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因为身高、体态,或因为能力、性格和家庭。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会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希望从自卑中突围。
这种在自卑中追求优越的行为,也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人的一生,由底层奋斗到上层,由匮乏奋斗到充足,由失败奋斗到胜利,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攀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名家导读版)》意义,在于让我们于自卑的深渊中可以捕捉到希望之光,通过读懂自己和世界,找到突破自卑的方法,最终活出生命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卑与超越(名家导读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因为身高、体态,或因为能力、性格和家庭。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带来的巨大压力,人们会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希望从自卑中突围。 这种在自卑中追求优越的行为,也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人的一生,由底层奋斗到上层,由匮乏奋斗到充足,由失败奋斗到胜利,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攀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名家导读版)》意义,在于让我们于自卑的深渊中可以捕捉到希望之光,通过读懂自己和世界,找到突破自卑的方法,最终活出生命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三大任务 社会感 童年经历和人格的形成 第二章 精神和肉体 精神和肉体的互动 感知的作用 心理特征和身体类型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感目标 第四章 早期记忆 理解人格的关键 早期记忆和生活方式 分析初始记忆 第五章 梦境 对梦的早期理解 弗洛伊德派的释梦观 个体心理学的释梦观 典型的梦 案例研究 第六章 家庭影响 母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 关注和忽视 孩子间的平等 家庭格局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改革 老师的角色 教室里的合作和竞争 儿童发展的评估 先天和后天 识别人格类型 关于教学的几点观察 咨询委员会 第八章 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 成年带来的挑战 某些青春期问题 性别意识和性意识 对青春期的期望 第九章 犯罪和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犯罪类型 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能力的早期发展影响 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 第十章 职业 如何平衡生命的三大任务 早期培养 培育天才 识别孩子的兴趣 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解决方法 第十一章 个体和社会 人类对团结的追求 缺乏社会兴趣和社会联结 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爱情、合作和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为婚姻做出的准备 婚姻中的承诺和责任 恋爱追求 经营婚姻 婚姻以及男女平等 序言 不在合作中超越,就在自卑中沉沦 武志红 作为精神分析学大家,特别是,作为第一个挑 战“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人,阿德勒的这本 《自卑与超越》就是他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不过,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后却不免困惑,不明 白书名为什么会译成《自卑与超越》,因为书中直 接讲述自卑的内容并不多,而且无论是德文原版, 还是英文译本,其书名翻译过来都是“生命对你的 意义”,似乎与自卑也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就从这个让人困惑的书名下手,用四个关 键词,读懂《自卑与超越》的内在逻辑。 自卑感 第一个关键词,是自卑感。 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或因为身高、 体态,或因为能力、性格和家庭,或者是不能言说 的莫名原因。 我朋友的女儿在北京一所知名的小学读书,一 天,她班上新来了一位舞蹈特长生,是个漂亮的混 血女孩。 朋友的女儿回到家后说:“爸爸,我跟那个新 同学站在一起时,感到难为情。” 一开始朋友还不明白女儿口中的“难为情”是 什么意思,后来仔细一琢磨,发现其实就是自卑感 。 因为容貌上不如对方漂亮,所以女儿感到了自 卑,但有意思的是,后来他们得知,那位漂亮的混 血女孩也是自卑的,因为她的成绩不太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局限,所以每个人 也都会有自卑感。阿德勒说,人类背负着三大约束 ,这三大约束如同人生的三大枷锁。第一大约束, 我们只能居住在小小的地球上,我们的发展必然会 受到环境的限制;第二大约束,我们是地球上最弱 小的居住者,没有狮子和大猩猩那样强壮,也不能 像其他动物一样能够独自解决生存问题;第三大约 束,人类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男性离不开女性, 女性也离不开男性。 阿德勒认为,这三大约束,其实就是人类自卑 感的源头。 自卑感是看见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之后,感受到 的一种扎心的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书中有一 个例子,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当他们站在 狮子笼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裙子后面说:“ 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抖个 不停,说:“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第三个毫无惧 色地盯着狮子,问他母亲:“我可以朝它吐口水吗 ?” 这三个孩子都感觉到了自己的弱小,可以说都 有了自卑感,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第一 个孩子的反应是急欲逃离;第二个孩子的反应是绝 不承认;第三个孩子则想通过挑衅狮子,装出强大 的样子。 