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甘南(诗边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扎西才让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扎西才让著的《在甘南(诗边札记)》,是一个集诗性、神性和世俗于一体的实验性文本。在这篇作品里,诗人摈弃了传统的抒情方式,采用洞察和反思的态度,以沉郁的文风,给我们展现了藏地甘南的历史文化、宗教风物和百姓生活。这些残片式的文字,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思辨世界,不仅呈现着诗人内心的大情感和大境界,更在时与空的双重维度上对藏地文明进行了反观和透视。
作者简介
扎西才让,藏族,1972年1月出生,甘肃甘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甘南州作家协会主席。在《诗刊》《十月》《民族文学》《芳草》《西藏文学》《飞天》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50多万字。作品曾被《诗选刊》《小说选刊》转载并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70后诗歌档案》《中国诗歌排行榜》《当代西藏汉语文学精选1983—2013》《中国好文学》《中国诗歌白皮书》《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散文精选集》等40余部选本。著有《七扇门——扎西才让诗歌精选》《七扇门——扎西才让散文诗选》。
目录
卷一 他们

庄园之门
江淮移民
娃娃沟
说书艺人
狗市
城市管理者
打土匪
鸿门宴的故事
母山
另一个女人
房子
郑宛达瓦
人类的猪
智美更登
医院里
轻生的孩子
达娲谣
牧场来的女人
梦魇中的女人
银饰
热病男女
卷二 我们
甘南的生物
有情之草木
在甘南
高原小镇
马莲滩
城堡后的甘南
迭部行
某个舅爷
看电影
娜珍
我的兄长
镜头费
打木猴
捉黑田
滑冰赛
饭馆里
虚幻的情人
流量
人类的垃圾
他人的地狱
问题出在故乡
欲望与毁灭
出生地
我们写下的爱情
对抗孤独的法子
卷三 某诗人
某诗人的生活
野兽
死者们
某诗人的祖国
某诗人在飞机上
旧的
被替换的人
爱女作家甚于女诗人
没人在意石头
茫然四顾的傻子
抢劫
作家和某诗人
爱的螺丝钉
不惹尘埃
夫妻生活
过家家
家教
家长会
山居生活
导师
蠢人院
开颅手术
死去的某诗人
卷四 我
羚城
安全
洮河
死者复活
别人的时光
斜阳桥上的少女
我的女人
她的肉身
树叶的反面
草地午餐
掌舵者
影子的故乡
香蕉
街景
遥远时代的月亮
理想的蝴蝶
归途
第七个人
山谷里的那个女人
一头公牛
那些年
雕像
仓库
盆地
死亡
轮回
卷五 桑多河畔
寻找河流
桑多河晨景
远方的闪电
人面兽身的异物
桑多河畔的蒲公英
改变
这里不是世界的中心
桑多人
桑多人对节日的随想
高原月
排子客
沉默者
回寒
谁说世上没有好歌了?
香浪节见闻
听来的故事
头戴玛瑙皮帽的扎西吉
失败的人从南方回来
桑多牦牛
羊人
墨鱼
分水过河
扎西吉,你能带走我吗?
当我从高山之巅回到
小镇
冬至那天的酥油灯
告别辞
世外的净地
卷六 桑多镇秘闻录
一本史书
新的小镇
桑多镇酒歌
桑多镇秘史
雨雪后的桑多镇
记一起街斗事件
他的死亡
祖先回来
她和她的姐妹
演藏戏的人
私营老板德本加
重感冒患者
画中的男人
绝不再来
孤独的男人
卓玛草
绣花针
寻找神灵
金刚婶婶
桑多镇晚霞
小索南的诘问
佛祖的眷顾
场景:阅读
妇女会
自证清白
天山种羊
扎西和他的家人
坐大巴回乡
三则老故事
梅卓
高原上的这个小镇
卷七 写诗记
《甘南一带的青稞熟了》
《格桑盛开的村庄》
《在理发店里》
《爱情的剧毒》
《院子里的太阳》
《夏天过后》
《说起母亲》
《我的父亲》
《小说里的配角》
《活着是件寂寞的事》
《追回》
《八月》
《哑冬》
《桑多河的四季》
《黎明时分》
《改变》
《顿悟》
《对立面》
《寂语》
《猎人》
《香浪节》
《野花盛开,绵羊归来》
《美人鱼来到桑多河畔》
《面前的时间》
作者手记
扎西才让创作年表
(1992—2017年)
序言
人一过四十,就想找到灵肉的归宿:我是谁?从
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样的追问中,越来越看清了
自己的处境——过去的四十多年,只是偏执地追问这
三个终极问题的精神求索过程。后半生,还得如此这
般苦苦挣扎,像蜘蛛困守于网上,像战士深陷于无物
之阵。幸好,还有文学,可以作为我前行之路上必要
的物器,记录或彰显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幽微情怀。从
诗歌到散文诗,从散文到小说,我慢慢找到了摆脱人
生困境的方式:发现,反思,并呈现。
那么,这本书里的文章,是如何写就的?
