚上是不可思议的布鞋胶鞋。家里的手电是奢侈品,不轻易用。与父母一起赶夜路,我闹着点桅灯。孩子间流传着一句俚语:狗咬一蛇咬二。意为狗反应快,咬走在最前头的人,蛇不同,第一个惊动它,第二个遭殃。他们能举出好多道听途说的例证,推三拉四缩到队伍后面。按他们的逻辑,放单是不会遭蛇攻击的,但我依然不敢独行冒险。有次看电影掉队了,黑灯瞎火壮胆夜行,我卯足劲冲过几条田埂。坑坑洼洼的小路,嘲弄着一个少年慌乱的脚步和怦怦的心跳。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