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武树臣著的《寻找中国的判例法(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辑录了武树臣教授长期研究成果共39篇,其内容包括:法律文化与法律样式的基本理论;在宏观视野上追述中国古代法的轨迹一从西周春秋的判例法到战国秦朝的成文法,再到西汉至明清的混合法;论述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以解决民众“司法不公”的批评为目的,以实现同案同判对于国家法治的普遍意义为主导思想,提出司法改革的根本措施,重建判例制度、实行裁判自律以实现司法统一。 本书按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篇为理论框架,中篇为历史回顾,下篇为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 武树臣,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82年2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1997年4月调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5年4月调任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法律事务部部长。2008年11月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2010年11月至今被山东大学聘为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还兼任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等。 目录 前言 上篇 理论框架:法律文化与法律样式 中国法律文化探索 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 走出“法系 ——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 走向东方走向“混合法 ——从中国法律传统的角度看判例法 中国的“混合法 ——兼及中国法系在世界的地位 现代中国的法律样式 中篇 历史回顾:中国的混合法与判例制度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 ——对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孔子与铸刑鼎 从“以刑统例”到“以罪统刑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变革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 劲士精神与成文法传统 二千年来之法,苟法也 ——苟子与中国封建法律文化 春秋决狱新论 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之争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探索 中国法系的特征及其价值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 沈家本的得与失 ——兼论如何对待中外法律文化成果 居正的“混合法”思想 中国法律样式一百年 让历史预言未来 ——论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与宏观样式 下篇 法治建设:判例制度与司法统一 三十年的评说 ——“阶级本位·政策法”时代的法律文化 判例法与我国法制建设 判例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 对十年间大陆法学界关于借鉴判例制度之研讨的回顾与评说 判例意识与判例价值 时代呼唤活的法律 判例意识的觉醒与判例机制的诞生 裁判自律引论 法律涵量、法官裁量与裁判自律 铸造灰色之法 启动“裁判自律”工程,探索司法改革之路 裁判自律与司法公正 中国混合法的三次轮回 法治与国情 法官的尊严与使命 马英九公务特别费案一审判决书读后感 法治实践呼唤着法制实践学派 附录: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度民事裁判要旨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