我们该怎么看待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有自卑 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类文明正是一次次战胜自卑 感后的成果。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卑感看见自己的 弱点和缺陷,并想方设法弥补,这个弥补的过程, 也将成为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比如由于身体不如很 多动物强壮,难抵寒冷,于是人类学会了修建房屋 、制作衣服。 但自卑感也容易将人淹没,如果我们不能从中 走出来,就会让内心乃至整个生活陷入危机。而这 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卑。 优越感 第二个关键词,是优越感。 自卑感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没有人能够长期 活在自卑感中,人们会进行突围,去获得一种优越 感,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如果说自卑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下” 的感觉,那么优越感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当然,不管是自卑感还是优越感,都只是一种心理 上的感觉,并不一定代表实际中的低微或高级。 人只要感到自卑,就会不遗余力去追求优越感 ,这是人的本性,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石。 追求优越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幻想中确立 优越感,这看似是一条捷径,能够快速让人达到心 理平衡,实际上却会将人引向歧途。比如,看到一 个某方面强于我们的人,我们在自卑之后,往往会 通过嘲笑、打击和贬低对方,在心理上寻求一种优 越感,实现心理的平衡。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用这种方式追求优越感的 典型。阿Q生活在社会底层,住在破败的土谷祠里, 靠给人打短工维生,没有朋友,也没有人看得起他 。这种生活状态下,他的内心是极度自卑的,但越 是自卑感强烈的人,越容易采取错误的方式求得优 越感。 阿Q主要是通过幻想获得优越感的,这就是有名 的“精神胜利法”。比如他在挨打之后,会说:“ 就算是儿子打老子。”虽然在现实中,他被打得像 孙子,卑微到了尘埃里,但他却在自己的想法中当 上了老子。事实上,阿Q在自卑的深渊中还能够活下 来,靠的就是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毕竟是虚幻的 ,并不能改变引发他自卑的现状,他每一次在幻想 中体会优越,都让自己与现实更加脱节。 此外,阿Q还有一种获得优越感的途径,就是欺 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比如他欺负小尼姑,从对方身 上获得优越感。 即使到了今天,这种获得优越感的方式,也十 分普遍。震惊一时的“昆山反杀案”中,“龙哥” 的人生就是一个寻求优越感的过程。他在北京犯过 事,后转到昆山混江湖,他人生的后18年中,有一 半时间是在蹲监狱,并且大部分罪名都与伤害别人 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他是在以伤害别人的方式 获得优越感。 而他获取优越感的方式不仅于此,他身上图案 夸张的文身,他在冲突中采取的行动,也都是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来说,一个人如果在讲话时伴 有幅度很大的肢体动作,很可能源于这样的心理: “如果我不这样,大家不会把我说的当回事儿。” 而“龙哥”用砍刀连续击打骑车人,正是为了通过 这样的“大动作”确立优越感,让对方见识自己的 厉害。 阿德勒说:“每一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现背后 ,都藏着自卑感。” 追求优越感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追求的 方式。在《恐惧给你的礼物》中,罪犯巴多的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多入狱前,每天在一家 汽车餐厅的后厨打扫卫生,他没有朋友,默默无名 ,是一个极其自卑的人。为了摆脱自卑,他想到了 让自己出名,以此获得人们的关注,而他能想出的 出名方式,就是杀死一个名人。最终,他残忍地杀 害了好莱坞女明星丽贝卡。对于这种以扭曲的方式 追求优越感的人来说,他宁愿被惩罚,也不愿意被 忽视。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着某种优越感,而正常人与 罪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追求的方式。 社会感 第三个关键词,是社会感。 想要理解社会感,我们必须先解释一个与其紧 密相连的词,那就是——合作。 合作,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当人们能 够紧密有序地合作时,便构成了社会。对于个体来 说,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克服自卑感。而只有在拥有 了社会感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优越感,这是除了 幻想与欺压弱小外,人们追求优越感所采取的另一 种方式,也是唯一正确的方式。 如果说自卑的根源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 在合作中体会到的优越感,则能让人们实现自我定 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不到 两岁时,就失去视力和听力。这种缺陷本身就是命 运的一记重击,而父母因为她身体缺陷而无条件溺 爱,更是让她脾气一度乖张暴戾。幸运的是,她遇 到了家庭教师莎莉文。海伦和莎莉文建立起了一种 全新的关系,那是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她们为了 拓展海伦生命的可能性而展开合作。海伦因此挖掘 出了自己在语言与文学上的才能,找到了无上的优 越感和全新的自我定位。 真正的优越感始终与自我同在,而合作,则给 了自我展现的机会。 在合作中追求优越感,为人类文明的推进提供 了源源动力。 人的一生,都是依照着追求优越感这条伟大路 线进行的。我们的奋斗,其目标就是为了从卑微提 升为优越,从失败提升至成功,从底层提升至上层 ,这种奋斗从儿童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 。 学会合作,为我们的优越感之路提供了正确的 奋斗方法,其影响会波及一生。那些没能学会合作 的孩子,成年后无法充分发展自身的智力和能力, 他们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和整个世界,很容易成为神 经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杀者。在《我们内心 的冲突》中,卡伦·霍妮介绍了神经症的三种人格 :隔离型、攻击型和讨好型。