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散文常常被认作一种并不明显适于年轻人从事 的文体。这种观点在有关散文的会议和论着中虽然 很少被明确提出,但它和与其类似的“少不谈水浒 ,老不读三国”一样,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潜 滋暗长绵密发力,持续影响着散文的阅读乃至创作 。 在传统文学批评和作家闲谈交际的边缘地带, “悔其少作”的说法可以视为以上观点的强援。此 四字从浩如烟海灿若星汉的作家普遍经验出发,对 “年轻的”散文作家作品强力“补刀”——长期致 力于散文书写的作家,难道他的终作就注定是一本 感忏式的随想录吗? 人,在时间中成长,如果我们还不能玄奥地站 在所谓更高的“维度”——比如科幻作家特德·姜 所描绘的那样——获得一种能够彻底颠覆对时间认 知的全新语言,我们或许就必须面对以上江湖与庙 堂双重加持的对散文的认识,尽管它看起来并不那 么——正式。 “什么样的经验更值得书写?”在这个问题上 ,年长一些的人站在了批判与扬弃的更高处——这 既是事实,也是合理的。 然而这种认知之所以显得不那么“正式”,是 因为在悔其少作的作家个人体验之外,在更大的写 作人群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它的描述渐渐显得不 再适用。如我们所知,“经传注疏”的写作传统对 文字历史而言,其时间跨度可谓地老天荒。在这个 传统中,作为起点的孔子,选择以“温柔敦厚”“ 思无邪”作为标准,对书写对象与书写内容进行甄 别筛选,写下其认为最具书写价值的东西。 不过,大成至圣先师的书写价值观也迅速漫漶 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在时间和写作造成的固有的、 愈来愈大的意义裂隙里,传与注疏相继萌发,蓬勃 生长,甚或最终更改了传统的价值与意义走向。需 要强调的是,在对既有经典《易》进行书写时,孔 子本人,也同时成为“传”方式的源头。 书写内容与对象价值的高下之判难于明辨,但 确定存在。用散文方式进行书写的个体,因经验阅 历的积累不同,造成理性认识的完善程度相异,也 同样毋庸讳言。但就作为整体的传统或体系而言, 经传注疏之间实无高下之别。后来者或齿若者,拥 有同等的书写价值和发声权利。我们也越来越明白 地知道,在记录全景式的“当下”以及更“切痛” 的情感体验方面,他们“临场即景”的书写,为历 史捕捉下了更多的东西——在巨大的时间之中,在 如此众多令人叹惋的稍纵即逝面前。 2018年5月28日,宇航员阿兰·比恩辞世,在登 月一域,他是第四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没有在同休 斯敦的通话中留下名言金句,很多地球同胞对他几 无所知。但,在他身去之后,这个地球上能为我们 讲述登月经历的,就只剩下四个人了。 《散文》编辑部
目录 蔡舒晓作品 气味 / 姐姐 / 柳宁相亲记 程川作品 刺 / 城中记 杜永利作品 冬天的村庄 / 月亮与玫瑰 / 背离是另一种抵达 端木赐作品 秘境 / 隐迹 / 冬日,霾与诗意 范宇作品 不曾关闭的窗户 / 失踪在山头的坟墓 / 一把寂寞的锄头 葛小明作品 君迁子 / 麦事 / 二甲双胍 顾彼曦作品 爱是另一种抵达 / 外公进城 金小杰作品 北平原 / 大运河 连亭作品 有没有一袭桃花落在水中 / 冷冬 路魆作品 双生 / 死与蜜 王东旭作品 穿过这泥泞的人世间 / 母亲的房子 王闷闷作品 世间的踟蹰 / 忘言书 吴文星作品 喊惊 / 夜行人 谢宝光作品 独角戏 / 无力介入 / 女人可以有故乡 徐晓作品 隐痛的肉身 / 隐秘成长 / 诗意地栖居 余玦作品 我曾在你怀里醉过 / 独山城随想 / 迢遥记 玉珍作品 我与星辰 / 预知 走昭作品 一次别离 / 海誓 / 行行重行行 编后记
精彩页 气味 在上海生活已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坐五号线。那班勤勉输送着西南郊区各色人群的地下铁,那熟悉的班车涂着的红色外漆,和等候区里举着便利店的饭团面包的拥挤长队,我闭着眼,光凭气味就能感受到。 从最远的起点站开始驶向城区,停靠在某一站后,地铁里清苦的消毒水味道,被拥上来的大学生身上的年轻气味冲淡了,眉眼都还清澈的他们围拢在一起谈笑,似乎连挤地铁都是愉快的,能依稀看到,女孩儿身上有洗发水里的粉色芳香烃分子正在飘散。再往前开,住在郊区而工作在城里的白领们上来了,偶尔有带着几缕名贵香水气息的空气敦促我循味望去,衣着精致的她们正在早高峰的车厢里努力从容地优雅站立。现在是夏天,我一般坐到倒数第三站就要提醒自己闭塞嗅觉感官了,因为人群开始默契地散发着如出一辙的汗味。三,二,一,到站,逃离,人群四散去,瞬间空出的露天换乘站,又只剩下铁轨生锈的淡淡味道,寂寞地沉在脚边。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对气味这么敏感,我对嗅觉的信任程度,往往超过其他感官。每每在书里读到那些描摹气味的片段,我都忍不住想要跟作家隔着时空击个掌。张爱玲最喜欢听生煎包投进油锅的嗞嗞声,面粉炸到半焦半脆是甜味,碎肉馅熟到正好是咸鲜味,两种气味混着蒸腾的热油兜头盖脸地向食客袭来,美艳如小说里的顾曼璐也要放下身段大嚼几个作夜宵。