起初,只因觉得国内时下的散文诗,不是自己格
外喜欢的那种。在《散文诗》某年某期的“重磅”栏
目里,我强调自己的散文诗观:“越来越觉得散文诗
是一种开放的文体:不仅能诗意再现日常里的诗性、
生存中的哲思、人世间的故事,更能深度发掘钩沉的
历史、民间的意志和时代的精神。这文体,不是一个
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小平台,而是一座直面世界拷问
灵魂的大舞台。”基于此散文诗观,就静下心来创作
。尝试了几则,拿给朋友看,他们说,有意思啊。这
就给上了劲儿,连续写了几十则,《福建文学》《诗
刊》和《文学港》先后拿去用了。2016年底,在《文
学港》上发的一篇,获得第四届“储吉旺文学奖”年
度优秀散文奖;2017年伊始,《散文选刊》第2期转
载大部分内容。在这种鼓励下,又写了50多则,《美
文》第6期“特别推荐”栏目推出20则,被《散文海
外版》转载,《民族文学》又带走另外36则。由于文
章的生成,大多是在阅读诗歌或创作诗歌时随于记在
纸页上的,好多内容涉及甘南人的生存状态,所以给
文章命名时,就名正言顺地命名为《诗边札记:在甘
南》。至此,这被系列化的另类文字,就算是生芽、
开花、结果了。
甘南是我的故乡,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
高原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人称“小西藏”
。这地方有农村有牧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
兰教、基督教分布于境内,藏、汉、回、土、蒙古等
多民族共生共存,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彼
此渗透,影响着故乡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皈依。据说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生活,最容易
诞生触及心灵的故事。或许正因如此,我在《诗边札
记:在甘南》的写作过程中,融人了更多对故乡的历
史文化、宗教风物和百姓生活的观察、反思和呈现,
这本书的文体,就由最初单纯的散文诗文本实验,衍
变为随笔、札记了。
而今,这些残片式文字,被汇集成书,列人中国
作协2017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交由民族出
版社出版发行。一个生活在中国西部的藏人,站在藏
地甘南的天幕下,他对世界的认知、体验和想象,都
会与你一一相逢。
导语
甘南是我的故乡,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人称“小西藏”。这地方有农村有牧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分布于境内,藏、汉、回、土、蒙古等多民族共生共存,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宗教文化彼此渗透,影响着故乡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皈依。据说,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地带生活,最容易诞生触及心灵的故事。或许正因如此,作者扎西才让在《在甘南(诗边札记)》的写作过程中,融人了更多对故乡的历史文化、宗教风物和百姓生活的观察、反思和呈现,本书的文体,就由最初单纯的散文诗文本实验,衍变为随笔、札记了。
精彩页