隔离型人格害怕合作 ,离群索居,只有在独处时才感到安全。攻击型人 格不懂合作,认为人生是一个角斗场,不是你死, 就是我死。讨好型人格只会讨好,不会合作,在需 要他们合作完成任务时,他们只会依附于你,帮不 了任何忙。可以说,所有生活失败的人,最常见的 共同之处就是合作能力极低。 反之,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唯一能够杜绝 培养出神经症人格的方法。我们都活在社会中,通 过合作来体会社会感,这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于优越 感的需求,还让我们得以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意义感 第四个关键词,是意义感。这也是这本书中最 重要的内容。 当一个人在合作中将生命展开,成为真实的自 己之后,他也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意义。 阿德勒认为,纯粹的个人,实际上是无意义的 。意义只有在通过交流被人共享时,才能称之为真 正的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能对他人产生意义。 每个人都想印证自己的价值,但个人价值必须建立 在对他人有所贡献的基础上。 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我们只有献出生命, 才能得到生命。” 如果我们不能在合作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和心血 ,我们所有的目标和奋斗,所有的思想和灵魂,都 将毫无意义。我们必须对自己之外的世界感兴趣, 必须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 生命的意义带给人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获得 归属感。一个缺乏归属感的人,神情通常是猥琐和 空虚的。而一个拥有归属感的人,则能实现生命的 充实和饱满。 最后,我们不妨再梳理一下从自卑走向超越的 路线图。 一,我们都会有自卑感。人们无法长期忍受低 人一等的感受,所以会想从自卑感中突围。 二,为了消除自卑,人们会努力获取优越感, 让心理实现平衡。而追求优越感错误的方法,是幻 想和打击别人,以扭曲的方式掩盖自卑。 三,唯一正确获取优越感的方式,是在与人合 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校、职场和社会等各种 关系中,将生命充分展开。 四,我们都活在“意义”的世界中,唯有对他 人有所贡献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最深刻的存 在,获得真正的超越。 导语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品,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名家导读版)》共有十二章,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精彩页 我们生活在“意义”的世界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人类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事物对于我们具有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比如对人类而言,“木头”是“和人类生活有关的木头”,“石头”是“作为人类所需物质资料的石头”。如果一个人试图脱离意义而存在,他必然会被孤立,命运会很悲惨,因为他的一切举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意义,我们通过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认识现实,可以说,我们认识到的并非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我们的主观认知解释过的现实。当然,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或多或少是不充分、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意义是不完全正确的。倘若从这个角度说,由“意义”构建的世界,也是个充满谬误的世界。 如果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为这个问题烦恼,也不会偏要自己思索出一个答案。尽管,这问题的存在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长,尽管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也依然能听到一些不同年龄的人发出痛苦的追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但这通常是因为他们遭遇了挫折。当人生活在顺境中,没有经历生活的艰难困苦时,这个问题就不会被宣之于口。不过,这个问题却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用行动提出过这个问题,也都用行动做了回答。如果观察一个人的行动,而不是只关注他的语言,就能发现他早就对“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他的举止、动作、仪态、态度、表情、爱好、习惯和性格,都会与这意义相吻合。每个人的行动,都表达着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并凭借这种理解而活。我们先对自己和外部世界进行总结,得出了“我是这样”“世界是那样”的结论,然后将之贯穿在行动之中,从而赋予了自己与世界的意义。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对生活的理解。个体赋予生命的意义各不相同,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的,每种生命的意义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谬误,没有哪一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凡是能对人类有所裨益的意义,都不能算是完全错误的意义,它们处于极端正确与极端错误之间的地带。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分辨出哪些属于错误重大、哪些程度较轻,哪些效果更明显、哪些难以见效。 由此,我们能看清那些较好的、见效的意义有着怎样的共性,而糟糕的、无效的意义又有着怎样的缺陷。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衡量事物的共同标准,形成普遍性的真理,并以此解决关乎人类的现实问题。必须重申的是,“真理”是针对人类而言的,是针对人类行动的目标与过程而言的。在此范围外,并不存在真理。即使存在着另外的真理,但因为它和人类无关,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它,所以它也就毫无意义。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