聚斯金德的《香水》,带给我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和作者崇拜: 烫过的绸子的气味,百里香茶的气味,一段绣上银丝的云锦的气味,一瓶名贵葡萄酒上软木塞的气味,玳瑁梳子的气味……不是甜柠檬或酸橙的清新味,不是出自没药、肉桂叶、皱叶薄荷、桦树、樟树或松树针叶的清新味,也不是雨水、冰冷寒风或泉水那样的清凉味,同时这种气味有热量;但是不像香柠檬、柏树或麝香,不像茉莉花和水仙花,不像花梨木,也不像蝴蝶花。 我读《香水》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大叔,大叔十几年前也是一个文艺青年;我把这段让我看得两眼放光的文字指给他读,他躺在床上嘴角往外扯了一下,算是回应我,然后调侃说,他自己是一个没有嗅觉的动物,曾经租住的小屋液化气泄漏臭不可闻也不觉察危险,还是来串门的邻居提醒发现的。 第一次见到大叔时场景有点窘迫,我和他因为工作业务而同坐在一辆轿车的后座,有一点挤,我一转头几乎就要贴上他的胸膛;他皮肤的味道在狭小的车厢里浓度更高,好像是在烟草气息里浸淫已久了,又像是庙里香火缭绕的熏香味,闻着颓废又出尘,是矛盾的一个人,却深深吸引我——然而大叔穿着非常rock的汗衫和迷彩裤,胳膊上的五角星文身亮眼,这让我暗自怀疑起一贯深信的嗅觉。后来我跟他接触久了,才发现他真的是一个从青春期起始的忠诚烟民,有一次到他家里,客厅里供奉着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原来他早上是要恭敬地洗手烧香的。我乐不可支地告诉他,他这么一个摇滚客拜佛的样子有那么一点违和,他作势要擒住我,烟草的味道就像一种干燥的麻醉剂,温柔覆盖我的全身。我那样喜欢他,尽管他迟钝的嗅觉永远闻不出煤气、烟草或者是我用的香水味道。他说我对气味的敏感是一种错觉,是因为视觉、触觉的一系列作用而衍生的通感,简单地说,是因为我先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再喜欢上他的味道。他张牙舞爪的样子有一种天真的孩子气,我们都不置可否地笑了。 大叔很忙,在我们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他渐渐越来越忙,通常是大叔嘱咐我等他回来。我下班以后挤地铁,挤公交,走过狭窄的胡同小巷,穿梭经过人群里的种种气味,愉快地站定在他家门口,我曾想过要一直这样点亮他家里的灯。大叔给我的一把备用钥匙看起来不是很新,生铁的味道,钥匙柄上贴着一个旧了的粉色爱心贴纸。我晃一晃脑袋,清空鼻腔和肺管里的残留,打开门走进他的家里。木质的家具有年头以后,色泽敦实温暖,有着朴质的清香,我贪婪地呼吸着大叔家里的味道,仿佛他的体温也弥散在这空气里头。 他回家过夜的次数减少,那烟草和熏香的浓度也渐稀薄,有时候我坐在客厅里用力地呼吸着,胸肺有一丝刺痛感。直到有一个下午,我一直没有开灯,安静坐在沙发上等他,大叔十点多到家后按亮客厅的灯,走向我,一脸疲惫地抱住我,说工作太忙了对不起。我把头埋在他胸膛,然后满脸是泪地狠狠推开他。客厅的佛像仍然慈眉善目地注视着我,大叔也歪着头看我——我骗不了自己,他汗衫上的陌生香水味像一条显形的可憎小蛇,绵延到他的脖子他的头发,甜柔得发腻。 我跟大叔分手了,他大约是自己也发觉辩解是空洞无力的。那之后的我,还是很乐意分辨气味,走过水泥森林里的一间咖啡屋,穿过午夜的烧烤摊,路过一个还没断奶的牙牙学语的婴儿,这些气息都让我愉快。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像大叔那样一个嗅觉迟钝的人的世界,无异于被强行加上了黑白滤镜,被强行剥夺了嗅觉权利终生,五感里少了一感,实在可怜。《香水》里,主人公格雷诺耶谋杀了二十六个妙龄处女,只因为迷恋她们身上的诱人味道,想要用她们的 导语 蔡舒晓等著的《中国新生代散文大展(90后卷)》为多位新生代作家的散文合集,收录了十余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散文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数文本已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这些文本内容丰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命体验的方方面面,怀念家乡故园的敦厚淳朴、记叙城市生活的彷徨无措、思考亲情关系的深沉羁绊、赞美友情爱情的真挚瑰丽。年轻作家们以其独有的个人化视角,记录和审视了当下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情状,既有惊奇、喜悦和赞美,也不乏怀疑、拷问和批判。 内容推荐 蔡舒晓等著的《中国新生代散文大展(90后卷)》收录十八位九〇后作家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四十余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命体验的方方面面,题材广泛气质各异,书中既记叙了家乡故园的敦厚淳朴、城市生活的彷徨无措,也刻画了亲人之间的深沉羁绊、友情爱情的真挚瑰丽,揭示九〇后一代人的生存坏境、人生经历和思想轨迹。他们高远、深邃、纯粹和自由的追求与旨趣,已经可以在这些文字中清晰可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