在甘南境内一个偏僻的乡下,一群来自异域的人长期生活在那里,后来他们成了那里的主人。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喜欢穿鹰的羽毛编织成的衣服,喜欢戴上绘有鹰的眼睛和巨喙的面具。在冬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登上白雪皑皑的高峰,找个悬崖,从上面跳下来。在落地的过程中,他们会尽量快速地挥动双臂,似乎想飞起来。一部分人常常被摔成肉酱,不辨人形。侥幸活下来的,大多都成了残疾。但他们还是喜欢在冬天重新选择另一处悬崖,从上面跳下来。有一年,他们终于改变了这一习俗。事情是由鹰引起的。不知为什么,那一年,鹰忽然多起来。只要有一半的鹰飞起来,就会遮蔽那里的大半个天空。鹰多了,草地的旱獭、野兔和狐狸就越来越少,鹰只好把那里的人当成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一天,一个牧羊人被鹰群给包围了,它们用尖硬的巨喙啄食了他的眼睛、肌肉和五脏。等到牧羊人的亲属听到消息赶往出事地点,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地的残骸。亲属们悲伤极了,不知如何自处。有人劝慰道:“你们就别哭啦,我看这可是好事。你们没发现他的灵魂,已经被群鹰带到天堂去了吗?”亲人们恍然大悟,顿时就把悲痛化为了欢喜。从此,那里的人,总愿意将死者的遗体奉献给鹰群,渴望群鹰能把亡灵带往极乐世界。但是,对生的迷恋和对死的恐惧,致使生者自动舍弃了鹰的羽毛编织成的服饰,开始穿戴用牛羊的皮毛做成的衣物。每逢祭祀之日,就戴上绘有神的肖像的面具,在月光下舞蹈,用骨笛吹奏出天空里的霜雪和大地上的风暴,以便使自己能够在心灵上远离那些高高飞翔的禽类。
庄园之门
百年前的某个秋日,我的两个太爷从异乡出发,走在归家的道路上。途经一个小镇时,两人看到一处庄园,背靠在巍峨的西山下,那高耸的门楼在落日的余晖里显得异常壮观。一个太爷指着那处庄园说:“听说这就是土司居住的地方。”随后他俩就离开了。但还没走出那个小镇,就被一群人——老人和孩子给堵住了。老人们神色都格外慌张,而孩子们个个手里拿着沙棘条,枝条上的绿叶和红果依然充满生机。他们用眼睛盯着那处庄园,指责他俩不该用手胡乱指点,说庄园的主人会很愤怒,而主人的愤怒必将给小镇带来看不见的灾难。两个太爷只好顺从了这些老人和孩子,被他们领着踏上赎罪之路。他们把他俩带到庄园门口,其中一个白胡子老人很小心地敲了几下门。等了好半天,没人来开。白胡子等得有些焦虑,就轻手轻脚地去推门,门也许从里闩住了,怎么推也推不开。又等了一段时间,没有一丝有人来开门的迹象。白胡子说:“也许里面的人都睡了。这样吧,你俩就等在门口,等第二天门开了去给主人赔罪。”可是,第二天,门没有开。第三天,门依然没有开。一个月过去了,门还是没有开。一年过去了,门始终没有开。时光老人挥舞着他的长鞭,把万物赶往岁月深处。两个太爷已经老了,同他俩一样坚守在庄园门口的那些老人,早就化成了灰尘。那些手执沙棘条的小孩,也长成了大人,他们早就不想等了,都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小镇。但那扇在落日光辉里更显沧桑的庄园大门,一直不曾被人打开。
江淮移民
在甘南生活的大部分汉族人,据史料载,其先祖是在明洪武年间,从江淮大规模屯垦移民过来的:“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在甘南这块土地上,他们渐渐融人羌、藏等土著民族。其实他们的历史,是可以用诗性的文字进行抒写的:“冷兵器时代,古战场上只有杀伐之声,牛头人身的将军在长河里饮水。夕阳悬在西山,像充血的眼睛。山下的百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时隔多年,他们还是存活下来,不再像茅草纷飞,不再一身囚衣茫然四顾,坐在惊恐里,于水面上看到残阳里的倒影。江淮移民的后裔,坐在土炕上,说起遥远的故乡,说起茶马互市,众人喝尽杯中烈酒,在荒蛮的边塞,生儿育女,流下相思泪。有人站在高山之巅,背着手眺望南国,唱曲茉莉花,生出一段离情。有人终究成为牧羊人,也学苏武,旌节高挑,但也愿意有番女作陪。地方史志里,汉家瓷器映照千年岁月,不说盛唐和大明。只说江淮一场酒宴,梦里就是家国,也抵不过长河落日里的羌笛声碎。”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